“刺青”习俗漫谈.docx
《“刺青”习俗漫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刺青”习俗漫谈.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刺青”习俗漫谈在影视媒体上,经常能看到一些国外体育明星,或是警匪片中的黑社会成员两臂或胸背部刺有龙凤、汉字等图案,也即文身。这显示出中华文化对世界影响的一个侧面。当代一些年轻人也逐渐把文身视为一种彰显个性的时尚行为,或看作种美体艺术。对于文身的是非利弊在此不作评论,本文主要谈谈这风俗在我国古代的演变流传,或许能给读者某些启示。文身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作“剌青或劄青”,还有雕青、涅面等异称。它作为一种习俗在我国历史悠久,特别是在某些朝代和某类人群中曾经十分流行。文身的源头大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藤刑和南方少数民族的涅面之俗。据周礼啾官记载,“果”为五刑之首,郑玄注日:墨,松也。先刻其面,以黑窒之TH
2、秦末的鲸布(英布)和北宋的狄青,都是曾受过独刑的古代名将。虽然汉文帝废除了肉刑,但两晋南朝的囚犯和逃奴也仍要在脸上刺字,直到水浒传中的林冲、杨志、武松等人,皆因触犯刑律而面刺金印。宋史刑法志三云:“凡应配役者傅军籍,用重典者粽其面。”晚唐段成式西阳杂俎说:“释僧祇律涅槃印者,比丘作梵王法,破肉以孔雀胆、铜青等画身,作字及鸟兽形,名为印鲸。”2从中似乎可以窥见由触面到刺青的演变痕迹。我国南方的百越民族,很早就有文身的习俗,称作“雕题”或“镂身”。段成式说:“越人习水,必镂身以避蛟龙之患。今南中绣面佬子,盖雕题之遗俗也。”三国时吴人习水战,吴国士兵也在身上刺满龙形图案。左思吴都赋曰:“雕题之士,镂
3、身之卒,比饬虬龙,蛟螭与对。”酉阳杂俎引天宝实录云:日南厩山连接,不知几千里,裸人所居,白民之后也。刺其胸前作花,有物如粉而紫色,画其两目下。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有诗感叹道:“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在我国海南的黎族和台湾高山族的一些族群中,文身是成年、求偶、爱美、武功甚至地位的标志。身体的各个部位均可文饰,而以面部为主,图形也丰富多彩。这一风俗至今尚能看到遗存的印痕.又据汉书匈奴传上:“汉使王乌等姨匈奴。匈奴法,汉使不去节,不以墨琼其面,不得入穹庐。王乌,北地人,习胡俗,去其节,踪面入庐。则古代匈奴族也有刺青习俗,只是纹饰简单罢了。唐代是刺青风习盛行的时代(上图),文献中有较多记载,
4、酉阳杂俎前集卷八就搜集了不少。徐连达在唐朝文化史中即依据段成式所记作了概括。笔者再增补五代以后资料,举例加以叙说。唐代剌青的题材内容较为丰富,主要有山水鸟善、佛像、诗歌和文字记号等。晚唐有个叫王力奴的,用五千钱雇来劄背工匠,在整个胸腹部刺满了山水亭院、草木鸟兽,形态毕备,设色鲜明.另有个蜀中小将韦少卿,是元和元年进士韦表微的堂兄,他“少不喜书,嗜好劄青。其季父尝令解衣视之,胸上刺一树,树杪集玲数十。其下悬镜,镜鼻系索,有人止于侧牵之。叔不解问焉,少卿笑曰:叔不曾读张燕公诗否?挽镜寒鸦集耳。俨然是一幅诗意图。又有一位黔南观察使名叫崔承宠,自幼从军,遍体刺有一条蛇,始自右手,蛇口大张,蛇身绕腕匝颈
5、,蜿蜒在腹,蛇尾直拖到小腿部。每宴宾客,其酒酣之际,便伸臂袒胸,戟手捉住优伶辈日:“蛇咬尔!”优伶也装作大叫痛苦状,以为戏乐。在京城长安,刺青之风也很流行,而且多为闾冏恶少。他们剃光头,浑身刺劄各种图形,还常与军士勾结,抢劫打人,横行于街衢酒肆,简直就是唐代的黑社会团体。唐武宗会昌中,薛元赏复任京兆尹,曾严厉加以打击,一次抓住三十多人,悉杖杀于市。余党畏惧,争以炙灭其文。新唐书循吏列传亦有记载。还有个叫赵武建的,身上“劄一百六十处番印、盘鹘等,左右膊刺言:野鸭滩头宿,朝朝被鹘梢。忽惊飞入水,留命到今朝。”再如高陵县捉住个镂身者叫宋元素,遍体刺青七十处,左臂刺七绝首云:昔日以前家未贫,苦将钱物结
6、交亲。如今失路寻知己,行尽关山无一人。”右臂上刺葫芦一枚,上面伸出一个人头,作傀儡戏状,自言是葫芦精。唐代诗歌盛行不衰,其影响当时无处不在,自然也会成为刺青的热门题材,从上述举例中已见一斑。另有个典型例子:荆州有个街卒名叫葛清,自颈部以下遍刺白居易诗。段成式亲见此人,曾当众令其解衣验证。其背部所刺诗歌均能记忆,反手指着刻处,至不是花中偏爱菊一句,则刺一人持酒杯站立于菊丛之中;再到“黄夹缀林寒有叶一句,乂刺一颗树上挂着细细的缄条。像这样的诗配画一共刺了三十馀首,几乎体无完肤,于是被人戏呼为“白舍人行诗图。白居易与元九书曾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
7、、僧徒、娣妇、处女之每每有咏仆诗者。”而遍身劄剌白诗,这恐怕是香山居士意料之外的,绝对算得上铁杆粉丝。唐代又是佛教极盛之世,唐宪宗奉迎佛骨之时,长安官民解衣散钱,焚顶烧指,倾城若狂。风气所染,有人在身上劄刺佛像以表虔诚或用来护身,自在情理之中。李夷简元和末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成都人赵高好斗,进班房多次,因为他满背雕镂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像,狱吏不敢杖责其背。他便有恃无恐,成为坊市祸害。李夷简闻知大怒,擒至厅前,找来新造的大棒,喝道:杖子打天王,打尽则已。”可连打三十馀棒而不死。过了十多天,这个赵高竟然赤膊袒露,挨家挨户索要修理功德钱。段成式门下有位军士叫路神通,能手提六百斤的石碾子碾碎石粟。
8、他背部也刺有天王像,自言得其神力。每逢初、十五,他还焚香打坐,赤裸上身,让妻儿向其背部的刺像顶礼膜拜,俨然一幅天王附体的模样。文献所载刺青的群体多为市井恶少、江湖豪侠和行伍军卒。陶毅清异录记载,唐末无赖男子以劄刺相高,有刺辆川图的,有刺白居易或罗隐诗的,还有将平生所历郡县饮酒猫博之事或是所交妇人姓名排行住所形貌一一标刻者,时人号为“针史3唐朝文化史也称文身者多是青壮年男子,其中有不少浪迹江湖的任侠之流或坊市里舍的逞强好斗之徒。他们在身上刺青一方面有装饰美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常借此表现桀瞥不驯的个性。如长安大宁坊有位大力士叫张斡,他左臂刺着“生不怕京兆尹”,右鸭刺着死不畏阎罗王:这显然是与薛元赏
9、的严打行动相对抗。其实早在杨虞卿任京兆尹时就有过同样的严打举措。五代两宋时期,刺青风习依然很盛,尤其是在军旅行伍之间。据张舜民画堤录记载,后周太祖郭威微败时,与同里冯晖相善,后来两人一同投身军籍。“一日,有道士见之,问其能,日:吾业雕刺。二人因令刺之,郭于项右作雀,左作谷栗;冯以脐作瓮,中作雁数只。(道士)戒臼:尔曹各于项脐自爱。尔之雀衔谷,尔之雁出瓮,乃亨显之时也。郭祖秉旎之后,雀谷稍近,登位之后,雀遂衔谷。冯乘旄,雁自瓮中累累而出。世号郭威为郭雀儿。”4雀衔谷、雁出瓮自属无稽之谈,但郭雀儿的绰号由此而得,郭威也自称“雕青天子,又据王明清挥廛录引续高僧传:“开宝末,江州圆通寺旦过寮中,有客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刺青 习俗 漫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1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