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体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体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3年)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代码:10746名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代码:0452博士授权级别一EI硕士2024年1月30日编写说明一、本报告按自然年编写。二、授予学科(类别)代码、名称和级别按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参评学位点名单填写。三、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一律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编写。四、本报告正文使用三号仿宋,纸张限用A4o一、总体概况(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青海师范大学建于1956年,是青海省省属重点大学。体育学科始创于1972年,当年成立体育系,2004年成立体育学院。2006年获批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授权
2、点,2009年获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16年开展教育硕士体育教学方向招生和培养工作,是青海省最早实施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体育人才培养的学科点。本学位点切实发挥了人才培养、体育文化传承、体育科学研究创新及社会服务四大职能,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引领着青海省体育学学科发展。(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简介1.培养目标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宽广的体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热爱体
3、育事业,勇于改革与创新。(2)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3)掌握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教学与训练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熟悉体育领域重大实际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运动实际问题的能力。(4)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能够运用该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专业技术交流。2.培养方向(1)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专业培养可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2)运动训练运动训练
4、专业培养具备与竞技运动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从事与竞技运动相关社会、体育活动的基本能力,从事竞技运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三)学位点研究生基本状况1 .研究生招生体育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学校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招生录取办法,严格按照国家和学校相关文件执行研究生招录流程,确保了招生工作在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录取过程中的严谨、规范、公平,保证了复试笔试试卷、答卷、面试评分材料的真实、完整。学院成立了由院长、分管院长和教务科长组成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院的复试和录取工作。体育硕士点自首届招生以来,共招收100名研究生,报考人数呈逐
5、年上升的趋势。从生源情况看,报考我校的考生和录取的研究生中来自省外高校的学生占72%,其中包括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等体育名校的优秀本科生,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和录取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充分体现了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的影响力和区域优势。2 .在校生情况截止2023年底,体育硕士在校生共59人,其中2022级在校生30人,其中体育教学方向21人,运动训练方向9人;2023级在校生29人,其中体育教学方向25人,运动训练方向4人。3 .毕业和学位授予情况2018年以来毕业率100%,学位授予率达到100%。(三)学位点研究生
6、导师状况本学位点共有研究生导师1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6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兼职导师3人。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院党总支根据校党委安排部署,认真落实研究生党建工作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围绕二十大精神学习、体育强国及健康中国战略等各种主题展开讨论、集中学习、参观、研学等多种形式的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按时完成研究生党员发展计划以及党内统计年报工作。学院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细则,严把发展党员政治关,落实政治审查制度,发展党员程序严格,手续完备,材料规范,保证党员发展质量,全年确定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10人;参加学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
7、班10人,通过8人;发展预备党员6人;按期转正党员6人,认真做好新入学研究生党员系统数据维护和录入工作,本年度新转入研究生正式党员9人,预备党员1人(现已按期转正),管理及培训效果良好。二是扎实开展研究生党员、团员以及青年主题教育。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持续抓好研究生党员、团员以及青年理论学习。全年共组织主题教育党课学习、“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学习、专题研讨等20余次,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2次,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应知应会测试1次。积极丰富学习形式,先后组织研究生党员参观西路军纪念馆、“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和校史馆等,厚植学生爱国荣校情怀。持续
8、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组织党员学习廉洁教育相关内容,并观看警示教育视频,举办廉洁征文比赛,强化学生党员的警示教育。三是认真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召开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全年专题会议,研究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学生安全工作。持续加强国家安全和意识领域的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召开国家安全教育学生会议,做好学生思想动态信息收集和研判,严密防范境内外各类非法组织的渗透和破坏;重视对学生的人身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提高消防、出行、食品卫生等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多举措推进心理育人工作,坚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咨询、团体
9、辅导等活动。三、研究生培养与教学工作(一)制度建设1、健全学科建设组织机构,促进体育硕士学科发展。学校加强对体育硕士点建设工作的统一组织管理,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全面管理培养过程。学校成立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强化对体育硕士点的管理和支撑服务功能;学院设立“体育硕士建设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学位点建设工作,设有专职教学秘书,负责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学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体育硕士点建设工作推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具体目标职责细化分解,明确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学位点建设工作的
10、全面开展。2、健全规章制度,严格过程监控。校院两级制定的体育硕士培养专门或相关文件59份,这些文件覆盖体育硕士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从招生到学位论文答辩的管理,从研究生到导师,从课堂教学到实习实践,在培养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均严格依照各项规定切实监管,确保培养质量。3、档案管理规范,材料齐全详实。我校体育硕士个人档案及相关材料由学校研究生院和体育学院共同负责管理。学校研究生院负责管理学生的学籍、成绩、实习实践总结、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表、毕业论文等。体育学院负责管理学生的个人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表、试卷(答卷)、实习实践手册、论文答辩记录等。(一)师资队伍现有校内专任教师20人,其
11、中博士1人,硕士16人,教授3人,副教授8人,45岁以下教师占30%。专任教师中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篮球协会理事和大学生篮球协会副主席1人;国家级裁判3人,一级裁判6人;一级运动员1名;省级骨干教师2人。近3年共主持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项,教育部专项调研项目4项,青海省调研项目3项,校级重点项目3项,其它项目1项,主持项目经费合计231万元;发表论文69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项,有8项应用性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纳。为切实贯彻体育硕士培养的“双导师制”,学校从校外聘请行业导师7名,其中有青
12、海省体科所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马福海;青海省体科所研究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樊蓉芸;青海省体育局赛事中心高级教练时伟元;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罗劲;西宁市体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生良;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教科所高级教师陈唐公;西宁市3皇中县业余体校高级教师谭永海等。聘请实习实践基地中高水平优秀专业人员20人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另外,体育硕士学科点是青海省“昆仑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学科师资是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和奉献精神的教学科研团队。青海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专任教师情况专业领域人数职称学位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硕士学士体育教学11461191运动训练9522052青海师范大学
13、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行业导师情况专业领域人数职称博士学位高级中级硕士学士体育教学33OOO3运动训练44OOO4(三)课程教学体育硕士课程教学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开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分等。课程设置规范合理,既强调了体育硕士专业特点,突出其实践性,又进一步突出区域级民族特色,强化综合素养提升。1 .课程设置规范,区域和民族特色突出。根据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学校优势和学科特色,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两个方向各开设了4门公共基础课程、5门专业核心课程、8门专业选修课程和7个专题讲座。在课程教学中注重运用合作学习、专题研讨、现场教学、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
14、实践、创新能力。为了突出课程的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专业方向课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高原训练专题讲座”等课程。在教材选用方面,精心挑选内容全面、科学严谨的体育硕士专业教材,并以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为依据,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参考书目等。目前全部的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有教学大纲和多媒体教学课件。2 .学术活动丰富,重视社会实践。为配合体育硕士课程与教学工作,确保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保障课程教学与学术活动共同发展。学院多次邀请校内外专家及教育、体育部门资深专家为体育硕士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同时,
15、体育学院组织研究生参加青海省体科所举办的高原训练与健康、高原体育发展论坛等专题讲座。1年来共组织各类学术活动10余次。为了更好地培养体育硕士的调查研究和实践能力,学校成立了6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为体育硕士教学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1年来组织体育硕士参加各类专业实践活动和调研活动达8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四)导师指导为切实发挥研究生导师职责与作用,学院注重导师的遴选与培养工作,在“双导师制”、全过程管理指导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切实贯彻发挥导致指导机制,学院在体育体育硕士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在配备校内学术导师的基础上,学院从校外聘请行业导师7名,其中有青海省体科所研究
16、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马福海;青海省体科所研究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樊蓉芸;青海省体育局赛事中心高级教练时伟元;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罗劲;西宁市体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生良;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教科所高级教师陈唐公;西宁市涅中县业余体校高级教师谭永海等。聘请实习实践基地中高水平优秀专业人员20人作为实践指导教师。为进一步规范研究生管理、指导工作,学院实行全过程管理机制。从招生面试、复制到导师分配,从课程教学、学术活动、科研实践到教育实习,从论文选题、开题、撰写、预审读、外审到答辩的各个环节都进行全面关照,做到全过程管理。尤其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在学生学术指导、课程教学辅导、教育实习服务
17、、实习实践安排、论文撰写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均突出导师的指导作用,全面执行导致责任制。同时,体育硕士培养、指导中改变了以往重抓出口关,忽略过程管理的不科学做法,突出辅导员、班主任、党团支部、班级组织等各要素的功能作用,做到全方面、全过程管理与服务,确保落实导师责任制,进一步提升体育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养。(五)实践教学学院高度注重体育硕士实践教育教学工作,通过与对口支援高校、讲座教授等多方合作,积极建设同步课堂,拓宽学生上课学习渠道,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尤其重注学生实践实习实践相关工作,确保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发展。学院体育硕士的实习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具体时间由学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统一
18、安排。实习期限不少于一个学期,采取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模式,实习结束后上交研究生实习手册等相关文件。实习实践为8学分。学校与6家单位联合建立了体育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学校拨付专项经费用于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实习实践。依照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结合学校和签约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教学大纲,全体学生于第三学期进入实习基地集中实习,实习时间为1个学期。运动训练方向研究生在读期间被安排到业余体校参与训练计划制定、运动员管理、训练实施等工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体育教学方向研究生被安排到师大附属第一、第二中学、西宁市二中参与体育教学、竞赛组织裁判、课外
19、体育活动组织实施等工作,有效提升了体育教学方向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一览表序号实践基地名称实践基地地址实践基地建立时间实习内容1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多巴基地2015年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机能评定、康复理疗训练2青海省体育职业技术学校多巴基地2016年运动训练3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宁市2016年体育教学4西宁市涅中县业余体校涅中县2016年运动训练5海西州业余体校德令哈2017年运动训练6海北州少年儿童业余体校西海镇2017年运动训练(六)学术交流体育学院在研各类科研项目共7项,其中青海省科技厅重点研发与推广项目1项,青海省哲学科学规划办项目2项,青海省教育厅委托项
20、目1项,青海师范大学校级项目2项,青海省科技厅项目1项。已完成各类科研项目共2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青海师范大学校级项目1项。以上科研经费共计128万元。主编参编专著2部,科研论文获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建有三个科研团队,分别是:高原运动与健康研究团队、高原运动与脑科学团队、高原环境生物学机制研究团队,这三个团队进一步带动了学院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体育学院积极参与国内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交流合作领域。2020年,我校正式与北京体育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北京体育大学将对口支援我校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双方共同搭建平台,力争在高原特色体育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成果。
21、2019年7月,体育学院与青海省体育科研所合作加入青海省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双方共同组建“高原运动与健康团队”,共同致力于体育学科发展。另外,自2018年开始,体育学院引进北京体育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省体科所、盐城师范学院和日本仙台大学等高校的10名教授为本学科的讲座教授。通过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等工作的开展,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学校与青海省体育局合作参与青海省各级各类运动会裁判员和运动员的选派;与青海省教育厅合作成立“青海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为青海省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的数据整理、上报和分析提供服务;承办青海省大学生足球、篮球、
22、田径等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和青海省体育高考项目测试的组织与实施工作;与青海省民族宗教委员会合作成立“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部分项目的培训和运动员的选拔与参赛提供服务;与青海省体育产业中心合作参与青海省体育产业专项调研工作和青海省体育场馆的调研等工作;与8家实习实践基地签订协议。(七)质量保证1 .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常规监控体系学院根据学校总体方针制定出台体育硕士学位点建设规划和实践教学方案,制定学位点建设目标、内容、教学质量标准,形成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制度。构建“检测、评价、反馈、改进”的循环质量监控模式,以学科自检、学校抽查、督导督促的方式完善课堂教学
23、检查评价体系。2 .聚焦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学院成立学位委员会,根据学位点建设目标,进一步优化体育硕士培养方案,确保方案的时代性、地方性、有效性。学院通过学位委员会优化课程安排,细化课程学分和课时,增加网络课程和实践课程学分比例,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3 .保障经费供给,拓宽经费渠道申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经费、地方财政专项经费等,保障体育硕士学位点发展相关费用的开支及教学实践、学术活动等的开展。4 .积极践行落实本硕一体化、名师指导机制为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方向体育硕士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学院积极践行本硕一体化、名师指导机制。通过实习实践统一安排、教学比赛统筹规划、培养方案衔
24、接优化等措施积极践行本科、硕士培养一体化建设机制,邀请行业内优秀导师参与体育师范生、体育教学方向学生培养,指导运动训练专业及该方向研究生的运动训练实践及综合素养提升,切实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铺垫了坚实的基础。(八)就业发展学院高度重视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发展工作,在能力培养、就业工作推进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引导、服务、协调功能。首先,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养,促进研究生就业发展工作。学院通过科研项目、团队平台支持学生综合素养发展;通过对口支援合作交流提升培养学生质量;提供平台支持体育硕士研究生参与大学生体质测试工作、运动会裁判编排与执裁工作、全省体育招生考试裁判工作、全国体质检测复核测试工作、实习
25、实践、教学比赛、运动队训练与竞赛工作等各项实践工作提高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素养,为就业发展铺垫基础。其次,做好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管理、协调服务工作。根据学校文件要求,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从研究生进校起就担负起其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导师根据学生就业意愿针对性展开指导与服务,确保指导与服务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了导师的职责功能。学院积极组织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仪器设备培训的活动,选派体育学科教学针对教师资格证笔试、面试、试讲等环节开展培训2次,效果显著,有效促进了学生就业发展工作。2023年体育学院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较高,具体见下表。2023年度就业率统计学院学历专业总人数总就业率(%)协议合同就
26、业率()自主创业率(%)灵活就业率(%)升学率(%)待就业率(%)暂不就业率(%)(%)体育学院硕士体育教育训练学1010100.00440.0000.00660.0000.0000.0000.0000.00教育6583.33350.0000.00233.3300.00116.6700.0000.00体育1818100.001583.3300.00316.6700.0000.0000.0000.00合计343397.062264.7100.001132.3500.0012.9400.0000.00合计343397.062264.7100.001132.3500.0012.9400.0000.0
27、0四、研究生教育支撑条件(一)科学研究学科研究工作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科研培育、参与工作,重注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促进。1.引导学生参与课题,做好科学研究素养培养学院积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项目课题,通过调查研究、资料搜集与分析、研究方法应用、文章撰写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综合素养。目前,学院导师拥有省级及以上在研课题7项,分别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锅庄舞运动对高海拔地区中小学生认知功能及学业水平的影响研究,青海科技厅重点项目高原健身运动的生理适应机制、锻炼标准及评价体系研究,科技厅军民融合项目高原武警军事体能科学化训练的实践应用研究,省社科青海省全民健身指
28、标体系构建研究、青海省全民健身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青海省中小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青海省“十三五”教学科学规划2019年度课题青海高原地区校园足球深入推进策略研究,青海省2023年省级“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以上项目均涉及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两个方向的研究内容,为研究生参与课题,提高科研素养铺垫了基础。在过程中,导师通过全过程管理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课题申报的资料搜集、申报书撰写、调查测试、数据分析、资料整理、文章撰写与发表等各个环节均体现出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训练。2,注重科研实践,支持学生外出参会交流为促进学生科学研究素养提升,学院、各课题组特别支持研究生外出参会学习。2023年的
29、第十三届体育科学大会、第九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四届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训练发展研讨会、2023年全国运动训练学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中国体能训练科学大会、第十二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等体育相关学术会议等会议均有学生论文入选,分别做了专题报告和墙报交流,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科学研究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养。(一)支撑平台1.保障经费支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及信息化支撑平台。保障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点经费支持。学院每年均投入不少于3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2015年至2017年共投入102.8万元,用于研究生实习实践、毕业论文开题、答辩、
30、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购买专业图书资料、征订杂志期刊、资助论文发表、学术调研、学术交流活动等。共享学校丰富的图书资源。学校图书馆藏书109.52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64.5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38757种,可在线访问的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及服务平台32个,免费试用的数据库50余个,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3.4万册,体育教育类图书有L5万余册(件),图书馆同时提供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体育学院建有体育专业类图书室,现有图书2000余册,购置体育类期刊杂志20余种。图书资料和电子信息资源可以充分满足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支撑平台。目前校园网约有2.3万个信息点,学校网主干带宽20G
31、bps,出口带宽22.IGbps。有线网络覆盖2个校区的所有楼宇,Wifi城北校区100%覆盖。建有公共服务器共86台,存储服务器空间共1426TB,管理信息系统总数19个,基础平台系统总数6个,基础平台上集成教学、管理、服务等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各业务系统的单点登录、数据共享及综合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信息化和和管理效率显著提升。学校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在线运行网络教学、教学评估、在线考试、教室云桌面、云盘、尔雅通识课等系统,出台网络教学、课程建设、慕课学分管理等相关政策文件,变革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育与在线教育的融合、推进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2 .积极争取共建平台,支持体
32、育硕士学位建设。学科点是青海师范大学和青海省体育局共建单位,在人才培养、办学资源、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学校和青海省体育局的大力支持。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马福海等多名专家加盟体育学学科点,双方资源共享,共同致力于研究生的培养。2020年,我校正式与北京体育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北京体育大学将对口支援我校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双方共同搭建平台,力争在高原特色体育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成果。通过争取更多校外资源,体育硕士学位建设点同年,体育学院与青海省体育科研所共同加入青海省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组建“高原运动与健康团队”。青海省教育厅依托我校体育学科建立“青海省学生体质监测中心”;同时,学科点是教
33、育部“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会员单位,是青海省“全国学校体育联盟”牵头单位。本学科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先后与日本仙台大学、台北市立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遴选我校硕士生导师和体育学讲座教授,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通过多种合作搭建学科建设平台,强化了支持支撑体育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工作。3 .强化实验室及场馆建设,拓展社会资源助力学位点建设强化实验室建设,为体育硕士学生提供实验平台。本学科建有运动生理、运动解剖、运动心理、体育保健等实验室,购置了身体成分测试仪、骨密度测试仪、尿蛋白检测器、心率测试仪、血乳酸测试仪、身体机能综合测评系统、心理健康综合测评系统等实验仪器设
34、备,总价值达到800余万元。另外,体育学院与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高原训练和大众体育健身方面的研究工作。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是国家体育总局“高原训练研究”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工作站”,拥有价值12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和较为完备的实验条件为理论课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体育硕士专业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完善场地场馆设施,为体育硕士学生提供技术实践平台。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场和体育馆占地总面积为31300平方米,总投资约8200万元,拥有1座大型体育馆,2块标准400米田径场、18块篮球场、2块足球场、2块5人制足球场、7块网球场和9块排球
35、场,建有乒乓球、体操、摔跤、武术、形体、力量等10个训练馆和一座150米的室内跑廊。这些场馆设施完全能够满足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求。拓展社会资源,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搭建平台。学校与青海省体育局合作参与青海省各级各类运动会裁判员和运动员的选派。与青海省教育厅合作成立“青海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二为青海省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的数据整理、上报和分析提供服务;承办青海省大学生足球、篮球、田径等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和青海省体育高考项目测试的组织与实施工作。与青海省民族宗教委员会合作成立“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部分项目的培训和运动员的选拔与参赛提供服务。与
36、青海省体育产业中心合作参与青海省体育产业专项调研工作和青海省体育场馆的调研等工作。除了已签订协议的6家实习实践基地外,学校与青海省体育局体育产业中心、西宁市凯乐菲健身俱乐部、青海一舞东方艺术培训学校、西宁世宏武术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三)奖助体系学校为体育硕士提供的奖助体系和学术型学位硕士完全相同,同时学校还设立了研究生“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并提供相应助学金,相关的奖助学金及奖励措施如下表所示。青海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体系情况奖助贷名称资助水平覆盖比例资助对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000元/人2%表现优异全日制研究生研究生国家助学金6000元/人、年
37、100%无固定收入全日制研究生研究生学校助学金1600元/人、年100%无固定收入全日制研究生助研300元/人、月据实际发放全日制研究生助管500元/人、月据实际发放全日制研究生助教300元/人、月据实际发放全日制研究生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6000元/人20%全日制研究生二等4000元/人30%三等2000元/人40%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1000元/人10%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0元/人根据下达指标评选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优秀研究生干部奖500元/人干部总数的20%研究生干部优秀硕上研究生500元/人10%全日制研究生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奖1500元/篇据实际发放权威刊物发表论文800元/篇据实际
38、发放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0元/部据实际发放出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著2000元/项据实际发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五、学位点服务贡献典型案例实习实践单位、社会合作单位及用人单位对我校体育硕士毕业生总体评价良好。青海省体科所的评价是:基本功扎实、思维活跃、熟悉体育学科前沿信息、具有较好的实践能力。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教学单位普遍认为我校体育硕土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全面,能够较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青海省业余体校、3皇中县业余体校等单位认为我校体育硕士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工作认真负责,能够很好地与运动员、教练员沟通,不畏艰苦,体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青海凯乐菲健身俱乐部、青海一舞东方艺术
39、培训学校等企业单位对我校体育硕士的评价是:专业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强,责任心强,亲和力强。我校体育硕士毕业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如:2015届毕业生张让现就职于西安交大阳光中学,是国家级足球裁判员,2016年随陕西足协赴美国奥兰多参加“迪士尼杯”裁判工作,2016年和2017年多次担任中国足协举办的U系列足球联赛裁判工作。2015届毕业生胡兴黎就职于海南三亚学院,是海南省射箭协会副会长,三亚学院射箭俱乐部负责人,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1篇论文获得全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三等奖。2016届毕业生丁国斌就职于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6年至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2
40、017年5月带队参加四川省大学生足球联赛超级组比赛获得冠军。2017届毕业生刘剑现就职于华大基因旗下的华大运动公司,负责精准运动健康管理课程开发与教学并取得了突出的业绩,该生撰写的论文“中国高原与日本平原成年居民骨密度对比研究”被美国运动医学2017年年度会议(2017AnnualMeetingofACSM)录用并受邀做大会交流。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我校体育硕士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偏少;2、专任导师和任课教师中具有高级别运动员技术等级的人员偏少;3、招生生源中高水平运动员较少;4、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继续加强。(一)改进措施本学位点与国内重点院校同类学科相比,在
41、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具有地域特色的培养方向设置、生源质量、国际交流与学习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以下发展设想和持续改进计划。1.总体目标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强化内涵,提升质量;突出特色,带动全面;强化基础,做强传统,形成具有青藏高原区域特色,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培养方向,立足青藏高原,为提升区域体育文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务。2.下一步改进计划及成效(1)结合区域特点,进一步凝练培养方向立足青藏高原区域特色,瞄准区域体育运动的关键性问题,在稳定原有培养方向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社会体育培养方向。(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具有高原特色的
42、高水平学科团队依托国家和青海省高端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多种形式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借力青海省千人计划、昆仑学者等,积极提升体育硕士点创新团队建设,未来三年中,争取每年引进12名体育专业高层次人才,聘请2-4名具有高水平教学、训练、裁判和体育实践指导能力的一线体育工作者作为我校的兼职导师或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使体育硕士师资团队特色更加鲜明,结构更加完善,培养水平进一步提高。(3)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加强学科团队外出学习与交流利用国家各类西部项目、对口支援计划、自主选派等途径加大教师访学、攻读学位力度,使赴知名学术机构学习与交流常态化。三年内选派2-3名教师到国外访学,每年支持15-20名教师参加国内
43、外学术交流,邀请5-10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交流,未来3年内承办和举办2-3次全国性会议,进一步加强与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4)完善管理制度,优化培养方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导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以及奖助贷体系;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立足培养特色和国际前沿,建设精品课程3门;改革招生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注重吸纳高水平运动员进入体育硕士研究生队伍;积极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加大电子资源和图书文献的经费投入;注重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和学术实践训练等培养环节的质量控制,对所有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校外专家双盲审,以此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5)加强教学实习实践平台建设,助推体育硕士人才培养在建好现有科研平台和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重点构建实践基地良好的运行机制,增加基地建设经费,保证基地可持续发展。未来三年新建3-5个实践基地,组建2个较有创新力的实践教学研究室。(6)加强经费保障,实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机制统筹规划,全力做好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青海省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服务藏区特色学科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体育硕士授权点建设的投入力度,为体育硕士专业建设提供必要保障;与麦可思公司达成委托协议,全方位跟踪评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动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1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