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社会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社会工作.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3年)名称:青海师范学位授予大学单位代码:10746名称:社会工作授权学科一代码:0352口博士授权级别O硕士2024年2月25日编写说明一、本报告按自然年编写。二、授予学科(类别)代码、名称和级别按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参评学位点名单填写。三、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一律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编写。四、本报告正文使用三号仿宋,纸张限用A4o一、总体概况(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2014年获批,201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201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非全日制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本学科立足青海,
2、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高海拔地区人才需求及培养的特殊性,着力构建农牧区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青海模式”,以改革教学模式从传统技术理性模式向能力为本模式的转型为抓手,以参与社会服务为手段,与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构建实践平台,形成了民族地区专业教育与实务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了专业教学、教学督导、社会工作服务、志愿服务等多元化教学服务系列平台,基本满足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是高原地区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摇篮,是保障高原社会服务进行的重要力量。(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简介1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既有社会工作理念又具备社会工作
3、实务技能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观,掌握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熟悉社区服务的各项基本技能,具备熟练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和一定社会工作研究能力,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及社会发展项目的评估与执行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2 .培养方向根据本地区新增岗位对专业人才需求,推动教学模式从传统技术理性模式向能力为本模式的转型,以参与社会服务为手段,与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构建实践平台,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机制
4、,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形成了民族地区专业教育与实务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目前已经形成牧区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城市社区社会工作三个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培养方向。基本满足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形成了针对多民族共生共荣地区的特殊需求,培养适应西部环境的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的成熟的教学机制。(三)学位点研究生基本状况2023年本学位授权点研究生一志愿报考率为100%,2023级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均为一志愿录取,2023年社会工作专业录取新生22人,均为全日制研究生。2023年有29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20人,非全日制研究生9人)顺利毕业,授予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
5、位。目前,本学位授权点在读研究生49人。其中2023级全日制研究生22人,2022级全日制研究生25人,2021级全日制研究生1人,2019级非全日制研究生1人。(四)学位点研究生导师状况目前本学位点共有研究生导师8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7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实施德育提升工程。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深入推进思政课整体改革。1.加强对学生组织和社团的领导,有侧重地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小组等理论社团,注重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
6、作,扎实推进“青马工程”。注重学院社会工作者协会、青程外展服务小组、青春健康协会等实践社团的建设,强化与校内外实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专业社团在服务地方社会工作发展的优势,加强学生“四自”管理队伍建设,优化学生“四自”工作模式。2,全面启动课程思政方案,大力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资源,综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搭建思政教育新平台。3 .健全实践基地建设,与省内外福利院、社会工作机构签订实践教学平台,在实务督导、教育教学、社区党建等方面持续合作,强化实践育人效果。三、研究生培养与教学工作(一)制度建设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合理、素质高,组织得力,服务到位,师生对教学管理满意;教学文件完备,制度健全,注重教学
7、常规管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工作服务实习均有一套系统的管理细则,教学档案完整,执行严格,教学管理各环节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评估与监控体系完整,运行良好,教学检查制度化、经常化,学生评教参与率100%;经常组织教改经验交流,及时报道教学信息及成果,渠道畅通,成效显著。(二)师资队伍依据全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暨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基本要求,遴选包括社会工作、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教师组成专任教师队伍,运用课堂学习、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目前承担MSW课程教学和实习督导的有15位专任教师;MSW专任教师科研实力较为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已形成一支梯队合理、
8、学缘多元、学历层次高、实务成效突出、交流广泛的专任教师队伍。本学位点有2名教师通过青海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1名教师正在引进中,导师队伍得到了壮大。(三)课程教学我校MSW专业根据学位办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关于课程设置的要求,结合学院学科特点,设置了MSW课程体系,凸显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特色和时代发展要求。课程体系包括7门专业学位课程、12门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开设的各类课程符合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要求。我们结合学校地域实际,将社会服务与管理老年社会工作和牧区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人类学作为专业特色课程,要求学生修习,以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
9、目标相吻合,较好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要求,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学校规定,比较合理。(四)导师指导把教学过程变为师生互为主体的协同式学习交流过程,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彼此生命相聚却不曾相遇的生命空间。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与价值的引导、通过专业方法及专业训练,在实践的人生体验中引导学生逐渐自觉地形成对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认同一一诚信,接纳,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的专业价值理念,在价值层面上的完成对学生“社工人”人格的塑造。研究生的具体指导实行主导师制,负责对研究生从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到科研、论文写作、答辩的全过程指导,整个过程任一环节未合格均计为延期答辩,近两
10、年延期答辩学生占比均在15%左右。(五)学术训练社会工作属于应用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在学生在读期间强调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具备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具备从事社会工作实践的能力。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一是坚持实务性、应用型导向:全面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与专长,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认真完成了实习实训环节,构建了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撰写学术论文并进行发表,支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论坛、会议并进行大会发言,参加了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暨MSW研究生论坛等全国性会议
11、;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尽量来源于实习实践,并对实务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及反思,共计完成29篇实务型硕士学位论文,学生就读期间发表7篇期刊论文。二是重视本土经验,服务当地社会:加强学校和政府部门、社会福利机构、非盈利机构等的合作关系,形成相对稳定的实务基地。并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治理创新、基层社区服务建设、老龄化社会加快、弱势群体问题突出等社会议题开展理论探讨及社会服务实践,得到各地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的一致好评。三是强化职业教育,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专业实务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对社会服务人才的需求。(六)学术交流积极联合北京
12、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深圳大学等对口支援院校,促成对口支援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1人,积极参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圆满完成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家庭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新时代中国家庭政策与家庭社会工作发展研讨会”的承办任务,有一位教师及研究生进行了大会主题发言,为研究生同学进行了分论坛发言。(七)质量保证建立了课程、实践、学位论文等各培养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和过程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了校院两级培养过程与质量检查督导机构、论文导师组、双实习督导队伍;建立了培养质量督导-反馈-改进-督导的持续改进机制。注重教学案例研究。教师基于实务撰写的行动研究著作和文章直接作为
13、实务课程的案例,把实务研究转化为丰富的人才培养资源。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积极链接校外资源参与办学,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结合青海本土情形为学生提供各实务领域的研究方向。一入学便鼓励学生报考社会工作师的资格考试,目前为止,全部研究生都报考过社会工作师的资格考试,共有24人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的资格,占比57.9%。(八)就业发展根据近年来毕业生跟踪调查,本专业学生大多数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或学科相关行业,学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符合职业期待,对就业现状比较满意。毕业生主要在社会组织和社会福利机构,从事农村发展、社区照顾、戒毒、流动人口、农民工和老年人服务等,用人
14、单位反馈本专业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专业素质好、工作能力强、能适应不同服务群体的需求,愿意服务基层,工作敬业,协作意识强,能提供有效的专业社会服务。四、研究生教育支撑条件(一)科学研究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现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双向互动,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制定有相应的人事政策加大高学历人才的引进,确保专业建设所需的师资力量。在教学设备的配置,实习实训场地建设、专业图书资料等教学基础设施基本教学条件方面学校每年都在加大投入力度。在人力财力上大力扶持教研教改、科研项目、精品课程等的申报、建设与督查,保证有关项目的顺利完成。(一)支撑平台充分利用学院“农牧区社会发展
15、研究中心”,扩大服务社会的范围,结合服务社会取得的丰富经验,实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责任,巩固提升现有的社会工作站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回应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创新MSW教育模式。(三)奖助体系研究生奖助体系由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和荣誉称号三部分组成。研究生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优秀奖学金及单项奖,研究生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助学金、特殊困难救助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研究生荣誉称号包括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毕业研究生等。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三助岗位等制度,建立多元奖助体系,支持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业,提高硕士研究生待遇水平。五、学位点服务贡献
16、典型案例社工专业为各类社会机构、民间组织提供知识与技术支持。通过邀请社会组织领袖参与专业建设,派遣社工教师担任社会组织专业顾问,安排社工学生进入社会组织实习,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专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整体实力的提高。“组建社区老年学堂,深化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案例简介北川河东路社区位于西宁市城北区,自2017级MSW学生课程见习以来,双方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北川河东路社区是城北区的老社区,辖区老人数量大且文化水平不高。社区与MSW教育中心经过多番讨论后,决定建立社区老年学堂,并由MSW教育中心负责运营。以MSW学生为主体对社区内老年人的参与意愿、参与
17、时间、参与方式以及学习内容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同时对社区内学历较高和大家提议的讲师人员进行了入户走访,初拟了社区老年学堂的讲师名单。授课内容主要根据现有社区内的人力资源而设置,包括时事政治、政策解读、法律宣讲、医疗护理、和睦家庭、社区文化大家谈、广场舞训练营、歌唱祖国、花草培育等等多个领域,社区按月开设老年学堂课程表,并提前公示。地点设在社区会议室,时间为每周周三和周六晚上6:30-8:00,社区服务中心还不定期邀请专业社会人士开展专题讲座。有张力的社区老年学堂,不仅让社区老年人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整合了北川河东路社区内的资源,摆脱了传统社区中老年人无人问、无人管的现状,扭转
18、了社区和老年人群体“等靠要”的思想。对MSW教育中心而言,学生能有机会、有平台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参与到深层次的社区组织管理和运营中,是专业实践能力和视角的全方位提升。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目前在人才培养、专业教学环节已较规范,但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教学、实习教学、实习督导、案例教学等环节尚存不足,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改进。1学术团队的体量偏小,高层次人次不足,教师的人均科研产出偏低,高水平科研成果欠缺。现有的团队规模无法满足科研教学的需要。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目前的政策对于教师的学历提升作用有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寻求和引进合适人选较为困难。2、实践教学力量
19、不足。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教师均要担任实践督导工作,随着实践教学工作的深入,教师的教学任务日趋繁重,教师用于教学过程的时间、精力与过程投入明显受到影响,如何确保实践教学的投入不断增长,如何推动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突出的问题。(二)改进措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观念转变为先导,用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来指导专业建设,并在专业建设中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力争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建设成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按照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需求和当前本地社会的需求,从有效回应社会问题的实践角度出发,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尝试进行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促进西部地
20、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强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团队建设。第二,培养1-2名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第三,以课题申报为龙头,提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质量。第四,加强与国内学术机构、政府机关及社会团体的联系,寻求合作与支持。六、总体概况(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2014年获批,201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201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非全日制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本学科立足青海,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高海拔地区人才需求及培养的特殊性,着力构建农牧区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青海模式”,以改革教学模式从传统技
21、术理性模式向能力为本模式的转型为抓手,以参与社会服务为手段,与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构建实践平台,形成了民族地区专业教育与实务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了专业教学、教学督导、社会工作服务、志愿服务等多元化教学服务系列平台,基本满足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生源充足,报考人数稳定增长,录取学生中第一志愿报考比例逐年提升,近五年年录取率为10%,生源质量较高,进入复试的学生分数高出国家线20分以上,形成了针对多民族共生共荣地区的特殊需求、培养适应西部环境的应用型人才的成熟的教学机制。2021年社会工作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行列,是高原地区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摇篮,是保障高原社会服务进行的
22、重要力量。(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简介1.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既有社会工作理念又具备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观,掌握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熟悉社区服务的各项基本技能,具备熟练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和一定社会工作研究能力,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及社会发展项目的评估与执行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2 .培养方向根据本地区新增岗位对专业人才需求,推
23、动教学模式从传统技术理性模式向能力为本模式的转型,以参与社会服务为手段,与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构建实践平台,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机制,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形成了民族地区专业教育与实务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目前已经形成牧区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城市社区社会工作三个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培养方向。基本满足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形成了针对多民族共生共荣地区的特殊需求,培养适应西部环境的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的成熟的教学机制。(三)学位点研究生基本状况1.研究生招生2023年社会工作专业录取新生22人,均为全日制研究生。3 .在校生情况目前在校生49人,其中2
24、023级全日制研究生22人,2022级全日制研究生25人,2021级全日制研究生1人,2019级非全日制研究生1人。4 .毕业和学位授予情况2022年有29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20人,非全日制研究生9人)顺利毕业,授予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四)学位点研究生导师状况依据全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暨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基本要求,遴选包括社会工作、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教师组成专任教师队伍,运用课堂学习、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目前承担MSW课程教学和实习督导的有15位专任教师;MSW专任教师科研实力较为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已形成一支梯队合理、学缘多元、学历层次高
25、、实务成效突出、交流广泛的专任教师队伍。本学位点共有研究生导师8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7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八、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深入推进思政课整体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实施德育提升工程。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1.加强党对思政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落实。2,全面启动课程思政方案,大力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资源,综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搭建思政教育新平台。3 .加强对学生组织和社团的领导,有侧重地支持马克思
26、主义理论学习小组等理论社团,注重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扎实推进“青马工程”。注重学院社会工作者协会、青程外展服务小组、青春健康协会等实践社团的建设,强化与校内外实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专业社团在服务地方社会工作发展的优势,加强学生“四自”管理队伍建设,优化学生“四自”工作模式。4 .健全实践基地建设,与省内外福利院、社会工作机构签订实践教学平台,在实务督导、教育教学、社区党建等方面持续合作,强化实践育人效果。5.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制定出台了加强改进思政工作实施办法,全面部署,深入实施,稳步推进,进一步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各单位积极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
27、局。九、研究生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1、制度建设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合理、素质高,组织得力,服务到位,师生对教学管理满意;教学文件完备,制度健全,注重教学常规管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工作服务实习均有一套系统的管理细则,教学档案完整,执行严格,教学管理各环节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评估与监控体系完整,运行良好,教学检查制度化、经常化,学生评教参与率100%;经常组织教改经验交流,及时报道教学信息及成果,渠道畅通,成效显著。2、师资队伍采用内培外联的方式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选派1名教师利用对口支援计划赴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社会工作博士学位的攻读,同时积极联系外部资源,一方面以对口支援为契机,邀请原中国青年
28、政治学院史柏年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马烽博士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的社会服务项目,以项目促发展,以实践带学习。本学位点有1名教师通过青海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1名教师正在引进中,导师队伍得到了壮大。3、课程教学教师通过立足现实问题,服务地方,积极参与社会工作一线服务,以“农牧区社会工作、多民族城市社区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三个较为稳定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研究方向为指导,形成了梯队合理、学缘多元、实务成效突出、交流广泛的专任教师队伍。社会工作导师在教学中无教学事故发生,严格按照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管理规定的要求,强化考试过程管理,实现考试命题、组织、评卷各环节规
29、范无差错。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教材、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核查对专硕研究生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未出现任何违规问题。依照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的文件精神,持续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我校MSW专业根据学位办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关于课程设置的要求,结合学院学科特点,设置了MSW课程体系,凸显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特色和时代发展要求。课程体系包括7门专业学位课程、12门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之外,设置了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开设课程的门数与规定学分内的课程门数比大于150%。开设的各类课程符合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要
30、求。我们结合学校地域实际,将社会服务与管理老年社会工作和牧区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人类学作为专业特色课程,要求学生修习,以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较好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要求,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学校规定,比较合理。4、导师指导把教学过程变为师生互为主体的协同式学习交流过程,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彼此生命相聚却不曾相遇的生命空间。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与价值的引导、通过专业方法及专业训练,在实践的人生体验中引导学生逐渐自觉地形成对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认同一一诚信,接纳,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的专业价值理念,在价值层面上的完成对学生
31、“社工人”人格的塑造。研究生的具体指导实行主导师制,负责对研究生从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到科研、论文写作、答辩的全过程指导,整个过程任一环节未合格均计为延期答辩,近两年延期答辩学生占比均在15%左右。5、实践教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建设方面,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完善“两阶段一体化”、“讲座+见习”、“模拟+实战”的专业见习实习模式。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加强与校外知名社工专业高校(机构)合作,形成以在校课内见习为先,校外800小时集中顶岗专业实践为主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形成以培养方案为指向,确保农牧区社会工作、城市社区工作、学
32、校社会工作三大方向集中实习,统一安排为主、自主实习为辅的实践方式和内容。三是合理配备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立与机构合作的可持续的实习督导制度,形成以实习基地为单位,由机构督导与在校教师组成“1+1”专业实习督导模式。四是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估制度,推动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完善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等实习文件,结合专业培养特色编制了青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实习报告手册,针对不同类型(如学校社会工作、残障人士康复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社区等)的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评价。五是结合青海社会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巩固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省内实习基地运作的制度化、
33、规范化,以专业实践示范促进省内社会工作的发展。确保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6、学术交流积极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深圳大学等对口支援院校,促成对口支援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1人,积极参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圆满完成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家庭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新时代中国家庭政策与家庭社会工作发展研讨会”的承办任务,有一位教师及研究生进行了大会主题发言,5为研究生同学进行了分论坛发言。7、奖助体系研究生奖助体系由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和荣誉称号三部分组成。研究生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优秀奖学金及单项奖,研究生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助学金、
34、特殊困难救助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研究生荣誉称号包括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毕业研究生等。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三助岗位等制度,建立多元奖助体系,支持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业,提高硕士研究生待遇水平。十、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情况1 .专业建设规范化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合理、素质高,组织得力,服务到位,师生对教学管理满意;教学文件完备,制度健全,注重教学常规管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工作服务实习均有一套系统的管理细则,教学档案完整,执行严格,教学管理各环节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评估与监控体系完整,运行良好,教学检查制度化、经常化,学生评教参与率100%;经常组织教改经验交流,及时报道教学信息及成果,
35、渠道畅通,成效显著。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一是坚持实务性、应用型导向:全面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与专长,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认真完成了实习实训环节,构建了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撰写学术论文并进行发表,支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论坛、会议并进行大会发言,参加了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暨MSW研究生论坛等全国性会议;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尽量来源于实习实践,并对实务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及反思,共计完成29篇实务型硕士学位论文,学生就读期间发表7篇期刊论文。二是重视本土经验,服务当地社会:加强学校和政府部门、社会福利机构、非盈利机构等的合作关系,形成相对稳定的实务基地。并结合我国当
36、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治理创新、基层社区服务建设、老龄化社会加快、弱势群体问题突出等社会议题开展理论探讨及社会服务实践,得到各地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的一致好评。三是强化职业教育,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专业实务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对社会服务人才的需求。一入学便鼓励学生报考社会工作师的资格考试,目前为止,全部研究生都报考过社会工作师的资格考试,同时为学生提供各实务领域的研究方向,并结合青海本土情形,形成了学校社会工作、社会社会工作、牧区社会工作三大主要的实务方向。建立了课程、实践、学位论文等各培养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和过程管理制度体系;建
37、立了校院两级培养过程与质量检查督导机构、论文导师组、双实习督导队伍;建立了培养质量督导-反馈-改进-督导的持续改进机制。注重教学案例研究。教师基于实务撰写的行动研究著作和文章直接作为实务课程的案例,把实务研究转化为丰富的人才培养资源。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积极链接校外资源参与办学,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 .师资队伍建设新进展采用内培外联的方式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选派1名教师利用对口支援计划赴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社会工作博士学位的攻读,同时积极支持教师参与政府部门的社会服务项目,以项目促发展,以实践带学习。本学位点有2名教师通过青海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导师
38、队伍得到了壮大。教师通过立足现实问题,服务地方,积极参与社会工作一线服务,以“农牧区社会工作、多民族城市社区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三个较为稳定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研究方向为指导,形成了梯队合理、学缘多元、实务成效突出、交流广泛的专任教师队伍。社会工作导师在教学中无教学事故发生,严格按照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管理规定的要求,强化考试过程管理,实现考试命题、组织、评卷各环节规范无差错。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教材、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核查对专硕研究生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未出现任何违规问题。依照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的文件精神,持续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取得了
39、很好的工作成效。3 .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强化学生专业价值。把教学过程变为师生互为主体的协同式学习交流过程,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彼此生命相聚却不曾相遇的生命空间。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与价值的引导、通过专业方法及专业训练,在实践的人生体验中引导学生逐渐自觉地形成对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认同一一诚信,接纳,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的专业价值理念,在价值层面上的完成对学生“社工人”人格的塑造。十一、教育质量评估分析社会工作属于应用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在学生在读期间强调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具备进
40、行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具备从事社会工作实践的能力。根据近年来毕业生跟踪调查,本专业学生大多数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或学科相关行业,学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符合职业期待,对就业现状比较满意。毕业生主要在社会组织和社会福利机构,从事农村发展、社区照顾、戒毒、流动人口、农民工和老年人服务等,用人单位反馈本专业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专业素质好、工作能力强、能适应不同服务群体的需求,愿意服务基层,工作敬业,协作意识强,能提供有效的专业社会服务。目前在人才培养、专业教学环节已较规范,但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教学、实习教学、实习督导、案例教学等环节尚存不足,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改进。1、学术团队的体量偏
41、小,高层次人次不足,教师的人均科研产出偏低,高水平科研成果欠缺。现有的团队规模无法满足科研教学的需要。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目前的政策对于教师的学历提升作用有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寻求和引进合适人选较为困难。2、实践教学力量不足。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教师均要担任实践督导工作,随着实践教学工作的深入,教师的教学任务日趋繁重,教师用于教学过程的时间、精力与过程投入明显受到影响,如何确保实践教学的投入不断增长,如何推动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突出的问题。十二、改进措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观念转变为先导,用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来指导专业建设,并在专业建设中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力争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建设成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按照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需求和当前本地社会的需求,从有效回应社会问题的实践角度出发,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尝试进行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促进西部地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强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团队建设。第二,培养1-2名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第三,以课题申报为龙头,提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质量。第四,加强与国内学术机构、政府机关及社会团体的联系,寻求合作与支持。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1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