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docx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摘要: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准确认识中国人口发展新态势、新特征,深刻把握人口发展规律,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应对人口规模巨大导致的社会治理难度,还要面对人口负增长导致的劳动年龄人口赤字、老龄化加剧等系统性人口风险问题。人口高质量发展并不意味着政策供给端局限于人口政策,还应包括教育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推动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和把握好数量和质量、总量和结构、供给和需求、流动和分布、发展与安全等重大关系。新时代,推动吉林人
2、口高质量发展,必须清晰认识吉林省人口流出的特殊性,营造良好就业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有针对性地解决吉林省人口流出问题;必须准确把握吉林省低生育水平的复杂性,完善托育服务市场,提高生育保障水平,促进育龄女性职业发展,着力破解吉林省人口低生育水平问题;必须深刻理解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大力发展经济积累财富,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建立和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关键词: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口流动;老龄化一、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在2023年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战略全
3、局,深入分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人口形势,首次提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新概念、新要求,首次作出人口发展新常态的重大论断,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两个重要背景:一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末我国人口比上一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是中国人口60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预示着中国人口发展已进入了新阶段,必须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人口发展新特征、新形势对现代化建设的可能影响。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具有独特
4、影响。一方面,规模巨大的人口蕴藏着势能磅礴的力量;另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人口群体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变革时代中更为凸显,人口与社会治理的难度也被空前放大,必然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先富”和“后富”的差距。将上述“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规模巨大”两大特征放在一起考察,会发现一个悖论性事实,即中国不仅要应对人口规模巨大导致的社会治理难度,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同时还要面对人口负增长可能导致的劳动年龄人口赤字、老龄化加剧等系统性人口风险问题。这一悖论性事实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口发展态势,谋求人口的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5、。”其核心要义有两点:一是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而物质富裕则是其重要基础。作为劳动力要素的重要来源,人口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优化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和人口分布以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二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一个不落的现代化,主张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人口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保障每一个人都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各个方面享有公平机会,能够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来并共享发展成果。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旨在引导和推动我国人口发展适应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启示意义在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绝不意味着政策供给端
6、仅限于“人口政策”,而是强调在这个过程中,顶层设计应当包括人口政策、教育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通过这些政策的合力实施,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二、人口高质量发展需处理和把握好的几对重要关系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始终是中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中国的人口发展既遵循了一般的人口规律,又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而具有特殊性,当前中国人口发展面临比预期更早到来的人口负增长、快速迈向重度老龄化、持续低生育水平等问题。实践中,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和把握好以下几对重要关系:一是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从数量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
7、年开始下降,总人口在2022年出现减少趋势。预计到2035年,中国人口降至13.8亿人,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降至7.88亿人。从质量看,我国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近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000万人。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辩证统一的。”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生产的必要先决条件,而人口的质量则是关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及其发展潜能”的决定性因素。在人口减少体量有限的大背景下,要更加注重提高人口素质,继续保持和提高人口综合红利优势。既要注重数量的稳定,推动实现充分就业、广泛的社会保障覆盖,保持人口红利,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
8、,推动高质量就业,促进社会体面劳动,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创造更为充足的人才红利。二是总量和结构的关系。从总量看,中国的人口虽然出现了负增长,但劳动力规模仍相当于美、日、欧的总和,劳动力比较充裕。从结构看,中国劳动力大龄化明显。民政部发布的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39.5岁,老龄化趋势增强。2022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19.8%,预计到2035年占比将达到31.6%o劳动参与率稳中有降,过去长期处于70%以上,2022年为65.7%o2022年女性劳动参与率从2010年的64%降至60%,16-24岁人口劳动参与率从47.2%降至40%o总量和结构是
9、相互联系的,总量是结构的统合,结构是总量的表征。”既要积极化解就业总量压力,整体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又要积极应对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变化,保持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既充分发挥大龄劳动力经验技术积累增厚的优势,挖掘养老服务、银发经济等巨大市场需求,又采取措施保持社保基金长期收支平衡;既要充分激励中青年劳动力干事创业,又要稳定和提高重点群体劳动参与率,推动更多劳动者参与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从供给看,人社部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技能劳动者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7%,远低于德国、日本等传统制造业强国的水平。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长期在2以上,不能满足制造强国建设的需要。中
10、国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2亿多,但不少普本高职、文科专业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结构错位。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仍然是大头,小学仍占13.7%。从需求看,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迭代升级,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劳动力市场不断重组,社会分工深度细化,对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供给和需求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要统筹供给和需求,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紧贴社会、产业、企业、个人发展需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以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能力素质为核心,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供需错位的问题。四是流动和分布的关系。从流动看,我国人口和劳动
11、力在城乡、区域间流动日趋活跃,从农村向城市集聚,从中西部向东部流动,区域人口增减分化明显。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3.76亿人,比2010年增长近7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2%,较2010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多种就业形式加快发展,灵活就业人员超过2亿人。从分布看,广东、浙江、江苏人口增加规模均在600万人以上。农民工跨省和省内流动趋于均衡,外出农民工省内流动占比58.9%,其中在县域就业超过一半,东部和中西部存在“抢工”现象。“流动意味着发展的效率和市场的生机,分布则意味着发展的协调和市场的均衡,二者体现的是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既要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
12、出发,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推动产业随功能走、劳动力随产业走、公共服务随人走,促进城乡、区域间人力资源畅通有序流动,又要适应制造业配置格局和空间布局,统筹平衡外出务工和本地就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人力资源的合理分布。五是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人口问题是影响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根源性因素之一,人口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人口安全风险不断演化和复杂化,从人口领域、实体领域向非实体领域、虚拟空间拓展,与政治安全、国防和地缘安全、经济社会安全、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相互交织。“中国长期的极低生育水平将加剧人口结构性矛盾,人口流动和空间分布带来人口集聚和收缩的基
13、层社会治理矛盾,引发人口自身发展、经济稳定发展、社会保障等风险。”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必须使得各类人口风险能够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确保人口自身发展安全,更好地统筹发挥人口整体素质提升的支撑作用。三、吉林省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状况(一)吉林省人口基本情况从常住人口看,1953年吉林省常住人口1129万人,之后一直不断保持增长,2010年吉林省常住人口达到峰值,约2746.2万人(全国占比2.05%),之后逐年下降,2020年吉林省常住人口为2407.3万人(全国占比L71%),十年间净减少338.9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375.72万人,占比15.61%,超过14%的深度老龄化门槛。2021
14、年,吉林省常住人口进一步下降至2375.37万人。2022年,吉林省常住人口2347.69万人(全国占比1.66%),人口出生率4.33%o,人口自然增长率-4O7%o,均列全国倒数第三位,仅高于黑龙江和辽宁。从户籍人口看,1978年吉林省户籍人口2149.3万人,在逐步增长至2011年的峰值2726.5万人之后又逐年下降,2022年下降到2549.4万人。2011年至2022年,吉林省户籍人口自然净减少17.08万人,其中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三年出现自然净减少。从人口跨省流勤看,2020年省外户籍流入吉林省100.15万人,主要来自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东等地;吉林省户籍
15、流出外省241.4万人,主要流向辽宁、山东、北京、黑龙江、河北等地。2020年吉林省2407.3万常住人口中,省外户籍流入吉林省常住人口(人户分离达半年以上)100.15万人,其中黑龙江流入24.4万人、辽宁流入15.8万人、内蒙古流入8.5万人、山东流入6.8万人。吉林省2500多万户籍人口中,流出外省常住人口(人户分离达半年以上)241.4万人,其中流到辽宁52.6万人、山东34.0万人、北京28.1万人、黑龙江17.9万人、河北15.4万人、天津12.2万人、广东11.6万人、上海10.4万人、内蒙古9.0万人、江苏8.7万人、浙江8.5万人。流出原因主要有地缘性流出、经济性流出两种,因
16、工作就业人口占比52.47%,因学习培训人口占比6.88%,因随同离开/投亲靠友人口占比11.66%,因拆迁/搬家人口占比IL42%。从流向省外的重点群体看,一是农民工。2022年吉林省全年农民工总量206.7万人,在省外就业农民工(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43.1万人,月收入平均6192元(较2021年增加405元,比省内外出农民工高1723元),大龄化趋势明显(30-39岁、40-49岁、50岁以上,分别占比22.3%、25.8%.34.4%)。二是高校毕业生。2020年,在吉林省外就业就学的吉林籍硕士、博士学历人口分别为34489人、3724人,主要流向北京、上海、辽宁等省份。其中,具有硕
17、士学历的流入北京10307人、上海4755人、辽宁3860人;具有博士学历流入北京785人、上海412人、黑龙江369人。2023年,吉林省省外高校吉林籍学生预计毕业42494人,其中博士生1370人、硕士生8839人、本科生32285人,主要分布在北京、浙江、辽宁等省市。2016年至2020年,吉林省省内高校应届毕业生累计72.8万人,留吉就业率43.l%o其中,吉林籍生源毕业生41.7万,留吉就业率64%左右;外省籍生源毕业生31.1万,留吉就业率15%左右。从人力资源质量看,2020年吉林省常住人口中掩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有402.9万人,平均全省每10万人中有16738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
18、全国为15467人),在全国排第11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内蒙古、江苏、陕西、辽宁、山西、宁夏、浙江)。吉林省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17年,在全国排第9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广东、辽宁、陕西、江苏)。吉林省共有专业技术人才146.3万人(全国总量近8000万人),技能人才超过240万人(全国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67万人(全国超过6000万人)。(二)吉林省劳动年龄人口和就业人口基本情况从劳动年龄人口看,吉林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高峰值是2012年(全国是2011年),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22年下降到1478.77万人(全国是8.7556亿人,吉
19、林省占比约1.69%)。2020年,吉林省劳动年龄人口1547.61万人(全国是8.8亿人,吉林省占比约1.76%),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86年,比2015年提高O.93年。从就业人口看,吉林省就业人口数量的高峰值是2010年,达1563.98万人,之后逐年下降,2021年下降到1228.44万人(全国是7.4652亿人,吉林省占比约1.65%)。在三产分布上,2010年以来,吉林省一产、二产就业人数持续下降,三产就业人数呈不断增加趋势(仅在2021年出现下降),并在2014年首次超过一产,成为占比最高产业。2021年,吉林省一产、二产、三产就业人数分别为453.83万人、18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式 现代化 视域 下推 人口 质量 发展 实践 路径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2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