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剪辫令》看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的国家认同.docx
《从《剪辫令》看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的国家认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剪辫令》看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的国家认同.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从剪辫令看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的国家认同摘要:临时大总统关于限期剪辫致内务部令即剪辫令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颁布的重要行政命令,它的颁布使得“剪辫”上升为近代国家意志。剪辫令的颁布与实施的曲折过程折射出了社会民众在封建与民主中的进退维谷,剪辫令的成功折射出了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主题。正是在剪辫令艰难实施的过程中,民众对中华民国的认同感逐步增强。关键词:剪辫令;国民;国家认同1剪辫令的颁布(一)辫子的由来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攻占北京,为了彻底铲除汉人的民族意识及反清斗争,1645年清政府颁布了“剃发令”,明确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
2、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1至此,头发的去留成为了是否拥戴清王朝的标志,清朝统治者成功的将头发的去留上升为政治问题。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威慑中,男子剃发蓄辫便成了中国的重要象征。(二)剪辫运动的兴起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逐渐打开,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逐步受到挑战。正因如此,早已被统治者注入政治色彩的托在男子脑后的长长的辫子成为了西方世界耻笑的对象。于是社会各阶层开始关注辫子问题,辫子也因此成为人们表达自己政治观念的重要载体。太平天国时期,为了表达对清政府压迫汉人的不满,太平天国军队不仅蓄发不剃,被称为“长毛”,同时,他们也严禁占领区的民众剃发蓄辫。随着太平天国
3、运动的失败,“长毛”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断发易俗”。康有为指出:“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编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2剪辫成为了国家富强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是随着戊戌变法的迅速失败,维新派的“断发易俗”并没有得到实施。尽管如此,维新派断发的主张还是为之后的革命奠定的思想基础,也进一步加强了辫子的政治化。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逐步登上历史舞台。革命党人将剪辫视为身体解放的第一步,不断鼓动剪辫。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剪辫成为全国人民的一种实际行动。凡起义与革命者一律剪辫,剪辫与否成为赞成革命或反对革命的一种标志。
4、武昌起义胜利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起义或是独立的地方做的第一步就是剪去辫子,以此来表示脱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虽然这些剪辫运动存在着例如覆盖范围有限,武力剪辫等不正当行为,但是剪辫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对于中国广大民众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冲击与洗礼。剪辫运动为中华民国成立及剪辫令的颁布奠定了良好思想基础与群众基础。使得辫子是政治立场的观念不再局限于少数进步人士,而是开始走向社会大众。(三)中华民国颁布“剪辫令”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之日,南京各界市民就一律剪去发辫,表示庆祝。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临时政府公报第二十九号文件公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限期剪辫致内务部令即剪辫令。规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剪辫令 中华民国 成立 国民 国家 认同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2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