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酉阳杂俎黥》看唐代的文身风俗.docx
《从《酉阳杂俎黥》看唐代的文身风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酉阳杂俎黥》看唐代的文身风俗.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从酉阳杂俎魏看唐代的文身风俗文身在唐代发展为一种社会时尚,具体表现为参与者众多,文身部位广泛,文身内容丰富精美,文身方式与工具多样,文身技艺高超且有职业文身者出现。唐代文身作为一种民俗事像,发挥了作为民间文化的多元性功能,包括审美装饰功能、生活实用功能、标志与区示性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唐代文身民俗的繁盛与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以及文身自身多元的功能密切相关。酉阳杂俎;文身风俗;鲸;时尚符号;文化功能晚唐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是部笔记小说集,该书包括前集20卷30篇,续集10卷6篇,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不少地方与唐代的民族风情与民间文化有关。笔者深入阅读该书前集卷八鲸篇,大致梳理出唐代之
2、前文身发展的基本历程以及唐代文身风俗的大致状况,同时借助了民俗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唐代文身风俗进行分析,探讨唐代文身所具备的文化功能以及作为时尚符号得以发展的原因。一、唐代之前文身的发展历史文身是一种古老且分布广泛的文化习俗。“人体可能是最早的艺术对象之一一即是说,人们把作为自然物的人体通过添加某些象征性符号把它转化为表现文化的对象。在一切社会中,人们都对身体进行修饰或装饰。这种装饰可能是永久性的(疤痕、文身、改变人体某个部位的形状),也可能是暂时的(如彩绘或诸如羽毛、金属、皮毛和严格说来没有实用价值的衣物等物体作装饰)。”由此可知,文身是一种永久性的人体装饰之一。所谓文身,古代又称蔡
3、、雕、镂、扎、刻、刺、点青、绣面、的肌、雕题等,就是在人体上绘画成或刻刺成带颜筋、镂、绣、扎、刻等。其中,尤以刺、短、粉等最为常见。而刺黑、鲸面等也成为记述古代文身较普遍的术语。显然,踪是古代文身的一种重要方式。据说文解字:踪,果刑在面也。从黑,京声。”一般认为,魏即墨刑,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来拓展为在人体上刺字或图案并涂上颜色的做法。据酉阳杂俎前集卷八获篇,可以大致了解唐代及唐之前的概况,进而展示出独作为文身方式的发展历史。粽作为一种刑罚方式存在,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了。“虞舜象刑,犯墨者皂巾。”三代时期,对触犯墨刑者的惩罚改成象刑,给犯罪者穿上与常人不一样的衣服,头上戴上黑色的头巾
4、。到了周代,琼正式成为一种刑罚即典刑。周代的墨刑较多,踪面只是其中一种。“周官,墨刑罚五百。”其具体做法要对犯罪者“先刻面,以墨室之”,然后“室墨者,使守门。”犯罪者要受到看守城门的惩罚。到了汉代,粽有了一些改变,当繇者髡钳为城旦舂。由原来的独面改为剃去头发、脖子里戴着铁旗刑具,男性筑城服劳役,女性春米。但在当时北方的匈奴等少数民族中,还仍然保留着踪面的习俗。汉代使节出使匈奴时只有按照匈奴的习惯去节、辣面,才能够得到单于的接见,单于非常喜欢这种做法。由此可知,瑰面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非常盛行。到了晋代,粽面的对象逐渐广泛化,扩展到对逃奴的惩罚上。1奴始亡,加铜青着墨,获两眼;从再亡,独两颊上;三
5、亡,横鲸目下,皆长一寸五分J即对于逃亡次数不同的奴仆,独的地方是不同的,其严厉程度也是递增的。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梁规定:“凡囚未断,先刻面作劫字。即通过对遇赦免的罪犯在其脸上亥劫字显示其曾经作为罪犯的身份。琮作为文身方式在唐代发展迅速,变得更为民间化,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有研究者提出,如果说在唐朝以前徐体只是某些地区或某个历史时期的行为,那么到了唐代则成为比较广泛的社会风气,无论南北都比较普遍地存在这种习俗。宋代对赛面进行了改革,踪面之刑一律改为针剌。当然,唐宋时期戏更多地作为一种文饰符号出现的。有研究者认为,唐宋之前文身主要是作为刑罚使用的,尽管有些少数部族崇尚它,但文身的影响还未迈向政治、
6、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只有到了唐宋,文身才跳出刑罚的藩籥,甩开了部族的局限,普遍升华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符号,在整个社会水面上荡漾开来。特别是在宋代,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到了明代,豫沿袭了宋元的旧制,仍然作为剌字的刑罚形式,只不过范围要窄得多,仅用于反叛者与盗窃犯等。清代的踪主要适用于奴婢逃跑,和鞭刑并用称为鞭刺,同时还作为文身美体的装饰方式出现。纵观数的发展历史,其一方面沿袭工作为统治者实施统治的手段出现在历史上,是对犯罪者进行刑罚的一种方式,在发展过程中惩罚程度越来越轻,涉及面越来越窄;另一方面,鲸还成为了文身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人们追求美的一种表现而成为民间的一种社会风气,在唐宋时期
7、更为普遍,更为明显。二、唐代文身的基本情况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在人体上繇刻花纹或文字的风俗,其中以唐代风气最盛。汉族人文身的风俗最盛行时也要算唐代。可见,文身作为一种体饰文化,在唐代成为当时民间流行的一种社会风尚。很多人接受了文身,尤其是部分青少年,“上都街肆恶少,率髡而肤札,一个“率”字表明了文身参与者的数量之多。人们对文身持种肯定的态度,甚至出现了“宝历中,长乐里门有百姓刺臂。数十人环瞩之的情形,围观者的出现在一定层面上说明文身成为当时社会中不受禁止的事实,成为较为普遍的文化现象。甚至有人将文身作为个人的嗜好,“蜀小将韦少卿嗜好札青。还有人为了文身情愿花费很多金钱:“王力奴,以钱五千,召札工”
8、此外,唐代的文身涉及各个阶层,不仅有街肆恶少、贼、市人、街子、仆人等,还有官员、军人如蜀小将韦少卿、黔南观察使崔成宪等,涉及男女不同性别群体。有研究者认为,唐代文身不但流行地区宽广,而且文身手段各式各样,文身内容丰富多彩,文身动机五花八门。酉阳杂俎前集卷八歌篇的文献资料,从唐代文身部位、文身内容、文身方式与工具、文身的高技艺性与职业化等方面展示了唐代文身习俗的大致情况。首先,唐代文身的部位非常广泛,可以说整个身体都可成为文身的处所。文身的部位是在不断增加的。它首先在面部等最明显之处最后发展到身体的任何部位。涉及脸部的文饰主要以文面的方式展示出来,既有刻眉填青之做法,也有丹青点颊与用花子面饰的方
9、式。比如,“房孺复妻崔氏乃令刻其(奴婢)眉,以青填之,烧锁梁,灼其两眼角。”和宠夫人,尝醉舞如意,误伤邓颊血流左颊有赤点如意,视之更益甚妍也。诸婢欲要宠者,故以丹青点颊而进幸焉。”“今夫人面饰用花子”与脸部有关的文身更多地是作为美饰而存在的。很多人选择在胳膊上进行文饰。比如,“时大宁坊力者张韩,札左膊”又贼赵武建左右膊刺者”又高陵县捉得镂身者宋元素左臂曰,右臂上刺葫芦长乐里门有百姓刺臂”,等等。这些均表明胳膊是唐代文身的个重要部位,估计与胳膊方便文刺、便于展示有关。还有部分人在胸腹乃至背部进行文饰。比如,“王力奴召札工可胸腹为山亭院。”“蜀小将韦少卿胸上刺一树在胸腹文身者多选择文刺一些图案,这
10、些文饰一般不便给外人看到,仅仅是作为展示个人志趣与爱好的载体。在背部文饰者多文刺宗教图案,比如,“蜀市人赵高满背镂毗沙门天王。”成式门下骑骆神通背刺天王。”还有对全身进行文饰的。如,时市里有三王子遍身图刺,体无完肤。M荆州街子葛清白颈己下便刺白居易诗凡刻三十余处,首体无完肤。”崔承宪遍身刺一蛇,始自右手,口张鸭食两指,绕腕匝颈,龊需在腹,拖股而尾及仰焉。其次,唐代文身的内容非常丰富,且较为精美,不仅有文字,而且有图案,还有诗歌配以图案。有些人在身体上文刺文字与诗歌。文刺文字者多是想借助文字表明自己的心态与志趣。比如,时大宁坊力者张乾,札左膊生不怕京兆尹,右膊Lr死不丧阎罗王,通过胳膊上的十几个
11、字,将其不怕官、不怕死的心态以及泼皮无赖形象展示得淋漓尽致。“又贼赵武建左右膊刺背野鸭滩头宿,朝朝被鹘梢。忽惊飞入水,留命到今朝。通过这几句打油诗,将其亡命天涯、得过且过的心境表现出来。“又高陵县捉得镂身者宋元素左臂Fl:昔者己前家未贫,苦将钱物结交亲。如今失路寻知己,行尽关山无一人。”此文字表明了文刺者对于自己家道败落、身处困境无人搭理的悲苦。不仅如此,“卒弟为营典乃以刀督肌作杀尹两字二两个字表明了其为弟弟报仇的决心和信心。还有,“有从者拾蠲颅骨数片一片上有逃走奴三字:短短三个字表明了被刻字者的身份为奴仆。文刺诗歌者“多出于对社会名流的崇拜,于身上刺上当时名人的诗词字画,标榜多识”。较为典型
12、的如“荆州街子葛清自颈已下便刺白居易诗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也工一个普普通通的街子想通过文刺白居易的诗句表明对白居易的喜爱以及对诗歌文化的崇拜,同时提升标示自己的博学多才,展示出其对高雅文化之欣羡。文刺山水风景与动植物图案具有愉悦身心、随流性情、提升趣味的社会审美作用,颇具有欣赏价值。(11)比如,王力奴可胸腹为山亭院,池榭、草木、鸟兽,无不悉具,细若设色:一方面表明了王力奴对文身的喜爱,同时说明唐代文身技术的高超。“蜀小将韦少卿胸上刺树,树杪集鸟数十。其下悬镜,镜鼻系索,有人止侧牵之。通过文刺风景图案展示出唐代文学家张说“挽镜寒鸦集诗歌的意境,不仅表明了其对张说的喜爱,同时表明一个不喜读书的人
13、对高雅文化的喜爱与崇拜,有附庸风雅之嫌J荆州街子葛清至不是此处偏爱菊,则有人持杯临菊丛。又黄夹绿林寒有叶,则指树,树上挂缀,绿窠锁胜绝细。对白居易的祟拜通过诗配画的方式展示得淋漓尽致。“崔承宪遍身剌一蛇则是文刺动物图案的例子。文刺宗教人物图案也是唐代文身的重要内容,这与唐代宗教盛行、多元文化并存尤其是佛教地位较高有关。“宋元素,右鸭上刺葫芦,上出人首,如傀儡戏郭公者。县吏不解,问之,言甜芦精也。此文身屈于崇拜精灵的层面。文刺宗教图案还是以文饰佛教人物天王为主,蜀市人赵高满背镂毗沙门天王。”成式门下骑骆神通背刺天王。”再次,唐代文身的方式多种多样,与之对应的是文饰工具的多样化。一般情况下,文身地
14、一种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从形态上分,它包括绘身、痂瘢、文剌三种。(12)唐代兼具了这几种文身形态。其具体的文身方式有札与札吉、点青、偻与镂身、刺、攀刺、以刀筋肌、印与印面、刻眉填青、丹青点颊、月点与钱点、以墨点面等。绘身是使用颜料在身上进行涂抹的一种文身手段,点青无疑属于绘身的一种类型。“诸婢欲要宠者,故以丹青点颊而进幸焉。还有,“妇人在草褥亡者,以墨点其面”也属于绘身的一种。此外,妇人面饰用花子”属于用彩纸、金箔剪花贴于眉心的化妆方法,来自于上宜婉儿被武则天跋面后采取的遮盖对策。虽然不属于严格的文身,但可以将其看做文身的特殊情况,归入绘身之行列。瘢痕是通过使用锋利的工具来刎割身体某些部位引起
15、发炎从而留下创口的文身做法,刻附填育是其中的典型。比如,“房瘠第妻崔氏刻其眉,以青填之,烧锁梁,灼其两眼角,皮随手焦卷,以朱傅之。及痂脱,瘢如妆焉,通过刻、填、烧、灼、傅几个动作,将痂瘢这一惩罚性文面展示在世人面前。无独有偶,婢妾小不如意辄印面,故有月点、钱点”。这种通过印面方式形成的月点、钱点也是一种痂瘢式的文面。文刺则是采用针、Eh刀等机械工具在皮肤上刺出图案然后涂以颜色,使其能够与皮肤形成对比的方法。这在当时与现在均是最为普遍的文身方式。像札吉、刺、镂、以刀将肌、短刺等都属于文刺的内容。比如,“蜀市人赵高满背镂毗沙门天王。”蜀小将韦少卿嗜好札青胸上剌一树。”“乃以刀卷肌作杀尹两字,以墨涅
16、之。”与此相对应,文身工具也就有了颜料与绘画笔、刀具、针、EJJ、墨等的区分。最后,唐代文身不仅具有较高的技艺,同时出现了职业的文身匠人。高技艺化不仅体现在文身方式与手段之丰富多彩上,而且表现为技艺高超。比如,“蜀人工于刺,分明如画。或言以黛则色鲜。成式问奴辈,言但用好墨而已:“工于刺”充分说明蜀地有擅长文身技艺的匠人,同时指出其文身善于用黛色致使色彩鲜艳持久。因为能色通常用好墨制造,源后浸入体内,深者及骨,色彩显明,不易脱色。荆州贞元中,市有鬻刺者,有印,印有簇针为众物,状如蜡蛛杵臼。随人所欲一印之,刷以石墨,疮疲后,细于随求印。”在荆州一带多用较为高级的专门工具印(印上有很多针集中在一起排
17、列成各种物体的形状)来实施文身,极大地提高了文身的速度,减轻了文身者承受的痛苦。王力奴可胸腹为山亭院,池榭、草木、鸟兽,无不悉具,细若设色”以及荆州街子葛清身上的诗歌配以风景图案的文身等都说明当时可以文饰复杂的图案,进而凸显文身技艺之高超。当时还出现了专门以文身为职业的文身匠人。有研究者认为,唐五代已出现专门雕刺的职业“文身”匠人,他们与专在官府、行伍供职、只雕刻犯人和士兵的针笔匠”是不同的。专门雕刺的职业文笔匠,是凭手艺挣钱过活的,是很讲究技术的。其不仅专业化,而且还有粗下、高细之分。粗下者只能作简单的剌字,高细者则能剌出好看而又花绣图形来。(13)也就是说,唐代已经出现r文身职业者,且这种
18、职业已经有了针笔匠与文笔匠之分。前者主要负责实施独刑,后者则为在民间通过文身美体来谋生的职业艺人。比如,1荆州贞元中,市有鬻刺者J徭刺者”表明在当时荆州一带出现了专门以出卖文身技艺作为营生的艺人。另外,“王力奴,以钱五千,召札工”札工”这一称谓应该是指专业的文身匠人。再有,“宝历中,长乐里门有百姓刺臂。数十人环之”。此句话指出当时有文身匠人在街头摆持设点做买卖,公开在市面上给百姓文身。这表明文身行业在当时的兴盛程度。三、唐代文身风俗的多层面文化功能每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及存在都具有一定的功能,能够满足当时人们和社会的多层次需要。文身,从实际存在的情形看,是作为具有文化功能的标志符号而存在的。(1
19、4)唐代文身风俗作为一种币:要的民俗事像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文身者以及唐代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文化功能反过来又促进了其不断得到发展。文身习俗由少数民族图腾巫术发展到后来的文剌言志,由对罪犯的惩罚手段演化为种审美的社会时尚,这种变迁本身体现了文身功能的变化与多样性。文身所具有的功能既可以从文身满足文身者自身需要的层面来分析,即从文身对于文身主体者的意义出发;也可以从文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对于社会的贡献来认识,即把文身作为客体来理解其对社会的价值。首先,文身本身具有装饰审美功能,满足人们主观审美需求,进而客观引导社会时尚。文身是人类用来装饰、美化白己的一种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美
20、的追求。文身实际上主要是人类美化自身而创造出来的肉体装饰艺术。(15)文身风俗如果没有美学的因素存在,是很难保持和流传下来的。(16)显然,文身本身包含较多的审美内容。著名艺术学家格罗塞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刎痕和剌文却都是为了装饰。没有什么可以指出装饰的标志比社会的标志来得不原始一些。如果一定要认定两种功能中哪一种功能居先的话,我们是不会不挑中装饰。喜欢装饰,是人类最早也是最强烈的欲求,也许在结成部落这意识产生之前,它已流行很久了。”(17)由此可知,装饰审美在文身兴起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当然,在文身出现的早期阶段,应该还是以实用为根本目的。后来随着生产技术和认识的发展进步,功利色彩逐渐淡
21、化,装饰和美化身体的功能日益彰显强化,审美功能日益突显,逐渐发展成为种改变人体皮肤形态的特殊造型艺术,成为民族性特点十分鲜明的奇美装饰。(18)唐代文身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其发展是与装饰审美有着密切关系的。正是基于装饰审美的因素才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人类动机层次理论中,审美是涉及人类自我实现的最高阶段。因此,将文身作为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美的体现是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自觉发展而形成的,文身也由原初的生存性、社会性功利目的转为了纯审美需要。随着审美意识的自觉,尤其是装饰审美意识的成熟,当后期原始人类进入早期文明阶段,文身已经演变成为一种人类为了美化白身的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酉阳杂俎黥 唐代 文身 风俗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2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