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发髻流变探究及其当代启示.docx
《古代女子发髻流变探究及其当代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女子发髻流变探究及其当代启示.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也子发翱究及其当代启示摘要:古往今来,中国女性的发髻有着精彩纷呈的变化。这些美丽发髻及其奇妙的演变过程,诠释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女性美,包含了浓郁的文化内涵。不仅如此,对于当今尤其是新时期的女大学生,树立理性、睿智的审美观,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据此,从古代文学切入,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基点,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研究重点,各选取一例,分析其中的女子发髻描写及其时代特点。同时以花间集为背景,分析女子发髻形态及颜色的形成原因,分析发髻对当代女性的启示意义。关键词:女子发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流变探究一、对古籍文献中发髻的常态研究(一)发髻的定义髻、鬟、鬓的区别1 .髻说文:“髻,总发也,古通用
2、结,此字后人所加。”“云髻峨峨,首不加冠而盘髻如旋螺。”1据中华古今注卷中“头髻”载:“自古之有髻,而吉者系也。女子十五而笄,许嫁于人,以系他族,故日髻。”22 .鬟鬟也是女性的一个主要发型。何为鬟?说文载:“鬟,总发也。按古妇人首饰琢玉为两环。此字后人所加。”由此可知,鬟状如环形的发髻,是青年女子的发式,而且多为双鬟。鬟和髻常常一起使用,两者的区别在于鬟是空心的,而髻为实心。髻自秦代开始就己经在贵族妇女中流行,在当时就有“一鬟五百万,二鬟千万余”(辛延年羽林郎诗)的说法3。3 .鬓鬓是发式的配搭。古时的女子对脸颊旁边的发尤悬在意,颊发被称为“鬓工鬓发即为垂在耳朵前面的一缗头发俗称鬓角或鬓脚。
3、左思娇妇诗:“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温庭筠更漏子:“眉黛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夜晚入睡,眉色浅薄,鬓云凌乱。长夜漫漫,只有衾枕寒凉相伴。总结可知:古代先民从最古老的发式“披发”到后来逐渐开始束发,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统发成髻,即无束发工具,只是将头发自行盘绕;二是束发成髻;三是贯发成髻,即将长发盘成髻,再以笄贯之,使其不致散落。而且髻与鬟及鬓是不分优劣、各有千秋的。(二)发髻的形态色彩及动静时样式在诗词中发型多以“髻”、“鬟”、“鬓”和“慢缚呈现,同时以“高”、“垂”、“低”和“坠”等字加修饰表现女子的或美丽或高兴或忧伤或懒散等心情。而发饰多是花,或草,或是一根带,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4、。例如:花间集中“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白如雪,蝉鬓美人愁绝J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温庭筠)词人就只是呈现女子简单的鬓,展现她们内心的思绪和愁苦。“髻鬟狼藉黛眉长,出兰房。”(韦庄)表现女子的懒散、悠闲,更以此体现她们的寂寞。“眉眼细,鬓云垂”“绿云高髻,点翠匀红时世”,此处赞美女子的美。花间集4由赵崇祚编辑,晚唐五代以来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派由此得名。这一词派的体裁大多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及她们的离愁别恨。要表现女性的美貌及心理,往往就要通过她们的发型及发饰,花间词人们注意到了这点,下面就看看他们的词:1 .发型形状百态:“髻鬟狼藉黛眉长,出兰房。”“眉眼细,鬓
5、云垂”(唐代韦庄江城子髻鬟狼藉黛眉长)“碧罗冠子稳犀簪,凤凰双照步摇金。”(五代十国和凝临江仙披袍窣地红宫锦)“髻”就是女子梳在头上的发结,词人描写发结有散落蓬乱的;有垂直下落的;有稳固状的;有用发簪别起、半垂的,等等。以女子随意的发髻形状,突出女子们没有打扮的心情,因情郎不在身边,同时以蓬乱的发型表现内心的愁苦幽怨。2 .当心念情人将归来或男女初见时,词中女子的发型则是美丽动人的,色彩亦丰富多样:“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晚唐温庭筠菩萨蛮)“髻第青丝发,冠抽碧玉簪。”(晚唐五代词人薛昭蕴女冠子云罗雾毅)“绿云高髻,点翠匀红时世”(唐代牛矫女冠子绿云高髻)颜色“红”、“青”、“绿”的发簪、
6、玉钗,词人不惜各种色彩表现女子的美貌及内心的愉悦。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发型不再是散落低垂着的,而是“头上风”、“高髻”,愉快的心情也由此可见,也可以看出她们都有精心打扮过。3 .在闺阁中,她们静处时的发型:“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晚唐温庭筠南歌子)“髻乱四肢柔”、“白如雪,蝉鬓美人愁绝。”(晚唐温庭筠更漏子相见稀)“斜欹倚瑶枕髻鬟偏,此时心在阿谁边?”(唐代欧阳炯浣溪沙)“低”、“乱”、“斜”这些字眼足以体现她们的慵懒孤单。4 .女子行动时的发型:“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铛。”(晚唐五代词人薛昭蕴浣溪沙)“相望只教添怅恨,整鬟时见纤琼。”(唐代毛熙震何满子)行走时,头上的发簪叮当
7、响,整理头发时可以见出妙曼的身姿,拢起云髻,衣裙衬显害羞的脸庞。在行动中,凸显女子的美和娇羞,更加形象化。总结:在花间集中发型多以“髻”、“鬟”、“鬓”和“慢绢”呈现,同时以“高”、“垂”、“低”和“坠”等字加修饰展现髻的位置,不同的地方代表不一样的心情,有高兴,有孤单,有懒散无事,也有愁苦不管如何变化,重在表现女子的美貌及她们的心理特征。二、唐诗中的女子发髻(一)发髻的时代特征唐代女俑发型的时代特征,鲜明而突出。从出土的红白陶女俑及三彩女俑的发型中可以概括为上梳、平梳、下梳三种发型,这几种发型恰好从侧面反映了唐朝国势由兴盛转为衰败的过程。早期上梳发型,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美,与初唐的百废
8、待兴相对应;中期平梳发型,展现出一种厚重平实的成熟美,与盛唐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相对应;晚期下梳发型则传达出一种散漫疏懒的病态美,与晚唐的衰败相对应。初唐时期有六种发髻:云髻、惊鹄髻、反绢髻、单螺髻、双螺髻、双环望仙髻;盛唐时期有九种发髻:半翻髻、两鬓抱面、三角髻、Y髻、宝髻、插梳、乌蛮髻、高髻、回鹘髻;晚唐时期有三种发髻:抛家髻、堕马髻、拔从髻。初唐时期女子发式风格:简洁、高髻居多;盛唐女子发式特点:盛行假髻、鬓发抱面(多数妇女的髻式)、宝髻插梳(不仅是盛唐女子发式特点,而且是最具唐代特色的发式特点);中晚唐女子发式特点:最流行的是抛家髻,此时的堕马髻体现慵懒无力、贪于享槃的面貌。乱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女子 发髻 流变 探究 及其 当代 启示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3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