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海之间调研中国大道—“国道之行从雪山奔向大海”系列报道采访手记.docx
《在山海之间调研中国大道—“国道之行从雪山奔向大海”系列报道采访手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山海之间调研中国大道—“国道之行从雪山奔向大海”系列报道采访手记.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在山海之间调研中国大道一“国道之行从雪山奔向大海”系列报道采访手记3月28日,新华社“国道之行从雪山奔向大海”报道组抵达位于新疆喀纳斯的219国道起点,开始了绵延万里、长达4个多月的旅程一一沿着219国道,穿过雪山、草原、沙漠、热带雨林,奔向蔚蓝大海。新华社摄影部联合新疆、西藏、云南和广西四个分社,组织实施“国道之行从雪山奔向大海”深度调研系列报道,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讲述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好故事。219国道是中国里程最长的公路、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也是民族特色最浓郁的公路。系列报道关注的不仅仅是它的长度、高度以及沿路的民族风情和壮美风光,更是它与新时代中国血脉相通的精神内核。“国道
2、”既是地理维度上被称为“国之大道”的国道219,更意指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通过系列报道,让受众在沿途的山河壮阔、生活美好中,见微知著地体悟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效,铺陈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景观大道工一、深入基层践行“四力”,探索深度调研+体验式采访+行进式发稿”的报道模式3月29日,报道组从新疆喀纳斯出发,8月14日抵达终点广西东兴,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行程超过3万公里,其中,车程近2万公里。其间,报道组在海拔5000米的世界最高国门,与红其拉甫边防连将士一起训练、巡逻;在平均海拔超过5300米的西藏萨嘎县昌果乡,与护边巡边的牧民一起巡护边境;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专业巡护队队员一起夜
3、宿原始森林;在云南江城和广西崇左,与护林员和研究人员一起跟踪亚洲象和白头叶猴的行踪报道组克服低温、高海拔引起高原反应、感冒发烧和湿疹、过敏等危险情况,以及蚊虫叮咬、过度疲劳的影响,践行“四力”,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以体验式采访跟踪报道对象的生活、工作,力图掌握最鲜活、最感人的细节。如“让国旗飘扬在国境线的每个角落”一稿,通过记者跟随昌果护边联防队队员在边境线一起巡逻拍摄的细节生动讲述了护边员的爱国情怀,其中,联防队长石角和妻子的对话、联防队员抢险救灾的场面等情节令人动容;风雪雅江源一稿中,记者与牧民乃乃老人一起来到雅鲁藏布江之源,记录下乃乃的自言自语和步履蹒跚、凝重面色,这些细节将一个忧心冰川、
4、保护冰川的宽厚长者形象,深深印在受众脑海之中;高黎贡山深夜故事会一稿中,记者跟随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专业巡护队一起走进原始森林,翻越悬崖峭壁,手挽手踵过水流湍急的河流,在雨林中埋锅造饭,在雨夜里倾听他们的故事系列报道中这些生动鲜活的细节、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果不是通过深度调研和体验式采访,是不可能获得的。口4月3日,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崔洪武(左)和妻子刘欣在国门前合影6月2日,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的西藏日喀则市萨嘎县昌果乡,护边联防队队员骑着摩托车巡逻3月30日,苏卡(右一)和马队成员骑马上山。在G219国道起点的喀纳斯景区,有一个天下闻名的山村一一禾木村,在这里,一座座原木垒
5、起的木屋静静地矗立,小桥流水,炊烟袅袅古朴的山村就像喀纳斯湖一样迷人。就在这个“人间仙境”,新华社“国道之行从雪山奔向大海”报道组看到,被村民们誉为“守护者”的村支书苏卡正带领着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策马奔腾”本次报道采访、发稿时间一共90天,一边行进一边发稿,目前发稿总数51篇,平均不到两天一篇稿件,而且每一篇稿件都是“文稿+图片+短视频”的融合报道。在51篇稿件中,有超过30篇报道属于深度调研报道:稿件的文字在2000-3000字之间;图片数量10-30张,视频为4分钟。另外,还在新疆、西藏、云南和广西每个段落结束后编发了时长在15分钟以上的综合视频稿一一发稿量之大、发稿频率之高,创造了
6、近年来新华社摄影部的新纪录。通过本次实践,探索了“深度调研+体验式采访+行进式报道”的融合报道模式在日常报道中运用的可能性以及相关的操作流程,并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实操模式,为今后在重大报道中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支撑起这一模式最关键的工作是策划:从2022年8月报道组成立到2023年报道正式开始,这大半年的时间都在进行策划编辑部与分社以及相关受访单位反复沟通,就相关选题的采访、拍摄以及最终的融合呈现进行研究。所以报道的采访和发稿时间虽然只有90天,但是这90天报道的顺利进行依靠的是前期近200天的策划工作。除此之外,在每个报道开始之前,报道组都进行前采,与受访对象充分沟通,对其生活工作情况以及拍
7、摄环境进行初步了解,并根据了解情况对采访计划进行调整。当然,对这种“深度调研+体验式采访+行进式发稿”的融合报道模式的探索也一度让报道组疲于奔命:尤其是在系列报道刚刚开始的新疆段,由于未能合理地安排采访和写稿编稿的时间,报道组成员只能在采访结束后的深夜写稿、编稿,常常要工作到清晨五六点,休息一两个小时后又起来赶往下一个采访地点,这种工作节奏也让报道组痛苦不堪。在守护“风口国门”的阿拉山口之“心”的报道中,两位受访者一位值夜班、一位值白班,报道组第一天深夜3点多完成采访之后,第二天早上6点多又起床拍摄,当天下午完成拍摄之后,写稿、编稿到第三天的凌晨4点多,休息了三个多小时后又赶往下一个采访地点一
8、一这样的工作节奏在整个新疆屡见不鲜,也把整个报道组的体力、脑力逼到了极限。在新疆段报道结束后,报道组重新调整了报道节奏,每个深度调研结束后,专门安排出一整天的时间进行写稿、编稿,并调整策划,把深度调研报道和见闻类、风光类的报道合理“混装”,让整个报道的节奏更为合理,也更能调动报道组的精力、智慧和体力。二、“小切口+普通人物故事”折射出大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深刻变化“国道之行从雪山奔向大海”深度调研系列报道,都是从小切口入手,聚焦“小人物”的故事,反映沿线守边、乡村振兴、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宏大主题。这需要报道组对所报道的人物进行深入的采访,挖掘其内在精神,以及能够反映出宏大主题的细节,
9、并在报道中进行重点刻画和展示。5月26日,在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遗址一一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报道组在采访国宝守护者仁增旺扎老人4月14日,记者杨植森、费茂华在海拔接近5000米的帕米尔高原新疆军区某边防团红其拉甫边防连驻地拍摄战士训练一场家宴,让我走进真实的新疆一稿,是以记者受邀参加新疆塔城市一个多民族家庭的家宴为切入点,通过家宴中维吾尔、汉、回、哈萨克、达斡尔等多个民族欢聚一堂、欢歌笑语、载歌载舞的场景,反映出新疆民族融合的历史与现状。一位网民评论:“这是我今天刷到的最好的新闻,56个民族是一家,民族团结才是真进步J如从羊圈到舞台一位玛纳斯传承人的一天一稿,通过跟拍一位基层草根文艺工作者的一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之间 调研 中国 大道 国道 雪山 奔向 大海 系列报道 采访 手记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3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