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典、辫子与历法.docx
《庆典、辫子与历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庆典、辫子与历法.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庆典、辫子与历法摘要:中华民国的成立,是中国政治体制由君主制转向共和制的重要节点,随之引起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巨变。本文试图立足政治转型的时代背景,通过庆典、历法与辫子这三个方面分析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以期深化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认知。关键词:民国;庆典;辫子;历法1中华民国成立(一)背景“变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涌动的暗流,洋务运动的“器物变革”、立宪派的“维新变法”改革以及革命党人的“革命”不断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自武昌起义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革命党人的力量持续爆发,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随之而来的南北和谈初步达成了走向共和政体的共识。为尽快促成共和,革命党人于1912年1月1日在南
2、京举行了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仪式,确立了共和制度,宣告革命党人的“合法性”,初步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二)社会生活新规范随着民国成立,社会生活新规范逐渐被革命党人构建。他们用新仪式取代旧仪式,并试图以此对社会心理产生影响。在社曾学家看来,仪式有积极仪式和消极仪式之分。1消极仪式是所有的限制系统,强调特定时间空间上人的行为规范,在民初主要指限制或禁止官方认定的带有“帝制”意义的习俗。积极仪式强调人精神上的觉醒,对应积极的意志,促进人对“意义”的认知,主要包括模仿仪式,祭祀仪式等,能对社会关系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整合。民初社会生活在新统治者的规划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在庆典、辫子与立法中有一定体现
3、。2庆典、辫子与历法(一)立:中华民国成立庆典民国成立庆典于1912年1月I日在南京举行,是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的庆典仪式,这一仪式宣告了革命党的阶段性胜利以及政治体制的转变。为了“制造共和”,革命党人对这次庆典做了精心安排,从庆典时间、地点及演讲等可见一斑。庆典仪式时间选择在公历1912年1月1日,通过新历“元旦”昭示新政权的合理性,从而赋予改历以“改正朔”的意义,对普通民众而言,这种改变具有一定的传承涵义,并形成了一种新的国家认同。庆典仪式地点赋予民国以合法性,孙中山拜谒明孝陵,所承载的意义是汉族统治的延续,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为首,如今实现之后为宣布“正统”,以证实其合法性,
4、但这种民族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是汲取性的,即只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共和。2孙中山的就职演讲模仿美国华盛顿开国演讲词,高举右手模仿独立宣言和法国网球场宣誓,宣告革命党人走共和道路的决心,庆典对西方礼仪中的仪式,服饰、交通工具、历法等的模仿,将革命意义编制在仪式之中,通过构建、重组共同回忆昭示其政权的合理合法性。在民国成立的典礼上,非统治者扮演统治者、民众扮演政府,不得不说是革命胜利者集体的狂欢。民国成立的庆典从“立”出发,以积极仪式确立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共和道路,普通民众作为民国成立庆典仪式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接受庆典仪式所传达的文化符码,从而形成一种集体认同,而这种情感能量最终将转化为追求共和的政治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庆典 辫子 历法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4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