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末剪辫发运动思潮.docx
《浅析清末剪辫发运动思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清末剪辫发运动思潮.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谢无“辫子问题”与清朝封建思想紧密联系。从鸦片战争后,西学不断地传播而国人的思想也进一步解放。在与世界各国交往中,辫子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的羁绊。一些仁人志士呼吁剪辫发并赋予了政治含义,剪辫发运动思潮就这样应用而生,并经历了从洋务运动到中华民国成立近半个世纪的剪辫运动思潮。辫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一、辫发问题由来一个社会由于受到来自内力或外力的推动而发生的变动过程,我们称为社会变迁。而近代中国自1840年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思想大大冲击了中国固有的体系。中国发生了过去几千年未曾有过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对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2、。剪辫子则是这一巨变洪流中的一小股,就是这一小股却充分反映清末人民在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的思想变化及其选择。发式对于人们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不同的发式反映出的文化不同。同时发式也是民族标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发式习惯。中国古代人们笃信儒家关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教训,所以不管男女老少都不理发,有的披垂于肩,有的束发于顶,作为汉族的一种风气流传四千年而很少变革。而周围的少数民族,却有剃一部分,留一部分蓄辫的风尚。宋时的金人,剃去头顶发,辫发垂肩。元代的蒙古族人把顶上的头发分为四部分,脑后一束全部剃去,正面一束或剃或留,左右两侧头发编做两小辫,垂于两耳。满人“垂金环留颅
3、后发,系以金丝清入关后,为了同化风尚消逝汉人的民族意识,消除反清斗争,维护满清的统治。“清人以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得北京,初四即下令你剃发,二十四日又听民自由。及下江南,又下剃发令,限十日开剃,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令。江阴、嘉定皆招屠城之残。”2831结果,遭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强烈抵抗,“留头不留发”和“留发不留头”的斗争蔓延全国。部分汉族人认为剃头为奇耻大辱,扬言“头可断,发不可剃,聚众反抗,和清军展开殊死的决斗。清军则寸步不让,传令“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发全村斩J3174发式的抗争随着清朝对全国的统一而渐渐消失,时间长了人们对剃发蓄辫也就习惯了。辫子本来是满族征服汉族的标志,
4、到了近代,却成了中华民族的标志了。而这种民族标志,在西方文化逐渐传播到中国的近代,则象征着“落后”、“迂腐”、“奴性”。对内,辫发又成为中国封建道德和传统习俗的象征,剪辫子具有向清王朝及封建主义传统挑战的性质。清末排满运动,反清革命兴起,辫子作为汉族屈从满族、臣民奴于君上的标志,转而成为争取“出奴隶之籍,脱牛马之羁”的人们再度攻击的目标13710剪辫子除有政治因素外也有生活因素,拖着一条长长辫子不适应于近代生活。在生活节奏加快的情况下,留一条长辫子,施礼不便脱帽,健身不便于锻炼,工作时不便于开动机器,天天还得花时间去梳头、打辫子浪费时间;勤洗就更加浪费时间,不勤洗又很不卫生,弄得衣裳沾满污垢,
5、还滋生细菌和虱子,传播疾病。可见继续保留辫子不符合世界趋向短发的潮流,即使恢复宋明束发于顶的主张也是逆潮流而动的。二、洋务运动时期剪辫发运动思潮在洋务运动期间,1872年,清政府任命陈兰彬和容闵为正副领队率领30名幼童去美国留学。美国的小孩经常跟在幼童的后面呼叫“中国女孩子”,有的甚至辱称为“猪尾巴工这对留美幼童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冲击。美国的体育运动十分吸引这些来自中国的小孩,但拖着长长的辫子参加体育活动十分不方便。一位美国朋友这样描写道:“这许多孩子们的装饰,除了拖着一根辫子,与我们无异。当他们踢足球的时候,将辫子塞进内衣里,有时候缠在头上,辫子一闪开,对对手的诱惑过大。”4由于幼童受中国传统
6、封建思想影响较小,在美国的大环境下很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容因对幼童则比较开放,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入乡随俗人之常情。幼童们开始想办法处理自己的辫子,有的幼童将辫子盘在头顶,用帽子使劲压住,有的则直接将辫子剪掉,用条假辫子来欺骗那些顽固的中国官员。但时间久了,难免露出马脚。谭耀勋、容揆等人就因为剪掉了辫子被开除。他们知道回国后有杀头的危险,就隐藏于美国,拒不回国533。驻美公使陈兰彬和留学生监督吴嘉善认为留美幼童已经沾染“恶习”,中了“洋毒”。甚至断言:“此等学生,若更令其久居美国,必致全失其爱国之心。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6138而剪辫就是他们口中所谓的“洋毒”中的
7、一种,再加上留美幼童其他适应美国社会的行为,强烈地冲击着顽固官吏的封建观念,不顾容阂的反对,极力要求清政府将幼童中途从美国撤回。而同时期的日本则大规模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制度。从对待留美幼童的辫子问题到留美幼童的撤回上就可以看出中西方面文化的碰撞。辫子问题成为中国人走向世界一个不大不小的包袱。孙中山少年时期跟随哥哥在檀香山居住,1879年,在当地念书时也碰到与留美幼童相同的遭遇,当地不少人因为他脑后拖着辫子而戏弄和欺负他,给他带来不少烦恼和麻烦,孙中山也曾为维护尊严而斗争过,但显然是徒劳无功的,毕竟事实上辫子真实地长在脑后。一些外国友人问过他为什么不剪掉辫子,他说:“我们为剪辫
8、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726孙中山认为辫子是中国人所受耻辱的一种,可以利用辫子问题联合普通民众把施加这种耻辱的清政府推翻,显然孙中山把剪辫发赋予一种政治含义,是与清政府决裂的标识,后来孙中山在日本把辫子减掉了。孙中山对剪辫发看法较一般人要高出一筹。三、戊戌变法剪辫子运动思潮甲午战争惨败于弹丸小国日本及马关条约的签
9、订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大的震撼。这是中国第一次败于刚刚变法不久的东方小国,使西方列强彻底看清了清政府的软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广大有志之士从天朝上国美梦中惊醒,开始探索拯救民族危亡的道路和方法。把目光投向与我国文化紧密相连同时迅速富强的日本,因此主张师法日本,进行变法,救亡图存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百日维新,希望通过维新变法而使国家富强。断发易服曾成为维新派的一项政治主张。早在1898年,康有为便上奏折对蓄辫政策的弊端进行抨击:“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
10、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易,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8368可以看出,康有为认为辫发有诸多缺点,例如不利于操作机器、不利于行军打仗,以及不美观和不卫生。是从生活角度阐述剪辫发的好处,倡议国人剪掉碍事的辫子与外国能平等交往。同时他又建议光绪帝带头先剪掉辫子。康有为又以俄国彼得大帝、日本民治天皇
11、为例指出,二人变法伊始都不惮以专制强力效欧美断发易服,目的都在因时通变,以求改民视听、导民尚武93o可见,剪辫越来越受到当时人们重视,还赋予了政治含义。在康有为看来,中国之所以落后于西方以及日本,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人有辫子。虽然这样说有些牵强附会,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西学不断东渐,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以辫子为代表的旧的恶习观念正在慢慢被抛弃,人们慢慢接受新的、优秀的西方文化。可是因为中国两千年的封建时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于他们认为悖逆伦理纲常的剪辫子行为,大部分是极力反对的。胡思敬称:”上可其奏,潜遣中使够西服五百余袭,杂优人衣冠而进。将改元开化,择吉日谒庙,祭告天地。以太后故,
12、越越不敢遽发。TIO1561可见作为当时中国真正掌权者慈禧太后是极力反对剪辫发的,她依然在极力维护满清的封建统治。剪掉辫发是不被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所接受的,同样也不被统治阶级满族贵族接受。戊戌政变后,康有为在与英国驻华公使馆中文秘书贾克凭谈话中说到:“高官中的旗人他们的不满伴随着变法诏谕连续公布而逐渐加深。到光绪意欲改变中国人辫子风俗的诏令一出,旗人的不满竟达到顶点。对满洲人来说,象征旗人征服汉人的辫子,即等于否认旗人在中国的统治。TII537在满洲人看来辫子不仅仅是一种发式,它还有深层次的含义,代表着满洲人对汉人及整个中国的统治,代表着他们这个统治阶层的特权,所以极力反对。在康有为看来戊戌变
13、法的失败与急于剪掉辫发触动了满洲人的底线不可分割。虽然观点有些片面,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维新派十分看重剪辫发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剪辫发的阻力是相当大的。谭嗣同在其所著仁学中也说:“若乃巾国尤有不可不履变者,剃发而垂发辫是也。”谭嗣同认为头发的作用是“保护脑气筋者也”,而古今中外的发式约有四种:一是中国古代的“全发,虽然能够保护脑筋,但是过于累赘,有重坠之累;二是僧制的“全剃”,虽然“清洁无累”,“而其病则无以护脑;三是西方的“半剪”,即剪一半留一半,“既足以护脑,而又轻其累,是得两利”;四是蒙古勒粗即满族的“半剃”,“剃处适当大脑,即无以护脑于前,而长发垂辫,又适足以重累于后,是得两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清末 发运 思潮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6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