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扬州的辫子风波.docx
《清代扬州的辫子风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扬州的辫子风波.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清做州子风波清王朝近三百年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值得人们回味的东西,其中男人的辫发就是值得社会关注的大问题,见证了整个清王朝的兴衰和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历程。正如一些学者所论述的那样,辫发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发式风俗问题,而且是涉及到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的大问题。清代的扬州,兼漕、河、盐三大有利条件,商旅幅铸,市井相连,大贾鳞集,一度成为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都会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口岸。堪称社会“风向标”的民风民俗也紧随潮流而动,辫子问题就曾几度风起云涌。在辛亥革命胜利百年后的今天,通过清宫扬州御档及其他相关历史文字记载,对清代及民国初年发生在扬州的辫子风波作简略回顾,有助于今人对往事的了解。乾隆年间
2、扬州钞关门外“剪辫事”清初的剃发令在具体执行上又有“十从十不从”的规定,其中“俗从僧道不从”规定和尚、道土可以依原来的样子。于是,一部分有气节的遗民,选择当和尚道土,以抵制清政府的剃发令。著名的假和尚有朱章(八大山人)、朱若极(石涛和尚)、髡残(石溪和尚)、渐江(弘仁和尚),他们合称“清初四僧二朱若极晚年定居扬州大东门,还娶了妻子,可见他不是皈依佛门,而是耻于剃发,不过他们都没有留住青丝。有民族气节而又能留住青丝的,当数陶激。陶激(1616年一1703年)字季深,晚号括庵,宝应人。少年时即以文才闻名于江淮间,和另一位高士王筑夫并称“宝应二杰”,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不就。以游历大山
3、名川为事,著有舟车集舟车续集湖边草堂集等。扬州历代楹联选注收录题陶激肖像联:着道家装,带老庄巾,宏景风流未坠;入高士传,怀诗酒兴,渊明遗绪犹存。这副楹联清楚记载了陶激保住了汉族头饰。到了清中期,清朝统治经历了百余年,在剃发留辫问题上,社会矛盾有了很大程度的缓和,但民间的反抗与抵制活动时有发生。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发生在扬州钞关“剪辫事”即为一例。清宫扬州御档第7册载有“上谕扬州钞关门外剪辫事工全文为:大学士公传大学士尹字寄山东巡抚富(尼汉)乾隆三十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奉上谕,据彰宝奏,接准东省来咨,内有蔡廷章供称,本年二月十八日,同通元之徒怡安在扬州钞关门外两路口吴胜饭店内分路剪辫各情节。现
4、在查获,钞关门外两路口果有吴姓饭店,名唤吴连,再四究诘,坚不实吐,己解赴山东质讯等语,蔡廷章等犯,前经降旨,谕令富尼汉派员解至,行在审讯,嗣经刘统勋等查得,京城有蔡廷章亲友踪迹,并谕刘统勋等即将该犯留京,质讯明确,再行解送。昨据富尼汉奏,已于本月二十一日将蔡廷章派员起解,此时吴连解至东省已无可质证,著传谕富尼汉,速将吴连一犯派委妥员解京,俟蔡廷章在京质讯明确后,即同该犯一并解至行在候审,并谕刘统勋等知之。钦此,遵旨寄信前来这份御档是说,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二月十八日,有个叫蔡廷章的人,发动几个人,在扬州钞关门外“两路口”吴胜饭店门前,分头剪行人的辫子。此事惊动朝廷,主犯蔡廷章、饭店店主
5、吴连等若干人被押解进京,由东阁大学土兼管礼部、兵部、刑部事务刘统勋(刘罗锅的父亲)审理。刘统勋的职务与宰相相当,剪几条辫子要这样的大官亲自审理,可见其事件的严重程度。再者,文中还提到“嗣经刘统勋等查得,京城有蔡廷章亲友踪迹”由此可知,蔡廷章的在京亲友还会受到此事的牵连。这次剪辫子事件惊动了乾隆“皇上”,其事处理结果一定是惨不忍睹的。辛亥前后扬城“剪辫子”见闻及至近代,辫发问题又因时代的姐变而成为历史的焦点。相对于既往的历史,辫发问题的背后是更为复杂而隐晦的文化、政治象征意义。随着近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也必须近代化,剪辫似乎势在必行。生产和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感到辫子带来的诸多不便:争斗时易被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代 扬州 辫子 风波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6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