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辫发渊源考辨.docx
《满族辫发渊源考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满族辫发渊源考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满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古肃慎人,她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古老民族之一。她的主体部分与挹娄、勿吉、靴鞫、女真、满洲一脉相承,是满族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满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并在其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习惯。随着时代变迁和民族融合,满族的辫发风俗也不断丰富和变化。由于满族及女真人分别建立过金和清两个全国性政权,他们的辫发习俗对全国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一、肃慎、挹娄、勿吉、秣鞫辫发探究肃慎是最早与中原地区有联系的东北古代民族之一。舜时就有“息慎氏来朝,贡弓矢注朱右曾.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下
2、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47.。在周朝建立之初,周武王“十五年,肃慎氏来宾”注朱右曾.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下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80.0成王“九年,肃慎氏来朝,王使荣伯锡肃慎氏命。注朱右曾.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下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83.左传中记载“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卷45)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影印版国语中有孔子对肃慎评说的记载:“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楮矢贯之,石弩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注齐豫生.国
3、语(卷5)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41.历代的帝王都十分重视来进贡的“肃慎”族,他们都把“肃慎来贡”作为衡量其文治武功,体现威德及于四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东北各族先民中肃慎人是最早向中原朝贡的民族之一。战国以后,肃慎人被称为“挹娄”。但是在纳贡等正式场合,挹娄人有时也被称为肃慎。后汉书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注范晔.后汉书挹娄传(卷85)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1994:1232.。三国志中也有相同记载。晋人郭璞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给“有山名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注倪泰一.山海经大荒北经(卷17)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4:148.下注为:“今名之为挹娄国工总体来说,由于
4、肃慎地理位置与中原相距遥远,其本身又无任何史料面世。所以,肃慎、挹娄人的相关记载在晋朝以前仅见于中国古代史书的零星载录,其政治、经济、文化等皆无从可考,根本无法形成体系,其服饰、发式更是无法知晓。通过近年的考古发掘可知,肃慎、挹娄应处于氏族社会,使用石器和青铜器。因其所处地域不同,他们有的以农耕为主,更多的则以狩猎为主。在秦汉(时期),挹娄人中断了对中原的朝贡。至公元3世纪,挹娄又恢复了对中原王朝的朝贡:“至武帝元康初年,复来贡献。元帝中兴,诣又江左,贡其石智。”注房玄龄.晋书(卷97)M.北京:中华书局,1974:2535.通过朝贡,中原王朝对勿吉的了解更加详细了,“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
5、北,去夫余可六十日行。东滨大海,西接寇漫汗国,俗皆编发,以布作檐,径尺余,以蔽前后。将嫁娶,男以毛羽插女头,女和则持归,然后致礼娉之:注房玄龄.晋书(卷97)M.北京:中华书局,1974:2535.“俗皆编发”这是满族祖先的辫发第一次被记载下来。即称之为“俗”,其辫发的历史应该也是很久远了,不是晋时才有。以此推断,在秦汉甚至之前他们就有辫发的习俗。北朝至隋唐这一时期,肃慎和挹娄后裔的称谓先后被称为“勿吉”和“靴羯”。魏书勿吉传中对他们的社会生活有如下描述:“头插虎豹尾。善射猎,弓长三尺,箭长尺二寸,以石为镀。”注魏收.魏书勿吉传(卷100)M.北京:中华书局,1974:2219.对于辫发问题魏
6、书勿吉传中没有描述,只写了“头插虎豹尾”。从其头饰中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满族祖的头饰是可以插头饰的长发,应该是继承了前代的“其俗编发”,但是具体是哪种辫发风俗尚不可考。旧唐书和新唐书对鞅羯人的生活习俗都略记了一二,内容基本相同,可信度比较高。如旧唐书载:“靴鞫,盖肃慎之地,后魏谓之勿吉,俗皆编发,性凶悍,无忧戚,贵壮而贱老。”注刘峋.旧唐书(卷199)M.北京:中华书局,1975:5358.又如新唐书载:“黑水靴鞫居肃慎地,亦曰挹娄,元魏时曰勿吉俗编发,缀野豕牙,插雉尾为冠饰,自别于诸部。”注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9)M.北京:中华书局,1975:6178.新唐书较旧唐书对靴翱人的辫发习
7、俗写得更详细。如旧唐书中对靴鞫辫发习俗只写了“俗皆编发”,而新唐书不仅记载其“俗编发”,又将头饰“缀野豕牙,插雉尾为冠饰”写了进去。这与魏书勿吉传中“头插虎豹尾”的描述相呼应。更能说明其辫发习俗的连续性。勿吉、靴翱人的编发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但1993年3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朝阳市博物馆在辽宁省朝阳市黄河路发掘了一座大型唐墓。在甬道壁龛内发现一男、一女两件靴鞫辫发石俑。注姜念思.辽宁朝阳市黄河路唐墓出土靴鞫石俑考J.考古,2005,(10).唐墓中随葬石俑极为罕见,而辫发石俑更是第一次发现。两个石俑保存完好,编发清晰可见。男俑头发从前向后梳拢至后颈下,从颈下合成一条辫
8、子垂于背后。女俑头发左右各梳一辫,并在头顶两侧结成发髻。两辫在后颈上部合在一起结辫下垂于后背。由此考古挖掘成果来看,此时的靴羯人男女辫发,不剃光额头的头发。男女都留发,并编发结辫于身后。男女辫发有差异,即女子在头顶留发髻,而男子不留。由于唐朝与南北朝时期相距时间比较短,所以,南北朝时期的勿吉人的发式与靴鞫人变化也不会太大。新唐书在载其“俗编发,缀野豕牙,插雉尾为冠饰”后,又载其“别于诸部”。那么黑水靴翱的发式与粟末靴翱的辫发样式上也有可能有区别,有可能还有披发、剃发的发式,出土文物所见只是其中一种发式。勿吉、靴翱人辫发的习俗从其后裔赫哲族的风俗中也可以看到遗存。赫哲族世代居住在三江地区,民族比
9、较纯正,保留了千年的遗风。赫哲族在清朝时期被称为黑斤。他们当时的发式就是留发梳髻,耳垂大环四、五对,鼻穿小银环。”注杨宾,方式济,吴振臣.龙江三纪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240.他们与清代满族人的剃发不同,应该是保留了先世靴鞫人的传统。二、女真辫发探究契丹人称靴羯人为女真。从此,满族的祖先由肃慎、挹娄、勿吉和靴鞫转称为女真。女真的称呼从辽开始,经历了宋朝、元朝和明朝共四个朝代。这一时期的女真族不断发展,不断崛起,与汉族人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女真人辫发的习俗没有改变,反倒在其建立的金政权下被强化,被政治化。(一)金代女真辫发样式女真之前的肃慎、挹娄、勿吉和靴羯都是辫发,但是到底
10、是怎么个样式,各种史籍都未有详细记载。辽天庆四年(1114),女真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第二年正月,阿骨打建国称帝,国号大金,改元收国,定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南白城),这标志着女真族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金朝先后灭辽亡宋,占领中原地区。从公元12世纪中叶开始,为了加强对今华北等中原地区的军事控制,同时达到削弱东北地区原有女真部落势力的目的,金朝开始将东北及上京等地的猛安谋克大批迁往今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仅金宣宗时,迁往河南的猛安谋克就有42万人。注脱脱.金史(卷109)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422.经过迁徙后,东北地区有99个猛安,中原的猛安达到了70个
11、。注孙进己.女真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102.日本三上次男所著的金代女真研究中则认为经过金代的大迁徙,“上京路有九十余万口,长城以北各路有五六十万口,河北各路有一百余万口,河南有六七十万口”注三上次男.金代女真研究M.金启稼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452.。契丹人、汉族等外族加入猛安谋克,金代的多次人口大迁徙加速了女真族同其他少数民族及中原地区汉族人民的融合。这一时期,女真人的辫发习俗也引起了汉人的注意,关于他们辫发的记载越来越多,越来越详尽。在元朝编修的金史中,没有关于女真辫发习俗的记载。较早详细记载女真人辫发的是三朝北盟会编:“妇人辫发盘髻,男子辫发垂后,耳
12、垂金环,留脑后发,以色丝系之,富者以珠玉为饰。”注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7.北风扬沙录中也称“(女真)人皆辫发,与契丹异,留颅后发以色丝系之,富人用珠玉为饰”注陶宗仪.说郛北风扬沙录(卷25)M.涵芬楼本:24.0在宇文懋昭的大金国志校证中也有与上面基本相同的一段关于辫发的记载:“辫发垂肩,与契丹异。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富人用珠饰。妇人辫发盘髻,亦无冠。”注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校证(卷39)M.崔文印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552.按编写时间来看,大金国志校证应该是参阅了三朝北盟会编北风扬沙录关于女真辫发习俗记载。宋人刘心传所著建炎以来系
13、年要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述,“是夕天,欲雨电光所烛,见辫发者歼之甚众”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6)M.北京:中华书局,1956:2180.0宋人汤瑞所著建炎德安守御录:“至(建炎)三年正月初七日,贼至黄州,皆剃头辫发,作金人装束”注汤瑞.建炎德安守御录(第10册)M.永乐大典本:11.。宋会要辑稿卷一百七十九也载:“绍兴元年十一月末间,贼犯通太,贼船五十余艘,编发露顶。”注宋会要辑稿(179册)兵M.民国二十五年:北京:北平图书馆影印本:22.综上,三朝北盟会编建炎德安守御录宋会要辑稿北风扬沙录等对女真发式的记载有:编发、辫发、剃发。女真出于黑水鞅鞫,满族出于女真,都属于一个民族,所以,
14、虽然有编发、辫发等的不同称呼,但是其样式应该是同一种发式。“对于发式的考证,不能单纯从名称上予以判别,而须考察其实际样式。这些不同的名称,实是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同一种发式。即?S去前额头发,留蓄颅后长发,将其编为辫子垂于后背。”注孙进己,干志耿.我国古代北方各族发式之比较研究J.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动态,1982,(2).直到满族才开始称这种发式为“剃发”。由此可以推测,黑水靴鞫就是这种前髡后辫的发式,与朝阳出土的石俑发式也有所不同。“辫发”“露顶”“剃发”“戴环”是女真人辫发的特点。那么金代女真人的辫子是像靴鞫或者是清代满族人那样的一条辫子还是两条辫子或者更多?根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载:“男子辫发
15、垂后”,这里没有提及辫发数量。而大金国志卷三十九又载:“辫发垂肩,与契丹分,乖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辫发垂肩”说明金代女真人应该有两条辫子,分别垂于两侧肩膀之后。在金朝内府做官的张瑞所画的文姬归汉图恰恰印证了“双辫垂肩”。该画中两名没有戴帽子的女真服装的男子头顶及两鬓稍加剃剪,并将脑后所留头发梳成左右两条辫子,通过双肩垂落在背后。与之相印证的是1973年在河南焦作出土的金代墓葬中的砖俑。这次考古发掘出的男俑发式清晰,其侧后头发结辫与胸前,长约一尺多。注杨宝顺,董发荣,陈表义等.河南焦作金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9,(8).由此可见,金代女真人有结双辫的习俗。从其前世靴羯人和后世满族人
16、结单辫的习俗来看,金代女真人应该有结单辫和双辫并存的风俗。结双辫是金代女真人与清代满族人的一大区别。金代女真人除有编双辫子的习俗之外,还耳戴金银环,这也是有别于清代满族人的特点。此外,“露顶”“剃发”则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之一。(二)金朝强制推行辫发从金太宗天会五年(1127),金灭北宋至金熙宗皇统元年(1141)金与南宋划淮河议和的十余年间,金朝在其占领区内使用武力推行女真人的辫发制度。为了强化对统治,让投降者表明诚心,金朝起初只是针对一些北宋投降的官员和军队推行改服易发,对原北宋统治区内汉人并未强制推行这一政策Q天会三年(1125),金军首次南下,宋朝奉命使金的副使武汉英投降金朝,并髡发易服,
17、“燕山路清州则有我文臣贺允中、副使武汉英适至清州,武汉英者,武将,颇黠。斡离不爱之,因得髡而左衽,常在左右,谓此南朝第一降人也”注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3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6.。又如,天眷二年(1139)夏,“除李邺为翰林承旨,冯长宁为东京户部使,命日下,各髡发、左衽赴任。邺与长宁昔尝献土于金,后复助豫为虐”注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校证(卷10)M.崔文印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150.对于不肯髡发受降官员,金朝大多处以他们极刑。天会四年(1126)闰十一月二十九日,金军攻下北宋首都汴梁城。并对投降和被俘的宋朝官员强令髡发,并将他们发配北方。天会五年(1127)二
18、月初六口夜,金人令被俘的宋朝皇帝易服,遭到了侍郎李若水的激烈反抗,“敌击之面目为伤,若水气结扑地。”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M.北京:中华书局,1956:56.宋朝被俘的其他官员“虽争而不骂,乃髡之。”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M.北京:中华书局,1956:56.天会七年(1129)秋,“青州观察使李邈故为真定帅。城陷入燕,留金三年,金欲以邈知沧州,笑而不答。及髡发令下,邈愤而诋之。金人以挝击,其舌流血,复吮血噗之。翼日,自祝发为浮屠。金人大怒,命击杀之。邈将死,颜色不变。谓行刑者日,愿容我辞南朝皇帝,拜讫南向,端坐就戮。燕山之人,皆为之流涕”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
19、8)M.北京:中华书局,1956:560.0天会四年(1126)十一月,也就是金军进入中原一年之后,金朝才谕令黄河以北新割州府,遵从女真风俗,“黄河以内州府民人并归朝廷,再念彼民以其易主,宁无顾恋之心今随处既归本朝,宜同风俗,亦仰削去头发,短巾左衽,敢有违犯,即是犹怀旧国,当正典刑,不得错失,付逐处准此”注佚名.大金吊伐录(卷3)枢密院告谕两路指挥M.四库全书影印本,84b.O金朝同时派人前往各处交割州府,张贴告示宣布。宋金虽然达成了割地协议,但是一些虽在割地范围之内但尚未被金朝占领的城市民众自发地守城,拒不承认宋金签订的割地协议。对金朝下达的“削发”令更是不予理睬。一些金朝占领区的汉族人更是
20、以起义和逃亡的形式反抗金朝下达的髡发政策。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使得金朝的“削发”令并没有在两路地区全面得以实行。北宋灭亡后,两河地区的北宋州府相继投降金朝或被攻陷,“削发”令作为既定政策开始在金朝统治区逐步推行起来,并再一次引发了北宋汉人的激烈反抗。天会七年(1129),金在中原汉地最高统治机构元帅府开始在两河地区下达了新一轮最大规模、也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髡发令,“元帅府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法者死注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32)M.J: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60.对于敢于反抗的百姓,金朝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刘陶知代州执一军人于市,验之顶发稍长,大小且不如式,斩之。”注徐梦莘.三朝北盟会
21、编(卷13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60.甚至一些原本被扣留金国的南宋国使、随从,此时也被强令髡发投降,改作金国官吏。有的汉人为了免于髡发就向宋地逃亡,被抓后又为金朝所杀,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所载:“为逻者所获,西京留守高庆裔义而释之,进逃遁至三,乃见杀。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8)M.北京:中华书局,1956:560.也有汉人被髡发后愤怒而死的,如“保义郎李舟者,被拘髡其首,舟愤懑一夕死。”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8)M.北京:中华书局,1956:561.奉使金国的宋廷官吏,除一些“髡而降者外,大多不肯髡发做金朝的官员。金朝将这部分人安置在气候寒冷的东北的不毛之
22、地。他们大多数人因不服东北水土而病死,最后幸存下来者寥寥无几。南宋地区的军民来说,经过几年的战事接触,髡发已成为金人的象征,汉人髡发则是投降金人的标志。天会七年(1129)十二月,“金人陷临安府。初,完颜宗弼即围城,遣前知和州李倩入城招谕,传与权知州刘诲善。至是,削发左衽而来,二人执手而言。”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0)M.北京:中华书局,1956:587.临安府军民见刘诲与髡发左衽的李侍相见,以为李傅是金人来劝降,攻打周署,刘诲以此招来杀身之祸,“军民因杀诲注毕沅.续资治通鉴(卷106)M.德裕堂刊本,嘉庆六年:26b.o为了补充兵源,金朝大量征集两河地区的汉人攻打南宋,这些汉人也都
23、髡发易服,从外表看不出与金军有什么区别。如前所述,在金天眷三年(1140)南宋副都承旨刘锚顺昌大捷,“是夕,天欲雨,电光四起,见辫发者辄歼之”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6)M.北京:中华书局,1956:2180.0这里所说的辫发者即有金人女真兵也有被征来的汉兵,但他们一律都是辫发。所以,在宋军与金朝作战时,往往用所得首级是否有金环或者是银环来验证杀的是否是女真兵,辫发己经不是区别他们的唯一标准。到绍兴十一年(1141),南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两国关系以南宋的让步而得到缓和。在金朝倾向于汉化的官吏相继掌权,严令对“河南”注“河南”指绍兴和议后确定的黄河之南的金朝统治区。汉人髡发的提议被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满族 渊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6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