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 .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早期发展的过程。高中阶段遵循“了解-认识”的认知规律,相较于初中更抽象、深入,有两个学习要点: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二、教材分析【链接旧知】本课内容在在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6-8课。“秦统一中国”一
2、课分“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目,介绍了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举措;“秦末农民起义”分作“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介绍了秦的暴政,陈胜起义和楚汉之争等史实。本课的大部分史实,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知,但知之不详、不深。【立足单元】单元标题”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除了是对历史时空的确认,还隐含“华夏认同”的精神主线:先秦时期历史文化认同延续、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社会基础。这也是后世华夏文明形成的关键因素。秦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建立,除了是对全新版图的确认,也面临着全新国家认同的构建问题,这是秦王制度设计、调整的基础;而秦
3、的速亡结局则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国家认同构建的一次阵痛,但不是终止。【聚焦本课】从课程内容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本课的核心概念。笔者引入“国家认同”这一概念为贯穿全课的情感主线,以秦皇东刻为事件线索设计课程。一方面,从中国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来看,秦统一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国家认同的角度分析秦政的得失,能让学生认识到国家认同之于政权巩固的重要性,形成“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迁移的理解”,培养国家认同感与家国情怀。从课程结构看,本课共分3目。第一子目讲述秦统一六国的军事成就、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第二子目从“不顾民意、大兴土木、征发繁重”,“控制思想、统制文
4、化、焚书坑儒”,“奉法家学说为治国思想并实行严刑峻法”三个方面进行讲述;第三子目介绍了秦末农民起义以及秦朝覆亡的主要过程。三、KUD模式下教学目标【学生将知道(K)】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及主要过程、秦统一中国后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学生将理解(U)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人民的国家认同感淡薄,国家的统一将难以维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生将能做(D)运用大秦疆域图明确秦朝疆域的四至,运用秦始皇巡狩、祭祀之山概括秦始皇刻石分布的空间特征。解读碑文、简牍等一手史料,提取历史信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
5、释);从历史文献如史记中提取有效信息,认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的特点,习得解读历史文献的方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通过分析秦巩固统一的举措如统一文字等认识秦统的历史影响,强化对祖国的认同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能通过学习秦末农民大起义,感受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四、学情分析知识能力方面,高一学生正处在15-16岁之间,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高一学生在思维上已经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较能力,而且,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
6、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方面,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对于基本史实有了了解,但多是浅层的分散性知识的生硬串联,对重要的逻辑关系、核心概念缺乏网络性联结与深度理解。学生对于历史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史料解读、辩证思考等有了初步尝试,但灵活运用能力、归纳迁移能力依然有所欠缺。学生对于学习新知的心理期望倾向呈现多样化、理性化特点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难点】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国家认同构建的必要性与困难六、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实物史料、文献史料等,历史地图,相关学术研究(论文、专著),视频,多媒体等。【教学方法】直观
7、教学法,表格梳理法,文本解读法,问题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概念解析法【课时安排】本课共分两个课时来讲授。第一课时,按照“刻石纪功业一大一统版图的奠定”“刻石塑认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两个版块展开,解决教材中“秦的统一”一目的教学内容,多观察、多联系、多分析;第二课时,接上课之逻辑,以“刻石难阻崩一秦的速亡”为主线展开,解决教材中“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两目教学内容多思辨、多探究、多表达。教学过程中,两课时将根据教学时间灵活分配。【板书设计】M黯%-透该一迎晦暇2初明“明阚LR就弱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导入】石头一直是承载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中国
8、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一一秦始皇也留下了七块重要的石刻。秦始皇东巡刻石是想要纪念自己扫六合、定四海,使天下为一的历史功绩。这些石头在哪里?上面刻了什么?仅仅是纪念功绩这么简单吗?这节课,我们跟随秦始皇的步伐,从他的刻石里寻找答案。思考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初步把握秦王刻石的目的、内容、特点;对本课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更好地进入课堂。笫一课时一、刻石纪功业:大一统版图的奠定【引导】阅读两则文字材料和地图,指出秦统一六国的时间与秦朝疆域版图的大致范围。【呈现】材料,维二十六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今皇帝并一阅读材料,观察地图,结合所锻炼
9、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史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人迹所至,无不臣者。一一摘选自琅那刻石材料二: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洸、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史记学知识判断秦统一的时间与帝国疆域范围。料解读能力,通过两则史料相互映证知道秦疆域范围,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图I大秦疆域图【解释】材料中的“维”是句首语气词,“二十六年”指的是秦王嬴政自前247年即位后的第26年,也是就前221年。“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普天之下。“流沙”泛指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北户”指极南之地,因为要避免直射的阳光,当地门窗向北开,也称“北向户”,这恰与材料二相映证。“大夏”指
10、的现在黄河以东,山西省西南部,包括汾、然流域,这也与材料二相互映证。由此,我们大体确认秦帝国的范围。这也是后世封建王朝版图的基础。【引导】嬴政即位时,秦国土面积不过30万平方公里,而大秦帝国的版图足有340万平方公里,他是为何、如何在短短26年间将国土面积扩大了11倍的?请大家结合教材与老师所给的材料,思考大秦帝国崛起的原因。【呈现】材料一:定于一。一一孟子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伐,不得休息。一一吕氏春秋解读客观条件反映了诸子百家唇枪舌战中的共同愿景和思想交集一一“乱世求治”;承载着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和融入的天下趋同和趋统的时代势能;体现着经济发展和转型时期要求打
11、破诸侯纷争的乱局。材料二:秦人所以能收成功之利,贝M)他地处西垂,开化较晚,风气较为诚朴。(二)三晋地狭人稠,秦地广人稀,秦人因招致三晋之民,使之任耕,而使自己之民任战。(三)又能奉行法家的政策,裁抑贵族的势力,使能尽力于农战的人民,有一个邀赏的机会,该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一一吕思勉中国通史解读自身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采用远交近攻的战争策略速读教材,阅读材料;总结提炼大秦帝国崛起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分类能力,培育联系的、板块化的历史思维模式。【引导】嬴政在一统天下之后,就开始视察他打下的江山,并在视察途中留下了“到此一游的
12、留念,即刻石。请认真阅读表格,结合右图秦始皇巡狩、祭祀之山,概括秦皇刻石的空间特征。【呈现】结合材时同刻石情况BC220鸡头山 (今甘肃陇南市内)无BC219邹螂山 泰山 狼牙山 (今山东省内)峰山刻石 泰山刻石 琅臻刻石BC218之呆山(今山东省烟台市内)之呆刻石 东观刻石BC215碣石门/碣石山(今河北秦皇岛市内)碣石刻石BC210会稽山(今浙江省内)会稽刻石料,观察地 图,小组讨 论,完成任 务。表I秦皇东巡刻石刻情况(整合自史记)锻炼表格信息提取能力,旨在让学生同时运用文字材料和地图完成学习任务,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勾连已知与未知的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培育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
13、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呈现】表I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言论内容保持专 注,凝神思 考。相不断地答疑、 设疑激起学生的 探索欲望,加强 对秦统一之时空 的感知,激发学 习、思考的自主 性。培育史料实 证、时空观念。图I秦始皇巡狩、祭祀之山【引导】(预设:同学们大致可以得出刻石之地位于帝国版图之东、之边疆等结论,教师可顺着进一步解读)秦是据于西而面向东方称王的国家。从表格中可以发现,秦统一后的第二年,只有一次往西巡游,史记中说是去祭拜秦的老祖宗,感念祖先工业,后面4次都是去往东方,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注意刻石分布的位置)从地图上可以看到,秦始皇重点巡游的是六国旧地,比如齐地、燕北赵代之地和东南吴楚之地,
14、这又是为什么呢?(除此之外,学生还可能从自然地理角度解读出刻石位于沿海之地,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均有等结论,教师注意引导即可)春秋五霸图I春秋五霸分布图【引导】阅读表格,结合教材16页思考:六国人民的言论反映了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言论表象之下,六国人民对秦在文化心理上的不认同,结合春秋五霸分布图进一步深描。中原各国人民视秦为夷狄,认为它是地处偏僻原非正统不讲礼义。而长江流域的楚、吴、越的霸主在周天子统治时期就已经称“王”而非称“公”,不接受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拒绝接受中原地区的礼乐文化,秦统一之后更是隐含蓬勃的反秦之声。【引导】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秦王刻石的帝王心理?是为了纪念功业
15、,更是为了塑造认同。由此,引出概念“国家认同”并进行讲解:国家认同就是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包括三个维度:对在位君主的忠诚、对王朝正统性的认可、对王朝制度、文化的认同。“对王朝正统性的认可”即:认为王朝在夺取政权时具备充分的正义性和合法性。“对王朝制度、文化的认同”即:认同统治者为巩固王朝政权所奉行的制度、文化。【呈现】阅读材 料,结合所 学与地图 思考:六国 人民的言 论反映了 什么?从文化认 同角度出 发思考秦 王刻石的 帝王心理。 通过教师 讲解,了解“国家认 同”的概 念。锻炼学生的史 料信息提取能 力,从长时段的 历史眼光来看秦 统一之下的隐 忧,培养唯物史 观、
16、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 解释、家国情怀 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不断 深入思考秦王刻 石的目的,了解 “国家认同”的 概念,自然而然 地生发出对刻石 如何塑造认同的 探索欲。二、刻石塑认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一)专制主义一君与臣【呈现】维二十六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列侯武城侯王离、列LII史大夫-Zr 阅读材 料,结合教 材,思考问 题。,通过i则材料 将三种制度串联 起来,增强连贯 性,培养学生论 从史出的能力。阅读材 料,思考问培养学生快速题。提取信息的能 力,增加对教材 的熟悉度。培养学生阅读 文言文、归纳总 结的能力。通过图式,更 好地帮助学生理 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一 民族 封建 国家 建立 教学 设计 表格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7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