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言之有序说事理部编语文八(下)第二单元备课【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以科学为话题,编选了四篇阐明事理的说明文,分别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美国科普作者、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以及中国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涉及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其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给读者美的享受。本单元的语文能力教学点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明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敢于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科研探究的兴趣。【单元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2、理清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3、学会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闻释的事理。4、在学习中掌握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1、教读生字词,让学生正确辨识音、形、义。2、指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找准说明象,区分说明文类型。理解说明内容,寻找开启句和总结句,再分每一段内容,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3、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找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的句段,分析这一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4、抓住说明文的限制性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文章中体现出的求真、严谨的科学谨慎,养
3、成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题的习惯,激发科学探索兴趣。【教学准备】1.2.3.4.自主预习单; 单元过关作业;教学课件; 群文阅读。【课时安排】单元导读,常识勾连 理清逻辑,赏析语言 类文比读,学会推理辨析表达, 自主探究, 单元整理, 文本拓展,体悟情怀 学以致用 知识内化 以读促写1课时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短文两篇2课时大雁归来1课时时间的脚印1课时1课时2课时写作:说明的顺序2课时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2课时合计14课时单元导读,常识勾连(1课时)【教学目标】1 .明确单元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有关说明文的要素特征。2 .读熟课文,整体感知,提出阅读质疑。【教学流程】一、开宗明义,直指
4、文体1、提问学生:有关说明文的文体常识知多少?2、老师系统补充:说明文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学体裁。说明文特征:知识性(指其内容,使人有所知),通俗性(指其语言,让人易懂),条理性(指其结构,言之有序)。说明文分类:(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按语言特色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摹状貌、引资料。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科学性,生动、形象性。二、熟悉课文,体会说明文的知识性、条理性,试着一句话概括主要信息。三、自主预习,阅读批注。1
5、、字词过关2、感知说明文的行文特征,明确说明对象。3、理清说明思路,试着找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提出质疑。四、课后积累:1、结合每篇课文后“读读写写”的词语概括文本主要内容,要求表达出说明对象。2、试着找出每篇课文表现说明顺序的词句,理清说明思路。理清逻辑,赏析语言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教学目标】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明确文本四个关键问题。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3、体会本文生动、典雅、准确严谨的语言特征,并积累优美词句。一、情境导入:结合课文从四季变迁、动植物变化导入,也可以扣住题目中的“语言”一词,提示学生想一想,除了通常意义上的“语言”之外,还有哪些蕴含着某种含
6、义的现象可以称为“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又是什么?顺势导入。二、初读课文,自主归纳内容。1、学生初读时,首先要能够自主归纳出本文讲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决定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在自主归纳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主要结构;继而提取主要信息,理解文章阐释的事理。明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决定物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7、。物候学研究可以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2、归纳理清课文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一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一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形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物候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学科特点就在于综合运用气象、地理、生物、农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同时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作者在介绍物候学时,正是牢牢抓住其“综合”与“实践”的特点,从物候学的对象及方法入手介绍,从而将对象说明得清清楚
8、楚、易于把握。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一边梳理内容,一边注意作者是如何扣住对象的特点来说明的。3、引导学生学会提取信息的主要方法:(1)寻找段落中心句。(2)寻找设问式语句。其中的关键,是形成对文章内在逻辑的体察,如理解论断和例证之间的相互关系,体会大层次和小层次的划分,等等。三、体会本文说明顺序的安排,加深对逻辑顺序的理解:1、第1-一3段时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TO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有什么理由?3、全文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文章先从现象入手,提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继而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再说明决定物
9、候的因素;最后指出物候学研究的重要价值,暗含着呼吁大家重视物候研究的意图。四个部分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由浅入深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易于读者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四、欣赏说明文的语言。有两个要点,一是准确、严密、简明;一是生动、形象。可以结合“积累拓展”四进行,要引导同学认识到,说明语言的运用,是与说明的意图、说明对象自身的特点相关联的。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过来”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七字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
10、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笔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做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1段中运用的优美词语令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2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一句
11、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此外,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如第3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
12、生物”,用词处处都经过推敲。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把例子加以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五、延伸拓展,布置自主探究。可以结合“积累拓展”五进行。类文比读,学会推理(2课时)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学会筛选信息,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提炼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学习作者善于推理的思维方法。3、把握文章阐明的事理,激发学生爱
13、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学思路】一、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二、预习检查:运用“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概括两则短文的主要内容,请三名学生展示,要求明确短文说明的事理。恐龙无处不有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被压扁的沙子通
14、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灭绝原因一一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三、学生完成填空,梳理两则短文的说明思路:如:恐龙无处不有说明顺序:第1段: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观点,引出说明内容。第2、3段:指出恐龙化石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一科学事实。第4、5段:指出南极的恐龙化石不可能是迁徙的结果。第6、7段:通过逻辑推理,指出恐龙化石的出现说明了大陆在漂移。第812段:进一步介绍板块理论,说明这一理论解释了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13-15段:再次聚焦远古时期南极的恐龙等生物,确证前文推论的正确性,并说明其普遍意义。通过梳理主要内容,学生能够意识到文章是以逻辑顺序
15、展开的。四、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恐龙灭绝”是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被压扁的沙子“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五、试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一一(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
16、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3)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
17、能曾受到撞击。六、两篇短文的说明内容最后得出的共同科学结论是什么?“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七、延伸拓展。搜集“大陆漂移”的其他例证,写成小短文,相互交流。辨析表达,体悟情怀(1课时)大雁归来【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表达。2、理解文中表意含蕴的难句,感受作者情怀。一、批注自读。1、通过读课文,你从文中了解了哪些有关大雁的知识?-(1)三月春暖北飞(2)飞行路线很直(3)雁队以六为组(4)孤雁时常哀鸣(5)雁过群体生活2、把你认为描写生动、语言精美的句子划下来。(学生归纳积累,互相交流补充)二、品读赏析。有人说
18、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评定+例子。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1)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例如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请。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者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2)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例如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
19、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3)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的笔直。(4)感受抒情性:快速略读全文,找出“我们”是谁?“我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理出文本的思路如下:我们(农场)我们(的头上)一一土壤、河流、山脉我们(刚到的客人)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春雁)我们(的大雁集会)一一动物植物、我们:作者自己,他的学生一一人类总之,我们就是土地上所有的一切一一“土地共同体”。品悟:“我们”共同构成了和谐自然幸
20、福的一幅图画。三、主题探究。1、作者对被人类猎杀了亲人和伙伴的孤雁而伤感,这表明了作者对猎杀者怎样的态度?又说明作者希望人们怎样做呢?补充作者简介。一一明确:(1)对猎杀者的不满、谴责和愤恨;(2)希望人们保护大雁,保护野生动物!作者简介:利奥波德,于1887年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和我们在座的男生们一样,从小,他就喜欢到野外玩耍。长大后,他考入了耶鲁大学林业系,并在大学毕业后研究起了自己从小就喜欢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动物。46岁那年,他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系的教授。人生之路对他来说,可谓是一帆风顺,前景灿烂。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他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两年后,他买下了威斯
21、康星河畔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住进了农场破旧的小木屋,这一住,就是十几年。在这里,他亲自动手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农场的生态平衡;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和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2、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保护野生动物有什么意义呢?(1)可以保持地球上的平衡生态。(2)可以使大自然保持丰富性和多样美。(3)可以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欢乐和情趣。四、拓展延伸。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写大雁的古诗句?(学生交流,教师补充。)(1)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一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有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宋代范仲淹的词渔家傲中有一句
2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4)唐代诗人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中有一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自主探究,学以致用(1课时)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掌握说明顺序。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流程】一、文题解题: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二、自主探究。1、岩石在生成
23、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
24、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对地质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三、研讨写法。(1)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其间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本文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
25、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的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3)说明方法的使用:举例子。在讲到人对岩石的破坏时,举了建筑兰州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就被炸掉的例子;在讲到泥沙沉淀的后果时,举了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这些例子都很简洁,有力地说明了问题。打比方。如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
26、“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分类别。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说明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四、布置作业1、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2、搜集珍惜时间的古诗句。单元整理,知识内化(1课时)【教学目标】梳理单元重难点,提炼知识点,积累内化,提升能力。【教学流程】一、语基的积累与运用。结合自主学习习题检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二、画出单元学习思维导图1、识记一点常识。2、积累一批雅词。3、品味一些美句。4、理解逻辑顺序的几种类型。5、掌握几种写作手法。三、课后“思考探究”“拓展积累”、作业本重难点知识解答
27、。文本拓展,以读促写(2课时)【教学目标】类文阅读,交流分享;以写促读,学以致用。【教学流程】一、类文欣赏。类文链接一: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作者:竺可桢宛敏渭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而且到现在,自然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做了不少工作。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
28、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何况花卉是有生命的东西,它的语言更生动,更活泼。像上面所讲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我们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置。明末的
29、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唐白居易(乐天)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
30、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温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
31、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土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杨柳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它既不怕风沙,也不嫌低洼
32、。唐李益临海沱见蕃使诗:“漠甫春色到源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云:“江上朱楼新雨晴,溟西春水毂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王之涣著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句寓意诗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但在今日新整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随处均有杨柳。所以毛泽东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如今春风杨柳不限于玉门关以内了。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
33、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鹏,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
34、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思考题:作者从唐诗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那些规律?类文链接二:谁最先发现了恐龙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收集和研究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跋山涉水去寻找和采集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山麓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
35、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里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牙齿化石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
36、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牙齿化石,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大古老。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
37、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资料。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一一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灭绝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蜥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
38、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他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执照大白然的事孑思考题;我们适从曼特尔夫妇身上学到什么?类文链接三:沙乡年鉴序言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有些人在没有野生的东西的情况下也可以生活,而有些人就不行。这些随笔就是那些离不开野生的东西的人们之喜悦和身处两难的表达。野生的东西在开始被摒弃之前,一直和风吹日落一样,被认为是极其平常而自然的。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
39、题是: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对我们这些少数人来说,能有机会看到大雁要比看电视更为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自由地谈话一样,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些野外的东西,我承认,直到机械化为我们提供了美味的早餐,而科学又为我们揭示了它的来源和如何生长的故事之前,是几乎没有什么关乎人类的价值的。全部矛盾由此而凝聚为一个相当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少数人看到了在进步中出现的回报递减律,而我们的反对派们却并未看到。人们必须根据事物的现状来制订对策。这些文章便是我的应对之策。它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
40、世外桃源一“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傲慢和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乡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这些“木屋”随笔按季节排列成“一个沙乡的年鉴”。第二部分:“随笔一这儿和那儿”,则列举了我生活中给我以教导的那些插曲,即那些逐渐地,有时是很痛苦地与伙伴们分道扬镶的插曲。这些插曲遍布北美大陆,前后有40年时间。它们为那些有着一个共同标志一保护主义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板。第三部分:“结论”,从推理的角度,提出了我们这些持不同意见者的某些观点,这些观点是对
41、我们的看法的科学说明。只有那些具有同感的读者会希望去弄通第三部分的这些理论问题。我想,也许可以这样认为,即这些文章向同行们说明了怎样才能回头取得认识上的O保护主义已逐渐沉寂了,因为它是与我们的亚伯拉罕式的土地观念所不相容的。我们蹂蹒土地,是因为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种属于我们的物品。当我们把土地看成是一个我们隶属于它的共同体时,我们可能就会带着热爱与尊敬来使用它。对土地来说,是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逃脱机械化的人类的影响的;对我们来说,也无其他方法从土地中得到它能以一在受制于科学的情况下一奉献给文化的美学收获。土地是一个共同体的观念,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但是,土地应该被热爱和被尊敬,却是一种伦理观念的延伸
42、。土地产生了文化结果,这是长期以来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却总是被人所忘却。思考题:说说作者所表达的主要理念。二、积累运用。1、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色,积累优美词句。2、加深理解说明文行文的思路,理清说明顺序。学习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进一步掌握说明方法的辨别和应用。写作:说明的顺序(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说明顺序,了解说明顺序的种类。2、能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适合的说明顺序。3、培养严谨科学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写作,集体评议。【教学流程】一、温故知新:以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核舟记
43、等课文为例,回顾文章的说明顺序。二、要点说明:1、什么是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逻辑顺序,还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2、说明顺序的类别: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像介绍一座建筑、一处园林、一片山水。时间顺序:是指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显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呈现出“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分别做出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运用于事
44、理说明文中。3、选择说明顺序的标准:与说明对象有关,如果介绍一座建筑物或者景点,一般采用的是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发展过程,主要采用时间顺序;介绍事物的道理,一般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要根据说明对象而定。与说明对象的特点有关,说明文都是介绍事物和事理的文章,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来写,用合适的说明顺序有利于凸显说明对象的特点。三、具体方法:1、说明分步骤;2、说明分要点;3、说明分部位;4、说明分类别;5、说明分明主次。四、写作实践1、当堂完成写作实践(一),以“我的小天地”为话题,拟用两种说明顺序,各写200字左右的小片段说明文。2、从以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里任选一个,写
45、一篇事物说明文,介绍其特征与功能。不少于700字。智能手机新华词典平板电脑冰箱汽车提示:(1)可以写自己拥有的“这一个”事物,如“我的手机”“我家的汽车”,也可以写一类事物。无论选择哪种写法,都要力求写得准确、充实。(2)既要写出事物的外在特征,也要写出事物的内在特征。(3)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力求条理清晰。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2课时)【教学目标】1、积极宣传“低碳生活”理念,增强身边人的环保意识,为我们的绿色家园贡献力量。2、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做“低碳达人”。3、激发树立低碳环保的意识,践行低碳生活的良好品质,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
46、【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前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班的走读生同学们是以什么方式来到学校的?(学生:自行车、步行)我发现同学们都是非常时尚的人!你们看似以这种很普通的方式走在上学的道路上,其实你们已经走在当今社会非常流行的环保时尚的大道上。在环保时尚圈,有句非常流行的问候语,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今天你低碳了吗?)同学们,你们的出行方式就是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二、什么是低碳?什么是低碳生活?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1)学生说一说:我理解的低碳(2)教师点拨:低碳: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太多。大气层就像一层被子,把地球包住,也就是温室效应。造成
47、冰川融化,海水上涨,最后淹没陆地,陆地生物灭亡。)低碳生活: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3)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人类直接面临的气候变暖的威胁。三、学生交流:(1)说一说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不低碳、不环保的行为?(2)我们离低碳生活有多远?(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3)低碳生活方式,我们能做些什么?(其实,低碳生活的核心就是节约。)四、分组合作(1)说一说“倡导低碳生活”宣传标语;(2)写一写“倡导低碳生活”倡议书.(3)画一画“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公益海报。五、布置作业(1)设计一份自己一天的低碳生活计划,并实践。(2)仿写桃花源记,写一篇你理想中的“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7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