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状元”(上).docx
《说“状元”(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状元”(上).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说“状元(上)“状元”作为一个令人艳羡的称谓,是科举功名中最高的荣誉,是科举制度金字塔顶那个熠熠生辉的塔尖。“五百人中第一仙,等闲平步上青天。绿袍乍着君恩重,黄榜初开御墨鲜。龙作马,玉为鞭,花如罗绮柳如棉。时人莫讶登科早,自是嫦娥爱少年”(说郛卷十一下)。这首宋朝人所作的状元词,就赞誉了作为少年才俊的新状元的志得意满。“状元”是科举制度的产物,在唐朝以前,根本没有这个词。偶尔在没有整理标点的历史文献中见到这个词,都是不连贯使用的,没有例外。或者说,在唐朝以前的文献中遇到“状”“元”,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字,是可以断开单独使用的。唐朝开创了科举的时代,“状元”一词也随之出现。但直到唐朝后期,特别是五
2、代时期,“状元”一词才流传开来。唐五代时期,“状元”是指礼部试或省试的第一人。之所以用这个名称,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说唐朝时规定,各地贡举选送到京城的举子,应试之前要向礼部呈递地方政府的解状和本人出身履历等的亲状,称之为“投状”,类似于现今的考试报名。考试合格后,礼部又要将新进士的身份材料和成绩,一起报呈给皇帝,称为奏状。排在奏状最前面的就是状元,也称状头。二是说唐朝礼部试进士,中举的名单,按惯例要在礼部南院东墙上张榜公布。“状”是这张榜单,“元”是第一、居首的意思,所谓状元,就是这张榜中的第一名。有学者把“状元”仅限于进士科的第一名,其实过于狭隘。唐朝取士内容广泛,科目繁多。除了近20种常
3、科之外,又有天子自诏、以待非常之才的制举,制举科目见于正史的,就有80多种。实际上,只要是朝廷主持、认可的考试,无论何种科目,无论是常科还是制举,无论在何处开考,也无论分几榜,第一名都可以称之为状元。唐朝柳珪的送莫仲节状元归省,应当写作于莫宣卿宣宗大中五年(851)制科第一之后,是现存最早使用“状元”一词的文献,其中被称之为状元的莫宣卿,就既不是常科,更不是进士科,而是制科。纵观整个唐五代,“状元”一词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唐朝末期才开始出现,并逐渐普遍,在此之前,并不见诸记载。根据清朝学者赵翼的说法:“自武后初试贡士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例有奏状,其居首者因日状头,亦曰状元。”(
4、咳余丛考卷二十八)但在距唐朝灭亡50年以前,“状元”一词,在历史文献中没有出现过一次。据周腊生先生统计,在唐朝人的撰著中,“状元”一词在10种文献中出现了18次。他逐一对使用“状元”的唐朝人的著作进行考察,得出结论是这些著作都撰著于唐朝末期。(“状元”一词早期使用情况辩考,江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直到五代时期,“状元”的使用才逐渐流传开来。如在王定保的唐摭言中,“状元”一词就出现了47次。第二,在称呼状元的同时,还存在着其他称呼,而且状元并不是最主要的称呼。唐朝称呼礼部试或省试第一人,还有状头、状首、榜首、榜头、榜元等称谓。无论是出现的时间之早,还是应用的普遍,“状头”都要超过“状元”。
5、就现存文献看,卢储的催妆诗,最早使用“状头”一词。元和十四年(819),卢储向李翱“投卷”,即向李翱投寄自己所写的诗文,希望李翱能在行将来临的科考中推荐自己。李翱把卢储的文卷放在几案上,被自己女儿看到了。她对自己的婢仆说:“这人肯定会成为状头。”李翱听到后,即选卢储为婿。第二年,卢储果然以第一及第,并迎娶李翱之女为妻。兴奋之余,他写下了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九)这里的“状头”,比“状元”早30多年见诸历史文献。据周腊生先生的统计,在唐朝人的著作中,“状头”一词使用多达25次,比“状元”要多出7次。第三,“状元”只是一个俗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状元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8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