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大公报》与剪发运动.docx
《辛亥革命前后的《大公报》与剪发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亥革命前后的《大公报》与剪发运动.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辛亥革命前后的大公报与剪发运动风俗改良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变革之一,由于风俗是文明演进的重要成果,故而有意识地对风俗进行改变将受到多重影响。中国近代的风俗改良始于戒缠足、剪发易服,它们跨越了晚清和民国两个时代,尤其是清朝的辫服国制,使剪发经历了更加曲折、复杂的历程。辫子以其在清朝的特殊地位,使剪发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其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学者们从革命史、政治史、文化史的角度,或者以国家、民族的立场对剪发问题进行了研究1-5。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剪发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及其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但都未对清末民初的剪发问题进行完整、系统的研究。大公报“报之宗旨,在开风气
2、,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6的办报宗旨,指引着其对剪发的态度。因此,大公报不仅详实记载了剪发运动中发生的诸多重要事件,而且还充当了推动剪发运动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研究剪发运动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本文以大公报为主要材料,试对清末民初的剪发问题进行系统阐释,期望能够较完整地呈现20世纪初的剪发运动。一、剪发问题的由来及大公报的宣传辫子是满人的发式,随着满人在与明朝战争中的不断胜利,剃发逐渐从满人推广到满人控制的汉人区域,从一项临时性的政策变成国策。“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是清初的剃发口号,“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的连坐制度更加有力地保障着剃发的推行,“嘉定三屠”更是以血的例证
3、向清廷统治下的汉人宣告剃发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死抉择。在清廷强硬政策的压力下,汉人只得接受辫子,辫子成为大清的象征。虽然自古华夷之辨的标准是礼,谁拥有“礼”谁就是中华。满人入主中原成为“天下共主”,士人也服从及服务于清廷。那么清廷是否真的成为无可争辩的“中华”?从朝鲜和日本的一些记录中可以看到,朝鲜和日本并不认同清廷统治下的中华,他们认为自己更好地继承了明朝制度,以“中华”自居,透露着对清朝的不屑,发辫是他们攻击汉人最直接的目标物。M贵邦之俗,剃头发,衣冠异古,此何得谓周公之礼,而新制未有之?余三光只好以退为进,勉强应答:仆粗以见识,自幼出外为商,其诗书礼乐无识矣,恕罪恕罪。这其中也许透露着汉人
4、对自身装饰的不自信,对剃发留辫非汉人衣冠之制的无法辩驳。自鸦片战争始,大清“天朝”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但“天朝上国”的幻想只能逐步破灭。人们逐步改变着看待外部世界的眼光,对列强各国的考察、留学深刻地改变着中国有识之士的认识,从武器到制度、思想,中国先进的有识之士对列强各国的认知逐步深入。这种认知在力量的对比下促生着他们对本国的反思,并引导着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作为清朝独特象征的发辫,无论在国内还是列强各国,都吸引着列强的目光,也逐步引起国人的注意。随着开放度的增加,留学生的增多,发辫的困扰也愈来愈引起注意,对剪发的讨论也时有发生。直至1898年9月,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才将剪发问
5、题正式推向了前台。但由于戊戌维新的失败,此折在当时并没有多少实践意义。康有为在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从四个方面讲发辫之害:“(一)发辫不利于大机器生产,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二)辫子在战争中有诸多不便,执戈跨马,辫尤不便;(三)发辫给生活带来不便,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四)发辫易遭讥讽,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网368-369说明了剪发的必要性,并且指出欧、美人也是在近几十年才剪发,所以“断发之俗,万国同风”,以此来说明剪发在近世的“大同性”,敦促清廷推进剪发。由于康有为在变法中过于依赖光绪皇帝的
6、权力,所以此折只是试图说服光绪皇帝,而轻视了剪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20世纪初的剪发运动,由于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运动,是一场根植于民众的运动,剪辫之利以及剪辫将遇到的各种障碍都得到了考虑。1903年大公报刊文剪辫易服说对各种反对剪发易服的理由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将其分为“好大主义”、“好古主义”、“尊祖主义”、“防弊主义”,并以问答的形式对种种反对剪发易服的理由进行了辩驳,冒着为四万万同胞诟骂的风险,向四万万同胞发起挑战,呼唤剪发于当世的紧迫性9。大公报于1906年发出征稿,“中国之发辫有百害而无一利,本报已数四言之。尚安望其痛除旧习,力布新猷乎,海内不乏识时务之俊杰,请各抒痛切之论,以唤醒梦梦
7、俾我政府诸公知人心之所趋向,而不忍大拂乎!舆情其即以斯为立宪之先声,可乎!倘世界文豪不吝赐教。TI0从征文广告中可以看出大公报对于发辫的态度,呼吁阐明剪发的益处以及不剪发的弊端,甚至希冀以此展示民心所向,通过舆论推动政府决策的变动。这也完全符合英敛之时期的办报思想,使报纸成为“国民之耳目,社会之回声”,并宣传英敛之等人的改良思想和主张,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经过大公报“审核”呈现给读者的来稿,通过对反对剪发理由的驳斥,既从理论上论证了剪发的可行性,又对辫子的弊端、剪发的益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针对认为发辫是国粹不可抛弃的“国粹说”,征文中指出土地、利权才是真国粹,真国粹都已经丧失了,何必单单保一发辫。
8、更有运用现代国家理念对其进行反驳,“国体,夫国家者,以土地、人民、主权三者为要素。”12国家的根本是土地、人民和主权,现今都己不保,不去尽力保卫真正的国体,而去保一辫子,实在是舍本求末。对于那些认为剪辫只是形式的变革而无需注重者,征文指出:“凡国家欲文明日益进步,精神与形式不可偏废者也。故非但精神不能离形式而独立,欲振起精神必先以形式为基础。”13形式不但体现着精神,对精神的塑造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勒纳所说“象征能够支配人”,形式对于人的行动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支配作用。针对国民程度太低,遽行剪发,恐引起社会动乱的说法,征文认为这是“因噎废食之计,而不通之论也”14。国民程度低,当发展教育,开启
9、民智,促进国人觉醒,不能以国民半未开化为借口而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并且俄国和日本变法都以剪发为第一步,我国应该学习并赶超他们。剪辫既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又有着急切的现实需求。无论是早期朝鲜、日本对清朝发辫的轻蔑,还是近代欧美人对发辫的戏谑,都在摧毁着国人对发辫的认同感。急于改变中国的面貌,使中国以强大姿态进入世界的愿望,使得辫发的害处更加凸显。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剪除发辫对于改变中国的形象都是有益的。因而,剪除发辫成为部分有识之士的强烈要求,他们通过分析利弊呼吁民众剪发。二、清朝统治末期的剪发清朝的辫服国制使得发辫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留发成为各时期起义人民的重要标志,发辫成为政治立场的标识
10、。但在晚清,留洋欧美的学生规模越来越大,长期的留洋生活,使得部分学生悄悄剪去了发辫。由于辫子的“祖制”地位使得直至1898年康有为上书时期,剪辫依旧是违反国法的行为。但在1900年前后的这几年里,清朝经历了更多更深刻的变化,使得清廷不得不试图对国家施行更大的变革,这为剪辫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环境。由于大公报的有闻必录,对一些传闻也进行了报道,这些经过筛选的传闻传达着大公报对事态发展的期望。在日俄战争期间,虽然剪发依旧没有得到清廷的明谕许可,但剪发已不再严格地与政治归附联系在一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人士对剪发跃跃欲试。在大公报的征稿中,也对如何实行剪发提出了详细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学界、军
11、界作为国家智力、勇武的代表,必须强制实行,其余的人可以自由剪发,不必强制;或者认为政府是国民的代表,政府人员应起到表率作用,首先剪发,其他人便会跟随剪发;或者按社会阶层依次实行,以保障社会稳定。种种设想都考虑到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在推行中可能遇到的障碍,由于各种设想都建立在清廷推动剪发的基础上,因此对代表国家、代表国家先进力量的群体要求强制实行作为表率,其他群体任其自由,渐次推进剪发易服的实行,以利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如此完备的设计并没有被清廷采纳,从“剪辫较立宪难”15这一评论可以看到剪辫在当时所遭遇的局面。随着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先后逝世,清廷的权力重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为剪发
12、的推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宣统皇帝继位后,载洋成为摄政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大量启用少壮派,并派他们前往各国进行考察。这些考察经历给年轻的贵胄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军事方面的,无法回避的身体装饰也影响着他们。“考查军政大臣涛贝勒曾电奏请剪辫发,闻监国并未置可否,而各枢臣对于此事则均不赞成。”16可见,这些年轻的贵胄们已意识到剪发的必要性,他们试图以自己的中枢地位影响国家的政策。虽然这种想法未能成为事实,但这种报道刺激着那些有心剪发者。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自己所控制的范围内切实推行了剪发。军队的强弱对于国家政权建设极为重要,面对弱肉强食、被各国欺凌的现状,仿行外国军制建立新军成为清政府的要务。
13、从镇压太平军之后对洋枪队的收编,到清末训练新军,清军对西洋军制的模仿更加全面。前文曾提到涛贝勒奏请剪发,但为载泮所驳回,涛贝勒即联合荫尚书等同意剪发者在自己控制最力的禁卫军中实行剪发,对剪发“准其自由不加阻禁TI7。在涛贝勒的支持下禁卫军及各省军队均己剪发,但由于既没有明谕许可,又有奕助等人的反对,观望不前者仍大有人在。涛贝勒为推进剪发甚至要先行剪发作为各军的表率,但为朗贝勒所阻止18,可见涛贝勒对于剪发的决心,也可看到剪发的前途。军界的剪发在出洋考察过的大臣的有力推动下,以及资政院通过剪发易服议案的刺激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学界是统治的中坚力量,对社会有重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作为精英阶层向来受
14、到重视。留学生是剪发的最初实践者,随着新式教育的发展,学堂逐步成为教育的主流,学堂提供了更加聚集、开放的空间,使得学生更易受到外界新思想的影响。由于学界缺少涛贝勒那样有力的支持者,更由于中枢人员的谨慎,学界的剪发经历了不同于军界的发展历程。大公报不但积极宣传军界剪发的进展以引导国民,同时再次发文敦促国人剪发,学界也不甘落后,在12月5日以题为学生剪发的报道中,一名英文教习和十一名学生共同剪发19,两天后的八旗学生剪发易服之先声报导“准饬全堂各生一律将发辫剪去,以免任其自由转致有参差不齐之虑本监督拟于日内通盘筹划制办新式学服,准于年内将剪发易服两事同时办到以收整齐之效,而为学界之倡导。”20面对
15、学界的踊跃剪发,甚至是有组织的集体剪发,学部缺少荫尚书这样的开明者,他们唯恐局势难以控制,便下令禁止剪发,“爰于初五日通行各省,提学使京师督学局及直隶本部各学堂严禁学生剪发易服,如有仍行擅专者,即将该生照违制例办理”21,企图以一纸禁令禁止学界的剪发,但此禁令非但没能禁止学界的剪发,反而激起了学界的反抗情绪,引发了更加集中的剪发行为。从大公报的一个调查中我们可见一斑,“兹将最近之调查备录如左:(一)商业学堂由各生联合团体,于昨日全堂剪剃;(二)八旗高等学堂教员由陵子平君发起,所有谢琪诸君刻已一律剪剃;(三)八旗学堂学生精筱峰、茂珍诸君倡首剪剃,相率剃去者己有数十人,刻仍相继剪剃,莫可遏止;(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公报 辛亥革命 前后 剪发 运动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8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