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桂华___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docx
《郑桂华___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桂华___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16年语文学习微信最受关注文章Topll郑桂华I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原创2017-01-17郑桂华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郑桂华在当前背景下讨论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这个话题,说的不应是纯粹的关于一本书的阅读技巧问题。单是读书技巧,现成的有如何阅读一本书等书籍可参考,还有怎样读小说怎样读诗歌怎样读散文怎样读古文读书百法等许多指导读书的书籍,甚至连怎样读鲁迅都有,可谓前人之述备矣。这个话题隐含着对语文阅读教学甚至整个社会阅读生态的疑虑或不满。其实,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社会舆论就开始为语文学习的成效而担忧了。30多年来,语文教育改革的概念、提法不断翻新,但语文
2、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似乎越来越少。近年来,大家对语文学习的理解又逐渐回归常识:语文学习的关键在阅读,阅读效果的关键之一在阅读量,而要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不能没有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是弥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伪阅读(纯为应试的阅读)的良药。似乎可以这样说,语文教育改革如果能导向整本书阅读这一问题,那么解决困扰语文学习的不少问题也就有了基础。如果要做一项专门调查,问人们中小学生应不应该大量阅读,则无论语文教师、家长还是学生几乎没有几个人不表示肯定。可是,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往往被简化成教师讲解课文和学生做卷子这两种活动。为什么人人都知道应该怎么做,可实际上并没有那样去做呢?无非是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
3、受多个环节制约。就整本书的阅读来说,课程建设、教师教学和家庭环境是关联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如果从这几方面入手,每个环节上都作些改进又能形成合力,那么在改变语文学习的某些现状上还是有所作为的。一、课程标准:提高对整本书阅读的规定性以整本书作为语文阅读的基本单位,其实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式。过去古人手不释卷,除了读书态度以外,应该也包含读书方法,也就是一方面,读书要有一定的连贯性,特别是好书,最好一口气读完;另一方面,在读书的过程中还要反复涵咏,才有可能得其奥妙。这种以整本书为材料的读书方式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例如,1904年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读经讲经就以春秋左传周礼等为学习内容,并规定每日读两百字
4、。1923年叶圣陶、胡适负责制定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设想的语文学习活动也有读整本书。这版纲要初中部分列有小说西游记三国志演义侠隐记、小说集(尚未出版)(鲁迅)林纾译的小说若干种等13类,戏剧两类、散文三大类。高中课标列有文言文和诗词曲两组,共计28类,文言文又有经史子集、翻译作品等,如水浒传儒林外史镜花缘古白话文选、近人长篇白话文选诸子文粹四书古史家文粹,严复的译文选录,等,散文包含韩愈、苏轼、曾国藩等历代名家文集。纲要还明确要求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有四项,其中第一条为精读和略读,都要从指定的名著中选八种以上。到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则明确规定:课文宜于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
5、上口。长篇作品,采用节选的办法;较长的文章,也应该在不损伤原文精华的情况下略加删节。到1980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还是有类似规定,如课文的篇幅不宜过长,根据教学的需要,有些长文章可以节选。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材结构及以知识贯穿和精读精讲模式,是学习苏联教育的结果,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真正的动因是教育现代化的结果,形式上是分班级、分学科、分课时,背后隐含的是一种所谓的效率观和科学思维。对语文学习来说,整本书阅读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中操作,也不容易实现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具备读写能力的目的。相反,以语文知识和能力为线索来串联若干短篇文章,构成语文学习的
6、若干单元,就成了课程结构的自然选择。比如,1941年颁布的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案,已规定教材按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议论文,等典型文体编写,并规定各种文体所占百分比。相当多的西方国家的语文课程中的阅读也是分篇呈现适当附以知识线索,因此,说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课程模式受苏联课程的直接影响虽然有一定依据,但不够全面,最多说人们在课程建设上恰好有共同的认识而已。其实,当初负责研制标准(大纲)、编写教材的叶圣陶等语文教育前辈都具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因此,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整本书阅读、大量阅读的价值,他们在课程设计上对整本书的阅读问题其实都有所考虑。例如,1956年颁布的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就为每个
7、年级开列了30种课外阅读参考书目,并规定两种是必读的。在现行的语文课标里,也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低于400万字的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面,也都附有一份课外阅读参考书目,高中包括三十多部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可是,从学生的实际阅读状况来看,课程标准的这些努力在促进阅读的效果方面并不明显。当然,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课程标准对教学缺乏足够的约束性,应该是重要原因。所谓标准者,就是不这样做不行的意思。我们知道,在工业生产上,如果一个产品的尺寸不符合标准,那就理所当然地被判为不合格。标准的这种特殊功能,对其内容的具体性和表述的准确性提出
8、了很高要求,否则就不好用作量器。比如,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这些要求的规定性都不高,难以真正落实到教学中。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提高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的影响力,有以下四种途径:一是区分课程形态,二是规定阅读篇目的范围,三是明确阅读方法,四是评估阅读结果。以目前的课程建设状况第一种已经做了比如高中规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对精读和略读也有不同要求;第二种规定阅读的篇目,只能说做了一部分。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的科举制是给学生划定阅读范围,而不是仅列
9、出参考书;第三种是阅读方法上对课堂讲读式加以限制,这一条只能是建议;第四是整本书阅读与考试挂钩,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阅读导向的作用。一个有可比性的例子是,同样一份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教师对字词掌握的要求、对背诵篇目的要求不仅不敢怠慢,往往还会自觉加码,这是因为掌握字词和背诵都是硬性指标,与考试相关度高。而整本书的阅读则属于软指标,与考试基本上无关。那么,适当提高整本书阅读指标的硬度,就是改革的思路之一。最近几年,福建、浙江、江苏、湖北等省市语文高考就有过成功的尝试,即在高考试卷中加入文学名著和文化典籍阅读的题目,虽然只有10多分,但坚持数年以后,据说已经对学校中名著阅读状况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当然,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郑桂华 _ 阅读 应为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8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