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直流输电系统安全事故的重点要求.docx
《防止直流输电系统安全事故的重点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止直流输电系统安全事故的重点要求.docx(8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防止直流输电系统安全事故的重点要求1仿控电网运行风险12防止直流线路故障63防止接地极及接地极线路故障144防止换流变压器及油浸式平波电抗器故障165防止套管故障216防止开关设备故障267防止避雷器故障298防止滤波器及并联电容故障319防止干式电抗器故障3410防止控制保护系统故障3711防止测量设备故障4312防止电缆及二次回路故障4813防止换流阀(阀控系统)故障5014防止阀冷系统故障5415防止站用电源故障5916防止户外箱柜故障6417防止站内接地网故障6818防止污闪事故7119防止主通流回路接头发热7620防止火灾事故7921防止环境污染事故8322防止误操作事故891防控电
2、网运行风险规划设计阶段1.Ll直流输电系统的规划、设计,应根据性质作用、功能定位、系统需求确定技术路线、输电容量、电压等级等。应满足交直流相互适应、协调发展的要求。1.1.2 合理控制单一直流规模,直流输电的容量应与送受端交流系统的短路容量匹配。1.1.3 为保障直流换流站接入交流系统能满足直流额定容量电力的汇集或疏散要求,送受端交流系统应进行科学分层分区,并注重各电压等级、交直流、源网荷统筹协调发展,换流站应尽量选择短路比(多馈入短路比)较高接入点,对于多馈入直流受端系统,应尽量分散落点,完善落点近区交流主网架。1.1.4 为提升常规直流输电工程送端系统的支撑能力,宜在换流站近区电网配套建设
3、一定规模的常规电源,加强近区交流网架,保证直流近区交流线路短路、跳闸和直流闭锁、线路短路等故障扰动期间送端过电压水平不超过交直流设备耐受能力。1.1.5 应通过在新能源多场站短路比不足的新能源场站加装分布式调相机等方式,提升直流近区新能源场站的支撑能力,保证新能源发电单元升压变低压侧的新能源多场站短路比在1.5及以上。合理安排直流和新能源运行方式,防范直流故障引起新能源连锁脱网。1.1.6 为控制直流群连锁故障风险,应充分考虑多回直流间的相互作用,合理控制电网馈入直流规模,优化直流落点布局,宜安排直流分散接入受端系统,降低多回直流间的相互作用。1.1.7 为保证直流受端系统发生突然失去一回线路
4、、失去直流单极或失去一台大容量机组(包括发电机失磁)等故障时,保持电压稳定和正常供电,不致出现电压崩溃,应在直流受端系统中建设一定规模常规电源(含调相机)或动态无功补偿装置。1.1.8 柔性直流联网换流站应设计交流侧充电功能,存在孤岛运行工况的换流站应设计直流侧充电功能。1.1.9 针对含多个换流器的柔性直流换流站,需设计合理的功率转带策略,并与安稳装置协调。转带功率的大小和速度应与直流系统的功率和电压调节特性相匹配,尽可能降低换流器故障后的系统功率损失,避免引发直流系统功率盈余而导致健全换流器闭锁。1.1.10 针对新能源孤岛接入柔性直流系统,应根据系统需要设计功率盈余解决方案,措施包括但不
5、限于配置耗能装置、控制协调配合策略、稳控装置等方式,以满足系统的故障穿越要求。1.2 分析计算阶段1.2.2 直流系统规划、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科学试验、设备制造中的安全稳定计算分析工作,应严格落实相关国家(行业)标准中的有关要求。122在直流输电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应开展送受端系统稳定分析计算,做好电源与电网、直流与交流、输电与变电工程的合理衔接,研究直流工程对整个互联电网系统的影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明确所需采取的措施,提出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功能设计方案。1.2.3 直流输电工程送受端系统安全稳定计算分析应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系统安全性分析,包括静态安全、静态稳
6、定、暂态功角稳定、动态功角稳定、电压稳定、频率稳定、短路电流的计算与分析等。应重点分析交流线路短路故障引起的常规直流输电系统单回直流连续换相失败或多回直流同时发生换相失败现象,并关注次同步振荡或超同步振荡问题,提出必要的解决措施。124直流送受端系统计算分析中应使用合理的元件、装置及负荷模型,以保证满足系统计算所要求的精度。计算数据中已投运部分的数据应采用详细模型和实测参数,未投运部分的数据采用详细模型和典型参数。125应校核相关接入系统继电保护的配置方案和性能,分析直流控制保护系统与相关交流继电保护的协调配合是否满足系统稳定运行要求。1.2.6 柔性直流振荡风险分析应开展以下工作:1)交流系
7、统强度和宽频阻抗特性分析;2)基于换流器的控制特性分析柔性直流宽频阻抗特性;3)综合评估系统振荡风险;4)通过优化控制策略调节系统阻抗特性,如有必要可装设幅相校正器等设备。127新能源经直流外送系统,在新能源场站并网前,应组织开展新能源与直流运行特性和振荡专题分析,新能源场站建设单位应向电网企业提供新能源机组电磁暂态模型、机电暂态模型、新能源机组硬件控制器及控制系统参数、新能源场站拓扑结构、新能源场站设备和送出线路参数等资料,用以开展直流与新能源综合系统阻抗特性分析。针对存在振荡风险的情况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落实避免振荡风险的新能源并网技术要求,确保满足与直流协调运行的技术要求,确保不引
8、起振荡。1.3 选型制造阶段1.3.1 新建换流站交直流设备及直流近区新能源设备应具备1.3倍最高运行电压下持续运行500ms以上的电压耐受能力,防止直流故障扰动期间相关设备发生过电压跳闸。1.3.2 新能源经直流外送系统,应保证直流近区新能源机组自身并网稳定性,对新能源机组进行硬件在环等必要试验,确保新能源机组能够在较弱电网条件下(短路比不大于1.5)安全可靠运行。1.4 调试验收阶段1.4.1 直流输电系统启动调试前,其控制保护系统性能应能通过实时仿真系统检验。1.4.2 直流输电系统调试应满足如下要求:1)联网的直流输电系统应通过直流系统调试,验证其性能符合设计和运行要求。调试报告和实测
9、数据应报相关的电网调度机构;2)直流输电系统的稳态性能、暂态性能、动态性能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或国际标准;如有特殊要求,应在工程技术规范书中明确;3)直流系统的可听噪声、交流侧谐波干扰、直流侧谐波干扰、损耗等指标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或国际标准;4)换流站的无功补偿设备,除提供换流器所需的无功功率外,还需滤除换流器产生的谐波,并根据直流输送的功率分组投切。为防止过应力损坏设备,应采用最小滤波器组限制和自动降负荷等措施;5)存在宽频振荡风险的直流输电系统,应开展振荡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监测、保护及抑制措施,同时需要对周边新能源机组的宽频振荡风险进行评估,如无法排除宽频振荡风险,应对新能源机组配置监
10、测手段和抑制措施。1.4.3 直流近区新能源场站应优化机组动态性能,根据系统安全稳定的要求优化控制参数,提高故障情况下的系统安全稳定水平。1.5 运行运维阶段1.5.1 应加强直流送受端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运行管理,保证故障期间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正确动作。1.5.2 统筹停电检修安排,宜安排直流系统与送受端交流线路同时检修,降低交流线路多重检修对直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2防止直流线路故障2.1 规划设计阶段2.1.1 新建线路宜避开采动影响区,在路径规划阶段,提前与沿线政府国土、规划等部门沟通,避开已有及在建的大型建设项目;无法避让时,应进行稳定性评价,合理选择架设方案及基础型式,宜采用单回路
11、或单极架设,必要时加装在线监测装置。2.1.2 新建直流输电走廊选址选线时,应避免在局部区段密集布置多回重要输电线路。受地形等因素限制确实无法避让的,要做好科学论证,工程建设中同步落实管控措施,有效治理安全隐患。2.1.3 新建直流输电走廊选址选线时,宜避开重冰区、易舞动区和其他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区域。无法避开时,应提高抗冰设计、考虑增设融冰装置及采取有效的防舞措施,风振严重区域及舞动易发区的导地线线夹、防振锤和间隔棒应选用加强型金具或预绞式金具。为减少或防止脱冰跳跃、舞动对导线造成的损伤,宜采用预绞丝护线条保护导线。2.1.4 设计路径规划及杆塔排位阶段应对全线的微地形、微气象区域进行核实,
12、加强对附近已建线路设计、运维、灾害事故等情况调查,合理确定设计气象条件,并视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特高压线路耐张塔跳线宜采用刚性跳线。2.1.5 应加强沿线气象环境资料的调研收集,加强导地线覆冰、舞动的观测,对覆冰及舞动易发区段宜安装覆冰、舞动在线监测装置。2.1.6 在特殊地形、极端恶劣气象环境条件下重要输电通道宜采取差异化设计,适当提高重要线路防冰、防风、防地灾、防洪涝、防雷、防污等设防水平。2.1.7 冰区重要线路在可研前期阶段应开展覆冰专题研究,科学选取设计冰厚,必要时按稀有覆冰条件进行验算,避免防冰能力不足。2.1.8 新建输电线路采用复合绝缘子时,绝缘子串型应选用双(多)串形
13、式。2.1.9 新建线路宜避开山火易发区,无法避让时,宜采用高跨设计,并适当提高安全裕度;无法采用高跨设计时,应采取加强通道清理、安装监测预警装置等措施。2.1.10 严防山火影响重要输电通道导致大面积停电事故,线路路径规划宜避免输电通道过于密集、或新增重要交叉跨越点,无法避免时需同步规划修建防火隔离带。2.1.11 高寒地区线路设计时应采用合理的基础型式和必要的地基防护措施,避免基础冻胀位移、永冻层融化下沉。2.1.12 新建线路存在较高外破风险的区段,设计时应采取限高架、防撞墩、图像视频监控等必要的防外力破坏措施,验收时应检查防外力破坏措施是否落实到位。2.1.13 鸟害多发区的新建线路应
14、设计、安装必要的防鸟装置。2.1.14 加强重要线路以及多雷区、强雷区内杆塔和线路的防雷保护。新建和运行的重要线路,应综合采取减小地线保护角、改善接地装置、适当加强绝缘等措施降低线路雷害风险。2.1.15 防舞动治理应综合考虑线路防微风振动性能,避免因采取防舞动措施而造成导地线微风振动时动弯应变超标,从而导致疲劳断股、损伤;同时应加强防舞动效果的观测和防舞动装置的维护。2.1.16 对于易发生水土流失、洪水冲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段的杆塔,应采取加固基础、加装抗滑桩、锚杆锚索、修筑挡土墙(桩)、截(排)水沟、改造上下边坡等措施,必要时改迁路径。分洪区和洪泛区的杆塔必要时应考虑冲刷作用及漂浮物
15、的撞击影响,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2.1.17 对于河网、沼泽、鱼塘等区域的杆塔,应慎重选择基础型式,基础顶面应高于5年一遇洪水位,如有必要应配置基础围堰、防撞和警示设施。2.1.18 新建直流线路不应采用拉线塔。2.1.19 在地形开阔常年风振区,依据运维经验,端次档距宜小于33m,最大次档距宜小于55m,其他次档距宜小于45m,间隔棒宜不等距、不对称布置,有效防止次档距振荡。2.1.20 导线耐张线夹应选用液压连接,覆冰区导线耐张线夹上扬时,线夹空腔应进行注脂(采取长效抗老化导电脂)防水处理或开排水孔和通风孔Q2.1.21 对于铁路、高速公路、重要输电通道等重要交叉跨越点,应采用独立耐张段,
16、同时不宜出现大档距大高差,所在耐张段内杆塔结构重要性系数不低于1.1,跨越档导地线不得有接头,压接类耐张线夹应开展X光无损检测。2.2 选型制造阶段2.2.1 新(改、扩)建工程普通地线宜选用铝包钢绞线,其单丝导电率不应低于20.3%IACS;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应采用铝包钢线,最外层单丝直径不应小于3.0mm。2.3 基建安装阶段2.3.1 附件安装时应采取防止工器具碰撞复合绝缘子伞套的措施,不得踩踏复合绝缘子;在安装复合绝缘子时,不得反装均压环。2.3.2 基建阶段应做好复合绝缘子防鸟啄工作,在线路投运前应对复合绝缘子伞裙、护套进行检查。2.4 调试验收阶段2.4.1 加强对新(改
17、、扩)建工程外力破坏隐患的排查及整治,确保工程“零缺陷、零隐患”移交。2.4.2 新(改、扩)建工程验收阶段,针对耐张塔应逐基测量跳线与塔身安全距离,开展风偏校核,确认是否满足设计规程。2.4.3 隐蔽工程应留有图纸、影像资料,并经监理、业主、运维单位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掩埋,竣工验收时运行单位应检查隐蔽工程影像资料的完整性,并进行必要的抽检。244对直流线路迁改、技改项目中的交叉跨越点,按照新增交叉跨越隐患的要求,对跨越档的导地线接头、修补情况、绝缘子双联串、跨越线路与被跨越线路安全距离、耐张线夹及导线接续管X光检测报告等内容进行严格验收。2.4.5 针对输电线路防冰、防山火、防外部隐患等特殊
18、区段,配置具备智能识别功能的监测装置,加强在线监测设备技术监督、性能检测等工作,确保产品入网质量。对中、重冰区的设备本体,融冰装置等加强交接验收,开展融冰装置、在线监测装置的功能、性能测试调试。2.5 运维检修阶段2.5.1 针对在运线路,应积极向地方政府规划部门报备线路路径走向,主动告知已知电力设施的保护区,减少后期外部施工对线路影响。2.5.2 全面掌握微地形、微气候区域的资料,充分考虑微地形、微气候的影响,合理绘制舞动区分布图及冰区分布图,为预防和治理线路冰害提供依据。2.5.3 运行维护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防止倒塔事故预案,并在材料、人员以及运输上予以落实;并应按照分级储备、集中使
19、用的原则,储备一定数量的事故抢修塔。2.5.4 加强铁塔基础的检查和维护,对塔腿周围取土、挖沙、采石、堆积、掩埋、水淹等可能危及杆塔基础安全的行为,应及时制止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2.5.5 对已使用的拉线塔,拉“V”塔不宜连续超过3基,拉门塔等不宜连续超过5基。如果存在盗割、碰撞损伤、涉电公共安全等风险应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改造,拉线下部应采取可靠的防盗措施,及时更换锈蚀严重的拉线和拉棒,对于易受撞击的杆塔和拉线,应采取防撞措施。2.5.6 开展金属件技术监督,加强铁塔构件、金具、导地线腐蚀状况的观测,必要时进行防腐处理;对于运行年限较长、出现腐蚀严重、有效截面损失较多、强度下降严重的,应及时更
20、换。2.5.7 在腐蚀严重地区,应根据导地线运行情况进行鉴定性试验。出现严重锈蚀、散股、断股、表面严重氧化时应及时换线。2.5.8 运行超过15年且最外层单丝直径小于3.0mm的直流线路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对于关键重点线路,或跨越铁路、一级及以上公路的区段,应更换为最外层单丝直径不小于3.0mm的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o2.5.9 运行线路导地线的档中接头严禁采用预绞式金具作为长期独立运行的接续方式,对不满足要求的接头应改造为接续管压接方式连接。在接头未改造前,现场应加强红外测温,发现异常立即处理。2.5.10 运行单位应加强山区线路大档距的边坡及新增交叉跨越的排查,对影响线路
21、安全运行的隐患及时治理。2.5.11 直流输电线路跨越高速铁路时应设立独立耐张段,跨越其他铁路、高速公路,跨越档的拉线塔宜更换为自立式铁塔,具备条件时宜优先改造为独立耐张段。2.5.12 对于直线型重要交叉跨越塔,包括跨越IlOkV及以上线路、铁路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一级与二级通航河流等,应采用双悬垂绝缘子串结构,且宜采用双独立挂点;无法设置双挂点的窄横担杆塔可采用单挂点双联绝缘子串结构,双联绝缘子应保持均匀受力。2.5.13 对已运行输电线路重要交叉跨越点的导地线耐张线夹和接续管,必要时开展X光检测,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置。2.5.14 对于已运行的输电线路跨越铁路、高速公路等交叉跨越点,
22、应规范做好交叉跨越区段的日常运行维护,全力确保电网、设备、公共安全,做好风险联动和运行风险管控,若出现跨越区段导、地线受损断股,应及时更换处理。2.5.15 应对遭受恶劣天气后的线路进行特巡,当线路导、地线发生覆冰、舞动时应做好观测记录,并进行杆塔螺栓松动、金具磨损等专项检查及处理。2.5.16 对沿海强风区以及可能造成电网事件的线路,应按照“线路保护区+500米”区域开展飘挂物隐患排查,动态更新飘挂物风险台账,在台风等大风天气来临前,落实清除、加固、截断等处理措施。2.5.17 加强对导、地线悬垂线夹承重轴磨损情况的检查,导地线振动严重区段应按2年周期打开检查,磨损严重的应予更换。2.5.1
23、8 更换不同型式的悬垂绝缘子串后,应对导线风偏角重新校核。线路风偏故障后,应检查导线、金具、铁塔等受损情况并及时处理。2.5.19 线路覆冰后,应根据覆冰厚度和天气情况,对具备导地线融冰、除冰等条件的线路采取安全可靠的措施以减少导地线覆冰。对已发生倾斜的杆塔应加强监测,可根据需要在直线杆塔上设立临时拉线以加强杆塔的抗纵向不平衡张力能力,并加装杆塔倾斜在线监测装置Q2.5.20 线路发生覆冰、舞动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停电检修,对线路覆冰、舞动重点区段的导地线线夹出口处、绝缘子锁紧销及相关金具进行检查和消缺;及时校核和调整因覆冰、舞动造成的导地线滑移引起的弧垂变化缺陷。2.5.21 对历史上发生
24、覆冰受损、设计冰厚取值偏低且未采取必要防覆冰措施的冰区线路应进行防冰改造或融冰改造,提高抗冰能力。2.5.22 鸟害多发区线路应及时安装防鸟装置,如防鸟刺、防鸟挡板、悬垂串第一片绝缘子采用大盘径绝缘子、复合绝缘子横担侧采用防鸟型均压环等。对已安装的防鸟装置应加强检查和维护,及时更换失效防鸟装置。2.5.23 应用可靠、有效的智能化在线监测设备加强特殊区段的运行监测;积极开展直升机、无人机巡检。应实现输电线路通道数字化建模,实现线路通道树障隐患精准排查,准确掌握树障信息,开展动态管控。2.5.24 针对重要输电通道,宜逐步实现视频或图像在线监测装置、精确故障定位、微气象监测装置、三维通道扫描、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防止 直流 输电 系统安全 事故 重点 要求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8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