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留名的十状元.docx
《青史留名的十状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史留名的十状元.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青史留名的十状元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来划分,有乡试、会试和殿试之分,乡试考过者为秀才,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考过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会元”,殿试考过者为进,第一名称“状元”,成语“连中三元”,就是打这儿来的。据查历史上只有17人,曾经连中三元。其中,文科状元14人,他们分别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繁、陈继昌、戴衢亨。武状元三人,他们分别是明朝的尹凤、王名世和清朝的王玉璧。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朝,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第一次科举考试,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2、,一共经历了1298年。传承之长,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中,无出其右。俗话说得好:十年寒窗人不识,一朝成名天下知。在“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十分深入人心的古代,如果一个地方,某年某月出了一个状元,那绝对是件了不得的大事。什么叫“光宗耀祖”,什么叫“为家乡争光”?都莫过于中状元来得更加直接。但要考中状元,却是难如上青天,光学问大还不行,你的学问还得入得了主考官和皇上的法眼。是以,民间还有这么一句话,叫“不求文章中天下,只求文章中试官”。所以就连像“唐宋八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大文人,也都没有摘取过状元的桂冠。难怪宋代大文豪苏洵就曾发出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别是到了清代,考到白发
3、满头,仍然是个“童生”(连乡试也没能考过的读书人)的也不乏其人。毕竟,全国有那么多的读书人,能够连闯乡试、会试两关的,己经是千里挑一了,再能够在殿试上闯关成功的,怕不要是万里,十万里挑一了,而一次殿试只能产生一名状元,你说这个状元得有多了不起!现在人们总爱把某省的高考第一名称为“状元”,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如果要套用古代科举考试的叫法,他们顶天儿能叫一个“会元”,当然也挺光荣,但要和古代的状元比,那差得可就不是一星半点了。虽然不同朝代的殿试,略有一些差异,但总的来说,都差不了太多:一般考生都要过“三关”,第一关叫“帖经”,就相当于现在的填空,也就是要看你平时读书(基本上就是四书五经),读得透不
4、透;第二关叫“诗赋”,即要求考生根据主考官出的题目,当场作诗一首、作赋一篇,也就是要看看你的才情和文字功底是否能达到一定水平,这一关也是最重头的,因为它关系到你能否进入最后一关;第三关是“策论”,就是由皇上出个时政的题目,让考生们自由发挥,发表自己的见解,目的是为了考察一下这些考生对于治国、理政都有些什么见解,考生在这一关上也要特别注意,其实过了前两关,进士的名号,也就基本上算是得到了,但在这一关上,主考官通常都是皇上,如果你一句话说得让皇上不高兴了,别说状元,就连煮熟的鸭子(进士的名号),都有可能飞了,甚至掉脑袋也不是没有可能。有人统计过,在有着近1300年历史的科举考试中,一共产生过67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史留名 状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8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