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R2):分析方法验证》中文版.docx
《《Q2(R2):分析方法验证》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2(R2):分析方法验证》中文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国际人用药品技术协调会ICH协调指导原则分析方法验证Q2(R2)终版2023年11月1日采纳本指导原则由相应的ICH专家工作组制定,并按照ICH进程与监管机构进行了征求意见。在进程的第4阶段,建议ICH区域的监管机构采纳最终草案。Q2(R2)文件历史编码历程日期Q2指导委员会批准作为第二阶段草案发布,对外征求意见。1993年10月26日Q2A指导委员会批准作为第四阶段草案推荐给ICH三方的监管机构采纳。1994年10月27日Q2B指导委员会批准作为第二阶段草案发布,对外征求意见.1995年11月29日Q2B指导委员会批准作为第四阶段草案推荐给ICH方的监管机构采纳。1996年11月06日Q2(
2、Rl)上级指导原则现在更名为Q2(Rl)因为指导原则Q2B方法学已经合并到上级指导原则中。新标题”分析方法验证:正文和方法学”2005年11月Q2(R2)对指导原则进行全面修订,以纳入分析方法的最新应用,并使内容与Q14保持一致。ICH大会成员认可作为第二阶段草案,并公开征求意见。2022年03月24日Q2(R2)ICH大会的监管成员在第四阶段采纳2023年/11月/1日法律声明:本文件受版权保护,除ICH标志外,在始终承认ICH拥有本文件版权的前提,基于公开许可可以使用、复制、在其他文件中引用、改编、修改、翻译或传播。如果对文件进行任何改编、修改或翻译,必须采取合理措施清晰注明、界定或以其他
3、方式标记对原始文件所做的更改。应避免产生误导使人认为ICH对原始文件的改编、修改或翻译给予批准或认可。本文件根据现有内容提供,无附带任何形式担保。在任何情况下,ICH或原始文件的作者均不承担因使用该文件而产生的任何索赔、损害或其他责任。上述许可不适用于第三方提供的内容。因此,对于版权归第三方所有的文件,必须获得该版权持有者的转载许可。分析方法验证Q2(R2)ICH共识指导原则目录1.1 目的11.2 范围12 分析方法验证的一般考虑12.1 分析方法验证研究22.2 分析方法生命周期中的验证42.3 可报告范围42.4 稳定性指示特性的证明52.5 多变量分析方法的考虑53 验证试验、方法学和
4、评价73.1 专属性/选择性73.1.1 一般考虑73.1.1.1 无干扰73.1.1.2 正交方法比较73.1.1.3 技术固有合理性83.1.2 数据要求83.L2.1另(j.83.1.2.2含量测定、纯度和杂质检查832GL1*113.2.1 3.2.2 响应93.2.2.1 线性响应9322.2非线性响应103.223多变量校正103.2.3范围下限验证111.1 .3.1基于直观评估113.232 基于信噪比11323.3基于线性响应值的标准偏差和标准曲线斜率113.234基于范围下限的准确度和精密度12323.5数据要求121.3 准确度和精密度121.3.1 准确度121.3.1
5、.1 与标准物质比较131.3.1.2 加标研究131.3.1.3 与正交方法比较131.3.1.4 要求131.3.2 精密度141.1.1 .1重复性141.1.2 中间精密度141.1.3 3.口:TWl141.1.4 141.3.3 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合并评价方式151.3.3.1 数据要求151.4 耐用性154 术语155 参考文献206 附件1:验证试验的选择217 附件2:分析技术的说明性示例231 1引言2 1.1目的3 本指导原则提出了药物在注册申请时,分析方法验证所需考虑的要素。如ICH4 Q14分析方法开发所述,分析方法验证是分析方法生命周期的一部分。ICHQ2(R2)5
6、 对分析方法的各种验证试验的选择和评价提供指导和建议。本指导原则包括一系列术6 语及其定义。希望通过这些术语和定义,桥接通常存在于ICH成员监管机构各种药典7和文件间的差异。8 分析方法的验证是为了证明该分析方法适用于其预期目的。本指导原则提供了关9 于分析方法验证研究的进一步通用指导。10 1.2范围H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商业化的原料药和制剂(下文统称为“产品”)放行和稳定性试12 验所用的分析方法。基于风险评估,该指导原则也适用于控制策略(ICHQlO药品质13 量体系)部分使用的其他分析方法。本指导原则阐明的科学原则适用于临床试验期间14 与临床阶段对应的的分析方法验证。15 本指导原则主要
7、用于常用分析方法,例如含量测定、效价、纯度、杂质(定量或16 限度检查)、鉴别或其他定量或定性测定。17 2分析方法验证的一般考虑18 本指导原则说明了监管递交数据的要求。分析方法验证数据应按ICHM4Q人用19 药品注册通用技术文档相应章节要求进行递交。验证中的相关数据(以及用于计算20 验证结果的任何方法)均应递交,以证明该方法适用于其预期用途。如适用,可使用21 开发研究的数据(参见ICHQ14)可作为验证数据的一部分。当一个验证过的平台分22 析方法用于新目的,如果证明科学合理,验证试验可以简化。23 在适当科学论证后,可接受本指导原则中未提到的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方法验证。24 申请人负
8、责设计最适合他们产品的验证研究和方案。25 在方法学验证研究中,应使用标准物质或其他适当标定的物质,这些物质应记录26 鉴别、纯度或其他必要的特征。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设计实验以便同时考虑适当的性能特征,从而得到合理且全面的分析方法性能认知,如:在可报告范围内的专属性/选择性、准确度和精密度。如ICHQ14所述,系统适用性试验(SST)是分析方法必要组成部分,通常在分析方法开发期间建立以作为分析方法性能的常规检查。耐用性通常在执行分析方法验证研究之前作为分析方法开发(ICHQ14)的一部分进行评价。最
9、终,根据对分析方法的了解及其预期目的,建立分析方法验证策略。包括所需的分析方法性能,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ICHQ14)o如果成功执行,分析方法验证策略将证明分析方法适用于预期目的。2.1 分析方法验证研究设计验证研究旨在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分析方法符合其目的。这些目的通过一组适当的性能特征及相关性能标准来描述,根据分析方法的预期目的和所选特定技术,性能特征及相关性能标准会有差异。第3节验证试验、方法学和评价”总结了典型的方法学和验证试验供使用(验证试验的选择另见附件1中的图2)o常见技术的具体非约束性示例参见附件20表1(下表)列出了待测质量属性,典型性能特征和相关验证试验,进一步说明参见附件
10、K验证研究应被记录。在验证研究之前,应拟定验证方案。方案应包含关于分析方法的预期目的、待验证的性能特征和相关标准的信息。在使用先验知识(如:来自分析方法开发阶段或既往研窕知识)的情况下,应提供适当的理由。验证研究的结果应总结在验证报告中。验证研究的实验设计应反映常规分析中生成一个可报告结果的重复测定次数。如果证明合理,一些验证试验可以使用不同重复测定次数,或者根据验证期间生成的数据调整分析方法中的重复测定次数。图1显示了ICHQ2和ICHQ14之间的关联图,以及ICHQ14所述的分析方法开发期间产生的相关知识如何帮助设计验证研究。表1:待测质量属性的典型性能特征和相关验证试验待测质量属性待证明
11、的分析方建、性能特征鉴别杂质(纯度)其他定量测定含量测定含量或效价其他定量测定定量检测限度检测专属性专属性试验+范围响应+(校正模型)范围下限QLtDL准确度准确度试验+精密度重复性试验+中间精密度试验-+(5)-+(5)-表示此项试验通常不需要进行+表示此项试验通常需要进行t在某些复杂情况下,也可评价DLQL、DL:定量限、检测限对于其他定量测定,如果范围限度接近DL/QL,则可遵循杂质的策略;如果范围限度不接近DL/QL,则可遵循含量测定(含量或效价)的策略。在一些理化性质分析方法中,某些性能特征可用技术固有合理性替代。缺乏专属性的分析方法,应用一种或多种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除非经适当的
12、论证。还可采用合并评价方式评价准确度和精密度515253545556575859606162如果已经进行了重现性研究,并且可以从重现性数据集中推导出中间精密度,则不需要对中间精密度进行单独研究。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图1:验证研究设计和评价目的/性能特征2.2 分析方法生命周期中的验证已验证的分析方法在生命周期内可能会需要变更。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部分或全面再验证,科学和基于风险的原则可用于证明一个给定的性能特征是否需要再验证。再验证的程度取决于受变更影响的性能特征。根据ICHQ14,已验证的分析方法转移属于分析方法生命周期管理范畴。将分析方法转移至不同实
13、验室时,应进行分析方法性能特征的部分或全部再验证和/或进行代表性样品的比较分析。如适用,应提供不进行额外转移实验的理由。联合验证可通过使用在多个场所生成的数据,证明分析方法符合预定的性能标准,并且还可以满足参与场所之间分析方法转移的要求。2.3 可报告范围所需的可报告范围通常来源于质量标准并取决于方法的预期用途。通过证明分析方法提供的结果具有可接受的响应、准确度和精密度,来确认可报告范围。可报告范围应包括产品标准限度的上限和下限或报告限度(如适用)。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表2举例说明了常用分析方法的推荐可报告范围;如果合理,也可接受
14、其他范围。在某些情况下,如在低浓度下,较宽的上限范围可能更切合实际。2.4 稳定性指示特性的证明如果一个经验证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检测到储存期间产品相关质量属性的变化,则认为该方法具有稳定性指示性。为了证明一个稳定性指示性检测方法的专属性/选择性,应将含有相关降解产物的样品纳入研究。这些可以包括:在样品中加入目标被分析物和已知干扰物质;暴露于各种物理和化学强制降解试验条件下的样品;以及已过期或已在强制降解试验条件下储存的实际产品样品。2.5 多变量分析方法的考虑对于多变量分析方法,通过使用一个以上输入变量(如:具有多个波长变量的光谱)的多变量校正模型确定结果。多变量校正模型将输入数据与关注的属性
15、(即模型输出)的值联系起来。多变量方法成功的验证应考虑校正、内部测试和验证。通常分两个阶段进行开发和验证。,在第一阶段,模型开发包括校正和内部测试。校正数据用于创建校正模型。测试数据用于内部测试和模型优化。测试数据可以是单独的数据集或循环使用的部分校正集。内部测试步骤用于获得对模型性能的评估及微调算法的参数(如:用于偏最小二乘法(PLS)潜变量的数量),在给定的数据集内选择最合适的模型。更多详细信息,请参见ICHQI4。,在第二阶段,模型验证,使用独立样品组成的验证集对模型进行验证。对于鉴别的样品库,验证涉及对未包含在样品库中的样品(即挑战样品)进行分析,以证明样品库模型的区分能力。99表2:
16、常见分析方法的可报告范围示例分析方法的用途可报告范围下限可报告范围上限产品的含量测定标示量的80%或接受标准下限的80%标示量的120%或接受标准上限的120%效价最低接受标准20%最高接受标准+20%含量均匀度标示量的70%标示量的130%溶出度:速释.单点质量标准.多点质量标准调释Q-最低规格的45%可报告范围的下限(根据质量标准来论证)或QL(如适用)。可报告范围的下限(根据质量标准来论证)或QL(如适用)。最高规格标不量的130%杂质报告阈值受标准的120%纯度以面积计)产品接受标准下限的80%受标准上限或100%100当含量测定和杂质作为一个试验进行并且仅使用一个标准品时,线性验证应
17、考察杂质报告限101至含量测定接受标准的120%。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用于定量或定性多变量方法验证的样品需要为每个样品的赋值或类别,通常通过参照分析方法(如:经验证的或药典方法)获得。使用参照分析方法时,其性能应与多变量分析方法的预期性能相当或更好。应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对相同样品(尽可能)进行参照分析方法分析和多变量数据收集,以确保样品及测量稳定。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关联或换算以提供相同的测量单位。任何假设或计算均应进行阐述。3验证试验、方法学和评价在以下章
18、节中,描述了评价分析方法性能的实验方法学。根据分析方法设计所述的主要性能特征将这些方法学分组。一般公认的是,多种性能特征的信息可能来自同一数据集。如果有正当理由,可使用不同方法证明分析方法符合目的和相关性能标准。3.1 专属性/选择性3.1.1 一般考虑关于分析方法的专属性或选择性,可证明无干扰,或通过对比测定结果与正交方法结果来证明。在一些情况下,专属性/选择性可能是分析方法基本科学原理的固有属性。一些实验可与准确度联合研究。当分析方法不专属时,可证明其选择性。但是在有潜在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被分析物进行鉴别或定量检测时,应尽量将干扰降至最低,并证明该分析方法适用于其预期目的。如果一种分析方法
19、不能提供足够区分能力,则建议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予以补充,以达到所需要的专属性/选择性。3.1.1.1 无干扰专属性/选择性可通过证明被分析物的鉴别和/或定量不受共存的其他物质(如:杂质、降解产物、有关物质、基质或可能存在的其他组分)的影响来证明。31.1.2 正交方法比较专属性/选择性可通过证明被分析物的测定结果与另一个经充分表征的分析方法测定结果相当来确认,理想情况下该方法应为不同测定原理的方法。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31.1.3 3技术固有
20、合理性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技术参数(如:质谱中同位素的分辨率、NMR光谱的化学位移)确保和预测分析技术的专属性。如果有适当理由,则无需进行其他额外实验研究。3.1.2数据要求3.1.2.1 鉴别对于鉴别试验,一个关键点是基于其分子结构和/或其他特性证明其能鉴别目标分析物的能力。分析方法鉴别被分析物的能力可以通过使用含有被分析物的样品得到与标准物质相当的阳性结果,以及不含被分析物的样品得到阴性结果来证明。此外,鉴别试验也应测定与待测成分结构相似或密切相关的成分的样品,以确认其不会获得阳性结果。潜在干扰成分的选择应基于科学判断,并考虑可能发生的干扰。3.1.2.2 含量测定、纯度和杂质检查应证明
21、分析方法的专属性/选择性,满足样品中被分析物含量或效价的准确度要求。代表性数据(如:色谱图、电泳图、光谱、生物反应)应用于证明专属性,如适用,在图中标明相关成分。对于分离技术,适当的区分性应在适宜水平考察(如:对色谱中的关键分离,可用洗脱程度最接近的两个组份的分离度来证明其专属性)。或者,可以比较不同组分的光谱以评估干扰的可能性。对于非分离技术(如:生物测定、ELISA、qPCR),可通过使用标准物质或其他己适当标定的物质证明专属性,以确认不存在被分析物相关的干扰。如果被分析物是工艺相关杂质,还必须对照产品确认专属性(无干扰)。如果认为一种方法没有专属性或没有足够的选择性,则应使用其他的方法来
22、确保足够的区分。例如:滴定法用于原料药放行含量测定时,可以结合适宜的杂质检查。杂质或有关物质可获得或有意生成:对含量测定或效价测定,应证明被分析物在杂质和/或辅料存在时能被区分。实际操作中,可以在样品中加入适量的杂质,以证明其含量测定结果不受这些物质的影响(例如与未添加杂质的样品测定结果相比较)。或者可通过对样品物料进行强制降解以生成适量杂质。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对纯度或杂质检查,可以通过强制降解或在样品中添加杂质使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Q2R2:分析方法验证 Q2 R2 分析 方法 验证 中文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42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