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教案133.docx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教案13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教案133.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课时分配表章序课程内容课时备注1中国古代哲学思想42中华传统美德43语言文字24古代文学25中国器物文化26中医诊疗与养生27中国传统建筑48中国传统艺术49服饰文化210饮食文化211节日文化212商贸文化2合计32文旌课堂APP课题第1课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熟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能够领会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传统哲学思想思政育人目标:I.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2.传递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天人合一、贵和尚中两条古代哲学思想的含义和意
2、义教学难点:践行哲学思想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启发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min)颗5热(6min)一问题导入(6min)T专授新知(19min)T课堂讨论(IOmin)T课堂小结(5min)第2节课:案例导入(1()min)T专授新知(28min)一课堂小结(8min)一作业布置(2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天人合一考勤(2min)【教师】清点上课人数,记录好考勤【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新课预热(6min)【教师】教师自我介绍,介绍课程可介绍这门课的课程定位、内
3、容安排、考核要求等.对学生进行分组,每46人为一组,并选出一名组长,以便之后进行小组活动及教学【学生】聆听、分组通过新课预热与学生互相熟悉,并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的大致内容和考核要求问题导入(6min)【教师】提出以下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思考、讨论、举手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迸行总结井板书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而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帮助我们深扎民族根、熔铸中国魂的重要方式与方法。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不仅有经典原文,还有文化知识和游艺游戏。其中,经典原文可以让学生了解贤哲思想、文化脉络以及祖国语言的优雅和精致;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目的,调动学生的
4、主观能动性了解历史典故、人文常识以及古人生活的细节与图景;游艺游戏可以让学生了解风俗民情、风物百种以及古代工艺的巧妙和精湛.可以说,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最优质、最有效和最精细的教育。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学生】聆听、记录传授新知(19min)一、天人合一【教师】讲解知识点(一)道家的“天人同道思想【多媒体】展示道德经中关于天、地、人的论述,播放讲解视频1 .天人同道的内容(1)老子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2)老子从天道出发推衍人道,主张人道与天道的融合,使人类社会按天道运行的法则去发展,实现“天人合一(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人
5、与自然融为一体,将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合而为一2 .天人合德的内容(1)儒家重视道德,由天的道德品格,提出了“天人合德理念。(2)古代思想家把种种美好的德行赋予上天,使天神圣化、理想化,为“天人合德提供了理论前提。(3)中庸和孟子提出了通过内在心性的修养来达到“天人合德境界;最终理想是知天,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4)以上所提及的“天人合一,不是人同外在自然的协调合一,而是人同自我本质的合一,实质上也是个体人格与社会道德的合一。3 .天人和谐的内容(1)易传序卦提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易传说卦提出:“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些思想都说明
6、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天地是人类的父母,人和自然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所以,人们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荀子持同样观点。(2)强调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里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浴池,鱼螫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意思是说:不违背谷物播种的时间,谷物就吃不完了;细密的网不进入通过理论讲解、举例、播放视频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意义开阔学生的视野池塘,鱼鳖之类的就吃不完了;按照时节去山林伐木,木材就用不完J这是强调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使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3
7、)“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在探索天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已经不是抽象的哲学,中国历代先民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在中国的建筑、园林、医药、武术、饮食、养生等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无一不贯彻和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都江堰一中国古人实践天人合一”思想的伟大工程(详见教材),思考古人智慧的来源 【学生】拓展阅读都江堰中国古人实践“天人合一”思想的伟大工程,思考、理解 【教师】提问,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都江堰的建成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令你赞叹的古人智慧成果还有哪一些? 【学生】回答课
8、堂讨论(10min)【教师】提出问题,让小组内部进行讨论:1.天人如何合德,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德的境界呢?2.你怎样理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教师】让小组将组内意见汇总,派代表回答 【学生】代表举手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总结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这样解释“天人合一”的: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我们可以将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在和谐美好的自然环境中修身养性,进而达成个体人格与社会道德的合一。我们在做评价时,要保证自身观点的客观性,减少个人色彩的描述,以理性的角度来探索、汲
9、取古人智慧的结晶,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完善自身,成为更好的自己.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天、地、人三者之间哲学关系的理解,和对“天人合一”的认识【学生】聆听、记忆课堂小结(5min)【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本节课学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的观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是以天人和谐思想为核心,把追求统一、稳定、和谐视为最高目标。这为我们当今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启示:我们要尊重并爱护自然,注重保护绿水青山,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保证高质量发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总结知识点,巩固印象第二节课贵和尚中案例导入(10min) 【教师】以体现论
10、语中的“和为贵”故事为例导入内容句出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三尺巷的故事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当地人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洞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信上说的很明白,
11、官人既来信,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对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这两道围墙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名为“三尺巷。 【学生】聆听 【教师】让学生举一些身边关于贵和精神的例子 【学生】思考、说说更多关于贵和精神的故事用案例导入,让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了解历史典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传授新知(28min)二、贵和尚中【教师】安排学生扫描视频二维码,观看“礼之用,和为贵”视通过理论讲解、举例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贵和尚频(详见教材),思考什么是贵和”精神【学生】扫一扫视频二维码观看“礼之用,和为贵”,思考、发言【教师】讲解新知一、“贵和”精神(
12、一)以和为贵1 .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精神。和在古汉语中表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并使之均衡,即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和睦、融洽。2 .将中国古代对和的论述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二,社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包括不同阶级、阶层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自我与他人之间等多重关系的和谐。(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第三,人自身的和谐。指人自身要处理好身心关系,处理好物质欲望与道德理性之间的关系.(二)和同之辩1 .含义:和是不同事物间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同是取消个性的统一。西周末年的史伯和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明确地对和谐理论进行了理论探讨。2 .史伯是第一个对和谐理论进行探讨、
13、提出和同之辩的思想家。他强调以不同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达到和谐的效果。3 .晏婴进而用相济(取长补短、互为补充)、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他强调君臣在处理政务上意见可否相济”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使君臣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统一关系。4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也主张重和去同,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 .在文化价值观方面,“贵和”精神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6 .在民族价值观方面,中国文化素以礼仪道德平等待人,承认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价值。“兼容并包“遐迩一体”的思想,使各
14、民族融为一体,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7 .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为最高准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中思想,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在维护自己民族独立的同时,不主张向外扩张,用武力去征服其他国家和民族,而是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二二、尚中”精神1 .在传统文化中,“中”是一种“中和”状态,也体现为“中庸之道二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状态,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便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各得其所。2 .实现“和”的基本途径:持守中道,即保持中和、中庸,既不过分,也不能
15、不及。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林及。3 .“贵和尚中”思想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对我们民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的;其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聆听、记录、思考,理解课堂小结(5min)【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本节课学习了“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精神及代表人物的观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是以天人和谐思想为核心,贵和尚中是以中庸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和而不同”为基本内涵,把追求统一、稳定、和谐视为最高目标。这种思想理念经过系统化与理论化,成为一种客观精神力量,使得在这
16、种理念孕育下的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请局面的实现和保持,以整体为本位,着力维护整体利益,做事不走极端,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和谐。同时,这种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政权极其重要。【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总结知识点,巩固印象作业布置(2min)【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小课题:查资料,论述中庸思想的可取性和发展性【学生】完成课后任务延展知识面,多学科交叉学习教学反思本节课中与学生进行了相互介绍,增进了师生的熟悉度,由于本课部分内容较枯燥,有小部分学生存在走神现象,以后会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I,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体效果不错,教师平时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
17、,经常阅读各类专业书籍,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并适当加以改变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时刻做到学以致用。课题第2课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二)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 .熟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 .能够领会上善若水、大智若愚的传统哲学思想思政育人目标:1 .吸取中华传统文僧i髓2 .传递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上善若水、大智若愚古代哲学思想的含义及意义教学难点:践行上善若水、大智若愚哲学思想教学方法举例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
18、2min)-i漉导入(8min)f专授新知(25min)一课堂讨论与小结(10min)第2节课:问题导入(12min)一传授新知(15min)T课堂讨论(13min)T课堂总结(3min)一作业布置(2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上善若水考勤(2min)【教师】清点上课人数,记录好考勤【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学握学生的出勤情况问题导入(8min)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随机遨请学生回答:你认为水有怎样的品质?可根据历史典故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举手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总结并板书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最近
19、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似于水的品性。庄子认为,水主清主静,它可以作为我们取法的准绳,我们内心保持极端的静止状态就可以不为外境所摇荡。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对上善若水的精神进行主动思考“上善若水”典型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待人处世,中华文化都要求人们像水一样善处下位,心地宽广,与人相亲,待人诚信,方圆有致,适时而动。【学生】聆听传授新知(25min)一、上善若水【教师】讲解新知(一)以水喻遒I.以水喻道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出的处世哲学,彰显了道家的生命智慧;2 .他认为,水具有谦逊的品行.与其他自然万物争相向上不同,水会自高远流向低
20、洼之处,谦让且孕育万物;3 .水具有顽强、坚持的特性;4 .水具有不争的美德,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的孕育和滋润,但是水却不图回报,广泛施恩,造福众生;5 .水具有空明清澈的特点。水以清澈透明的状态坚守本心,前进时毫无阻碍,静止时平和安静,始终保持客观态度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上内容即老子以水喻道所体现出的处世哲学,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的品行,对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聆听、记录【教师】讲解上善若水的思想内涵讲解故事案例孔子观赏着向东流去的水,子贡见了向夫子问道:君子一见到大水便要前去观赏,这是为何呢?孔子回答:因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却不以为自己有
21、什么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一性一;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流向屈折,姿势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这就像义;水势盛大,永没有穷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泻,到很深的溪谷也毫无惧色,这如同是勇;它能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满之后,不需用什么刮平,自然平正、端正,这像是正;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细微的地方,这又有些像明察;不论从哪里发源,它一定是向东流去,不变其志,这又如它的志向一操一守;它流一出流入,一切东西因此变得洁净,像是它善于教化和感化。水的德一性一有这么好,所以君子见到水一定要前去观赏.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并领悟上善若水的精神 【学生】聆听、思考 【教师】解析故事案例老子
22、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像水一样,利益万物而无所争。孔子于最平常的水中,便能得到智慧的启迪,从水的不同形态中,就感悟到许多人生哲理.彻各万物当成了自己的老师,于是时时处处便有所启发。怀着一颗谦虚好学的心才能开启智慧,在生活中领悟真理。 【教师】讲解新知(二)为而不争1.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从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方面来阐述水的至善品行。居善地,是指水的谦逊,身处低洼处,做其他万物不愿做之事;心善渊,是指水的大度,能海纳百川,容纳万物;与善仁,是指水的无私,滋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教学 教案 133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43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