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祖先崇拜及其和谐关系的构建.docx
《中国古代祖先崇拜及其和谐关系的构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祖先崇拜及其和谐关系的构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古代祖5葡?及期啮关系的构建祖先崇拜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维持在祖先崇拜下的和谐关系是人们面对生命中不同层次矛盾和困难的处理方式。丧葬礼仪、祭祖仪式和家谱制订的目的,是促进人与祖先神之间的和谐、人与宗族关系的和谐,以及自己的身心和谐,并进而推进社会整体和谐关系的构建。它们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和生存智慧,是我们坚持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基础。祖先崇拜;丧葬礼仪;祭祖仪式;家谱;和谐关系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是一个祖先崇拜盛行的宗法社会,宗族关系是古代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如何构建祖先崇拜下的人神和谐、人与宗族关系和谐以及人之身心和谐,是维持百姓正常生活和加强宗族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问题
2、。古代国家的重视、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民众生活的现实需求,促进了这些和谐关系的构建进程。在祖先崇拜的社会氛围中,民间的丧葬礼仪、祭祖活动和家谱中族规家训的道德教化对促进这些和谐关系的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一、古代丧葬活动中的和谐关系中国人自古就重视养生送死,将养生与送死等量齐观。孟子离娄下甚至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1205死亡是人生的归宿,古代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非常具有人性关怀,他们制订了丧葬礼仪来处理死者的遗体,这既体现了死者为大的观念,也是祖先崇拜的产物。在我国古代,丧葬礼仪极其繁琐复杂,所有程序有三十左右项。如明清以来徽州丧葬仪礼的基本程序及主要活动就包括有初终与报讣
3、、沐浴、袭含、小殓、灵座、魂帛、铭旌、大殓、成服、吊奠财、治葬、出殡等内容2132-1370人们制订这些繁琐的丧葬礼仪,一方面是对先人的孝敬,表示其不忍心轻易打发死者,以减轻失去亲人的痛苦;同时也是表达对死者的一种敬畏感,祈望通过这些富有人情味的礼仪来讨好死者的灵魂,目的是为了保持人神关系的和谐。生死事大。千百年来,人们总是对生表现出热切的期盼,虽然有人乐观地说“死亡也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恩惠之一”3225,但人们忌讳死亡、恐惧死亡,总是害怕死神会随时降临在自己和亲人身上。但不管人们如何畏惧死亡,死亡总会悄然而至。人们为了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就有必要通过一种丧葬礼仪来缓解因为死亡所带来的极度悲伤和
4、恐惧。因此,这样一套完整的丧葬礼仪不但是对死者的“礼遇”,其实也是对生者自我生命压力的释放。为了最大限度地表达这种对死者的“礼遇”,人们还会尽可能地寻找风水宝地以安葬死者。丧葬礼仪进行的同时,也是人们处理与死者关系的进程,表达了希望能与死者保持和谐关系的深沉观念。人们对死后成鬼怀着恐惧,企图通过隆重的丧葬礼仪来缓解这种恐惧,促使情绪平衡从而得以保持身心和谐。人有精神需求,有了解生命意义的需要,在生活世界中也需要经常保持一种身心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人就会容易陷入恐惧与焦虑之中。这种精神上的创伤除了外界及时的干预,其自身内心的调整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这种内心的调整需要一种信仰的、精神的力量
5、来支撑,丧葬礼仪使得在古代社会生存困境和磨难中挣扎的民众获得了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获得了心理慰藉和情绪的适当平衡。“在以往的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死是生命的终结,而把它看成是人生旅程的一种转换,即从阳世转换到了阴世因此,人从死去的这一刻起,也就意味着踏上了新旅途,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从死亡到丧葬的仪礼,即以此观念为出发点,葬礼被看作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必经的手续。”4181在民间丧葬活动中,一整套繁杂的仪式,如为亡灵超生、送行的仪式和丧葬用品的使用,为死者精心挑选的墓地,以及长盛于民间的厚葬习俗等,表明了中国民众不仅渴求现实生活的幸福,亦渴求死后永存、转生的生死观念。靳凤林先
6、生指出:“生命面临最大的问题便是生死问题,对死亡的恐惧也是最大的恐惧。作为最高级的生命,人类不甘心走向死亡,不愿意承认生必有死这一残酷的现实,因而创造出了各种法门来对抗死亡,试图超越死亡,超越有限,达到永生。”5162163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生死问题是人生中最大的问题,人们关于生死问题的长期思考促进了民间信仰的发展,而对生死问题的超越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功能,祖先崇拜下的丧葬礼仪正是人们从对这种生死问题的思考中所衍生出的手段,即以处理死亡的方式来寻求更好生存的途径。在整个丧葬礼仪中,安葬无疑是关键的一环。古代人们以近似游戏的方式来对待丧葬,体现了在祖先崇拜情结下民众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鬼神的敬畏
7、,这也是缓解人与鬼神紧张关系的途径之一。如在丧葬活动中,人们一般会通过一定的音乐或歌舞的形式来表达内心悲痛情感,显示出古人尚礼崇乐”的精神面貌。人们通过这样的一种近似游戏且又庄严肃穆的丧葬仪式,紧张且悲伤的心理得到释放,心头的压力得到缓解,保持了情绪的平衡,所以“这种游戏方式的价值在于,使人们在一种类似游戏的场景或氛围中,轻松转移或化解了人生与社会中的不幸,缓解或消除了人们心目中的惶恐、焦虑与不安,重新建构起对人生或生活的希望和信心,让生产、生活回归正常状态”6232o死亡是人生最大的灾难,应该是极其沉重的话题,对于逝者家属来说,亲属的死亡是人生中极其悲痛的事件,传统民间信仰设置一些类似游戏的
8、仪式性活动,将人生中面临的沉重的或可怕的事件,都进行适当化解,这是一种高明的生活能力。丧葬中的那些近似游戏的仪式,就是人们在那个场景下思想的表达,这些表达使得人们克服了面对死亡与生俱来的紧张与恐惧,并且似乎得到了死者在阴界的庇护,增强了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祖先崇拜的最终目的是生命的终极关怀,它是缓解人之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对立关系,企图要超越生命的有限性的一种尝试。丧葬礼仪是减缓人们对于不可避免的生死困惑与精神焦虑的一种重要途径,其技术性处理方法体现了祖先崇拜的情结,是民间充满生存智慧的生命意识。民间丧葬礼仪的生命关怀意义,不但要体现出对生命自身的礼赞,还要缓解人们对死亡的紧张关系,即缓解当下生
9、活与未来死亡的紧张关系,以自我有限之生命来超越死亡,显示了传统民众生活的乐观情怀。因此,祖先崇拜下的丧葬礼仪实质是人类的生存智慧。丧葬礼仪的过程既是对死者的敬畏和尊重,也是为了让死者的精神意志激励子孙后代更好地生存,使人们在这种庄严的仪式中亲身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使之更加热爱生命,激发人们对生命的重新认识和构想人生的意义,从而为延续祖先的生命和激发人生价值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慎终追远”体现了古代祖先崇拜下的孝道意识。从表面上看,“慎终追远”是为了善待死者,但实际上是为了抚慰生者,激励后人。有学者就这样认为:“所谓慎终者,是要求人们重视去世亲人的丧葬之事;而追远者,则是要求人们始终不渝地
10、念着去世亲人的德行。慎终也好,追远也好,二者实质都要求人们在丧葬与祭祀的仪式仪规中,缅怀先人之泽,追忆先人之德,从而涵育己之道德与人伦的品格,增强家庭与家族的凝聚力,以更好地面对自我的人生之路。”726从本质上看,民间祖先信仰下的丧葬礼仪所表达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调节民众的现实生活,建构人生的希望。人类成长的过程总是要面对诸多意想不到的困境,如何在艰难的环境生存下去,避免绝望,是人们长期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民间的丧葬礼仪在处理人与神灵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功用:它能够使人们从容地面对死亡,超越生命的局限,实现了人类再生的希望,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它还能够不断激发人生的奋斗精神,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为人
11、类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精神力量。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传统丧葬礼仪所构建的人神和谐就是古代社会人类生存的方式及其生存智慧,人们似乎由此走出了生命的绝望,走向了人生的希望。二、古代民间祭祖中的和谐关系孝经云:“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日际也。”82548“际”是交际沟通的意思,“人神相接”就是人神之间的交际沟通,是人神之间的阴阳相感。在口常生活中,这种沟通和相感是通过一定的祭祀仪式来完成的。祭祖仪式是民间祖先崇拜的重要表达途径,是实现人神交通和阴阳相感的重要手段,是民众尊崇祖先的主要方式,它能够不断地促进人神和谐关系的实现。古代祖先崇拜在其发展演变中,不断呈现出人格化和世俗化的发展趋势,祭祖活动就是
12、通过对祖先神的人格化和世俗化来展示人神关系的和谐。“神的人格化,不仅是指神与人同形,更重要的是神与人同14,即神有与人相同或形似的特性,如思想、情感、意欲等。神的世俗化,是指神逐渐摆脱神圣、超然的自然特质,日益遵从尘世习俗风尚,更加关注人的愿望,不断满足人自身需要的发展趋势。”962人们之所以祭祖,是认为祖先神也具有人的特征,也需要得到子孙后代的尊崇和关怀,这样的神就有了人一样的需要和情感,他们也可以像现实中的长辈一样来保佑后代们的福祉。人们就是这样以祭祖的形式来表达自我愿望和关怀的实现。神的人格化和世俗化,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取得重要进步的体现,是人们在长期生活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自身的思维能力
13、得到极大提升的重要标志,神开始由人们根据其现实的功用进行设计和利用。人们按照其在生活中的意愿和价值取向,按照人自身的需求来重新塑造、取舍神灵,使神的面貌逐渐向人的形态转化。人神可以相通相感,从而使得神的人格化、世俗化的特征日益浓厚,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更加贴近人们的情感需要。蔡仁厚先生说过:“在祭礼之中,还可以彻通幽明的限隔,使人生的明的世界与祖先的幽的世界交感相通。这样,人自然就可以把生死放平来看。一个人的生命,生有自来,死有所归,生死相通,是之谓通化生死。”102122因此,民间的祭祖就是这样充满了人们对自我的生命关怀,祭祖的过程既是人神沟通的仪式,也是自我生命安顿的过程,在
14、这个仪式中促进了人神关系的和谐。周易升象传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11161意思是说,君子的美德就像地中生长的木一样,有一个由小到大的逐渐积累的过程,这对于民间祭祖的道德教化中“德行”的培育作用同样如此。民间祭祖仪式是以祭祖作为实施道德教化的途径和方式,从而不断构建这些和谐关系。这是因为,祭祖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种行为,甚至每一种表情都蕴含了人们对现实和谐关系的追求,对人来说,它蕴含着强大的内在动力。如清道光年间江西乐安流坑古村的祭祖活动就表达了这样的内涵:“前一日申刻,绅耆省牲,行四拜礼。每名给茶仪五文。祭日黎明,绅士、应试儒童及五十以上者,齐集祠内。以年高代长一人
15、为祭主,用鼓吹赞唱,行三献礼。祭毕,享俊。主祭给昨三斤,贡举、仕宦各三斤,捐职、贡监、生员、乡饮各一斤。其给片肉熟分,每包猪生各半,约四两”12269民间对祭祖时物品记载得如此详细,是因为这里所有的仪式和祭物等都表达了民众对祖先的尊崇,是一种庄严的情感。在肃穆的祭祖氛围中,人们似乎可以和祖先沟通与对话,这是一种道德的灌输和文化的熏陶,人们由此加强了宗族关系,维系了必要的亲情,得以敬宗而合族。因此,有学者这样指出:“社会生活的强制性,只有假借精神方式才能真正见效。如果某个社会只采取物质强制手段,那么,它只能使其成员迫于生存需要而妥协顺从,而绝不会像宗教那样,从人心里唤起值得崇拜的道德力量。因此,
16、社会之所以能控制我们,主要不是依仗物质霸权,而是借助于它被赋予的道德权威。”1342古代民众的孝道观是民间祭祖活动构建和谐关系的重要基础。礼记郊特牲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14624礼记祭统也说:“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日:祭者,教之本也。”1411561157民间举行祭祖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报本反始”,报答祖先的恩德,突出了祭祖的人神和谐意识,这是民间孝道观的重要展示,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祭祖的道德教化与传统的儒家伦理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它首先就体现为长期以来人们一以贯之的孝道观念,这是祭祖活动的思想精髓,也是传统儒家伦
17、理文化的核心,故礼记祭统说:“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141147儒学理论的立足点在于“孝”,传统社会即是以孝治家、以孝治国、以孝行天下、以孝的精神贯穿整个传统社会,而这种孝的精神直接、生动、深刻地体现在民间的祭祖传统上。在古代祭祖仪式中,儒家对孝子作出了严格的规范,如礼记祭义记载,“孝子之祭也,尽其忿而忿焉;尽其信而信焉,尽其敬而敬焉,尽其礼而不过失焉。进退必敬,如亲听命,则或使之也”141110o可见,祭祖作为传统儒家的伦理范畴之一,历来备受尊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规范重要内容。可以这样认为,孝道在后世的流传,祭祖发挥了很大作用,因此才有“四时祭祀,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忘)其亲,不忘孝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祖先 崇拜 及其 和谐 关系 构建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43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