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祭祖习俗的延续与变异.docx
《京族祭祖习俗的延续与变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族祭祖习俗的延续与变异.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京峻祖习俗的延续与【摘要】近些年京族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但鲜有学者专门研究京族的祭祖习俗。作为我国西南边陲唯一以海为生的少数民族,京族有家祭、墓祭、亭祭三种祭祖形式。家祭和墓祭是伺宗共祖”观念下的同祖共祀,为理想型的祭祖活动,且墓祭的组织形式鲜明地展示了血缘共同体的基本结构。而哈亭的“诸家先灵”之祭祀为异祖共祀,为传统祭祖方式的变异类型,是京族先民根据意识形态模型建构而做出的适当调适,从而使京族地区的祭祖习俗呈现延续和变异的特征。与同祖共祀相比,异祖共祀则侧重于形成横向联盟式的共同体认同。这与京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有利于当地社会的团结与稳定。【关键词】京族血缘共同体;异祖共祀;祭祖习俗
2、;变异一、社会背景及问题的提出京族是我国西南边陲唯一以海为生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的漓尾、巫头和山心三个近海岛屿上,俗称“京族三岛工三岛位于祖国南疆的海边防地区,濒临北部湾,与越南芒街隔北仑河相望。约从十六世纪开始,京族的先民因生活所迫陆续从越南涂山等地迁入这一带。17宋代,三岛一带为广南西路钦州西部七洞之地;明代,因推行里甲制度及宣德年间的弃交趾事件,使七恫中的四恫叛附安南;明朝后期,越南发生内乱,安南王将这些地区(现广西北仑河以北一直到广西的江平)归还中国;中法战争后的光绪十四年(1888),清朝设防城县,并置江平巡检司,直接管辖京族三岛。235需要说明的是,中法
3、战争之前,“京族三岛”的地方主权虽属中国,但由于该地属偏远海岛,开发程度很低,明清中国政府并没有设置官吏直接管理,于是当地社会形成了京族居民自治的局面。39697因此,京族先民移居三岛后,与邻近地区交往时身份较尴尬,越南人因他们居住在中国境内,称其为“唐人”或“客人”,而中国邻近地区的其他居民因他们讲越南话,称其为“安南人,4132直至1958年,三岛居民正式定名为“京族”后,才以少数民族的政治身份确立了他们在国家体制中的位置”5。因卷如此,“当代中国京族人普遍有双层身份认同意识,即在国家层面上认同中华民族,在国内民族层次上认同京族”395。京族三岛现为三个行政村,且均为多姓杂居村落。据统计,
4、聚居在三岛上的京族,共有30个姓氏,其中刘、阮二姓迁来时间最早,且人口也较多。18在山心村,最早的拓荒者是刘姓,之后随着该村的不断开发,又有黄、龚、武、黎、梁、裴、杜、何、李、段、陈、范、施、张、林、陆、利等17个姓氏从各地迁入,最终形成9个生产小组。据笔者调查所知,这18个姓氏的祖先并非都来自越南。如六组黄氏的开基祖朝汉公为黄万定(因跟随伏波将军南征而留守南疆)的后裔,自防城华石乡那弯村迁来;龚氏先祖来自武陵,因其子孙的祖先神龛上都写着“武陵堂上历代先远宗亲之位”;利氏先祖来自北海市合浦县公馆镇南山村,而其远祖发祥于今河南省7。有学者从基因遗传的角度,更加有力地论证了京族人的大多数父系宗族很
5、可能来自周边的东亚人。8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京族自然而然会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其实,京族在祖居国时就已深受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汉文化熏陶,因为越南是中华文化圈”的成员,对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甚至在很长时间里以“中华”正统自居。398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京族跟汉族一样讲究祖先崇拜、推崇孝道。其中,祭祖是祖先崇拜的具体表现,也是慎终追远的孝道的重要体现,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明清以来,以祠堂为标志的宗族普遍出现后,民间发展出包括家祭、墓祭、祠祭的宗族祭祖活动。9172183京族各姓虽在历史上未建有祠堂,但三岛的哈亭均设有“诸家先灵”之神位,在哈亭祭神时也祭祀了祖先,因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祭祖习俗
6、“异祖共祀:所以依据祭祀场所的不同,京族也有家祭、墓祭、亭祭三种祭祖形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京族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其内容涉及京族的海洋文化、生计模式、民间信仰、族群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方面面。但是鲜有学者专门研究京族的祭祖习俗,即便有学者注意到京族“异祖共祀”的习俗10113638,也未系统阐释同祖共祀与异祖共祀之间的关系。笔者于2018年3月至6月集中时间在山心村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当年9月又再次到山心村补充资料,两次田野主要通过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收集祭祖相关资料。因此,本文拟根据山心村的田野资料,在展示京族庞杂的祭祖体系基础上,试图呈现京族祭祖习俗的延续与
7、变异,并以此分析“异祖共祀”的本质及意义。二、家祭:家庭成员联系的纽带家祭即以家户为单位,在每个家庭居住的房屋内进行的祭祖活动。它是民间最为原始,也是最为普及的一种祭祖方式。12京族先民迁居三岛后,在强烈的“家园意识”推动下,不仅“回乡接亲来同堂”,而且家家户户设神台供奉祖灵13351,称“祖公棚”。祖公棚一般设在厅堂正中的墙上,现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多数人已建起二层或三层的新楼房,若为多层楼房,则安置在最高层。它是木制的,一般为竖起的长方形木框,其顶部像屋檐一般凸起,框内正中央书写祖先神位;木框外的两侧配有对联;框前设一平台,用以摆放香炉、两个插香烛的瓷瓶以及2个茶杯和5个酒杯。在京族地区,
8、祖公棚大多仅奉祀祖先,也有部分还一起奉祀观音、福德正神、司命灶君等其他神明。祖屋中的祖公棚是家祭仪式分化的中心。众所周知,随着代际的增长,家庭结构的变化,家祭的继嗣群体必然面临分化。子孙即是从祖屋的祖公棚上分继祖宗香火,称“分香炉,我国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但京族人并不严格遵守此制度,分家时祖屋分给哪个儿子,便由哪个儿子负责照看祖屋神龛。未继承祖屋神龛的子嗣常在父亲去世后,自立祖公棚,将老祖宗接至自家供奉。甚至个别村民认为,父母亲都去世后兄弟之间再分香炉才比较妥当。显然,这是京族人尊老敬老的表现。但调查发现,也有少数人在父母亲均在世时就开始分香炉。这一般是因为分家后返回祖屋祭祖不便,或者
9、是因为兄弟之间产生矛盾。这种情况下分香炉,需要获得双亲的同意,且分香炉后,祖屋的神龛仍由父亲照看。BC58F9C0-981F-480B-87F7-938808EB9D8D一般来说,家庭神龛与宗族祠堂的作用完全一样,只是前者用于存放五服以内的祖先牌位,而后者用于存放同一宗族内所有不在家庭神龛上的祖先牌位。1442o京族的家庭神龛比较特殊,供奉的是一张总牌位,其上写着“x(姓)门堂上历代先远宗亲之位”,左右两边为“是吾宗支”,“普同供养”。虽然祖公棚上的牌位写着“历代先远宗亲之位”,但实际上分香炉时并未将宗族所有祖宗请至家庭神龛供奉。关于家庭神龛所供祖先情况,以HYQ家为例1加以说明。HYQ家祖公
10、棚供奉的祖先为图1中虚线框内的已逝者。HZZ是HYQ的生父,HZJ是其养父。生和养对HYQ来说都有恩,所以HYQ对生父和养父都有祭祀的义务。当养父过世后,HYQ则在自家设立祖公棚,承继祖宗香火。黄仙姑是位特殊的女性祖先,具有双重身份。在父权制社会里,未婚而亡的女性通常情况下是不能成为一名祖先的,“除非因其显灵或护佑乡土而升格为神”15。黄仙姑便是如此,她虽在年幼时过世,但经显灵而上升为神,由此成为一名被神格化了的“祖神”。HZB的生父和养父是同胞兄弟,因无妻无子,死后由同胞兄弟的子孙为其继承香火,因而也在祖先之列。由上可见,京族的家庭神龛以供奉历代直系祖先为主,只在特殊情况下才供奉旁系祖先。逢
11、年过节拜祖时,有些家庭也会邀请“叔公”“叔婆”等旁系祖先到家分享供品,但主人家对它们会说“吃饱,就走”,对自家祖先则不会这样。从用词可以看出,人们对待这两者的情感不同,即视自家祖先为亲人,对其怀着敬爱之情,视旁系祖先为“鬼”,对其怀着畏惧之心。有学者指出:“祭祖是我国各民族最受重视、也最频繁的一项祭祀活动。”16笔者认为这点尤其体现在京族的家祭上。在山心村,家祭是一年当中为数最多的祭祖活动,大体可分为定期祭祀和不定期祭祀两类(见表1)。由表1可知,祖先信仰是京族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精神支柱,其仪式行为己内化为岁时节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拜祖的供品随着岁时节气的不同,会有相应的变化,如春节期间的
12、年粽、糯米糖粥,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除了日常拜祖(指每月初一和十五上香)外,节日祭祖和不定期祭祀都须准备三牲。京族人祭祖的三牲有一定的讲究:整只鸡和一块猪肉是必不可少的两牲,且都是用清水煮的,其上还需加少量盐;另外一牲,因人而异,或没有,或为鱼,或为炒菜,这主要取决于家庭主妇准备何种菜肴用于晚餐。在有三牲的情况下拜祖,需配5碗米饭、5双筷子、5杯酒,且每个香炉要插3根香。节日拜祖或不定期祭祀的仪式要比每月朔望之日拜祖隆重许多。当日早晨,男主人通常会到家庭神龛前上香,跟祖公说:“今天是XX日子,早上请你们过来喝茶,晚上会拿三牲来祭拜。”2018年中秋节,笔者在HYN家进行观礼。吃晚饭前
13、的拜祖流程如下:先插香和烛、倒茶和酒,后HYN代表全家人站在供桌前用京语与祖先进行沟通,即按始祖公、始祖妈、祖父母(名字)、父母(名字)、配偶(名字)等顺序依次邀请祖宗到家享用祭品,再依家人的具体情况向祖先许愿,如健康、考学和发财等;讲完,再添一次酒,旨在“让祖先们吃饱喝足,好走”;最后,烧纸钱;祭毕,全家人相聚一堂,吃团圆饭。在京族地区,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家祭,其仪式往往由父亲(即家中的男主人)主持,儿子充当其助手,帮忙上香、端供品、烧纸钱等;家中妇女主要负责祭祖祭品的准备,倘若未处在经期,拜祖时可以跟随男主人一起行礼。对京族妇女而言,她们只有在男主人和儿子都不在家,或者男人在家却比较“懒”的
14、情况下,才获得替祖宗上香的资格。因而在家祭方面,京族女性只是一种替补性选择。由此观之,京族地区延续的依然是以男性祭祀为核心的传统祖先崇拜信仰。在定期祭祀中,有两个节日值得一提。一是中元节。虽然京族同当地汉族一样有过中元节的习俗,但他们的节日时间不同,京族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过中元节,而邻近的汉族是在农历七月十四过节。据说,这是因为当地汉族比京族先来,所以他们比京家早一天过节。但是为了各家各户平平安安地过中元节,哈亭会在农历七月十四这日于亭外设法场,聘请法师普度境内所有的无主亡灵,称“施幽工农历七月十五下午,村民个体准备丰盛的菜肴、纸钱和纸衣等,祭拜家中祖先后,再将供品移到外面祭拜小鬼。二是散年。京
15、族各姓氏散年的时间不一。如山心村的阮、李、黄、范等姓氏是正月初三散年,而杜、梁等姓氏是正月初四散年。“散年活动是京族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家族祭日,也是家族聚会日。T7散年这天,山心村各家各户杀鸡宰鱼、制作丰盛的饭菜,邀请兄弟姐妹、出嫁的女儿及其他亲朋好友一起吃“散年饭”。在吃“散年饭”之前,先祭拜家中祖先,以祈求保佑来年全家平安、诸事顺利。从表1可以看出,京族人从除夕开始就接祖先到家中过年,此后每日神台上有年粽供奉,到散年,才将年粽撤下来。因此,散年祭祖,也有送祖先之意,意味着春节已过完。综上所见,从结构功能角度来看,在家庭内部祭祀祖先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强化家庭成员与去世祖先的血缘关系,不断传递
16、香火;二是加强后辈们的联系,促进家庭内部的团结。因此,反复操练的家祭仪式,不仅培养了家庭成员忠孝于家庭和祖先的儒家伦理观,而且成为他们时常联系的纽带。三、墓祭:血缘共同体联系的纽带墓祭即在祖先墓地进行的祭祀活动。家祭中的祭祀单位构成墓祭活动中最基本的单位。依据祭祀群体的规模,京族的墓祭活动可分为家庭墓祭、房族祭、族祭三种形式,其中家庭墓祭的对象为四代近祖的坟墓,房族祭的对象是本房支共有的历代远祖墓,族祭的对象则为全族人共有的历代远祖墓。在京族地区,先完成所有远祖墓的祭扫之后,各家庭才可以祭扫近祖墓。漓尾和巫头两岛京族依照原来的习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至三十之间扫墓,认为这样更宜接祖先过年。181
17、05山心村受周边汉族风俗影响,则在清明节前后扫墓。2018年清明期间,笔者参与了山心村刘氏、阮氏的始祖墓之祭扫以及HYQ家与HYN家的清明扫墓,因此下文主要以此为例来呈现京族的墓祭习俗。在山心村,家庭墓祭是在清明节期间进行。山心村人非常重视清明扫墓,是日通过参军、考学或打工离开故乡的族人尽可能返乡参加。当地人这样说道:“在广州打工的年轻人春节有可能不回家,但清明扫墓通常会回来。”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家庭墓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是兄弟几人率家人合扫祖、父两代祖先的墓地。这是因为兄弟之间所涉及的家户不多,易于组织。2018年4月6日上午,HYN家的扫墓便是由HYN兄弟4人携子孙共同祭扫祖父母、父母亲
18、及其以下死者的墓地。HYQ家墓祭的规模相对来说大些,清明节当日共同祭扫的是HSe夫妇、HMY夫妇及其之下历代死者的墓地(见图1),涵盖曾、祖、祢三代。祭扫时,通常按照从远至近的原则,依次祭祀历代祖先的墓莹。HYQ和HYN两家扫墓的费用,主要由“尚”字辈(他们儿子这代)的子孙主动承担,而长辈们不用出钱,晚辈们根据自身情况自愿出资。这是年轻人表达孝思的一种方式,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家族责任感。BC58F9C0-981F-480B-87F7-938808EB9D8D房族祭和族祭是家庭式墓祭的扩大,在清明节前一至两周进行。为了方便各族子孙都能参加,往往将时间定在周末的上午。族祭因其荫及子孙最多,涉及全族
19、各房各支,为宗族内部规模最大的集体祭祖活动,而房族祭的规模相对较小些,参加者仅限于本房支子孙。各姓宗族先合族祭扫始祖墓及其他公有的远祖墓,再分房支祭扫各支的远祖墓。山心村人习惯将本宗族或本房支的始祖墓称作“大众山”,它是宗族血脉来源的象征性标志,也是他们历史发展的物质见证。对于小姓氏而言,族内的公共祭祀仅有始祖墓之祭;对于大姓氏而言,族内的墓祭活动相对丰富些。如刘姓是山心村最大的姓氏,分上房和下房,而下房在第三代祖公之下又衍生四房,故祭祀群体又进一步分化。刘氏下房清明前祭扫远祖墓时,第一日,先和上房合祭“大众山”1,之后与上房分开,前往本房的始祖及第三代祖公的墓地进行祭拜;第二日,下房的四房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京族 祭祖 习俗 延续 变异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43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