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清代徽州盐商与淮安河下之盛衰——以《淮安萧湖游览记图考》为中心.docx
《再论清代徽州盐商与淮安河下之盛衰——以《淮安萧湖游览记图考》为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论清代徽州盐商与淮安河下之盛衰——以《淮安萧湖游览记图考》为中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再论清代徽州盐商与淮安河下之般赢瞒览ie三考为中心20多年前,笔者曾多次赴苏北实地考察,其间收集到一批未刊乡土资料,后以此为核心史料,撰有明清淮安河下徽州盐商研究一文,对徽州盐商的组织形态、生活方式以及淮安河下之盛衰变迁,作了颇为细致的探讨王振忠.明清淮安河下徽州盐商研究J.江淮论坛,1994(5).。数年前,笔者又在上海图书馆获读淮安萧湖游览记图考一书。该书系由侨寓淮安的徽商后裔撰著,其中所述,亦多关涉徽商与淮安河下之兴衰递嬉,遂以此为中心,续作进一步的研究。(一)淮安萧湖游览记图考一作淮山萧湖游览记考(亦简作淮郡萧湖图记),刊行于光绪乙未(二十一年,1895年),为师竹斋藏本李鸿年山阳河下
2、园亭记续编“师竹斋”条:“王明经怡伯书室,在竹巷罗家大门北。宅中旧有厅事三,更于其西筑书斋三楹,前有竹数百竿,梧桐、芭蕉十数本,满径绿阴,斋后隙地养花草,以短篱卫之,有门更通住室。潘汉泉广文慰祖为书斋额,并跋云:竹与木石等耳,何足师?师其虚心也。昔人有句云:竹解虚心是我师。故怡伯大兄用以颜其斋。光绪甲申仲春,慰祖书。明经名全熙,邑诸生。”(淮安河下志山阳河下园亭记、续编、补编,“淮安文献丛刻”,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页563)据宣统续纂山阳县志卷十三艺文,另有王全熙师竹斋诗存。书中首列“邑人程钟袖峰氏”所撰的萧湖游览记。关于萧湖游览记的作者,宣统续纂山阳县志卷十人物记载:“程钟字袖峰,诸生
3、,性谨意,言笑不苟,课徒以洁身砥行,贻亲令名为要,家奇贫,审义利之辨极严。卒年七十四,里人私谥日贞介先生。”可见,“邑人程钟袖峰氏”为淮安人,字袖峰,别号竹西道人,是当地的一位读书人,以开塾授徒为生。从他被乡人私谥为“贞介先生”一节来看,其人在淮安一带具有颇高的声望。另据续纂山阳县志的记载,程钟著有竹西诗稿淮雨丛谈二卷、续二卷(宣统)续纂山阳县志:卷十三艺文Z.,其中,淮雨丛谈所涉及者,多是淮安一地的文献掌故程钟对于淮安一带的历史地理状况颇为留心,李元庚梓里待征录就提及咸丰兵燹,淮安河下惨遭焚劫,死亡枕藉。此后,“程秀峰明经钟搜罗成册,男女大小凡千余人”。程氏的讷庵杂著,还详细记录了捻军对河下
4、房屋的破坏情况。程钟所撰萧湖游览记一文的篇幅不长,其主要内容包括:淮郡旧城之北,联城之西,有萧家湖,亦称萧家田,又曰东湖,不知始于何时。当运道经由城东之时,此湖盖与城西之管家湖,城北之屯船坞,溪港交通,而波澜未阔。自联城东建,运堤西筑,中间湮下之地,乃悉潴而为湖,以成一方之胜概。湖之南,水田数百亩,中多菰蒲,渔艇往来,与鹫相征逐,滨湖居民,多食其利。其西则韩侯钓台,屹然而耸峙,俯临清波,东望无际。台之南,有御诗亭,亭后有陈烈妇墓。台之北,有漂母祠,祠侧有兼葭亭,游人多集于此,流连吊古,此萧湖南畔寥廓之境也。其中则石堤横亘,以便行人,蜿蜒数里,势若长虹。地上斫莲花,俗名莲花街,街跨数桥,以通舟楫
5、。极东处曰通城桥,稍西曰通惠桥。石堤之西端,均有茶亭,以憩过客。东曰惠照,西曰永裕。慧照亭之北为石观音庵,昔年有义丐吴姓寓于此,好行善事,亭中有碣书之。庵之西为郡厉坛,坛对平湖,遥望西城塔影,北门钟若拱揖然。坛之西不及半里许,有福建庵,宛在水中,地极幽僻。西过石幢,则至永裕亭焉,亭距荻庄旧址不远。其南为周宣灵王庙,新安旅人所建,以栖同乡之士,内有王梦楼太史所书碑版,人争爱玩。此介萧湖南北之中,而足资游眺者也。其东北隅曰郭家墩,又曰阮溪,今呼为三汉河,东达城濠,北接魁楼,烟水甚阔,昔时名园环筑于此,如明代之恢台园、绕来溪亭,国初之曲江园、梅花岭、止园、华平园、岭云阁、听山堂、晚甘园、依绿园、柳衣
6、园诸遗迹,今皆湮没无存,惟树色溪光如旧耳。湖之北涯则近古枚里,为居民稠密之地,有金锁闸以扼罗柳河之尾闾,有灵惠桥以集三城出入之船舫。龙舟则竞于午日,河灯则散于中元,小坝茶楼,晚风笛韵,普光禅院,落日钟声,每与游舫弦歌遥相应和,此萧湖迤北一带之风景也。萧湖位于淮安城西北隅,濒临古运河。此湖系因构建淮安城、筑垒浚濠而逐渐形成。萧湖一弯明镜,水波荡漾,芦苇丛生,菰蒲飘香,与淮安城之屋宇鳞密、市声喧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此,程钟接着指出:余淮人也,世居郡城外敝庐,去萧湖不远,常泛棹以入城,时临流而纵目,或当暑雨初霁,或逢寒雪乍晴,或春风柳绿之时,或秋水葭苍之候,见夫茫茫洲渚,渺渺烟波,不禁心旷神怡,
7、而俗虑为之顿释,岂必身游海上,始能移我情耶!客有寓是里者,爱萧湖之景,尝欲绘为一图,且缀以诗歌,俾湖山生色,其兴趣颇属不浅,余因作是记以遗之,时光绪丁丑七夕后二日。上揭的文字颇为优美流畅,由文中所叙可知,萧湖游览记一文是程钟为友人绘制的淮安萧湖游览图所作。文末的“光绪丁丑”,亦即光绪三年(1877)。作者程钟虽自称为“淮人”,但他的祖籍却来自徽州歙县。关于这一点,从其后的“注略”中可以窥其端倪。例如,在“荻庄”条下,程钟指出:家寿补太史沆,有荻庄别业。在普光庵对岸,本名白华溪曲,内有铁梅庵漕帅所书“五老宴集处工“铁梅庵漕帅”即漕运总督铁保,此人字治亭,号梅庵,满洲正黄旗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
8、72)进士,刻有怀清斋帖,据说在道咸年间曾被誉作北京的“四书家”之一关于这一点,前人颇有异议。有人就认为,虽然清道咸间,北京有“成、文II、翁、铁”之称,但实际上铁保的书法相当拙劣,之所以有名,完全是因为他的地位。,此人行事颇为风雅,与淮安河下徽商一向过从甚密。另据道光歙县志、民国歙县志等书记载,安东籍人程沆,字濯亭,一字少泉,号晴岚,原籍歙县岑山渡,乾隆二十五年恩科乡试举人,癸未(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土,后任编修。另,“晚甘园”条日:“家尊江先生别业二尊江先生亦即程茂李元庚.山阳河下园亭记“晚甘园”条Z.,此人为知名学者程梦星之侄,著有吟晖楼古文晚甘园诗钞等。所谓家,也就是指与程钟同
9、姓同宗。此外,“依绿园”条日:“先高祖克庵公别业,详见公所著亦爱堂诗集。”“柳衣园”条:”即曲江园,中有曲江楼,本张氏园也,后吾族人名竣字大川公购得此园,因命其弟爽林、风衣诸公,招集里中文土会文于其中,有曲江楼会课刊行于世,系王耘渠先生评选。”上述各条提及的诸位,无论是程沆还是程茂、程竣等人,都来自歙县岑山渡,这些都说明程钟应当也来自同一家族。前述的萧湖游览记一文,首先缕述了淮安萧湖之中的诸多名胜古迹,其后的“注略”,则对这些名胜之由来以及相关的诸多典故加以进一步的说明。在这些说明中,除了前揭的“荻庄”“晚甘园”“依绿园”和“柳衣园”之外,还包括:萧湖、萧家田、东湖、运道、管家湖(又称西湖)、
10、屯船坞、建联城、韩侯钓台、御诗亭、陈烈妇墓、兼葭亭、石堤、三观音庵、义丐、福建庵、周宣灵王庙、郭家墩、阮溪、恢台园、远来溪亭、曲江园、梅花岭、止园、华年园、岭云阁、听山堂、古枚里。其中的“义丐”条这样写道:家湘舟先生所著枣花楼诗集有义丐行序云:旬吴姓,本歙人,乞食于淮阴城北之莲花桥,殁之日,谓所知识台山寺僧明朗日:吾所积可得钱八十千,今将殁,举付汝,结茅庵一,中奉石观音大土像,其余权子母,俾作冬夏姜茶需。余昨过桥侧,见茅舍中有岩然独峙者,乡人谓余日:此吴母托明朗所建之慧照亭也。尤乐道其路灯事。先是,句买纸灯数十百枚,藏僧寺中,大书“借去还来”字,值阴晦雨雪,行人嘟躅道间者,即付一灯以去。关于“
11、义丐”,在前揭的萧湖游览记正文中即曾述及,此处则有更为细致的说明。在盛清时期,因两淮盐业的兴盛,淮安河下殷富繁盛,故来自徽歙的乞丐,乞同乡当时在淮安,有相当多的徽州人侨寓。萧湖中的周宣灵王庙,就是由“新安旅人所建,以栖同乡之土:萧湖游览记“注略”所列的周宣灵王庙条进一步说明:“内祀南宋周孝子,讳缪宣,孝子临安人,元末化为道人,救疫于休宁,故徽州人敬事之,事实详庙碑。”周宣灵王庙在歙县有时被称为“鸡王庙”(参见:吴正芳白杨源、许骥许村、柯灵权歙县里东乡传统农村社会等书,【法】劳格文(JohnLagerwey)王振忠主编“徽州传统社会丛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013年版),而在淮安,它则成
12、了徽州人聚集的场所。余沥,不仅能够生存,而且还能积攒一些财富,推己及人,用以从事慈善事业。这位吴姓义丐的所作所为,与徽州本土的习俗颇相类似(如构茶亭、送路灯之类)。另外,徽州人之所以大力宣扬“义丐”的事迹,将之作为淮安名胜的一个重要景点,不厌其详地推介其人的经历,其实也是旅外徽人对自身社会形象的一种重新塑造。类似的例子,还见有徽人对节烈、义贞事迹的揄扬。淮安府山阳县南门外二里许运堤南有鲍烈女祠,“祠三楹,祀烈女,以王媪配”。清人韩梦周有游鲍烈女祠记,其中提及,明万历四年(1576),鲍烈女与李恪订婚,尚未过门,李恪却不幸亡故,鲍氏父母想让她改婚。即将出嫁之前,烈女提出:想前往李郎墓前祭拜一下,
13、以满足自己的夙愿。这一请求得到了父母的许可。鲍家故业楮硼,烈女粘楮为衣,渍以油衷之,袭以素服”,她和未成年的小弟及一老妪前往墓所,到达目的地之后,便借故支开小弟及老妪,“乃大焚楮镖,纵身入其中,油楮炽衣,焚肉焦而死”。及至清乾隆六年(1741),歙人程钟为其请求旌表,得到朝廷批准,遂建立鲍烈女祠(宣统)续纂山阳县志:卷四Z;沈粹芬,等.国朝文汇:卷二十七Z.。此位“程钟”字葭应(与晚清时期字秀峰的程钟并非一人),他“辟故基,拓而大之,缭以门垣,堂寝具备,于是绰楔巍焕,栋宇崇隆,而贞烈之迹历久而愈新”汪枚.重建鲍烈女祠碑记Z(宣统)续纂山阳县志:卷四关于鲍烈女祠,当时的许多方志中都有记载。例如,
14、续纂淮关统志卷十二“鲍烈女祠”条记载:“在南锁坝下一铺口北,旌表明故贞女鲍氏,旧迹久湮。国朝康熙年间,庠生许常宪请于山阳令徐恕,清查基址,依墓建祠。乾隆元年新安程钟捐费重修,有记。”此处作乾隆元年(1736),与前述的乾隆六年不同,当属形近而讹。从姓氏上看,鲍烈女显然是来自徽州的商人后裔,而为她依墓建祠之庠生许常宪,可能也是出自歙县的徽人(来自歙县许村的许氏,在两淮有广泛的分布)。至于捐贤重修的程钟,更是一名徽商巨子(详后)。侨寓徽商及其后裔孜孜不倦地为鲍烈女依墓建祠,褒贞厉俗,自然也是为了塑造区域人群的总体形象。此外,徽人对“义贞事迹”不遗余力的宣扬,也是另外的一个例子。关于“义贞事迹”,淮
15、安人曹镶撰有义贞传,其中指出:淮安监生程允升,字孝思,祖籍徽州歙县,世居山阳河下,“为人谨愿,不苟言笑,操行以耿介闻”。其父程勋著,是淮北盐商巨子,家极豪富李元庚山阳河下园亭记“秋声阁”条:“程勋著先生宅,在粉章巷右侧。巷内有楠木楼,上下十楹,天阴则香气四溢。程氏中落,宅归李氏。再易主,归醒商某,以逋赋入官。先生名口口,以科场狱破家,改字醒未。康熙五十年(1711)江南科场案爆发,程氏因罹大狱而破家。程勋著晚年生下允元,等到程允元长大后,他的父、兄都相继去世,家产荡然,成了地地道道的穷人。早在程允元出生百日时,其父就在京师为他挑选了吏部官员刘登庸之女为未婚妻。刘氏系顺天府平谷县人,后来出任山西
16、蒲州知府,“数岁罢职,归挈其孥,侨寓天津”,不久也病殁身亡,家人先后死丧净尽,只剩下一位弱女孤苦伶仃她就是自幼许配给程允元的人。刘女知书达礼,“礼法整肃,于极孤苦中坚守前盟誓,老死不他适”。她借居于相识的尼僧庵内,以针萧自活,“有言媒者,必唾詈之”。与此同时,“允元亦矢志不别娶,孑然漂泊,有得辄缘手尽,唯恐稍蓄余赞,以来朋友作伐者哓哓之口,长为旷夫不悔也”。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允元以书计,寄食粮艘北上”,途经天津时,因连日风阻,无法前行。当时,船上人与岸上人蹲地聊天,后者偶然提及,说附近的接引庵内有一守志女子,年纪已老,听闻其夫家是淮人,一向以贾盐为生,后因中举而罹大祸。船上人听罢颇为吃惊,感
17、觉这似乎就是程允元的对象。于是,上岸遍访邻近父老,“寻得刘家旧所豢哑子仆名苗义者,今为丐,年且八十余,手语之,市儿簇拥,嘈嘈呼笑,道其稍识字,因为示丐,丐亦写,略得字形,所征乃一一符契。当时,逆向风愈来愈大,船只更是难以前行。于是,粮帮中的一些好事者,前往庵堂请老尼传语,“往复询得实,而其事遂大显”。当时,粮长系监生杨锦文,为人豪侠,听闻此事颇为欢喜,他怂恿运弁以公文上书天津县衙,“县令金之忠闻而色动,趣其夫人舆诣庵,审其事确,乃宛转劝妆赴县庭,行合瞥礼,假馆成昏,其时,程氏夫妇都己五十七岁。既而大吏具奏,上得旨旌奖,给官银,建义夫贞妇坊,以表风化,自偕归山阳后,宗党咸有馈遗。”关于此事,原淮
18、安图书馆收藏有义贞事迹刊本,其中有淮安人吴进吟咏的义贞诗:鸳鸯老成匹,毛秃羽失翠,人寿近六旬,白首成佳配,幼小联婚姻,两家富且贵,未久时命舛,势去人云逝,人逝可奈何,未得偕伉俪,士也空萧条,女依尼入寺,岂不怀婚媾,音绝费愁思,远人音耗虚,忧疑积年岁,悲凉复悲凉,庭户日日闭,对于程允元夫妇的义贞事迹,当时的两江总督高晋认为:“太学生程允元与聘妻刘氏守义怀贞,五十年来如一日,完名全节,二千里外有同心,洵史册所罕传,亦古今之仅靓。奏闻于朝,交礼部覆奏,略谓历年各省题报,义夫者既不概见,其请旌贞女,多系夫亡守节。至于幼年聘定,历数十年之久,彼此隔绝,而各能坚矢前盟,卒偿所愿者,实从来所未有。今程允元因
19、刘氏音问不通,不肯另娶;刘氏复明大义,矢志不回。皆持坚操于青年,竟获偕归于白首,事奇理正,应请将程允元暨刘氏旌表,给银共建一坊,以光义贞之门闾,昭嘉奖之至意。奉旨俞允。”梁玉绳.瞥记:卷七Z.参见:王觐宸.淮安河下志:卷十二列女监生程允元妻刘氏条Z;(民国)平谷县志:卷五下刘贞女传Z.后来在淮安河下竹巷大街,为程允元夫妇立有“义贞坊”和“乾坤正气坊”王觐宸.淮安河下志:卷三坊表Z.,并建有义贞祠。揆诸史实,两江总督高晋与淮扬盐商关系密切,在程允元夫妇得到旌表一事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关于义贞祠,晚清李元庚在梓里待征录中有颇为详细的记载:义夫贞女,乃程明经秀峰钟之嗣祖父母也,事在乾隆四十二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淮安萧湖游览记图考 清代 徽州 盐商 淮安 盛衰 游览 记图考 中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44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