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应摆脱“任务”的局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本书阅读应摆脱“任务”的局限.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整本书阅读应摆脱任务”的局限作者:杨先武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1年2期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后,整本书阅读便成了语文界的一大热点话题。近几年,不少教师通过实践,已推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但笔者以为,单靠把整本书阅读列入“学习任务群”并将其纳入语文课堂教学的范畴,所产生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对于当前热闹非凡的整本书阅读,需要进行冷静的分析,不可将其意义拔得太高。因为即便把教材规定的“这本书”的阅读“任务”完成得再好,对于知识贫乏和精神“缺钙”的学生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只有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课外读
2、更多的好书,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都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主张语文课“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并认为“没有课外阅读,那语文教学就只是半截子的“。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要求“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强调“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加强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升阅读品位,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显然,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扩大阅读面以及课内外阅读紧密结合是十分重视的。如果没有将语文
3、课“延伸到课外阅读”的意识,不重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即便将整本书阅读列为学习任务,也很难解决学生的阅读面过于狭窄的问题。关于读书,古人有太多精辟的论述,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腹有诗书气自华”“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等,无不说明读书的重要性。然而,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似乎忘记了这个简单的道理,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至今未予足够的重视。在整本书阅读被列入普通高中“学习任务群”后,许多教师也只是把它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而不是以此来带动学生去阅读更多的“整本书”。而在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则存在着两种值得警惕的倾向。一是整本书阅读
4、过于“课程化”。其具体表现是把整本书阅读混同于单篇课文的教学,占用过多的课内时间进行整本书的解读和探讨;或把“任务”窄化为固定的目标(这种目标往往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要求学生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探讨,不可越过“雷池”。诚然,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应是宏观掌控,而不宜过于具体,也不应占用过多的课内时间。须知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不可能腾出很多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因此,整本书阅读应该课内外相结合,且主要是一种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在整本书阅读之前利用课内时间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提出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专题,并教给有效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对某些重要的问题展开课内研讨;在读后共同交
5、流阅读体会和读书收获或撰写书评(不宜限定范围)。至于整体性阅读,则应安排在课外进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提示中指出:“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因此,整本书阅读应比单篇课文的阅读更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如果教师的干预过多,把目标定得太死,就会使本应享有自主权的整本书阅读受到太多的限制,而不可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说,“如果课程化太
6、明显,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就兴趣减半了1。二是整本书阅读的范围十分狭窄。有些教师虽然允许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的整本书,但对阅读的书目做了严格的规定。有人主张整本书阅读应“强化学科意识”,认为“语文学科的整本书阅读,对应的应是文学家写的文学作品”2,而把其他方面的书籍看作“非语文的读本”,划为阅读的禁区。窃以为,这种极端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可否认,阅读必须注重品味,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之作)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可胜数,为什么不能阅读“指定书目”之外的作品呢?语文的涵盖面十分广泛,那些“非语文的读本
7、”(如历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书籍)莫不与语文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广泛涉猎,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有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很多作家都有过读“杂书”的经历。因此,语文教师不应狭隘地理解整本书阅读,固守语文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而应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正如王富仁先生所说:“读名著也好,读当代文学作品也好,或者读数学、生物,要允许学生自由安排,允许多样化,通过自由阅读使每个人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通过自由选择造就富有个性差异的人才。”3实践证明,多读多写乃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没有大量的阅读,学生的积累不可能很丰富,语文水平也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诚然,语
8、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上多下功夫。但课内阅读的范围毕竟是十分有限的,无论课堂教学多么高效,也只能局促于狭小的天地。虽然近几年整本书阅读己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如果只是把它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这种现象己普遍存在),是收效甚微的。同时,由于整本书阅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因此不一定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倘若处理不当(如过于“课程化”、与考试挂钩等),反倒会使整本书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负担而产生排斥心理。窃以为,整本书阅读是否有成效,不在于是否把“这本书”读深读透,关键是看学生是否爱上了读书,并自觉地在课堂之外阅读更多的整本书。如果只在规定的“这本书”上下功夫,
9、并按照精心设计的教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不可能有太大的收获。总之,受制于“任务”的整本书阅读不可替代广泛的课外阅读。笔者在30余年的执教生涯中,对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的作用有着深切的体会。那些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的学生大都是课外阅读的爱好者,那些情感丰富、文笔流畅的优秀作文(尤其是获奖作文和发表在报刊上的作文)无不与其阅读广泛有着密切的联系(限于篇幅,不在此赘述)。这种读不受“任务”的制约,享有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自由,是一种真实的阅读。笔者并不否定把整本书阅读列为“任务”的必要性,而是主张既要重视列为课程任务的整本书阅读,更要重视学生享有自主权的课外阅读(当然教师应进行必要的引导)。只有当整本书阅读不再被“任务”驱动,而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为,才算真正实现了这一课程目标。语文教学必须打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绿色通道,实现课内和课外双翼齐飞。否则,整本书阅读就难免走过场和流于形式。参考文献:1温儒敏.功夫在课外J.语文学习,2018(1).2郑逸农.整本书阅读要强化学科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2018(1).3王富仁.自由阅读才能享受读书的趣味N.中国教育报,2004-5T3.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46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