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华彦钧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docx
《浅析华彦钧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华彦钧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浅析群I=首琵琶曲大浪少昭君出塞龙船华彦钧,江苏无锡人,小名阿炳,自幼随当道长的父亲学习琵琶、二胡、笙、笛等多种民族乐器。青年时期,他的演奏技术日趋成熟,于此同时又向江湖艺人们学习京剧、评弹、滩簧等地方戏曲音乐。父亲病逝后,他当上了雷尊殿的道长,后因染上疾病而导致双目失明,随着雷尊殿的香火渐稀,只能被迫上街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与苦难,这种坎坷的生活过了将近20年,但同时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坚实而丰富的基础,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二胡名曲以及三首著名的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本文将从琵琶演奏角度结合风格特征和演奏技法来分析这三首乐曲。-大浪淘沙1 .创作背景大浪淘沙是华彦钧创作的三首
2、琵琶乐曲之一。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幸生活、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据身为道士的阿炳所言,此曲原是道家的梵音曲牌,但根据音乐家杨萌浏查证,道家中并无此曲。后有人发现乐曲的第一段旋律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旋律相似,由此推断这可能是阿炳根据他所熟悉的广东音乐音调所创作而成的。2 .结构特征本曲共三段。第一段是慢板(1-70小节),也是整首乐曲的核心部分,调式为徵调式。在短小的引子之后,展开缓慢而从容的主题,柔中带刚,似乎在诉说着人间的不平等,表现了一种慷慨激愤的情绪。此段节奏类型多变,在二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这种长短音符的组合中,又配以八、九度的大跳音使乐曲的情绪跌宕顿挫,震撼人心。第二段
3、是一个带对比性的乐段(71-90小节),由“弹摭”慢慢缓起并逐渐加快直至引出第三段的高潮段落。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第三段(90118小节)是连接第三段的尾音直接开始的,取材于苏南民间音乐大啖呐曲将军令,此段结构短小,速度较快,旋律铿锵有力,体现了作者自信乐观的情感。3 .技法分析第一段常用的指法是弹挑和轮指,两者交替进行。弹挑上要求音色多变,音量上需强弱控制得当,轮指方面要根据曲调的需要合理地运用三指轮、四指轮、五指轮,并注意轮时大指的重音位置。例如:第一小节的第一个音“2”是双弹,是有延长符号的四分音符,时值可弹成一拍半,音量需奏成mf,音质上要求集中并有弹性。第十二小节的大跳
4、,给人以激愤之感,此时右手的力度要求适当加强,并突出“2”的重音,以此引出第三小节“5”的轮滑音。第43小节的长轮,每个八分音符的音头都要奏出重音,此处的长轮可以用四指长轮,也可用三指长轮。第二段整段都是八分音符,右手用了“弹摭”和“双弹摭”的指法,节奏上要求平稳均匀,不可奏成附点音符。音量由弱至强,速度由慢至快,渐快至最后一小节时要与第三段的第一个音衔接自然。第三段:是在第二段速度上的继续推进,曲调活泼明快,音量强弱对比度较为明显。其中“双弹”音量可强些,其他音可稍弱些。尤其要注意后半拍与切分节奏中轮指的运用。此段第一小节中的“2”音的轮指,可用七指轮来代替满轮。倒数第六小节的结尾句,每个音
5、都要弹得苍劲有力,要表现出阿炳对现实社会的愤慨与不平,紧接着倒数第四小节开始的划轮,要将前面音乐中激动急切的情绪止住,而后慢慢地将心情平静下来,沉稳地结束全曲。阿炳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灵魂与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底层人民的健康、自信、顽强的气息。大浪淘沙这首乐曲,通过音乐把他对痛苦现实生活的感受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情真意切,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 .昭君出塞1 .创作背景昭君出塞由华彦钧传谱,讲述了汉元帝时期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历史故事。音乐史上有不少根据这个故事而创作的琵琶曲,如昭君怨塞上曲等。但这首由阿炳传谱的昭君出塞却与此不同,据他自己所说,这首曲子是由他的父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浪淘沙 昭君出塞 龙船 浅析 华彦钧三首 琵琶曲 昭君 出塞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46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