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1915年盐商“赔款报效”案及其影响.docx
《略论1915年盐商“赔款报效”案及其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1915年盐商“赔款报效”案及其影响.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略论1915年盐商飞敏艮效案及其影响1915年的“赔款报效”是北京政府向盐商索取的巨额变相盐税。北京政府为偿付当年到期赔款,向各地盐商摊派巨额报效款,盐商为维持或恢复其特殊权益,借机提出认缴报效的附加条件,官商勾结,互为利用,达成利益交换。这不仅对民初盐务改革中刚刚建立起来的近代化盐税管理体制造成了破坏,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民初盐务改革的进程和走向。盐商;赔款报效;盐务改革;影响民国初年,盐税在国家财政中占据着异乎寻常的重要地位。民初盐税改革虽然确立了近代化的盐税征管体制,并使盐税收入逐年递增,但是,洋员控制的盐务稽核所系统把持了盐税的征收、存储和提用之权,盐税收入的大部分按照中外善后借款合同指定
2、用途,北京政府无从插手,即使为数不多的所谓“盐余之提取、使用亦须仰承外国银行团和盐务稽核总所的鼻息。另一方面,庞大繁巨的军政费开支、口积月累的债务、赔款本息负担,使得北京政府财政危机口趋严重。为避免财政破产,北京政府不得不多方筹款“开源”。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利用手中尚存的盐政权,通过勒令报效、筹借款项、摊派公债等,向盐商索取各种变相捐税。而盐商为维护既得利益,规避改革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往往借机提出附加条件,双方彼此勾结,相互利用,从而达成某种形式的利益交换。这不仅对民初盐务改革中刚刚建立起来的盐税管理体制造成了破坏,而且还直接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和走向。本文仅以1915年赔款报效案为例,对此略
3、加论析。民国初年,繁巨的军费和政费开支,使北京政府面临着巨大的经济与财政困难。而晚近以来满清政府巨额的外债、赔款负担和庞大的财政赤字作为遗产被继承过来,更使成立不久的北京政府处于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之下。为了缓解庞大的军政开支、外债和赔款偿付本息的负担,北京政府不得不饮鸠止渴,继续大举外债和发行大量国内公债。于是旧债未平又添新债,债务愈积愈多,应偿还外债、赔款本息亦逐年递增。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京政府关税收入大减,且外债来源断绝,而军政费各项开支不减反增,使本来就入不敷出的财政更加窘迫。1915年北京政府财政年度预算入不敷出的差额竟达银8OOO余万两,其中有赔款银2OOO万两以
4、上届期待还,刻不容缓。“即使一切政费概从停止,此项赔款有减不能减,缓不能缓之势”,且违约失信,外人必然乘机要挟,殃及国家安危,“倘一失信,不徒责言可畏,且恐险象立生”1。北京政府不得不想方设法“开源”筹款,而向盐商索取变相的盐税一报效,是其重要的途径之一。所谓“报效”,指的是清代盐商向政府特别捐输之款,其目的是为了保住其对盐的垄断经营地位。“盐商特别捐输,名日报效。当雍正末,芦淮商人捐助银两以充边饷,报效之例盖始于此。自此以后,每遇大军需、大庆典、大工程,芦、东、淮、浙各商,无不输纳银款。”25乾嘉年间,各地盐商报效捐输军需就达白银3000万两之多。虽然盐商常常假捐输报效之名,借机请加盐价或耗
5、斤,谋取更多暴利,但巨额的报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政府财政亏空,支应不时之需或燃眉之急。然而,自1913年4月以盐务收入为抵押的中外善后借款合同签订后,盐商报效被明文禁止。善后借款合同明确规定,只有盐务稽核机关才有盐税征收权。此后伴随着盐务稽核系统的创设和完善,外人藉以入主中国盐政,主导了中国盐务改革。1914年1月颁布实施的盐税条例明文规定,“除依本条例征收外不得另以他种名目征税”,“盐商报效之款实系一种课税”,在盐税范围之内,“勒令盐商报效乃系间接违背借款合同”,而且盐商打着报效的幌子,要求种种额外权利,”则将来遇有改革之时,即多一层困难”365。因此,如果北京政府公开勒令盐商报效,势必遭
6、到外国银行团和稽核总所的干预与反对。这样北京政府向盐商索取报效也就只能秘密地进行。1915年4月初,北京政府就偿付当年赔款办法,向各省盐运使发出秘密饬令:“所有本年应付赔款二千余万两,除由部设法另筹千万外,其余一千万两应责成各省盐商分别报效,以济眉急。”并声称:“此次筹款为国家万不得已之举,期在必成。”“本部将于此验商人爱国与否而定各该运使之功过焉。”1北京政府向各省盐商索取报效共计银1000万两,折合银元达1500万元。如果以1914年全国盐税总收入6848万余元作为比较,占1914年全国盐税总收入的22%;再以长芦盐区为例,财政部偿付赔款办法规定“长芦旧商摊认二百五十万两所谓“长芦旧商”,
7、是指以芦纲公所为代言人的长芦各引岸的专商、纲商。1915年5月13日,财政部又核定了长芦各岸新商的应摊报效银数:“该商等组织营业既较旧商为轻,所获利益又较旧商为厚就各该商应销盐引准以旧商摊认之数分别规定,同春报效八十六万两,永七永丰厚报效三十三万两,豫岸豫丰厚报效四十八万两。”4这里的“长芦新商”,系指1914年7月长芦引岸实行有限开放以后,获北京政府特许承办或包办开放引岸盐斤运销的商人、商号,主要包括承运开放之官办六十一县引岸的长利号(后改由同春号代办)、包办永平七属的永丰厚商号以及承运豫岸汝光十四属的豫丰厚商人,其名为新商,实际不过新的特权商人而已,与旧商并无二致。这样,摊派给长芦新、旧各
8、商的报效银数合计银达417万两,折合银元625万余元。与1914年长芦盐区盐税收入的1269万余元比较,几占该盐区1914年盐税收入的50%。而具体到山东盐区,摊派报效银数为120万两,几乎是该盐区全年盐税的收入数。5北京政府索取报效数额之巨大,令人咋舌。并且文电交驰,严令催缴。为了避免消息外泄,招致外国银行团和盐务稽核方面的干预和外交压力,北京政府又接连密电各省盐运使,再三强调保密事宜。“此项收款不在分所稽核范围之内,该司务当慎密从事并饬各商等不得任意传布,倘有疏忽,该司应负其责”,并要求“各运使亲译曜密,妥善保存来往文电,“此次商人报效一案事关重要,所有文电稿件,该运使均应提归内署自行妥密
9、保存不得泄漏,并密谕各商不得随意宣扬”,为谨慎起见,还指示“嗣后关于此事有应行详部之件除用密电外,可用函禀,盖用小官印,毋庸正式具详”6。同时,北京政府还密令各省盐运使将报效名目改称为“爱国捐”7,以达到瞒天过海、掩人耳目的目的。而且为避免将来万一消息泄露,外人进行干涉时出现措手不及的窘况,北京政府甚至还未雨绸缪,预为制定了应对之方。1915年5月20日,财政部向各省盐运使发出“所有盐商报效应即停止”8的饬令,但随该饬令发出的还有附函一件,称饬令所开各节“纯系密备对待外人起见”,“此项饬文应请秘存,概勿宣布,叮嘱长芦盐运使“事关密件,务宜妥防泄漏,惟稽核分所经协理如索阅时,可面交一阅,不得抄付
10、为要”9。其考虑安排可谓慎密周到。对于北京政府摊派的巨额报效款,盐商或提出附加条件以为交换,或请求变通认缴报效办法。1915年4月16日,芦纲公所代表长芦各岸旧商直接致电北京政府财政部,明确承诺认缴应摊报效款项。“筹备津公祛平化宝银二百五十万两由中国银行拨交以备财政部拨还赔款要需”,但同时也提出了认缴报效的八项附加条件,即:(1)豁免政府摊派芦纲公所的国内公债,改由营业所在地及个人名义分别认购,不得再以大批责令芦纲公所摊认:因为认缴报效后商力枯竭,如果再向公所摊派巨额公债,又由各引岸以及个人名义下派认,“是以一商担任数处之义务”。(2)就滩筑运应区分新、老滩盐,另坨存储,“务以隔年卤轻之盐指定
11、配运,以免暗耗而保血本”,“缘盐卤未净,消耗甚大”。(3)恢复“淹消”补运旧例。旧例盐包运输途中如遭遇灾损,贝(由该管地方官查实加结详准运司补运:1914年5月明令取消,“立法深意系恐盐商藉端捏报妨害盐税。但遭灾沉没仍须纳税补筑,盐商俨然一盐二税,殊欠公允”。(4)依照“缉私条例”,严禁制贩私盐。直、豫各岸近年盐销疲滞,究其原因,“实以包办各岸之新商多将商巡裁撤,以致门户洞开,私硝日炽,而各地方官多有率意轻纵,视条例为具文者”。(5)划一直、豫两省售盐秤量。按盐务署的规定,直岸卖盐秤量以京平为准,豫岸售盐以库平为准。而“库平与京平比较,每百两约重四两有奇,每包加重十五六斤之多”,“豫省路远运艰
12、,反以库平出售,甚不合理”。(6)裁革豫省“公益捐”名目,以恤商艰。此前财政部饬令将直、豫各岸所有陋规积弊一律裁免,“顺直各属早经奉行,乃豫省置盐税条例与不顾,巧立名目改为地方公益捐,名裁实存,责令商人如数照缴,甚或不时派委守提,异常纷扰”。(7)取消破除引岸之议。盐商承办引岸,无论自办转租,“胥由代价得来,久已认为世产工1914年初稽核总所洋会办丁恩首提破除引岸之议,各省盐商为之惶惶,极力抵制。”此次长芦竭诚报效,款巨期迫,虽已承认而力实不支,不得已出息贷借,分年摊还,而按本计息,担负益重。加以芦商连年受银价之亏折,积累己深,此后运本益重更须仰赖周转,若不将破除引岸之议取消,实不足以坚债权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略论 1915 盐商 赔款 报效 及其 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47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