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熙载的形象演绎——从《江北行止》谈起.docx
《论韩熙载的形象演绎——从《江北行止》谈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韩熙载的形象演绎——从《江北行止》谈起.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论鞭曦的形象踏_从江4打亍止谈起大唐帝国覆灭之后的中原地区,历经了军阀混战、动荡不安的五代时期,“五代之乱也,礼乐皆坏,文献俱亡”,相对于礼崩乐坏、“圣王之大典,扫地尽矣”的北方,“儒衣书服,盛于南唐”1卷一三。“斯文未丧”的南唐,疆域主要在今苏、赣、皖三省境内,鼎盛时期曾拓展至福建和两湖,“唐有江淮,比同时割据诸国,地大力强,人才众多,且据长江之险,隐然大邦也”2卷二,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重要的文化、经济区,为后来宋代南方地区文化崛起和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言及南唐儒士,首推历事江南三主的著名臣僚、时人谓之“神仙中人”的韩熙载。他在当时是有相当人格魅力名震南北的儒士,不仅音画绝佳才华横溢,而
2、且生性孤傲风流倜傥:“(熙载)才气逸发,多艺能,善谈笑,衣冠常制新格,为当时风流之冠。”3卷二八然韩熙载名垂青史当拜顾闵中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所赐,这也是其为后人以“荒淫不羁”、“纵情声色”诟病的最主要原因。本文以其早年自荐之文江北行止为依据,结合其他作品及相关史实,研究其政治思想、文学特色,探讨韩熙载被误读的缘由,以期还原一个较为真实的“韩夫子工一、韩熙载生平及创作韩熙载(902-970),字叔言,原籍齐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南),马令南唐书卷一三本传、陆游南唐书卷一二本传、十国春秋卷二八本传、资治通鉴卷二七五、郡斋读书志卷四等皆称其为北海人。全唐文卷八八六徐铉唐故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昌黎韩公
3、墓志铭(下文简称墓志铭)曰:“考光嗣,秘书少监淄青观察支使,故又为齐人。”4盖因其父仕青州,上述史料又称北海(治所在今山东益都)人,今从韩熙载江北行止自述:“本贯齐州”5卷中。少隐嵩山,后唐明宗同光四年(926)擢进士第。同年其父因兵变为明宗所杀,遂伪装成商贾,南奔归吴,补校书郎,出为滁、和、常三州从事。南唐烈祖时,召为秘书郎。元宗嗣位,拜虞部员外郎、史官修撰,寻兼太常博士,权知制诰。因屡次直言朝弊,为宋齐丘、冯延巳党侧目排挤,诬以嗜酒猖狂,贬和州司士参军。官终中书侍郎、充光政殿学士承旨。宋开宝三年(970)七月二十七日卒于官舍,赠右仆射、同平章事。有司考行,谥曰“文靖”,葬于梅颐岭谢安墓旁。
4、后主李煜痛惜韩熙载之才,令徐铉为之撰墓志铭、徐铉之弟徐错集其遗文,编辑成册藏于书殿。郡斋读书志著录韩熙载集五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格言五卷,顾檀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又记其格言后述三卷、拟议集十五卷、定居集二卷,今皆己佚。今全唐诗卷七三八存诗五首,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一六补录诗一首;全唐文卷八七七收文六篇,唐文拾遗卷四七补收二篇。生平事迹主要见徐铉墓志铭、马令南唐书卷一三本传、陆游南唐书卷一二本传、宋史卷四七八、十国春秋卷二八本传,散见钓矶立谈、南唐野史、江南野录、南唐近事、南唐拾遗记、五代史补卷五等史料。二、韩熙载的形象演绎从上述韩熙载文献与事迹著录可见,其诗存六首,文存八篇,现存的文学作品数量极其有限
5、是对其文学成就研究匮乏的根本原因所在。而与之有关的史料,无论是正史、野史,还是笔记杂录,占据绝大部分篇幅的是他桀鹫不屈的风流个性和帷薄不修之事,甚至在一些史料中,韩熙载被塑造成一位本性荒淫享乐、沉迷声色之徒,直接影响了后世对其品性的客观评论:南唐近事卷二载:“韩熙载放旷不羁,所得俸钱,即为诸姬分去,乃著衲衣负筐,命门生舒雅执手版,于诸姬院乞食,以为笑乐。”6又:“韩熙载北人,仕江南,致位通显,不防闲婢妾,有北齐徐之才风。侍儿往往私客,客赋诗有云:最是五更留不住,向人枕畔着衣裳。之句,熙载亦不介意。”6马令南唐书卷一三:“熙载来奔于吴。放荡嬉戏,不拘名节,里民赵氏女有美色,熙载娶为正室。”1又:
6、“熙载畜女乐四十余人,不加检束,恣其出入,与宾客聚杂。”1清异录卷下载:“韩熙载家过纵姬侍,第侧建横窗,络以丝绳,为观觇之地。初惟市物,后或调戏赠与,所欲如意。时人目为自在窗7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摹本韩熙载夜宴图拖尾有无名氏所书韩熙载小传:“(韩)熙载词学博蟾,然率性自任,颇耽声色,不事名检。先主不加进擢,殆禅位,迁秘书郎,嗣主于东宫。常与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紫威朱铳、状元郎粲、教坊副使李家明会饮。最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当数后主命宫廷画师顾闵中潜入韩府绘夜宴图之事:“顾闵中,事元宗父子为待诏,善画人物。是时韩熙载好声伎,专为夜饮,宾客糅杂,无复拘制。后主惜其才,置不问,然欲见其尊俎镣烛间觥筹交
7、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阂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故世传有韩熙载夜宴图云。”3卷三一这些记载除了娶赵氏女不可考外,其他均是其晚年行径,而史料有意无意的时间模糊,容易让后人误以为韩熙载一直过着奢靡宴享、纵家妓与宾客生旦杂处的混乱生活,忽略了韩熙载一生中心态的变化过程,忽略了他由青年胸怀远大抱负志向,然仕途坎坷壮志未酬,向晚年悒郁无奈的转变。他的江北行止一文最能表明他早年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心迹。江表志卷中全文收录此文,后清人又收入全唐文卷八七七,题为上睿帝行止状。文末署顺义六年七月,即926年,时吴国乃烈祖李鼻执掌大权,宋齐丘辅之。“宋子嵩(子嵩,宋齐丘字)初佐烈祖,招徒俊杰,布在班
8、行,如孙晟、韩熙载等,皆有持操议论可听。”8又,“熙载奔吴,时吴顺义六年也,上状徐知诰曰”9卷一五“五代之乱,(韩熙载)渡江投先主”10卷一九。据此知韩熙载南奔后,最初乃为宋齐丘所赏识,举荐先主李鼻,以江北行止为题上之,非为拜谒吴王睿帝杨溥所作,应以宋代江表志为是。三、江北行止中的韩熙载形象杨吴顺义六年(926年)韩熙载二十五岁,是年春新科登第,七月即南渡投吴,故江北行止通篇文采斐然、气势恢宏、一气呵成,带着少年得志的锐气和中原士人的傲气。文章开宗明义自报籍贯、出身,寥寥数字无一赘词,甚至投吴原因也仅用四字:“慕义来朝”,不若徐铉墓志铭言之凿凿:“同光之乱,藩郡崩离,公以国难方兴,家艰仍构,瞻
9、乌择木,杖策渡江”4卷八八六。紧接着,笔锋一转,开始介绍自己的才学和政治理想。马令南唐书卷一三儒者传序云:“南唐累世好儒,而儒者之盛,见于载藉,灿然可观。如韩熙载之不羁,江文蔚之高才,徐错之典瞻,高越之华藻,潘佑之清逸,皆能擅价于一时。”1在宋人眼里,韩熙载当为南唐大儒第一人,然其评价却是“不羁”,相对于“高才”、“典瞻”、“华藻”、“清逸”等,颇有争议之处。通过江北行止中韩熙载有关自己的才学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恃才傲物的性格,是以与他同时期渡江投吴的众多南迁之士中,李昇擢用常梦锡、孙晟等人,却不重用声名蔼然的韩熙载之故,由此亦不难理解其“不羁”评价的由来。韩熙载自幼勤学苦读,后又隐居中
10、岳嵩山读书,二十岁左右游学于洛阳,二十五岁一举擢第。少年成名意气风发,认为自己天赋异秉,夙慧早成,“某爰思幼稚,便异凡童。竹马蒿弓,固罔亲于好弄;杏坛槐里,宁不倦于修身。”自诩幼年时便不同于一般儿童,不贪竹马蒿弓之戏,“但励志以为文,每栖心而学武”,志向在于读书习武,意指自己文韬武略,“争雄笔阵,决胜词锋工接着畅述平生之志,尽展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姓名遽列于烟霄,行止遂离于尘俗。且口有舌而手有笔,腰有剑而袖有锤。”感于时世而生报国之思,颇有陈子昂“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之志:“但攘袂叱咤,拔剑长嗟,不偶良时,孰能言志。既逢昭代,合展壮图。”韩文字里行间壮志满怀,并且自信出唐奔吴当得到重用:
11、“派遥终赴于天池,星远须环于帝座。是携长策,来诣大朝。”烈祖李昇建立南唐政权后,施行的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多次下诏罢营造力役、岁贡瓜果,施行的是亲政爱民、仁厚宽简之政,拒绝献尊号和符瑞:“谴告在天,聪明自民,鲁以麟削,莽以符亡。常谨天戒,犹惧或失之,符瑞何为哉!皆抑而勿扬,”1卷一而韩熙载在文中自比祥瑞:“况闻鸟有凤,鱼有龙,草有芝,泉有醴,斯皆嘉瑞,出应昌期。”这篇自我举荐的文章,丝毫没有卑谦祈求之态,反而带着北人和少年才俊的心理优越感,“以俊迈之气,高视名流”(徐铉墓志铭)4o韩熙载也表达了投奔的决心:“出青山而裹足,渡长淮而弃派遥终赴于天池,星远须环于帝座。”同时不忘表明自己不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北行止 论韩熙载 形象 演绎 江北 行止 谈起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48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