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
《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季之美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2课一、教材分析本文作者是日本平安时期的著名女作家清少纳言,其作品的特点是所写景致不多,却能营造出美的氛围。本文围绕题目仅仅用了四个自然段,就写出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美,展现出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从文字中想象画面是中年级已具备的阅读能力,但在本课学习中由于文字意韵深远,学生很难全面感受文字中的画面美。帮助学生完成由文字到画面的转化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通过体会文字中的画面美来感悟独特韵味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二、教学目标1 .认识
2、“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9个生字、“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感受作者笔下四季的独特韵味。初步培养品鉴散文的能力。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抓住文本独特结构,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背诵第三自然段。4 .能迁移运用21课古诗词三首中想象画面的方法,通过体会句子中的动态描写,读出画面美,感受独特韵味。5 .能通过对比阅读山居秋暝四时之美感受“文中有画”的意境,能迁移运用本课方法学习日积月累渔歌子,初步感受课文的表达特色,习得初步品鉴散文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通过体会句
3、子中的动态描写,读出画面美,感受独特韵味。(三)教学准备教师:PPT、四季之美的导入视频学生:熟读课文、提前学习本单元前一课古诗词三首(四)教学过程1.整体读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结构Q(1)观看关于四季变化的导入视频,感受四季中事物生长变化的过程(2)读课题,初步了解作者是一千多年前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3)初读课文,整体入手,相机指导字音朗读准确,借助本文独特的结构、语言特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叠词和表示心情的词,朗读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学习阅读,应该关注篇章,从篇章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符合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认知过程。本文结构
4、简单清晰,教学应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已有经验初步感知课文,激发阅读兴趣。同时本文是一篇优美的适合多种形式朗读】2 .品读课文1一3自然段,通过体会句子中的动态描写,读出画面美,感受独特韵味。(1)借助微课回顾学习山居秋暝时读出画面的方法一一顺着文字想象完整,关注动态描写。(2)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秋天最美是黄昏,体会文字中的画面美。学生活动:用上微课中已学的方法多读几遍,想想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交流、朗读、引导体会动态描写第一层:顺着文字将画面想象完整,了解“什么在动、第二层:通过抓关键字词,想象理解这些事物“怎么动”,教师配乐示范朗读,学生闭眼想象,找出背景映衬感受“在哪里动,综合体会语句中的动
5、态描写。第三层: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文字中会动的画面和蕴含的独特韵味。(3)配音乐进行多种形式朗读,尝试背诵。配乐朗读,感受秋天的黄昏段落的独特韵味。开火车读,师生接读,小组合读,尝试背诵。【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能力,困难的是理解重点语句,体会画面中的动态美及其背后的独特韵味。利用微课,借助上一课读古诗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迁移运用学习本文。从“什么在动”“怎么动”“在哪里动”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关注表层语言,抓住重点词深入理解,结合背景映衬综合地体会语言中的动态描写。最后,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感受其独特韵味,另外本文要求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此环节活动利于达成教学目标。】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季之美 22 四季 公开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49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