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免疫学动物免疫学讲稿全文.docx
《动物免疫学动物免疫学讲稿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免疫学动物免疫学讲稿全文.docx(8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绪论免疫学是研究人及动物与免疫功能活动相关联的基础理论及实验技术的生物科学。它是和医学微生物学同时诞生的古老的学科,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同微生物学没有分开。1971年,第一届国际免疫学会会议上形成一致意见,将免疫学从微生物学中分离出来,建立独立的免疫学学科。动物免疫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动物免疫学的教学,使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畜禽的免疫功能活动规律及相关的免疫实验技术,为疫病诊断、免疫防治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一、免疫的概念、基本特性和基本功能1 .免疫(immunity)古典免疫,指人、动物机体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以及对同一种病原微生物再感染的特异防御能力。
2、这种抗感染的特异防御能力通过患病过程或人工接种疫苗而建立。人类最早的人工接种术(以人痘痂皮接种)的发明和应用在中国。清代,俞茂鲤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记载,种痘法预防天花起始于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宁国府。在种痘新书-论痘宜种(张琰)、张氏医通(张璐、1695)、医宗金鉴(1742)中有更详细的记载。种痘法预防天花先后流传至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十八世纪末,英国医生AdWardJenner发明牛痘接种预防天花。他在天花疫苗的由来和效果的研究(1798)一文中称此技术为种痘(VaCCination,源自拉丁文VaCCa牛)。免疫应答不一定由病原体诱导,还可由异种蛋白、某些药物(食
3、物、花粉)、自身抗原、肿瘤抗原等诱导。免疫功能活动不仅具有抗感染的有利方面,还可引起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组织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现代免疫是指人和动物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分子的一系列复杂的功能活动。现代免疫学所研究的现象、规律、技术等都是与人和动物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分子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联的。2 .免疫的基本特性2.1 区分自我和非我免疫系统能精确识别外源性抗原和自身抗原。机体对自身抗原具有免疫耐受性,是具有潜在识别能力的淋巴细胞在发育的某个阶段与自身抗原接触而消亡。2.2 特异性免疫应答对不同的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淋巴细胞的膜表面抗原受体与相对应的抗原分子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发生特异性结
4、合。2.3 免疫记忆性与免疫记忆细胞及每一次与抗原接触都能扩大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克隆有关。2.4 自我调节免疫应答的调节与抗原的刺激、活化淋巴细胞的寿命、各种调控机制有关。3.免疫的基本功能3.1 抵抗感染机体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产生不同程度的防御作用。3.2 自身稳定机体内免疫系统将体内每天产生的凋亡细胞及细胞残骸清除掉,维持内环境稳定。3.3 免疫监视机体内的细胞因各种致病因子作用,发生突变转化为肿瘤细胞。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这些肿瘤细胞进行识别、清除。4.免疫学(Immnuology)研究抗原的结构和功能、免疫应答、免疫应答产物及其与抗原反应的规律和免疫技术等方面的一门生
5、物科学。免疫学是研究各种免疫现象及微生物和外源性大分子进入机体后诱导的细胞和分子反应。参与这种免疫应答的细胞和分子组成了免疫学统,它们共同协调地对各种抗原发生反应而构成了“免疫应答”。在基础方面,研究诱导免疫应答的抗原,执行免疫应答的免疫学统,免疫应答的现象、产物和机制;在应用方面,研究各种免疫学检测方法和技术,阐明某些疾病与免疫相关联的发病机制,研究如何控制某些不利于动物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研制各种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等。现代免疫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解释免疫现象、探讨免疫学的规律。二免疫学发展简史1 .免疫学的萌芽期16世纪一19世纪末,经验阶段中国医生,约1570年,人痘人痘
6、痂皮接种预防天花。英国医生AdWardJenner,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预防天花。2 .免疫学的兴盛期19世纪末一20世纪中叶,以大量的科学实验探讨免疫学的规律。主要成就有:1.1 1法国科学家LoUiSPasteur(1822-1895)研制出几种减毒疫苗,鸡霍乱(1880)、炭疽(1881)、猪丹毒(1882)、狂犬病(1884)。1.2 1883年,EIieLLMetChniOff(俄)发现细胞吞噬作用,并于1890年提出细胞免疫学说。1886年,Salman和Smith首创死菌苗。1.3 1888年,P.P.EmileROUX和A.F.J.Yersin发现白喉杆菌毒素。1.4 18
7、90年,Richardf.J.Pfeiffer和VaSiIyI.ISaeff发现抗毒素,提出白喉抗毒素治疗法。1.5 1894年,RichardF.J.Pfeiffer和VaSiIyLISaeff发现抗血清的溶菌作用。1.6 1895年,JUIeSJ.B.V.BOrdet以实验证明抗血清的溶菌作用是溶菌素(即抗体)和补体协同作用的结果。1.7 71897年,PaulEhrliCh提出体液免疫学说,认为血清抗体是抗感染的首要的;并于1908年提出抗体形成的侧链学说1.8 81900年,KarlLandSteiner发现人类血型。2.91902年,CharlesR.Richet和PaulJ.POr
8、tier发现过敏反应。2.101903年,AlmrothE.Wrigth和SteWartR,DoUgIaS发现调理素,证明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在抗体的协助下可大为增强。2.111905年,ClemensP.vonPirqUet和BeCSChiCk发现血清病,开创免疫病理学的研究。2.12自身免疫现象和自身免疫病1907年,Donath和K.Landsteiner在血红蛋白尿患者血液中发现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1938年,Dameshek和Schwartz在溶血性贫血患者血液中检出抗自身红细胞的溶血素。1948年,Hargrave在全身红斑狼疮病人体内检出抗核抗体。1956年,Witebsky等成功
9、建立多种出现自身免疫损伤的动物模型。但后来发现机体内自身抗体的存在并不一定诱发自身免疫病。3.免疫学的腾飞期20世纪中叶至现在,现代免疫学时期1944年,Medawar和M.Burnet提出免疫耐受假说。1945年,Owen在异卵双生年牛发现一种天然免疫耐受现象。这一发现标志着现代免疫学时期的开始。1953年,Medawar和BiIIinghaIn人工诱导免疫耐受成功。1955年,Nieisk.Jerne提出自然选择学说。1959年,M.Burnet提出克隆选择学说。1963年,KUnkel和OUdin发现个体基因型现象。由此,NieiSJeme于1974年提出独特型网络学说。1975年RiC
10、hter提出独特型一抗独特型网络学说。1977年,Hiernaux又提出环式网络学说。这三个学说是现代免疫学理论的重大发展,打破了克隆选择学说的局限性,认为免疫应答调节是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作用的网络调节。1948年AStridFagraeUS发现浆细胞中抗体的形成.1959年R.R.Porter,G.M.Edelman免疫球蛋白分子结构1961年J.F.MiUer胸腺的免疫功能1963年B.Benacerraf,H.0.MCDeVitt免疫应答基因研究1969年D.C.DUnIOnde发现淋巴因子1978年S.G.NathensonMHC产物抗原结构研究1979年J.J.OPPenheim
11、发现白细胞介素1980年S.TOnegaWa免疫球蛋白基因结构1983年J.Klein,A.MellorMHCl类和11类基因研究1984年M.K.McNamara,R.E.Ward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研究1985年M.J.Owen,K.L.Collins发现T细胞抗原受体1987年K.A.SmithIL-2受体结构研究1988年J.TroWSdaIe,R.Duncan建立人类HLA基因图1988年J.J.Marchalouis发现T细胞受体-链在免疫学技术的重大成果:1942年AlbertH.COOnS发明免疫荧光法1946年J.OUdin建立单向琼脂免疫扩散反应1948年0.Ouchterlo
12、ny,S.D.Elek建立双向琼脂免疫扩散反应1953年P.Grabar,C.A.William建立免疫电泳分析1960年R.Yalon,S.A.Berson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技术1966年S.AvrmeastG.PierCe建立酶标抗体技术1975年G.J.F.Koher,C.miIstein建立体细胞杂交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1901年EmilvonBehring白喉的血清治疗1908年PaUIEhrlich,ElieMetchnikoff基础免疫学中研究成果和吞噬作用1913年CharlesR.Richet发现过敏反应1920年JulesBordet发现补体
13、1928年CharIeSJJLNicolle斑疹伤寒的研究1930年KarlLandsteiner发现人类血型1960年F.M.Burnet,P.B.MedaWar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性1972年G.M.EdelmantR.R.Porter抗体的分子结构1977年ROSaIynYalOW肽激素的放射免疫检测1980年G.D.SnelhJeanDausset,发现人类和动物中的组织相容性抗原8. Benacerraf和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1984年GeorgeJ.F.Kohler,CesarMiIstein体细胞杂交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NielK.Jerne1987年S.Tonegawa免疫球蛋白基
14、因结构研究参考书1 .兽医免疫学.杜念兴主编.第二版2 .动物免疫学.杨汉春主编.2002年版3 .医学免疫学.陈慰峰主编.2001年,第三版4 .现代动物免疫学.王世若等主编.1996年版5 .现代免疫学实验技术.湖北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6 .基础免疫学.龚菲力等主编.1999年7 .现代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林学颜等主编.1999年版8 .分子免疫学和临床.邹雄,张利宁.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9 .免疫细胞学与疾病.窦肇华,张远强,郭顺根.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章抗原第一节概述1888年,PPEmileRoux和AEJYersin在研究白喉发病机理时,发现白喉杆菌能
15、产生外毒素。1890年,EmilAVonBehring等人将白喉外毒素注射给动物,发现在该动物血清中存在一种能中和白喉外毒素的物质,他们称之为抗毒素。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许多科学家先后发现了免疫血清在体内和试管中可以凝集细菌和溶解细菌,并进而发展到对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传染病的诊断。把血清中与细菌或毒素起反应的物质统称为抗体,引起抗体产生的刺激物质,如细菌、病毒、毒素等称为抗原(antigen,Ag)o随着免疫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如前所述,抗原分子进入体内,刺激免疫细胞、免疫基因、免疫分子等,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称之为免疫应答。免疫应答又分为对机体有利的免疫应答,如抗感染免疫;和对机体
16、不利的免疫应答,如超敏反应。因此,现代免疫学认为,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其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统称为抗原。根据抗原的概念,抗原有两种性能: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该过程包括:抗原进入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的效应淋巴细胞。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即抗原与相应抗体或致敏的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性能,又称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同时具有这两种性能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Completeangigen),一般
17、说的抗原即完全抗原,如细菌、病毒、异种动物血清和大多数蛋白质等。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单独使用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即不具有免疫原性),为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o如大多数的多糖、某些小分子的药物(如青霉素)和一些简单的有机分子(分子量小于4kD),它们本身无免疫原性,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但能与已产生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当半抗原与载体蛋白(或具有免疫原性的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在不同情况下常把抗原称为不同名称,如引起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引起沉淀反应的称为沉淀原,引起超敏反应
18、的抗原称为过敏原(又称变应原,即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耐受原。第二节抗原的免疫原性一、抗原的理化特性(一)大分子物质并非所有的异物都具有免疫原性,凡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必须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其分子量都较大,一般在IOkD以上。小于IokD者,其免疫原性较弱,低于4kD者,一般不具有免疫原性。其原因一般认为:分子量越大,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越多,化学结构也较稳定。再者,大分子物质不易被破坏而排除,存留在体内的时间长,有利于与免疫细胞接触,从而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二)分子结构的复杂性仅分子量大,若是结构简单的聚合物,不一定具有免疫原性,还要求有一定复杂的化
19、学结构和化学组成。在蛋白质分子中,凡含有大量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含有酪氨酸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更强,如蛋白质分子中含有2%的酪氨酸,即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而以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弱。蛋白质和多糖抗原,凡结构复杂的,免疫原性强,反之则较弱。其复杂性是由氨基酸和单糖的类型及数量等决定的,如聚合体蛋白质分子较简单可溶性蛋白质分子的免疫原性强,结构复杂的多糖,如细菌的细胞壁、荚膜及红细胞血型抗原等,均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核酸、脂质无免疫原性,但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脂蛋白则具有免疫原性。在自身免疫病中,天然核蛋白可诱导免疫应答,产生抗DNA或抗RNA抗体。免疫原性的强弱也与抗原物质
20、的物理性状有关,球形蛋白质分子的免疫原性比纤维形蛋白质分子强;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的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较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这是由于溶解蛋白易被蛋白酶降解的原因。因此,许多免疫原性较低的蛋白质,一经聚合或吸附在大的颗粒表面,就可以增强其免疫原性。此外,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进入机体后能否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受动物种属的遗传属性和动物个体的生理状态的影响;还受抗原的剂量、免疫的途径、免疫间隔的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二、异物性凡是化学结构与宿主成分不同的外来物质,或者在胚胎期机体的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物质,均属异物性物质。异物非专指异体物质,除外来分子外,还可是自身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
21、改变(如病毒感染的细胞、肝癌细胞等)和胚胎期与淋巴细胞隔绝的自身组织物质(如精于、眼晶状体蛋白等),均属异物。正常情况下,T和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标志是细胞表面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在胚胎期,这种带有特异性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首先接触的是机体自身的细胞和蛋白质,淋巴细胞一旦与之结合,该细胞克隆就被抑制,不能继续分化发育,有的干脆被杀死称克隆排除。于是通过这种负筛选的方法,把不能与自身细胞、蛋白应答的淋巴细胞克隆筛选出来,形成只对外来(即非己)抗原物质产生应答的免疫功能。即只有“非己”的、同种异体或异种的抗原物质才能诱导宿主的正免疫应答,这是由于免疫系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自己”抗原产生耐受,不能
22、识别,而对“非己”抗原能够识别所致。因此,根据抗原来源与宿主的关系,异物性抗原有:1、异种物质通常认为,与宿主的生物学亲缘关系越远的物质,其分子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越强。如微生物抗原对人来说是强抗原,马血清对人是强抗原,对驴则是弱抗原,说明种系关系越近的物质,其免疫原性也越弱。如鸭血清蛋白对鸡呈弱免疫原性,而对兔则表现为强免疫原性。2、同种异体物质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的不同基因型物质,其组织细胞成分不同,分子结构也不相同,相互具有免疫原性。如人类不同个体不同血型的红细胞表面的抗原;除同卵双生子外,不同个体间组织相容性抗原等。3、自身组织正常情况下,自身组织对机体无免疫原性,但若自身组织的结构发
23、生改变,或胚胎期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正常自身组织,出生后淋巴细胞一旦与之接触,也视为“非己”,而具有免疫原性。如机体受感染、电离辐射、外伤或药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使自身物质的组织成分发生改变,对机体自身产生免疫原性,诱导机体的免疫应答称此物质为改变的自身抗原。终生与免疫系统隔绝的成分,如眼球内的晶体蛋白、甲状腺球蛋白、精子等一旦释放入血,会被免疫系统视为“非己”物质,成为自身抗原,称为隐蔽的自身抗原。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第三节抗原的特异性一、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一抗原决定镇抗原抗体反应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而抗原的特异性又是以它本身的分子结构为基
24、础的。实验表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与抗原分子表面的特殊结构的化学基团有关,称这种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分子表面的特殊结构的化学基团,为抗原决定簇(determinant)o抗原决定簇与相应的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SmIg或TCR)结合,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抗原决定簇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因此,抗原决定簇是免疫应答和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即抗原决定簇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化学基团(对位上的酸基不同)性质不同,其抗原特异性就会有差别。抗原决定簇的空间构型(竣基的邻位、间位和对位)也影响抗原的特异性。由此可以证明,天然蛋白质的抗原决定簇,由于其氨基酸的数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 免疫学 讲稿 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50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