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人之大法立人之大节——《资治通鉴》中的廉洁文化.docx
《治人之大法立人之大节——《资治通鉴》中的廉洁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人之大法立人之大节——《资治通鉴》中的廉洁文化.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治人之大法立人之大节资治通鉴中的廉洁文化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宋神宗觉得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其赐名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历时19年编撰完成,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指出,撰写此书是“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选取的是与治国理政相关的历史内容,核心都是为君之道和致治之道。资治通鉴成书后不间断受到推崇,是一部无论对于治国理政还是修身齐家都具备重要借鉴意义的史学经典著作。这样一部经典著作,对于与个人品质和为官治国均极为重要的“廉”自然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在中国古代,“廉”
2、本义是指人对待财利的一种正确态度。古人云:“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廉的基本要求是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义利观,是在价值观的标准下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这种义利观和道德伦理指导下,士人成为行使公共权力的官员,其基本要求就是廉洁从政,进而树立能够影响整个政治文化氛围的立身为政导向。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等编纂记录了历史上清廉自足、廉洁从政的很多人物。如,汉景帝时期的官员郅都:”都为人,勇悍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谒无所听。“郅都为人为官廉洁无私,在地方任官时,从不收钱物,也不接受私人的请托,后来被汉景帝调到长安任中尉,负责京师的安全。五代十国时期,蜀国的蜀州刺史王宗
3、弁称疾辞官,蜀主怀疑他是对官位不满,于是加授其检校太保,但王宗弁推辞了,云:“廉者足而不忧,贪者忧而不足。吾小人,致位至此,足矣,岂可求进不已乎!”说明个人并不谋求高位,守廉自足是他的本愿。蜀主嘉许其志向,于是准其退休。廉与贪相对,廉而不贪,所指并不仅是财物,更是包括权力、社会地位等。资治通鉴作者所关注的“廉”,更多涉及对权力的认识和使用,这样一种“廉”、廉而有节,自然是优秀的个人品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对从政治国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东汉永寿元年(公元155年)秋,南匈奴一部分起兵反叛,攻打美稷县,东羌也有响应起兵的部族。当时张奂作为安定属国都尉刚刚到任,军营中只有200余人,但得到消息后,立即决
4、定出兵,断绝了南匈奴与东羌的交通。于是,东羌诸部相继投靠归附,边疆区域得以重获安宁。东羌诸部族的首领赠送张奂20匹马、8对金耳环。张奂召集东羌首领,将酒洒在地上,说:“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即便送的马像羊群一样多、送的金子像粮食一样多,他也不会收下,并将所赠全部退还。在此之前,和东羌打交道的官员大都贪图钱财,使羌人十分愁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张奂继任后,从自身做起,清廉公正,于是边疆各族都心悦诚服,政令教化畅行无阻。张奂退还金、马,在历史上留下了“酹酒还金”“马不入厩”的典故,他廉洁自持的品德,获得了羌人的尊敬,从而实现了边疆的有效整治管理。可以说,廉洁从政不仅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治通鉴 大法 大节 中的 廉洁 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52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