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教学评一致性”促成学生高效学习的实践研究.docx
《23“教学评一致性”促成学生高效学习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教学评一致性”促成学生高效学习的实践研究.docx(4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课题编号SC46“教学评一致性”促成学生高效学习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2013年8月一、问题提出1(一)过往的研究1(二)研究的反思1(三)现状的剖析11.“教、学、评”分离的现象22.“教、学、评”分离导致的问题3(四)方向的确立4二、研究设计5(一)相关研究51. “教”与“学”的分离历史52. “评”与“教”“学”的融合过程63. “教”、“学,二“评”的走向统一7(二)概念界定71. “教”与“学”一致的内涵72. “评”与“教”“学”一致的内涵8(三)研究方法81 .规划102 .行动103 .展示104 .反思10三、课题研究11(一)以制度规划为基础111 .完善学期授课计划制定制度
2、122 .完善组备课制度123 .完善教学研究活动制度124 .完善课后教学反思制度125 .完善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监控和评价制度136 .完善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质量检测和分析制度13(二)以技术突破为抓手141 .多媒体辅助技术提高教学效率142 .移动终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143 .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评价指向15(三)以课堂教学为平台161 .教学形式的更新162 .学习方式的改变183 .评价策略的改进20(四)以课程开发为补充22(五)以评价活动为保障231 .评价的及时性232 .评价的完整性243 .评价的激励性254 .评价的多元性25四、研究成效26(一)学生成长有亮色261 .
3、学生学习成绩增量显著提升262 .特长发展全面丰收27(二)教师发展有动力281 .整体科研氛围浓厚282 .教师个人成果累累283 .课题研究深入人心294 .教育教学广泛认可31(三)学校提升有保障321 .明晰发展规划322 .创设发展平台323 .加速发展进程33五、思考与展望33参考文献34附件34“教学评一致性”促成学生高效学习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问题提出(一)过往的研究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我校从未中断过。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学生个性化发展研究”的课题研究,到前些年的“以生态课堂的管理实现课堂的高效教与学”的课题研究(这两个课题都曾获得省级课题研究一等奖),从平等、互动、个性、
4、开放、共情等五方面来探求课堂教学而效的路子,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特性,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和新理念,体现了新时代学校课堂教学的新使命,也体现了我们对这些新要求、新理念、新使命的追求和理解。这些课题的研究使我们懂得如何营造更好的课堂生态氛围,提升实现课堂教学“育人”目标的起点,也进一步提升了我们课堂生态管理的水平。(二)研究的反思这些课题的研究,尤其是前些年“以生态课堂的管理实现课堂的高效教与学”的课题研究,我们获益匪浅,但我们也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生态课堂”的课题侧重于归纳与总结各学科各课堂类型中所体现的促成学生高效学习的要素。但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却发现这是一个穷举的过程
5、,既无法罗列各种不同的学科高效因素,更无法归纳不同学科中不同类型的课堂和不同类型的教师的高效因素。其次,“生态课堂”的课题侧重于研究学生的主观因素和学生与教师间的情感因素。这一研究当然有其重要意义,课堂教学的效率确实与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师生间情感因素相关联,从平等、互动、个性、开放、共情等五方面来探求课堂教学高效也确实取得了许多的效果。但课堂教学中,教师毕竟是主导。教师的“导”如果出现了问题,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又将往哪里去?也就说,失去主导的课堂将是一个盲从的课堂,学生的主体体现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学生的主观因素和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情感因素需要研究,而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因素
6、更是不可忽略的最重要因子。希望学生学得高效,首先必须教师教得有效,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才能促成学生的高效学习,才能将学生主观因素和师生间情感因素的研究发挥到极致。(三)现状的剖析我们在研究中,又将视线从学生主观性、师生情感关系移向了作为主导的教师。在仔细地观察和研究中,我们确实发现了课堂教学中许多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问题。1 .“教、学、评”分离的现象就像一个大胆的导游,漫无目的地带着旅游团到处乱走。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情况,究其根本,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属于“教、学、评”分离现象,通俗的讲就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未能切实地遵循课程目标、学生学情,用大量的讲述与海量的练习来弥补教学中的缺陷,而学
7、生的学习过程疲于应付,因为实在是无暇有过多的思考学习内容与方法,唯一的评价就是等待考查或考试,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种现象。(I)教学凭经验教学经验是一把双刃剑,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经验,但也不能被经验牵着走。例如语文学科从必修一至必修五,所选课文大约有一半是原来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所以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完全是凭自己的经验,通过教材让学生学什么(即教学目标的确定)更是凭借老经验。许多教师并没有去仔细地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有些稍微勤快一点的老师也只是稍加阅读或稍加浏览。也就是说,作为“导游”的教师心里都没有明确我们要去哪里
8、,便带着懵懂的游客们兴富采烈地出发游览去了,于是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便应验了一句俗语一一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当然,老教师的许多经验和感觉还是有用的,比如教材的难点、重点在哪里,教材需要怎样处理才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和理解教材等等。但是“新课程标准”的整个系统已经调整,具体一篇课文在教材中需要实施的目标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安排课时、课堂实施等方方面面都势必会出现问题。(2)教学凭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不但对于学生是这样,对于教师也是,但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师不能单凭一己兴趣去改变教学目标。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科领域有自己的专长与爱好,这本来无可厚非,在教学过程中稍
9、加体现,也是能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但我们的许多教师却常常失去了分寸,尤其是新教师尤其容易走偏。因为喜欢,所以将一切都搬进课堂,条分缕析,细致入微,于是本来只需两堂课,现在上了三堂课;也因为不喜欢,所以即使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内容,也只是草草了事,该做该练的都没有做没有练。我们姑且不说,你喜欢的学生并不一定喜欢,你不喜欢的学生也不一定不喜欢,我们就说一点:作为教师,你在处理教材过程中,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你通过教材想让学生学到什么。处理教材凭兴趣,眼里全然没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也没有“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二(3)教学内容随意删减这种情形的出现原因很复杂,既有因前两种情形而产生的后遗症,也有
10、课时安排不足而造成完成教学进度困难,更有因考虑全市统测复习而进行删减。因为凭经验,所以觉得有些课文可以不上:因为凭兴趣,所以觉得有些课文上得没味道;因为要进行全市统测的复习,有些知识这次反正统测不会考到,所以觉得不上也没关系。但是不管哪种原因,都说明一点:我们的教师眼里还没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也没有“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且最终的效果却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有效吗?2 .“教、学、评”分离导致的问题由于教师未对课程目标进行深入的理解与细化,使得对教材重点、难点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所顾及的是“这个知识我讲过了没有?”、“这个题型我讲解过吗?”或“这
11、个实验我演示过吗?,如果回答都是“是”,则将未能掌握知识的责任推卸给学生,却很少去思考”这个题目有必要讲吗?”、“这个知识点这样讲学生能听明白吗?”或“课堂上怎么样才知道学生学懂了?”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三足鼎立、各自为政,各使各的力,缺乏合理,无用功太多,从而导致了以下一些问题。(1)教学轻课标我们的老师工作都非常认真,精心备课,精心教学,几乎是无可挑剔。然而我们从中却发现了问题。我们的教师在认真备课的过程中,有的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有的在钻研教材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学生的状况,但普遍都忽略了“新课程标准”。我们大多数的教师在对备课的认识上,只是停留在“备教材”“备学生
12、”这一层面。殊不知结合教材、学生与“新课程标准”,细化“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并落实到具体的教材和教学中,这才是备课的关键点。正因如此,我们许多的教师在备课中“凭经验”“凭兴趣”的倾向非常严重。例如语文学科从必修一至必修五,所选课文大约有一半以上是原来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所以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完全是凭自己的经验,通过教材让学生学什么(即教学目标的确定)更是凭借老经验,可是“新课程标准”的整个系统已经调整,具体一篇课文在教材中需要实施的目标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也有许多老师教学“凭兴趣”。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科领域有自己的专长与爱好,这本来无可厚
13、非,在教学过程中稍加体现,也是能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但我们的许多教师却常常失去了分寸,尤其是新教师更是容易走偏。“凭经验”也好,“凭兴趣”也罢,总之是备课时眼里全然没有“新课程标准”,也没有“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这样一来,在确定教学目标、安排课时、课堂实施等方面势必会出现问题,也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2)学习少动力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何方?这也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是作为教师,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有收获,有成就感,这应该是调动学生学习动力的最重要因素。然而因为我们在课堂里没有细化“新课标”的各知识点和能力点,没有明确告诉学生我们这堂课要干什么,要到哪里去,所以,学生跟随老师
14、“云游四方”,东瞧瞧,西逛逛。有些课堂上甚至看似很热闹,可是“铃声一响,啥都不想“,学生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谈论的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天长日久,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动力就会日渐消散,这就更影响课堂学习的效率。(3)评价缺精准我们摆出任何一份检测卷,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的检测卷,无论是阶段卷还是总复习卷,都能发现一个共同点,这份试卷与市统测卷或高考模拟卷基本相同。我们再从命题教师角度去探究,也可以发现,命题教师一般总是先考虑考试范围,然后考虑试卷的总体安排、各知识点的分布等等,很少有命题教师会考虑按照“新课程标准”在相应教材范围内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及能力、一般掌握的知识及能力,然后进行试卷的设计和命题
15、。有些命题教师还常常超出知识及能力的范围,想当然地设计一些所谓的提升类试题,以达成试卷的区分度。也就是说,我们的检测卷常常求“全”,求“难”,求出卷的“水平”,与课堂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不统一,没有完全做到“学什么,考什么”。这样的评价,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没有成功感,因为“一份耕耘”却没有“一份收获”,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四)方向的确立如何在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身上探究提高课堂效率的因素呢?我们在研究中得到了课程专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涕教授和华师大邵朝友博士的指点。他们指出,过分强调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课堂的主导地位,使得我们的课堂变
16、得忘记了该教什么、不知道该如何了解学生学得怎么样、更无从了解教得如何。崔教授有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我们的许多教师就好像是一位大胆的导游,漫无目的地带着旅游团到处乱走。崔教授反复强调,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如同导游带领旅游团旅行。一个旅游团队,在导游初次与团员见面时,首先要向团员们清清楚楚地交代,这次旅行的行程、目的地、要游玩哪些景点等等,没有任何一个旅行团队会糊里糊涂地跟着导游乱逛,也没有一个导游会不向团员们交代清楚就大胆地由着自己的想法满世界乱跑。可是反观我们的教学过程,这样大胆的“导游”却随处可见。我们在研究中也意识到,由于教师未对课程目标进行深入的理解与细化,使得对教材重点、难点不能很
17、好地把握,教师所顾及的是“这个知识我讲过了没有”,“这个题型我讲解过吗或这个实验我演示过吗”,如果回答都是“是”,则常常将未能掌握知识的责任推卸给学生,却很少去思考“这堂课我到底想让学生掌握什么、“我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它”、“课堂上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等等。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三足鼎立,各自为政,各使各的劲,导致教师与学生做无用功太多,这才是课堂教学过程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的关键所在。教学实践和研究让我们的思路逐步地清晰起来,要从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方面追求课堂学习高效率,必须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使得教学目的准确、学习目标明确、评价内容正确。我们也逐渐明白,以往的研究过程并非徒
18、劳,从另一种思维角度审视学生课堂高效学习的思路,力求在课堂教学“教学评一致性”上获得突破,那么原先的研究和探索将更能体现它的意义和价值。二、研究设计(一)相关研究1. “教”与“学”的分离历史X“教”“学”二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己经出现。,,教”甲骨文n=5(爻,算筹)耳(子,孩童)虫(支,手持鞭子、棍杖),造字本义是“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作算术”。脱文解字释日:“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支,从圣。凡教之腐皆从教。”“挚”,甲骨文E(算等)*(六,即“庐”,表示房屋),造字本义是“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st文解字徽释日:“7Tl受悟也。从教,从r从甲骨文和文解字的解释来看,“教”与“学”具有同源性
19、,是对同一人类活动的指称。孔颖达解释说:“上学为教;下学者,学习也。言教人乃是益己学之半也。”学记中说:“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因此,在早期,教与学不分,教学即学习,是通过教人而学,以提高自己。从汉代到清末,我国采取的教育制度主要有选土制度、官学制度、私学制度和书院制度。在古代学校教育中,教师是统治阶级在学校的代表和工具,并拥有和垄断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学校的权威和尊严的地位。总体而言,学生必须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和需要,服从于学校种种强制性的教育和规定,学生永远处在受制于教师和向教师乞求知识的被动和屈从的地位,所以“学”基本受制于“教”,“教”一般不考
20、虑“学”。其实,在此漫长的历程中,也有先哲明确认识并阐述过“教”与“学”的关系,比如明末哲学家、教育家王夫之对于教学中两个方面关系的概括已经近乎完美。他说:“夫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在教学中,学生是在教师之“教”中学,这种“学”依赖于教又不等于教;教师是教学生“学”,这种“教”指向学又绝不能够替代学。但主流的教育制度并未有改变。清末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校后,出现了班级授课制,对教师的“教”特别重视,”教学”演变为“教授”。1917年,陶行知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批评当时“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教育现状,认为“学校”成了“教校”。他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21、而在教学,教学生学。”从此,教学才有了对“学生学”的重视,“教”与“学”开始被作为两个行为体系来认识。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一书中对“教学”下了定义:“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J新中国建立后,广泛学习凯洛夫的教育论,于是,教学的意义成了“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和“学”终于成为两个独立又统一的行为。2. “评”与“教”“学”的融合过程评价是伴随着教学的产生而产生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教学论专著学记中就有关于考核制度的论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
22、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这可说是最早的教育评价思想。教育评价学者都认为:从公元606年开始,在中国持续了近1300年的科举考试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评价形式。科举实际上是一种通过考试录用官吏的制度,主要考核学生的学力水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考试是通行的教育评价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家们开始探讨如何将心理测验的方法应用于教学领域,实现学业成就考核的客观性、标准化和数量化,这就是美国教育家桑代科首倡的教育测验。1933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发起了一项研究,成立了由教育评价与课程理论专家泰勒领导的评价委员会,1942年评价委员会发表了“史密斯一泰勒报告”,第一次系统地
23、提出了评价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奠定了现代教育评价的基础。泰勒认为,评价必须建立在清晰地陈述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来评价教育效果,促进目标的实现。从此,教育评价的思想和方法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国。3. “教”、“学”、“评”的走向统一近几十年来,教育中的“教学一学习一考试”实践正在兴起。这一实践的基本思路是:学习是主动的建构,是一个自我组织的过程;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则被看成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采取一种情境化的质性评价取向,既关注结果评价也关注过程评价,特别强调评价与教学的整合。此时,“教”“学”“评”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走向统一,获得了过程与目标的一致性(如图1所示)。(二)概念界定
24、1. “教”与“学”一致的内涵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我国学术界的基本看法是:教与学是合为一体的。比如,“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王策三教学论稿),“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这一看法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和学属于同一种活动,是同一种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是一种共存共变的关系,没有“教”就没有“学”,没有“学”也没有“教二这种观点在实践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受制于教师的“教工许多教师认为有“教”才有“学”,“教”得越多“学”得越多,因此,教师规定学生的整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3 教学 一致性 促成 学生 高效 学习 实践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55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