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研讨交流发言提纲、心得体会.docx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研讨交流发言提纲、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研讨交流发言提纲、心得体会.docx(3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研讨交流发言提纲、心得体会篇一,共七篇在学习贯彻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实施20周年的交流发言材料、党课讲稿2024年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公布。这是新时代以来第12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回顾新时代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一、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新时代以来的12个中央一号文件,内容因时而变,不变的是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造福亿万农民群众。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举措,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推动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精彩蝶变。坚持把人民的诉求和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是这项工程的重要经验,与抓好“三农”工作的理念一脉相承。从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到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强化农民增收
3、举措,再到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党和国家对亿万农民利益的关心关切体现在12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字里行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二、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从稳面积、提单产两方面入手,明确要求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文件还就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耕地
4、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等进行了部署,保障粮食安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翻阅12个中央一号文件,有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部署贯穿始终,彰显党和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比如,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16年进一步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1年明确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从制度上绷紧了粮食安全的弦。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这在近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得到了贯彻落实。继20
5、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后,今年的文件再次部署从加强“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基地建设、稳定牛羊肉基础生产能力、支持深远海养殖、开发森林食品等多渠道,努力拓展食物来源。三、抓好“三个提升”重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三个提升”,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用三个章节进行了专门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章节,此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认真梳理12个中央
6、一号文件,不难发现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部署也是在不断深化、细化。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2018年提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2021年提出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2023年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一系列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具体举措,包括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等。四、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赋予农耕文明新内涵值得关注的是,去年火爆“出圈”的“村BA”、村超,写入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
7、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在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山脚下的广西崇左市耀达村,依托文旅融合,村庄旅游发展起来,铜鼓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在江西省崇义县上堡乡,一度荒芜的千年古梯田在当地的守护下再现光彩,成为不少游客的“打卡地”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农耕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逐渐焕发出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在近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有颇多着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
8、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等,不断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以来的12个中央一号文件,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鲜明体现和贯彻落实。以中央一号文件为引领,久久为功、不懈努力,必将推动我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进程中不断取得新胜利。篇二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的交流研讨发言提纲2024算中央一号攵件的突出亮点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全面部署和重点任务相结合,就2024年乃至今后一
9、段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和具体安排。这次中央一号文件主题鲜明、主线清晰,既凸显了我们党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体现了长期以来我们党关于“三农”政策的历史传承,重申了近年来党和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政策重点和政策要求,如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等;又基于对当前“三农”工作面临形势、挑战的科学分析,推出了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现实针对性的政策创新举措。深入学习中央一号文件,要结合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科学把握其亮点。这有利于更好地领会我们党关于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准确把
10、握我们党关于“三农”政策的传承演变和创新发展,为做好2024年乃至新时代新征程的“三农”工作赋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更好地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凸显了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深化对“三农”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同之前各年一样,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要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而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一些重大政策导向性创新,如明确“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
11、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如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明确要“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做好三农工作,并进一步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向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就是“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的具体体现。重视高质量发展,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许多地方都有突出体现,如在第四部分“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中提出,“
12、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可单独编制,也可以乡镇或若干村庄为单元编制,不需要编制的可在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通则式管理规定。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做好“三农”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本身就是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重要路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加快推进受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并将“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作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专门一条,较好地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
13、动的要求。此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底线性要求也可视作主要任务,但不同于一般的主要任务,底线需要夯实、筑牢,但未必是越多、越高越好1;这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有明显不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具体政策要求上的创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有较好的体现。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2024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9项重点任务之一,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为其全部28条内容中的专门一条,中央农村工作
14、会议强调“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则将“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各作为专门一条,并在其他条的内容中部署了“有条件的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等具体工作。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15、,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实际上也是我们党深化对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规律性认识的结晶。如在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段就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规避在以往工作中学习先进经验时照葫芦画瓢、简单“抄作业”的局限,也有利于防止对先进经验亦步亦趋、不注意联系当地实际和发展阶段发展要求的问题,进而有利于从根本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细化明确耕地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
16、”,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对做好“三农”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推进相关工作更加切实可行,注重实效。从以往经验看,解决违规占用耕地和耕地“非粮化”问题不能急于求成,要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这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此外,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廓清了新时代新征程关于“三农”工作的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是我们党深化对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规律性认识的突出表现。最近几年来,党中央围绕“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目标或任务,如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
17、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民增收。这些重要目标或任务,涉及新时代新征程党和政府领导“三农”工作的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但是,这些方面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科学回答这一问题,有利于衔接好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把握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廓清这些重要关系,也就容易理解我们党关于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及其“四梁八柱”,更好地明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线图,推动全党全国人民更好地理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8、、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各占一部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抓什么、怎么抓清晰可见。这有利于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共同意志,并将其转化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共同行动。202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一个引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一个定位(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两条底线(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三大重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
19、治理水平)、两大动力(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两大举措(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和一个结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个要求(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际上廓清了上述重要概念或目标任务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总目标;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的两大着力点(姜长云,2023)o正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的,“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绘就宜居宜
20、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具体落实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进展上。为此,要坚守两条底线,突出三大重点,完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两大动力机制,强化一个实施保障(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二、明确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千万工程”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部署并推动实施了“千万工程”。“千万工程”实施之初,从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和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脏、乱、差、散”
21、问题入手,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系统变革和乡村布局、城乡关系的深刻调整。20年来,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实现“千万工程”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浙江全域的迭代升级,统筹激发了乡村的多重功能价值,推动了浙江乡村面貌、农民精神风貌的惊人巨变和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也疏通了科技赋能、文化赋能、改革赋能、城乡融合赋能“三农”发展的路径,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挥了重要的先行示范和探路先锋作用。长期以来,“千万工程”注意“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堪称能够有效提升广大农民甚至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近年来,许多专家和研究机构
22、围绕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2023年,结合纪念“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中央有关部门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发表在求是杂志2023年第11期的文章,就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进行了深度分析2。笔者之前的研究也将“千万工程”的创新意义和经验启示概括为6个“坚持”和6个“注重”,即坚持从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注重激发农民参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农民在参与发展中增强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的能力;坚持生态优先和系统思维,注重推动形成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的“大合唱”;坚持规划先行和城乡统筹,注重发挥
23、示范引领和头雁带动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和政府主导、市场驱动,注重完善鼓励不同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注重探索顺应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特征且富有区域特色的路径和模式。“千万工程”的时代价值在于,第一,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科学把握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社会有效结合的合理区间;第二,坚持守正创新和融合思维,创新新时代新征程实施“千万工程”的方式与路径;第三,坚持人民至上并稳打稳扎,着力推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有机结合(姜长云,2023)o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
24、的实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深入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启示。浙江拥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特征,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良渚文化、吴越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居于全国前列。浙江启动“千万工程”时,正值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为实施“千万工程”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条件。虽然近年来浙江省经济增长在总体上也呈现放缓趋势,但浙江的人均GDP和人均地方财力仍位居全国前列。况且,浙江具有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企业家资源相对富集、创新创业环境优良和邻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示范 整治 千万 工程 经验 研讨 交流 发言 提纲 心得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56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