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减排.docx
《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减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减排.docx(3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减排一、本文概述全球变暧,这个21世纪最为紧迫的环境问题,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地球。其核心原因在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特别是二氧化碳(C02)的排放。因此,对全球变暖的深入探讨以及针对二氧化碳减排的有效策略,成为当前科学界、政策制定者以及公众关注的热点。本文旨在概述全球变暖的现状、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来应对这一全球挑战。我们将首先回顾全球变暖的基本科学原理,然后分析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最后探讨可行的减排策略和技术。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增强公众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认识,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应对全球变暖的行动。二、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排
2、放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重点。这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地球气候系统产生的显著影响。我们需要理解二氧化碳如何影响全球气候。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它可以吸收和发射红外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用。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这种保温作用会增强,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上升,这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变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会导致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影响全球生态系统。同时,气候变化还会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干旱、热浪等,对人类社会
3、的经济、社会、健康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对于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和减少其影响至关重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推动低碳交通、实施森林碳汇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还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尽管全球变暖的严重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仍然面临许多挑战。这需要我们全球各国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应对这一全球性的挑战。三、二氧化碳减排措施全球变暖问题的核心在于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特别是二氧化碳。针对这一问题,全球各国已经开始实施一系列的二氧化碳减排措施,从政策制定、技术发展到生活方式的改变,全
4、方位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政策层面,各国政府正逐步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通过市场机制来降低碳排放。同时,政府也在提高环保法规的严格性,对高碳排放的行业进行限制和监管,鼓励企业采用低碳生产方式。技术层面,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关键。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碳捕获和储存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这种技术可以将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捕获下来,然后储存到地下,从而避免其对气候的影响。生活方式层面,公众对环保和低碳生活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低碳出行、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等环保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例如,越来越多
5、的人选择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行,减少汽车的使用;家庭中也开始使用节能电器,减少电力消耗;购物时选择环保产品,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等。二氧化碳减排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从政策、技术、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四、国际合作与政策制定面对全球变暖这一严峻挑战,国际合作与政策制定显得尤为关键。全球变暖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复杂问题。因此,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和公众必须共同努力,形成全球性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二氧化碳减排工作。各国政府需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环保政策,明确二氧化碳减排的目
6、标和时间表。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清洁能源、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国际合作在应对全球变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制定全球性的减排协议和行动计划。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国际组织在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减排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及其下的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为各国提供了合作与对话的平台。各国应积极参与这些国际机制,共同推动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企业和公众也是推动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力量。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
7、强环保管理,推广低碳技术和产品。公众应提高环保意识,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共同为应对全球变暖贡献力量。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减排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努力。只有通过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变暖这一严峻挑战,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五、结论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它正在对地球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对全球变暖现象的深入研究,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力。因此,为了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包括二氧化碳排放的来源
8、、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以及减排措施等。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得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减缓全球变暖趋势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际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减排措施,包括加强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等。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全球变暖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各国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减排行动。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完善。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减排是一个紧迫而复杂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地球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参考资料: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
9、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进而造成了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
10、影响人类健康。汽车限行,暂停生产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气候变暖和雾霾污染。198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48Co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02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在20世纪全世界平均温度约攀升6摄氏度。北半球春天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约10天。20世纪90年代是自19世纪中期开始温度记录工作以来最温暖的十年,在记录上最热的几年依次是:1998年,2002年,2003年,2001年和1997年。2019年,全球气候系统变暖加速,物候
11、期提前、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多项历史纪录被刷新,气候极端性增强。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第二暖的年份。过去五年(20152019年)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个年份。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暖。为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
12、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目前已有197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用受限的生活方式,减少热量排放:工业服务于生活,生活用品受限,工业自然减少。减少热量排放应放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上,用固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制定出固定的生活用品,用固定的生活用品,限制生活用品的滥用,用有限度的使用生活用品,达到限量生产,限量加工,从而抑制工业泛滥,减少热量排放。在人类近代历史中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的来源不同,精确度和可靠性也参差不齐。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中,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一直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
13、的。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的仪器记录,当年的记录很少考虑的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但是根据仪器记录,1860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的平均温度上升了75;自1979年开始,陆地温度上升幅度约为海洋温度上升幅度的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25,而海洋温度上升了13)。同年,人类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发现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12至22。2000年之后,多方组织对过去100O年的全球温度进行了研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和讨论后发现,自1979年开始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其他的研究报告显示,从20世纪初开始至今,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增加了约If(6);在过去的40年中,平均
14、气温上升约5f(2-3);在20世纪,全球变暖的程度是更超过在过去400-600年中任何一段时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显示,自19世纪广泛地用仪器测量并记录温度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温度记录还要高。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相反的是,他们测量显示,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H0,瑞士格罗诺镇录得5C,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1,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5,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
15、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53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8,破了1997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11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2,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IC还要高。据俄罗斯独立报2013年7月31日消息,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文章称,随着海平面上升,美国约1
16、400个城市至2100年或将被淹没。据报道,该结论由ClinlateCentral独立研究中心的本杰明施特劳斯研究所得。他的研究报告称,至2100年,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127厘米,届时,美国约1400个城市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在这份研究报告中,施特劳斯特别关注了美国佛罗里达州和路易斯安那州。他认为,佛罗里达州150个城市的270万人,以及路易斯安那州114个城市中的120万人都将处于极大的威胁中。面临淹没威胁的地区还有新泽西州、加利福尼亚州和北卡罗来纳州等。根据新科学家杂志上的研究报告,“浮质法”能够让抵达地面的阳光减少五分之一。不过,这种方式也会降低天空的蓝度,从我们熟悉的蔚蓝色变
17、成白色。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本-克拉维茨表示,人类可以通过实施地球工程,解决面临的环境问题。然而,这种做法也会产生副作用。他指出,喷射到空中的颗粒直径在1到9微米之一,负责将阳光反射回太空。不过,由于太空中存在这些颗粒,天空的颜色也会从蓝色变成白色。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古代农业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说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持续了数千年。研究人员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大气中甲烷和CO2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带来的温室气体,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拉迪曼承认,
18、研究结果非常容易引起争议。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7日说,科学家通过两项最新研究预测,即使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纪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预测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他们的成果将由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评估,收录到2007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中。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魏格雷提出了一个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他认为,由于海洋存在“热惯性”,对温室气体等外界影响的反应有所滞后,本世纪全球变暖的趋势只不过是以前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据预测,
19、到2400年,已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成分,将至少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不断新排放的温室气体,又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额外升高2至6。这两个因素还会分别引起海平面每世纪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要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就必须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极其低的水平,即使这样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恐怕也难以避免,每世纪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乐观的预测。由杰拉尔德梅尔等人发表的第二篇论文则预测,由于“热惯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纪中人类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温室气体,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也将至少升高5C,海平面将上升11厘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学家早先的预测值高了一倍多。梅尔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以前的预测没有考
20、虑到冰川融化等的影响。梅尔的研究小组用两套数学模型,借助超级计算机模拟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低、中、高时的气候和海平面变化情况。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地球表面植被覆盖不断减少与全球气候变暖两者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首先对这个更为科学的数学模型作一简单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焦耳定律可以用公式Q=I2Rt表示光照射到某些物质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也就是光能量转换成电能。这类光致电变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effe
21、ct)o光电效应分为光电子发射、光电导效应和光生伏特效应。前一种现象发生在物体表面,又称外光电效应。后两种现象发生在物体内部,称为内光电效应。赫兹于1887年发现光电效应,爱因斯坦第一个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其实就是力、热、光、电四大力学,近代物理等一些理论,还要知道高等数学、地质构造板块运动等方面的一些知识。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地同时进行自转,黄赤夹角是23度26分,在太阳辐射的照射下,由于光电效应,地表物体的电子被不断电离,形成的负离子随着热空气上升,使得地表带上正电荷,带电量与太阳辐射强度以及时间成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太阳在不断为地表充正电荷,负电荷则上升至高空,整个地表与大气层构成一个超
22、级巨大电容器。由于海水是良导体,相比之下,大陆板块是不良导体,因此电荷在海平面能够迅速流动,而在大陆上则流动相对缓慢一些,由于尖端效应,电荷将向地球表面海拔较高的地区不断聚集,因此,海平面总的电流效应为零,电流效应将主要体现在大陆板块之中。这样就可根据地球板块分布、地表详细地形地貌、地球自转情况以及太阳辐射角度等基本参数建立一个地球的电流及电荷模型,可计算出分布情况,理论上能够得出与实际非常吻合的结果,视参数选择的精确度以及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当地球一侧面对太阳时,根据此理论模型,若外界太阳辐射全部屏蔽,则地球表面的电荷运动趋势是不断向尖端地带运动,产生电流场1,称之为磁场1(这个电流场与地
23、表大陆分布情况以及大陆海拔情况有关,且电流各向同性,所以其总体效应为零,但可在局部地区对地磁场的分布造成影响);与此同时地表在不断地放电,因此在太阳辐射存在的情况下,地球正对太阳一面的电荷分布(主要分布在大陆上)是东面电荷最多,西面电荷最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在面对太阳一侧形成了自东向西的电流,称之为电流分布2,这个电流产生一个磁场,称之为磁场2,且可知面对太阳一侧,磁场较强,背对太阳一侧磁场发散;此外地表尖端地带聚集的正电荷随着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磁场大小可称为磁场3;而地表上空的负电荷也在随着地球自转产生电流场4,对应一个磁场,可称为磁场4,由于正负电荷总量相等,因此磁场3和磁场4总
24、体效应为零。磁场2是地磁场的主要来源,具体数据则需要根据太阳辐射情况、大陆板块分布情况等详细数据建立模型计算。可将地球视为一个超级电容器,在太阳为这个超级电容器以1800A持续充电的同时,也在进行着1800A的放电(见费曼物理学讲义闪电平均电流1800A,可推知充电电流是1800A),这个放电,就是闪电,所以,地球上当今20世纪闪电的平均电流就是1800A,闪电的电流则是自地表向高空,自下而上。闪电需要将空气击穿,因此多发生在空气湿度较大的地带,如阴雨大风天气、以及较高海拔火山口地带等。地球的表面电场强度自下而上超过100V/m(见费曼物理学讲义),电场分布应该是,地表直到电离层,因此,可以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球 变暖 二氧化碳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58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