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docx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目录一、发展回顾与面临的形势(一)发展回顾(二)面临的形势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三、重点任务(一)实施科普惠及民生工程(二)实施科学素质提升工程(三)实施科普设施优化工程(四)实施科普产业创新工程(五)实施互联网+科普”工程(六)实施创新精神培育工程(七)实施科普助力创新工程(八)实施科普协同发展工程四、保障措施(一)创新科普体制机制,加强工作协作联动(二)完善科普政策法规,优化科普创新环境(三)优化科普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四)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构建立体传播体系(五)建立监测评估机制,确保重点任
2、务实效“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市民科学素质,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良好基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以下简称科普条例)、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国家“十三五科学技术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专项规划、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等,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回顾与面临的形势(一)发展回顾十二五时期,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科普法、科普条例、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学技术
3、普及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提高市民科学素质为宗旨,围绕提升科普能力、培育创新精神、关注目标人群、丰富科普活动、打造科普精品等重点任务,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市民科学素质达标率从2010年的10.0%提高到2015年的17.56%,超额完成十二五设定的12%的目标,科普工作位居全国前列,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1.科普能力显著增强。北京地区500平方米以上的科普场馆达到IOl个,比“十一五增加36个。北京地区科技馆、科学技术博物馆建筑面积达1
4、09.78万平方米,比十一五增加41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科普场馆展厅面积221.28平方米,比十一五增长24.45%o创建社区科普体验厅50家,覆盖16区50余万人;创建市级科普基地326家、市级社区青年汇500家、科普活动室2000余家、科普画廊3500余个。报纸、期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科学知识的力度和能力不断增强,电台、电视台播出科普(技)节目时间达到9.97万小时。科普原创水平显著提高,科普图书年出版种类和册数逐年增长,北京地区累计入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104部,占全国52%。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科技传播的重要方式和向社会公众答疑解惑的重要渠道,有效支撑了
5、北京科技工作。2 .科普活动蓬勃发展。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及科技相关重大事件,依托北京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科普项目,培育了北京学生科技节、城市科学节、科学嘉年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诸多品牌科普活动,实施了一批科普惠农、科普益民等常规科普计划,在全市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翱翔计划、雏鹰计划等培养了大量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使科教活动走在了全国前列,翱翔计划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科普(技)讲座、科普(技)专题展览、科普(技)竞赛分别达到4.89万次、4835次、3035次,均高于全国2.81万次、4375次、1525次的平均水平。3 .科普资源日益丰富。全市进一步开
6、发和整合首都科普资源。科普经费年度筹集额稳定增长,人均科普专项经费由“十一五的36.42元上升至46.01元,增长26.33%,远高于全国4.68元的平均水平。科普队伍日益壮大,逐渐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科普专家李象益作为中国人首次摘取世界科普领域最高奖项“卡林加奖。以科普项目社会征集为抓手,发掘撬动社会优势科技资源,推动一大批高校院所和企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科研机构和院校向社会开放数量达569家,比一五增加190%。支持中科院建立了40多个科技资源科普化平台,众多优质资源加入科普服务的阵营。4 .统筹协调机制不断优化。根据科普法、科普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全市科普工作实际需要,北京市
7、加强政策引导,注重资源配置,强化部门联动,科普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形成了在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框架下,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推进科普工作的格局。先后出台实施方案、关于加快首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北京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表彰工作管理办法、北京市科普基地管理办法等文件,完善了政策法规、表彰奖励、监测评估等相关机制。大力支持和引导一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参与科普,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工作的良好局面。(二)面临的形势我市科普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着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全面推进,全市科普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一是市民总体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
8、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差别较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要求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科学普及和公众科学素质达到新高度。二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普品牌较少,社会化、市场化、常态化、泛在化的科普工作局面尚未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要求北京科普以区域协同的胸怀、国际合作的视野谋划科普新篇章。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科技传播手段日新月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新技术和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逐渐渗透到各领域,要求以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四是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求科普创新体制机制,对科研院所
9、、高校和高科技企业的科技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对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进行推广和普及,急需科普工作提出新思路。五是科技服务业将科普列为重点产业内容,对处于起步阶段的科普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新引领、共享发展的工作方针,北京科普工作要站在大视野、大科普、国际化的高度,以建设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为核心,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为目标,以打造首都科普资源平台和提升“首都科普品牌
10、为重点,着力提升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精准、有效供给能力,着力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理念的推广和普及,着力推进互联网+科普和两微一端科技传播体系,着力培育创新文化生态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二)基本原则一一坚持服务大局和创新引领相结合科普工作应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精准发力,注重实效。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北京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大局,把科普工作贯穿于各领域各环节,统筹推进,尽快建成相适应的支撑体系。一一坚持开放共享和全面跨
11、越相结合发挥北京科普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理念向周边地区和其他省区市辐射溢出,使创新成果在周边地区和其他省市区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融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现首都、区域、全国发展新跨越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一一坚持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相结合发挥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作为科技工作“一体两翼的作用,促进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的相互衔接与渗透,吸引市民关注科技发展、支持科技创新,支持科研工作者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鼓励科学家担任科普导师、传媒科学顾问,营造“鼓励创新、勇于创造、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和创新氛围。一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行相结合充分发挥
1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形成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相互补充的格局,不断提升科普产品的供给能力,拓展科普事业新空间。(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成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的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首都科普资源平台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科普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科普人才队伍持续增长,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科普传播能力全国领先,创新文化氛围全面优化,科普产业初具规模,公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首都科普”的影响力和显示度不断提升。具体目标如下:一一全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4%o科普投入显著提高,人均科普经费
13、社会筹集额达到50元。每万人拥有科普展厅面积达到260平方米,实现存量提升,增量增效。一一建立以大科学家为代表的科普人才梯队,每万人拥有科普人员数达到25人,实现科普服务全覆盖。一打造30部以上在社会上有影响力、高水平的原创科普作品,培育3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普产业集群。一一培育5个以上具有全国或国际影响力的科普品牌活动。首都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公众获取科普服务的渠道更加便捷。一一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理念推广服务机制建成,科普信息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一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形成,公众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三、重点任务建设以互联网+科普为核心,以传播知识、传播精神和传播文化为理念的首
14、都科普资源平台。调动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研条件资源,挖掘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等科技成果资源,促进科普基地、科普产品、科普影视、科普图书等科普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建立畅通的服务渠道和开放共享机制,形成系统化、网络化、专业化的科普服务体系。重点实施八大工程。(一)实施科普惠及民生工程发挥大型品牌科普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拓宽思路、拓展视野、创新形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品牌科普活动,吸引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科普机构参加北京科技周、全国科普日、北京科学嘉年华、全国双创周等,提升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办好城市
15、科学节、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等一批充满活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化科普活动。鼓励各区紧密结合发展规划、重点产业和特色资源等,培育一批常态化科普活动。提升主题特色科普活动效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和人民群众重大关切,深入开展主题特色科普活动,为社会公众解疑释惑,提高公众的科学认知水平和科学生活能力。做大做强北京创造2025、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首都网络安全日等形式多样的市级大型科普活动。创新科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围绕气象、航天、知识产权、防灾减灾、博物馆、环境、地球等主题日(周),开展系列科普活动。支持各区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开展特色主题
16、科普活动。加大科技惠民成果推广。围绕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改善、食品安全保障、重大疾病攻关、城市建设与精细化管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等民生科技重点工作,开展牵手蓝天、食品安全在行动等科普活动。以科普基地、社区科普体验厅等为重要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推广普及科技惠民成果,提高百姓爱科学意识、学科学能力、用科学水平。开展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普及,着力推动防灾减灾知识技能“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增强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安全防范和紧急避险的能力。(二)实施科学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培训制度,编写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教材。利用现代化信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十三 时期 科学技术 普及 发展规划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59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