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docx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docx(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京政发(2011)36号附件:北京市“十二五”市级综合专项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年十二月前言1一、水资源形势3(一)水资源现状3(二)“十二五”时期用水预测4(三)主要问题6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8(一)指导思想8(二)规划原则8(三)规划目标9(四)规划指标10三、水务发展规划格局11(一)水源保障格局H(二)城乡供水格局12(三)城乡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格局14(四)城乡水环境格局15(五)水资源保护格局16(六)防洪排水格局18四、“十二五”时期规划重点任务19(一)建设七大类工程19(二)重点完善八项管理29(三)“十二五”规划项目及投资32五、规划实施效果
2、33(一)水源短缺状况得到缓解33(二)供排水保障能力明显提高33(三)城乡水环境实现人水和谐33(四)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33六、保障措施35(一)加强部门协调联动35(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36(三)明确投融资政策36(四)完善应急保障措施36(五)科技人才保障37(六)加强对外合作37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务设施是公益性基础设施,水资源管理是经济社会宏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性季风气候,水资源天然禀赋条件不足决定本市长期缺水。1999年以来连续12年干旱,年均水资源量仅有21亿立方米,比多
3、年平均减少44%。北京水务工作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转变,农村水利向统筹城乡水务转变和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的要求,通过大力推进节水、建设应急水源地、水库优化调度、扩大利用再生水、境外调水等措施,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了年均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确保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的成功举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综合专项规划之一。根据市委、市政府和中央有关部委关于开展“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北京市水务局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专家论证、社会参与、深入实际的原则,
4、科学谋划水务战略格局,确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规划在研究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路径上采取了大背景思考、大范围统筹、大格局推动、大结构调整的技术路线,力争在“十二五”时期,为确保“四个安全”、在全国实现“五个率先,规划构建“六大格局”、实施“七大工程”、完善“八项管理制度”,为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一、水资源形势(一)水资源现状。1 .水资源基本情况。(1)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北京市多年平均(195620()()年)降水量585毫米,形成地表水资源量17.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5.6亿立方米(扣除地表地下水重复量后地下水资源量19.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37.4亿立方
5、米。多年平均地表水入境水量21.1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9.5亿立方米。(2)近年水资源状况。19992010年年均降水量475毫米,形成地表水资源量7.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7.2亿立方米(扣除地表地下水重复量后地下水资源量13.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21.2亿立方米。地表水入境水量4.7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5亿立方米。2 .降水和来水严重不足。与多年平均相比,近12年降水量减少19%,水资源总量减少43%,入境水量减少77%,两库来水减少79%,可用水资源急剧减少。近12年,密云水库年均来水量2.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72%;官厅水库年均来水量1.3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86%
6、。3 .城市应急水源地已接近开采极限。近12年,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从1L9米下降到24.9米,年均下降Ll米。自20()3年以来,怀柔、平谷、昌平等应急水源地陆续建成,开采初期地下水埋深在10米左右,开采以来年均下降35米,目前埋深超过40米,已接近设计开采值。第八水厂水源地取水能力从48万立方米/日衰减到18万立方米/日,衰减60%;第三水厂取水能力衰减50%。城市应急水源地开采以来,周边农用机井50%以上出水不足,严重影响当地农民用水,城乡供水矛盾十分突出。4 .本地水资源保障首都供水安全难度增大。人口增长、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用水刚性需求持续增长。北京市2010年常住
7、人口1961万人,按照近12年本地平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07立方米。与国内外大城市相比,北京市的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其他城市。(二)“十二五”时期用水预测。1 .预测原则。“十二五”时期仍需继续采取非常规措施,按照用水总量控制、生活用水适当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农业用新水负增长、生态环境扩大再生水使用的原则,确定用水量。生活用水适当增长。按照“十一五”时期实际每年增加人5060万,生活人均用水量240升/日(其中居民生活用水量120升/日),生活用水量每年增加0.6亿立方米。工业用新水零增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限制发展高耗水、高耗能产业,提高利用效率,实现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农业
8、用新水负增长,总量维持12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增加到3.5亿立方米。到2015年环境总用水量达到5.3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增加到4.4亿立方米。2 .预测结果。预测20112015年全市总用水量37.24L1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量16.218.6亿立方米。表1“十二五”时期全市用水量预测表单位:亿立方米分项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生活用水量16.216.817.418.018.6工业用水量5.25.25.25.25.2农业用水量1212121212环境用水量3.83.94.04.15.3总用水量37.237.938.639.341.1预测20112015年城六区
9、总用水量16.517.9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量10.5-11.7亿立方米。表2“十二五”时期城六区用水量预测表单位:亿立方米分项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生活用水量10.510.811.111.411.7工业用水量2.92.92.92.92.9环境用水量3.13.13.13.13.3总用水量16.516.817.117.417.9(三)主要问题。“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是化解水资源风险、加大节水开源力度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关键时期。1 .城六区水源硬缺口逐年加大。按2009年和2010年年均来水20亿立方米预测,通过采取继续超采地下水、
10、动用密云水库库存、扩大再生水利用等措施后,年均仍存在4.5亿立方米城市供水硬缺口。2011年缺水3.7亿立方米,2012年缺水3.8亿立方米,2013年缺水6.5亿立方米,2014年缺水6.6亿立方米。2015年南水北调年来水10亿立方米,给城区配置8亿立方米,在应急水源地停止开采、城区自来水水源井涵养、自备井置换的情况下,缺水1.9亿立方米。2 ,供排水设施能力不足。供水设施保障能力低,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仅为1.06。污水处理设施能力不足,虽然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4%,但郊区污水处理率仅为52.4%,水环境体系脆弱。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城市建设硬化面积加大导致径流系数增加,加大了城市排水压力,
11、造成城市积水时有发生,影响了城市的运行安全。通州新城、未来科技城、首钢核心区、北京第二机场、中关村北区、雁栖生态建设示范区、房山汽车产业基地等重点发展区域,供排水基础设施薄弱,应加快建设。3 .水务管理工作同发展需求不适应。(1)法规制度体系尚不完善。现有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与法规相配套的规范标准、规章制度等支撑体系存在缺陷。(2)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基层水务管理、应急管理、安全监管、投融资等机制需要完善。(3)管理能力相对薄弱。科技创新能力、制度保障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水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有待提高;水资源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
12、的作用有待提高。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和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京发(2011)9号),以水源安全保障为主线,以流域综合治理和供排水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城市雨水收集,全面推进集、蓄、拦、调的水循环利用,坚持“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加快推进“民生水务、科技水务、生态水务”建设,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为首都经济社会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及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二)规划原
13、则。1 .协调发展的原则。水务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需求和宜居城市建设相结合。2 .统筹兼顾的原则。处理好节流与开源、保护与利用、防洪减灾与生态环境,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3 .高效利用的原则。节水优先,全面治污,优化配置,循环利用。4 .改革创新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加强部门联动,理顺水务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三)规划目标。1 .确保四个安全。水源安全:确保水源,2014年前年境外调水46亿立方米,2015年南水北调1()亿立方米水进京,再生水利用10亿立方米;供水安全:城区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25,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城区供水漏损率控制在14%以下;水环境安
14、全: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理率100%,跨省市界断面COD、氨氮含量达到国家考核标准;防洪排水安全:确保水库、水闸安全,骨干河道防洪达标,城区和新城防洪排水达标,构建完善有效的雨水利用体系。2 .实现五个率先。实现境内五大水系连通和充分收集雨水目标,率先达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目标,率先达到国际领先利用水平;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目标,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目标,率先建成统筹城乡的高标准节水型社会;实现应用推广高新技术目标,率先完成科技水务体系建设。(四)规划指标。根据“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水务发展目标,拟定以下规划指标。表3北京市十二五
15、水务规划主要指标表类别序号指标目标节水指标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15%以上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5%以上3城市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95%以上4农业节水灌溉面积比例95%5灌溉水利用系数0.7供水指标6城六区自来水供水占有率90%7新城自来水供水占有率80%8城区供水安全系数1.259城区供水漏损率14%以内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指标10全市污水处理率90%11城六区污水处理率98%12新城污水处理率90%以上13村镇污水处理率60%14全市再生水利用率75%15全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100%1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10平方公里水资源保护指标17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61条18跨省市界CoD考核
16、断面达到国家考核标准防洪指标19中心城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20新城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三、水务发展规划格局(一)水源保障格局。构建“外调水与本地10座水库、6处水源地和再生水统一配置”的水源保障格局,建立以本地水、外调水、再生水和应急备用水源等多水源互联互调、分质供水、安全可靠的水源系统。10座水库:官厅、密云、怀柔、白河堡、遥桥峪、半城子、大水峪、北台上、斋堂、十三陵。6处地下水源地:顺义的八厂水源地、三厂水源地、怀柔应急水源地、平谷应急水源地、张坊应急水源地、马池口应急水源地。为满足北京市不同时期的用水需求,北京市水资源保障战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4年前),南水北调中线
17、来水之前,争取境外调水,应急水源地不停采,继续动用密云水库库存水,确保首都水源安全。积极推进海水淡化,作为首都战略水源的前期工作。第二阶段(20152020年),在南水北调来水初期,争取多调水,以减少本地地下水开采,涵养保护地下水。逐步实现城区主要依靠外调水、郊区依靠当地水源的城乡水源保障布局。现有的应急水源地由市政府统一管理调度,作为城市的备用水源,兼顾当地供水。第三阶段(2020年之后),首都水源保障将具有坚强的抗风险能力,拥有多种补源通道和灵活的调度能力,实现城乡水源保障的合理布局,实现宜居的水生态环境。(二)城乡供水格局。全市形成力个中心城供水网、10个新城供水单元和多个村镇供水点”,
18、即“1+10+N”的城乡供水格局。中心城一网由一条环路、两大动脉、四个枢纽、六座主力水厂构成。一条环路:由总干渠西四环段、南干渠、东干渠、团城湖第九水厂输水管线等形成沿五环路的供水环路系统。两大动脉: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至密云水库输水工程和密云水库至九厂输水管线。四个枢纽:大宁调压池、团城湖调节池和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六座主力水厂:现状第九水厂、第三水厂、第八水厂、田村山水厂,规划郭公庄水厂、第十水厂。10个新城供水单元:实现“每个新城至少建成一座骨干水厂,新城内部管网互联互通L保障新城供水安全。多个村镇供水点:建设7()个集约化供水单元,提高村镇供水标准。(三)城乡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格局。1
19、 .污水处理。污水处理厂按照适当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污泥处置按照“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资源化”的原则,形成“城六区22座污水处理厂全部为再生水厂,建成8处污泥处置工程;新城建成34座再生水厂;42个重点镇均建有污水处理厂,水源区村村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格局。城六区22座再生水厂:现有方庄、高碑店、酒仙桥、北小河、清河、肖家河、吴家村、卢沟桥、小红门、北苑K)座,新建回龙观、东坝、定福庄、郑王坟、空头、五里坨、孙河、苇沟、河西、上庄、翠湖、稻香湖12座。城六区8处污泥处置工程:现有清河、水泥厂、方庄、庞各庄4处,新建高碑店、琉璃河、小红门、郑王坟4处。2 .资源化利用。随着污水处理厂的升
20、级改造、再生水厂建设和再生水用户的扩大,本市将逐步形成“城六区利用22座再生水厂,建成4个热电厂回用系统、6个河湖环境补水工程,实现4大热电中心、3()条河流、27个湖泊、多处郊野公园全部使用再生水;新城利用34座再生水厂向郊区10个水网、10个新城滨河森林公园、约3.3万公顷(50万亩)农田灌溉以及其他工业与市政杂用领域得到充分利用再生水”的资源化利用格局。(四)城乡水环境格局。建设宜居城市,实现“水清、岸绿、亲水、怡人”的河湖水环境,维持河流的健康生命。全市形成“一个内城水系、三大生态水网、五大水系联通、多处湖泊湿地星罗棋布”的水环境格局。一个内城水系:是指能够体现老北京风貌的六海及其连通
21、的周边水系。三大生态水网:以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为主干的流域综合治理,建成各具特色的绿色生态系统。五大水系联通:拒马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洵河。多处湖泊湿地:结合再生水和雨洪水的利用,建设河湖水环境,形成河道、湖泊相互连通的众多水域。(五)水资源保护格局。在山区水源地,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在平原水源地要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禁止污染水源地的生产、生活行为。全市的水资源保护要溯源治污、点线面结合。建成“密云、怀柔、官厅3座水库上游一、二级保护区、16条河道两侧各1公里的地表水保护区以及南水北调总干渠两侧各200米的保护带;6个重要地下水水源地、
22、1()个新城集中地下水源保护区;多个村镇集约化供水水源保护区”共6500余平方公里的水源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面积:(总计6552平方公里)重要地表水水源地:密云水库上游一、二级保护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官厅水库上游一、二级保护区面积660平方公里;怀柔水库上游一、二级保护区面积120平方公里;16条主要河道两侧(左右各1公里),河道总长577公里。6个重要地下水水源地:水源八厂和怀柔应急水源地保护区面积258平方公里;水源三厂水源地保护区面积31平方公里;平谷应急水源地保护区面积152平方公里;马池口应急水源地保护区面积149平方公里;张坊应急水源地保护区面积98平方公里。10个新城集中供水的
23、地下水源地:保护区面积240平方公里。多个村镇集约化供水水源地:保护区面积2920平方公里。(六)防洪排水格局。建设由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雨水集蓄、排水设施等组成的防洪排水工程体系。山区洪水利用水库控制调蓄,平原洪水利用河道下泄、滞洪区滞蓄。中心城按照“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原则调度洪水。形成“上蓄、中疏、下排、有效滞蓄利用雨洪”的防洪排水格局,确保防洪安全。四、“十二五”时期规划重点任务(一)建设七大类工程。1 .境外调水及市内开源工程。(1)河北应急调水:利用南水北调京石段干线工程,继续实施河北四库应急调水工作,建立与河北省调水机制,争取2014年前每年调水46亿立方米。(2)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十二 时期 水资源保护 利用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59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