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十三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docx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昌平区“十三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docx(6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北京市昌平区“十三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2016年5月目录第一篇园林绿化建设概况及发展形势1第一章“十二五”时期园林绿化建设的主要进展.1第二章“十二五”时期园林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6第三章发展形势8第二篇发展思路13第一章指导思想13第二章基本原则13第三章主要预期指标16第三篇建设任务17第一章山区生态屏障体系建设17第二章一楔三廊造林体系建设22第三章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24第四章湿地生态体系建设27第五章绿色产业体系建设29第六章生态文化体系建设32第七章安全体系建设34第四篇保障机制40第一章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40第二章严格依法治绿,强化执法能力40第三章强化资金保障,细化
2、资金监管41第四章加强队伍建设,实行专业管理41第五章重视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42第六章加大宣传力度,提倡公众参与42附表43附表一、昌平区“十三五”园林绿化发展规划主要指标43附表二、昌平区园林绿化局“十三五”时期拟建设的重点项目表44附表三、2016年区政府投资重点新建项目表57ii第一篇园林绿化建设概况及发展形势第一章“十二五”时期园林绿化建设的主要进展昌平既是首都的城市发展新区,又是生态涵养发展区,承担着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昌平区园林绿化局紧紧围绕建设“美丽昌平”的战略目标,立足区域功能定位,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系统实施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工程
3、,深入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昌平绿化事业取得了新成就。到2015年底,全区有林地面积从一五”末的52192.33公顷增加到62070.50公顷,林木绿化率由60.6%提高到66.41%,森林覆盖率由38.85%提高到46.20%。城市绿地覆盖面积从“十一五”末的5352.67公顷增加到6107.09公顷,绿化覆盖率由39.01%提高到45.8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4.01平方米提高到27.12平方米。一、区域绿色空间得到大规模扩展2012年以来,完成平原造林面积12.5万亩。其中2012年3.5万亩,2013年4.9万亩,2014年3.3万亩,2015年0.8万亩。栽植各类苗木共计550万株。
4、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林业工程20.76万亩,完成景观廊道绿化面积L7万亩。完成森林健康经营工程22万亩抚育任务(含国家重点公益林抚育)。区域绿色空间获得了大幅拓展,景观环境持续优化,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打造大尺度“平原绿网”。围绕旅游公路干线、景点联络线、乡村级公路以及河道两侧,累计实施公路河道绿化工程100公里,年均实施20公里(折合面积300亩),切实发挥了对局部微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作用,实现了绿色通道“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整体景观效果,开启了昌平区绿化建设的新局面,为昌平区乃至北京市后续启动实施平原地区造林工程积累了经验。打造高水平“山区绿
5、屏二按照“集中连片、形成规模、突出景观”的原则,在南口、延寿、崔村、兴寿等镇(地区)的名胜古迹区、风景旅游区及交通干线等周边地区,年均安排2000亩彩叶树种造林工程,五年累计实施彩叶树种造林工程1万亩,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为市民秋季旅游观光、休闲游憩创造了良好环境。打造多功能“城市绿景二加快公园绿地建设,完成东小口森林公园(二期)、半塔及太平郊野公园建设,种植各类乔灌木7万株,地被植物26万平方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种植树木74.3万株,其中乔木16.11万株,灌木58.19万株;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完成园林景观部分可实施范围的90%,面积达220公顷。推进规划建绿、见缝插绿,连续5年实施城
6、镇绿化为民办实事工程,新建代征绿地29处、157.26公顷;完成20个老旧小区绿化改造,面积10.55公顷;改造城镇道路绿化39条、面积28.15公顷。基本形成了以公共绿地、道路绿化带以及单位和居住区绿地为主,点、线、面、带、环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乔灌结合、花草并举、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错落有致、景观优美的城市景观环境。二、绿色产业体系全面升级“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林果花卉产业。全区果树产业以“提质增效、标准管理”为指导思想,发展都市型现代果业。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和鼓励果农勤劳致富等措施,使全区果树面积达到19.8万亩,年总产量稳定在4000万公斤水平,产值由2.6亿元增长到3.2
7、亿元,惠及L9万户果农。苹果主导产业已经进入老园更新改造和发展矮密集约现代果园的历史阶段,通过紧密围绕“苗木优种化、栽植矮砧化、栽培有机化、管理精细化、优质高效化、果园园林化”的“六化”目标建设和发展,全区苹果矮密集约栽培面积达1万亩,并通过“三统一分”的创新建园模式,建设了桃林村高标准千亩苹果观光采摘园。通过连续四届苹果文化节的举办,建立和完善了苹果地理信息系统(昌平苹果网和手机APP),使全区2623户苹果户实现网上信息宣传和网上电子交易,使“昌平苹果”品牌价值达11.67亿元。累计引进苹果、桃、葡萄、甜柿等新优品种100多个,引进示范推广高接换优和树形改造等新技术。柿子、板栗等传统果品得
8、到恢复和发展,满足了市民个性化需求。果树产业政策性保险得到全面实施,实现了政策普惠,果业抗灾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发展和扩大技术骨干、农民技师、乡土专家队伍,建立和完善示范户、示范园推广模式,累计培训果农2万人次。“十二五”期间,集成首都科技资源,实施“科技兴花”战略,提升花卉产业科技含量;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发挥政策优势,扶植以百合为主的花卉产业;于2011年至2013年承担“国家级百合栽培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建立了适合于百合栽培的日光温室及相应的种植技术,开创了防沙治沙的新途径;引进百合切花品种近100个,推广22个。至“十二五”末,全区花卉总面积3000亩,切花类产量累计达到4043.1
9、35万枝,盆栽植物3548.223万盆、观赏苗木426.818万株,花卉用种苗3162万株,可食用及药用花卉2.77吨,花卉用种球2171万粒,草坪302.482万行,总产值累计达到71522.1万元,初步形成了以百合产业为主、多种花卉并举的花卉产业格局。三、绿色保障体系切实筑牢不断健全绿化管护体制,坚决守住生态安全红线。全区共有专业森林消防队20支、队员395人,护林员5616人(其中生态林管护员4850人)。建成瞭望塔33座,每年开设防火道近百万延长米。“十二五”期间,全区发生一般森林火灾1起,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形势总体平稳。设立1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1个市级中心测报站,75个市级监测
10、测报点,80个区级监测测报点,监测测报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等林果有害生物32种。每年开展三次以美国白蛾为主的地面防治工作,共计出动人工3万余人次,累计普防面积302万亩,预防控制面积26.6万亩,林木有害生物防控成效明显。开展了一次全区古树实地摸底踏查和定位,为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复壮提供了科学依据。扎实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林改主体任务,累计确权面积93万亩。严格执行年采伐限额指标,实行林木伐移申请现场审查制,加强采伐监督管理和伐后检查验收,发证合格率为100%,凭证采伐率为100%。认真办理征收、占用林地许可,按规定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并均已按标准完成森林植被的恢复工作。十二五期间
11、,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5758.38亩,总投资349.3万元。扶持观光采摘示范园建设13处,总投资260万元。开展生态林生态效益补助兑现工作,“十二五”期间,累计向山区农民兑现生态效益补偿金8630.652万元。四、园林绿化工作快速推进“十二五”期间,赴区、驻区等中央、市属单位,区直属机关及农民累计2223个单位,139.5万人参加了植树活动,完成植树株数350.12万株,新植树面积19180亩,抚育野生树木31.52万株,打防火隔离带429.8万平方米,加上折合共完成418.52万株义务植树任务。完成了世涛天朗、碧水庄园、富泉花园、龙城花园等11个花园式社区的创建工作并通过市级检查验收,被评
12、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社区”;温哥华森林别墅、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瓦尔登湖等40个单位的创建工作并通过市级检查验收,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史家桥村、丈头村、花果山村、回龙观村等40个村庄的创建工作,被评为“首都绿色村庄”;阳坊镇、流村镇绿化美化工作成效显著,各项指标达到了园林小城镇的评选要求,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园林小城镇”。“十二五”期间,新增全国政协机关植树纪念林、共和国部长纪念林、将军林等6个纪念林,目前全区建有纪念林18个,面积3342.2亩。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义务植树尽责方式,“十二五”期间,每年都指定固定的认建认养接待点,设立专人负责林木绿地的认建认养工作,鼓励单位、家
13、庭、个人以认建认养方式参与首都绿化美化。“十二五”期间,获得各项科技奖项6项,申报科技课题3项,制定地方标准1个,建立科普基地3个。加强地理标志管理,提高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利用水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项,分别是“昌平苹果”和“燕山板栗”。建成昌平苹果及百合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2个,并已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验收。第二章“十二五”时期园林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园林绿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管理体制有待提高昌平区地形复杂,生态环境多样化,因而植被种类组成丰富,区系成分比较复杂、类型多样,具有丰富的山水、植被、绿地等园林绿化资源。同时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休闲
14、疗养资源丰富。十二五期间,充分利用昌平自然环境优美、植物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内涵独特等环境条件和资源优势,建立了一系列生态友好型产业,提升了山区、森林、城镇的生态效益。但对于园林绿化资源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需要建立健全国家森林公园式的管理体制,建立专业的森林环境研究团队,开发管理完善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建立区域环境保护检测系统。二、绿地建设发展系统性尚需完善在昌平新城范围内,现有的城市绿地多成孤立的板块布局,公园绿地分布不均,绿地建设的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区绿化树种多,但植物景观在色彩、季相变化上以及绿地的生态多样性有待提高。绿地结构层次还不够丰富,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也有待优化。三
15、、城市绿地和生态林管护有待强化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养护管理经费标准较低、养护人员流动性大,未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化等原因,制约了养护管理水平的提升。在生态林管护上,尚需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措施,提高养护管理技术含量,对日常管理工作仍需强化流程和责任,进一步推动林政资源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第三章发展形势一、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的重要阶段。“十三五”时期是充分发挥昌平科教、生态优势,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建设城乡一体,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发展战略时期。在立足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力发
16、展首都周边城市的背景下,昌平区作为首都重点新城,在京津冀战略布局中具有承接中心城区核心功能转移的重要战略位置,首都功能重组为昌平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重点功能区的陆续建设逐渐凸显昌平区科技创新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势,为昌平区高端创新、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支撑。1 .生态城市建设对园林绿化的新要求城市园林绿化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生态城市建设最为核心的部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个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昌平区以创建国家生态区为目标,在生态区创建过程中,应加强城市环境绿化,进而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丰富人民的生活。而随着人们生活
17、条件的大幅改善,对园林绿化的期望值也大幅提高。2 .建设美丽昌平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要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完善和实施美丽昌平行动计划、城乡风貌和大地景观规划,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态区,进一步巩固昌平上风上水的生态优势,全力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高标准完成平原和山区造林任务,继续推进拆迁还绿和绿道体系建设,打造京北绿色生态廊道。按照美丽昌平的标准和要求,统筹推进特色城镇、重点沟域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形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城市风貌。3 .强化绿色经济,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的新要求绿色是21世纪的主色调
18、。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提出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绿色新政二中国也做出了绿色发展的战略抉择,中央明确提出要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往土地成本、财政奖励等在招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新形势下这些优势已经减弱或消失,必须更多依靠昌平的生态、历史文化、人才资源和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区域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4 .集约绿色空间,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要求从资源环境约束看,“十二五”期间昌平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相对充裕,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土地资源紧缺、空气、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节能降耗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切
19、实加强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二、面临挑战1 .市民对宜居环境的期望值不断增加虽然“十二五”期间全区生态景观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城市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与对环境刚性需求的矛盾仍很突出,广大市民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城市生态承载能力、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与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要求相比,在城市绿地总量、质量和主要指标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进一步较大幅度改善城市宜居环境,是亟需破解的重大课题。2 .构建完善生态系统的形势更加紧迫随着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张,森林、湿地等陆地生态
20、系统受到了一定的“挤压”,特别是目前山区森林质量还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碳汇能力不够强,平原林网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残网断带,防护效益较低,生态功能有所下降,保护与恢复力度不够。与京北重要生态屏障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的任务还较繁重。3 .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任务日益繁重随着多年来平原地区植树造林和绿化美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但使林木绿地资源保护管理的任务极其艰巨,特别是森林火灾、林木有害生物和强势生物入侵等成为影响森林资源安全的重要因素,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成为了亟待解决问题。同时,大规模城市建设与林地绿地资源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为园林绿化建设和
21、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4 .日常管理服务的水平亟需提高在园林绿化日常管理方面,与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的标准和要求还不相适应,园林绿化基础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工作流程有待规范,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行业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亟需进一步加强。尽快建立与城市功能定位向匹配的现代园林绿化管理服务体系,是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5 .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强化科普意识亟待提升全球性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培养与宣传公众生态意识对创建文明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全区的公众生态意识需要通过各种培养意识的方法和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文明科学的普及工作,通过各种媒体实
22、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组织公众喜闻乐见的环境宣传活动,形成浓厚的生态文明舆论氛围。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决守住生态“红线”,着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努力建设美丽昌平。第二篇发展思路第一章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建设资源节约、社会文明、生态良好和环境优美的国家生态示范区为抓手,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人居和谐、生
23、态文化繁荣的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方针,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走生态优先、生态保障与产业发展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体制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实现园林绿化跨越式发展,做到资源增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在经济发展中不断优化区域生态环境,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昌平生态屏障的重要生态功能。第二章基本原则一、坚持城乡统筹和协同发展的原则园林绿化不仅要承担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态安全的任务,而且在统筹城乡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园林绿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层次、跨地域的系统工程,须保证全社会的整体协调性,坚持城
24、乡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推行城乡绿化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和资源互补,推动城市、农村两大区域园林绿化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要顺应首都城乡一体化加速的新趋势,重点推进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使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发挥城市对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把城市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基础设施传送到乡村,使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互补发展,形成城乡协同发展的绿色发展体系。二、坚持资源集约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园林绿化被看作是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昌平区 十三 时期 园林绿化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59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