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防治指南(大众版).docx
《精神卫生防治指南(大众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卫生防治指南(大众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精神卫生防治指南(大众版)精神分裂症一、概述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组进展性,慢性迁延的重型精神障碍,主要以认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精神活动的异常为主要表现;最终会导致职业和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精神分裂症发病率与患病率在不同地区差异可以很大,地域、种族、文化、经济等因素是导致差异的不可变因素。总体上,男女患病率大致相等,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发年龄和病程特点上。90%的精神分裂症起病于1555岁之间,发病的高峰年龄段男性为1025岁,女性为2535岁。二、临床表现精神分裂症多隐匿起病,急性起病者较少。(一)前驱期症状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现明显的精神病性表现之前,可能表现为前驱症状。最常见的前驱期
2、症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情绪改变: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等。认知改变:出现一些古怪或异常的观念和想法,学习、生活、工作能力下降等。感知改变:对自身和外界的感知改变。行为改变:如社交退缩或丧失兴趣,敏感多疑,职业功能水平下降。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爱好,如痴迷某些抽象的概念、哲学和宗教迷信问题等。躯体改变:睡眠和食欲改变、虚弱感、头痛、背痛、消化道症状等。部分青少年患者会突然出现强迫症状为首发症状。由于上述这些变化缓慢,患者在其他方面基本保持正常,且常常对这些症状有较为合理化的解释,往往被忽略,经常在回顾病史时才能发现。(二)显症期症状1.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及言语和行为的紊乱(瓦
3、解症状)。(1)幻觉:幻觉属于感知觉障碍,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均可出现,但以幻听最常见,幻听通常被体验为不同于患者自己想法的声音,不管这个声音是否熟悉。幻听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如虫鸣鸟叫,机器的隆隆声或音乐声等;也可以是言语性的,如听到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或听到某人或某些人的交谈秽语或议论,或听到来自神灵或外星人的讲话,也有可能是评论性的,声音对患者评头论足,患者可能因为评论内容的好坏表现为沾沾自喜和大发雷霆。也可能是命令性幻听,声音让患者跳下去,患者可能会从几层楼的高度跳下来。幻听还可以以思维鸣响的方式表现出来,即患者所进行的思考,都被自己的声音读出来。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样可出现幻视和其
4、他类型的幻觉,如一个精神分裂症在院子里跑来跑去,被问及为什么如此,患者说:“有一只大红公鸡在院子里跑,我在抓公鸡(幻视)”。幻触一般较少见,有时患者感到自己身体上有刀割、电流灼伤、针刺、触摸或被强奸的感觉,或感到皮肤里有虫子跑。精神分裂症的幻觉既可以是形象生动的真性幻觉,也可能是形象模糊,感到体内某个部位出现声音的假性幻觉。在幻觉的支配下,患者可能做出违背本性、不合常理的举动。(2)妄想:属于思维内容障碍。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以下特点:内容离奇、逻辑荒谬;患者对妄想的内容试图隐瞒,不愿意暴露;妄想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有扩大和泛化的趋势。妄想是该病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之一,表现形式多样。不同妄想在本病
5、出现的频率以及对疾病的诊断价值有不同,临床上以被害、关系、嫉妒、钟情、非血统、宗教和躯体妄想多见。同一患者可表现一种或几种妄想。一般来讲,在意识清晰的基础上持续出现某些离奇古怪或令人难以置信的妄想(如坚信某人在脑内植入了芯片来监视其思想、坚信能控制太阳的升起和降落、能阻止地震发生等),常提示精神分裂症的可能。(3)瓦解症状群:瓦解症状群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过程障碍、怪异行为和紧张症行为以及不适当的情感。思维形式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这是精神分裂症最具特征性的症状之一。思维形式障碍按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可表现为病理性赘述、思维散漫离题、思维破裂及词的杂拌。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
6、况下出现联想散漫,思维联想缺乏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交谈难以深入,脱离主题,缺乏中心,抓不住要点,无法理解,书写材料不知所云。严重者表现为思维破裂,言语支离破碎,句子间缺乏内在联系,意思表达不完整,只是词汇的堆积,或语词杂拌,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交谈。有的患者表现为逻辑倒错性思维,推理过程十分荒谬离奇,既无前提,又缺乏逻辑,甚至因果倒置,不可理喻。有的患者赋予普通的词句、符号、甚至动作某种特殊的只有患者能够理解的意义。有的患者表现为在无外界影响下思维突然出现停顿、空白、或同时感到思维被抽走。行为症状可以表现为单调重复、杂乱无章或缺乏目的性的行为,多表现为旁人无法理喻的仪式化行为(作态)。有的患
7、者表现扮鬼脸,幼稚愚蠢的傻笑或声调,脱衣、脱裤、当众手淫等;有的患者表现意向倒错,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或伤害自己的身体;有的患者可表现为紧张症行为:表现为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或单独发生。紧张性木僵表现为运动抑制,轻者动作缓慢、少语少动(亚木僵),重者终日卧床,不语不动,肌张力高,有时出现蜡样屈曲。可出现被动服从,主动性违拗,模仿动作和模仿言语。患者意识清,能感知周围事物,病后能回忆。紧张性兴奋者表现为突然发生不可理解的冲动行为,言语内容单调刻板,行为无目的性。不适当的情感是指患者的情感表达与外界环境和内心体验不协调。常表现为情感的反应性降低以及反应过度或不适当等形式:情感反应性降低者表
8、现为情感淡漠迟钝,甚至缺乏快感;反应过度或不适当者表现为对一点小事极端暴怒、高兴或焦虑,或表现情感倒错(高兴的事情出现悲伤体验,悲伤的事情出现愉快体验),或表现持续的独自发笑,或表现幻想性质的狂喜狂悲、宗教性的极乐状态,对灵魂出窍和宇宙毁灭的恐惧等。2 .阴性症状。阴性症状是指正常心理功能的缺失,涉及情感、社交及认知方面的缺陷。其中意志减退和快感缺乏是最常见的阴性症状。(1)意志减退:患者从事有目的性的活动的意愿和动机减退或丧失。轻者表现为安于现状,无所事事,对前途无打算、无追求、不关心,个人卫生懒于料理。重者终日卧床少动,孤僻离群,行为被动,个人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本能欲望也缺乏。(2)快感缺
9、乏: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不能从日常活动中发现和获得愉快感,患者参与活动的动机降低。约半数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此症状。(3)情感迟钝:表现为不能理解和识别别人的情感表露和(或)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患者在情感的反应性、面部表情、眼神接触、体态语言、语音语调、亲情交流等方面均存在缺陷。(4)社交退缩:包括对社会关系的冷淡和对社交兴趣的减退或缺乏。表现为少与家人与亲友交往,性兴趣下降,难以体会到亲情与友爱,不主动参与社交活动。(5)言语贫乏:属于阴性的思维障碍,即言语的产生减少或缺乏。表现为言语交流减少,回答问题时内容空洞、简单,严重者几乎没有自发言语。如果患者的语量不少但内容空洞、单调,缺乏意义则属
10、于瓦解症状。3 .焦虑、抑郁症状。约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其疾病过程中会体验到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尤以疾病的早期和缓解后期多见。4 .激越症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1)攻击暴力:部分患者可表现激越,冲动控制能力减退及社交敏感性降低,可出现冲动攻击与暴力行为。(2)自杀:自杀行为多在疾病早期,或在入院或出院不久时发生。引起自杀最可能的原因是抑郁症状,而虚无妄想、命令性幻听、逃避精神痛苦及物质滥用等则是常见的促发因素。氯氮平对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意念更为有效。5 .认知功能受损。精神分裂症患者定向力完整,意识通常清晰,一般的记忆和智能没有明显障碍。慢性衰退患者,由于缺乏社会交流和接受
11、新知识,可表现为退缩和智能减退。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涉及多个认知领域,包括注意、执行功能、工作记忆、情景记忆、抽象概括和创造力等方面。6 .自知力。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自知力不完整或缺乏。自知力缺乏是影响治疗依从性最重要的原因。三、诊断、治疗和康复(一)诊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由具有精神科资质的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病程特征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考虑进行诊断。(二)治疗与康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手段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社区康复,由具有精神科资质的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1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而健康教育、工娱治疗、心理社会
12、干预等措施应该贯穿治疗的全过程,即目前倡导的全病程治疗。2 .物理治疗包括电抽搐治疗(ECT)和改良的电抽搐治疗(MECT)o其他可能有前景的治疗方法还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和深部脑刺激等。3 .心理与社会干预精神分裂症患者仅仅消除精神症状是不够的,理想的状态是患者精神症状消失,社会适应良好。而心理社会干预措施有助于这一理想目标的获得。(1)行为治疗(社会技能训练)。基于学习理论,运用各种方式(如看录像、示范或角色扮演等)训练和提升患者的各种实用技能,包括如何做决策、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应激和不良情绪以及一些生活基本技能等。(2)家庭干预。家庭干预的要素是心理教育、问题行为的解决、家庭支持
13、及危机处理措施等的有机结合。研究表明,家庭治疗对降低复发率有效。心理教育: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和监护人对疾病的理解,对高情感表达的家庭成员进行指导。具体内容包括向家庭成员讲解:a.疾病的性质特征;b.精神疾病和药物治疗的基本知识;c.对待患者的正确态度;d.如何为患者提供某些支持(如督促服药、学习、锻炼等);e.如何分析与解决家庭矛盾与冲突等。家庭危机干预:目的是指导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应付应激的方法,减轻患者压力。要求家庭做到:a.能接受患者精神症状的存在;b.能确认可能诱发精神病的应激源;c.能预防可能导致下次急性发作的应激源;d.能提供避免或降低疾病发作的对策,包括复发先兆症状、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14、的识别与处理等。家庭为基础的行为治疗:指导家庭成员如何同患者相处,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强化与保持患者所取得的进步等。(3)社区服务。精神分裂症患者最终都需要生活在社区,因此应在社区中管理患者,为他们提供方便、合理和高效的服务,提高患者在社区中的适应和生存能力,促进心身的全面康复。(4)其他。其他可以选用的方法包括个体治疗、小组治疗、认知行为治疗、辩证行为治疗、认知训练、职业治疗、艺术治疗等。可以针对患者的特点,选择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方法来应用。分裂情感性障碍一、概述分裂情感性障碍是一种在同一次疾病发作期内同时满足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诊断要求的发作性疾病,精神分裂症症状和心境障碍症
15、状可以同时出现或相隔几天出现。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如妄想、幻觉、思维形式障碍及被动体验等)与典型的抑郁发作(如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或躁狂发作(如情绪高涨、躯体和精神活动的增加)或混合发作相伴出现。精神运动性障碍,包括紧张症症状群也可出现。分裂情感性障碍常反复发作,症状必须持续至少1个月以上。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在年长者中较年轻者常见,而躁狂型则在年轻者中常见,女性发病年龄晚于男性。男性分裂情感性障碍患者更常出现反社会行为、情感平淡或不适当的情感反应。二、临床表现作为一种发作性障碍,情感性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症状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都很明显,两种症状多为同时出现或至多只差几天。可分为
16、以下三型:(一)分裂情感性障碍(躁狂型)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症症状和躁狂症状均突出。心境异常的形式通常为情绪高涨,伴自我评价增高和夸大;有时以兴奋或易激惹更明显,且伴攻击性行为和被害观念。上述两种情况均存在精力旺盛、活动过多、注意力集中受损以及正常的社会约束力丧失。可存在关系、夸大或被害妄想。例如,患者可能坚持认为他们的思维正被广播或正被干扰、异已的力量正试图控制自己,或诉说听到各种不同的说话声,或表露出不仅仅为夸大或被害内容的古怪妄想性观念。此型患者通常急性起病,症状鲜明,虽常有广泛的行为紊乱,但一般在数周内可完全缓解。(二)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症症状和抑郁症
17、状均突出。抑郁心境表现为某些特征性抑郁症状或行为异常,如迟滞、失眠、无精力、食欲或体重下降、正常兴趣减少、注意力集中受损、内疚、无望感及自杀观念或行为。同时或在同一次发作中,存在其他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如奇怪的妄想、第三人称幻听及各种被动体验等。此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如躁狂型鲜明和生动,但一般持续时间较长,而且预后较差。(三)分裂情感性障碍(混合型)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症症状与混合型双相障碍同时存在。此病可以表现为心境障碍类似的发作性病程,也可以表现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样病程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三、诊断、治疗与康复(一)诊断分裂情感性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完整的病史采集、深入细致的精神检查
18、及严谨的临床诊断思维,由具有精神科资质的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病程特征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考虑进行诊断。(二)治疗与康复分裂情感性障碍需要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和心理社会综合康复治疗。家庭治疗、社会技能训练及认知康复治疗对分裂情感性障碍的治疗有益。由于患者症状范围的巨大变化常使得家庭成员难以适应疾病的变化及患者的需求。因此,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疾病的性质、诊断和预后的不确定性,提高治疗依从性。偏执性精神障碍一、概述偏执性精神障碍又称妄想性障碍,是指一组病因未明,以发展成一种或一整套相互关联的系统妄想(妄想症状持续三个月及以上)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妄想
19、发作时没有抑郁、躁狂及混合发作的心境障碍,也没有其他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如持续性的听幻觉、思维障碍及阴性症状)。若存在幻觉则历时短暂且症状不突出。此病病程演进缓慢,在不涉及妄想内容的情况下,其他方面的精神功能基本正常,患者保存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多起病年龄为中年期,平均发病年龄约为40岁,但发病的年龄范围可以是18岁到90多岁。女性略多于男性,男性以被害型多见,女性则以感情型多见。大多数为已婚和有职业者。二、临床表现此病表现形式多样。以被害妄想为表现者坚信被人用一种或一些恶意的方式陷害,包括躯体、名誉和权力方面的受害。患者搜集证据、罗列事实或反复诉讼(诉讼狂),不屈不挠。以夸大妄想
20、为表现者夸大自身价值、权力、知识、身份和地位,或坚信与神仙或名人有某些特殊关系等。以嫉妒妄想为表现者主要怀疑配偶不贞,故常对配偶采取跟踪、检查、限制外出等方式而防止配偶出现“外遇”。以钟情妄想为表现者,女性多见,表现为坚信某异性对自己钟情。此外,有的患者表现为坚信自己有某一躯体缺陷或疾病状态的妄想,因而反复求医、检查,客观事实无法纠正其信念。概括起来,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有以下共同特点:1 .妄想形式各异但比较固定,内容不显荒谬离奇,是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事情;2 .妄想的发展符合逻辑,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结构比较系统严密;3 .患者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与妄想系统相一致,在不涉及妄想内容的情况
21、下,其他方面的精神功能基本正常;4 .典型病例缺乏其他精神病理改变,如没有清晰、持久的听幻觉和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特征性症状,也无脑器质性疾病、物质滥用等的证据;5 .病程演进较慢,妄想往往持久甚至持续终生,但一般不会出现人格衰退和智能缺损,并有一定的工作生活能力。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诊断主要依靠完整的病史采集、可靠细致的临床评估,需要通过与患者、家人和知情人的沟通来澄清妄想是否存在,同时需排除伴有妄想的其他精神障碍。(二)治疗与康复通常偏执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很难主动就诊,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愿意服药治疗。即使住院也难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治疗依从性差。一般来讲,对有敌意、攻击、自杀隐患的患者
22、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监管和强制性住院治疗。偏执性精神障碍的首选是抗精神药物治疗,目标是改善偏执性精神障碍的症状并防止恶化或复发,尤其对由于妄想伴发的激越症状,降低精神症状对心身状况和社会功能的影响。心理干预有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使患者对疾病性质和治疗方法有所了解。由于这类患者大多敏感多疑,故推荐个别心理治疗。心理干预常配合药物治疗进行。偏执性精神障碍病程多呈持续性,有的可终生不愈。部分患者老年后由于体力与精力日趋衰退,症状可有所缓解。少数患者经治疗后可有较好的缓解。由于病因不明,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培养开朗、乐观的个性可能对预防本组疾病有好处。双相情感障碍一、概述双相情感障碍
23、也称双相障碍,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的常见精神障碍。常与焦虑共症状,共病物质滥用,也可以出现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一般呈反复发作性病程,躁狂/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循环或交替出现,也可以混合特征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一段时间,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病程多型演变,发作性、循环往复性、混合迁延性、潮起潮落式,病程不一而足。间歇期或长或短,间歇期社会功能相对恢复正常,但也可有社会功能损害;多次反复发作后会出现发作频率加快、病情越发复杂等现象。二、临床表现双相障碍典型临床表现可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几种形式。(一)抑
24、郁发作典型的抑郁发作,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退“三低”症状为特征,伴有认知功能减退和躯体症状。1.情绪低落抑郁发作最主要的、原发的症状。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从轻度的闷闷不乐到严重的痛不欲生、悲观绝XX可以出现。兴趣缺乏、愉快感缺失,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典型的抑郁发作有晨重夜轻的节律特点。2 .思维迟缓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感觉脑子像生锈的机器,临床上表现为主动言语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无法交流。3 .认知功能损害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减弱,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思维灵活性减退。4 .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意志活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神 卫生 防治 指南 大众版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