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土保持信息化规划.docx
《房山区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土保持信息化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房山区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土保持信息化规划.docx(4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房山区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土保持信息化规划二C)一九年一月目录一、总则1二、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况3三、目标与任务9四、功能区划分与综合治理14五、预防保护19六、综合监管23七、保障措施26八、水土保持信息化规划30附表附表1房山区小流域基本属性表附图附图1房山区水系图附图2房山区小流域分布图附图3房山区水土保持功能区划分图附图4房山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图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水土流失是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严重的水土流失,威胁着国家生态安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
2、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水土保持条例、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北京市水土保持规划、北京市水土保持信息化规划(2016-2020年)、北京市房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房山区“十三五”时期水务发展规划,同时结合房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系统总结水土保持经验和成效、深入分析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上,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的发展思路编制了房山区水土保持规划,作为房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指导文件。一、总则(一)指导思想房山坚持全区生态化理念,深入落实生态涵养区功能定
3、位,按照“生态优先、治污为本、保护水源”的原则,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维护下游河流健康,以溯源治污为突破口,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综合运用工程、生物、管理措施,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沟道、面源污染”五同步治理,采取二十一项措施,统筹布局,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发展流域绿色产业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巩固京西南绿色生态屏障,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合
4、理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坚持以水源保护为中心,切实保障首都水源安全的原则。围绕“美丽首都”建设,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工作,全面实施山区及平原区治污工作,结合“五同步”治理等工程,建立起首都水源保障体系。坚持科学布局、分区防治的原则。在水土保持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和水源保护的要求,因地制宜,分区制定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防治方略。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山区、平原区环境、经济发展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迫切需求,在充分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对全区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总体规划,根据资金与政策的落实情况,分年度、分步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坚持制度创新、加强监管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标
5、准体系,完善配套制度,强化综合监管,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科技支撑、注重效益的原则。强化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示范推广,不断创新水土保持规划、建设、运营管护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加强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效益。(三)规划水平年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二、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况(一)水土流失现状根据房山区水土保持公报(2015年),房山区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房山区共计132条小流域,其中山区86条,平原区46条,主要分布在拒马河流域和大石河流域。小流域总面积1988.09平方
6、公里,轻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635.07平方公里,其中轻度侵蚀187.49平方公里、中度侵蚀31365平方公里、强烈侵蚀111.61平方公里、极强烈侵蚀20.90平方公里、剧烈侵蚀1.42平方公里。轻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占全区总面积1994.83平方公里的31.84%。根据全区水土流失监测结果,山区坡地汛期产生地表径流0.7亿立方米,流失土壤70.97万吨、总氮220.71吨、总磷11.7吨及CoDMn481.03吨。表21房山区土壤侵蚀强度表等级面积(km2)所占比例()轻度侵蚀187.4929.53中度侵蚀313.6549.39强烈侵蚀111.6117.57极强烈侵蚀20.903.29剧烈侵蚀
7、1.420.22合计635.07100.00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剧烈侵蚀图2-1房山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二)水土保持成效1 .工程建设方面(1)小流域1)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全区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沟道、面源污染”五同步治理,采取21项措施,截至2015年底全区共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37条,共治理小流域面积441平方公里。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房山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呈明显下降趋势,既保护了水源,又维护了河库生态健康,同时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2)发展生
8、态服务型沟域经济。结合产业、农民增收和生态修复,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生态治理等工程,打造了多条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流域,推动农村走上吃生态饭的绿色发展之路。3)实施云居寺科技示范园区基础工程。建设了集科研、科普性、综合治理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实施了雨洪集蓄利用工程、水系生态治理工程、边坡防护工程、科教馆与科学家工作站、水土流失监测试验区等基础工程。示范园区的建设可为水土保持基础科学研究提供平台,同时向公众宣传水土保持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2)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改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8万亩,现状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5.7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6
9、7.3%O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减少低端农业产生的水土流失量。(3)生态搬迁通过合并自然村、集中建新村,将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生活条件不便地区和生态环境易受破坏地区的农民全部搬迁,完成山区人口搬迁1803人,收回宅基地133亩,拆除原有住宅3.5万平方米,解除迁移村民承包土地705亩,通过生态移民工程,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4)环境整治1)推动水环境整治工程。开展截污控源和中小河道治理工程,积极推进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已建成城镇和农村雨洪利用工程74处,年利用雨水46万立方米。水环境整治工程增强了河道防洪排水功能,增加了绿化覆盖度,提高了城市宜居性,减少了水土流失。
10、2)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和水源林保护工程。2011年至2015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人工造林0.85万亩、爆破造林0.9万亩,宜林地造林1.7万亩,低效林改造2.6万亩,提升了林木植被覆盖水平,减少了风沙危害,保护了水土资源。3)实施矿山修复工程。为响应生态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同时减少采煤、采矿造成的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粉尘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全区逐渐清退煤炭产业,并采用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停废弃矿山修复,修复矿区面积L17万亩,恢复矿区植被和生态景观。2 .监管方面进一步加大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力度,截至2015年,全区累计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534个,开展水土
11、保持执法检查596余次,开展水土保持监测项目165个,通过水土保持设施验收项目49个,通过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增加生产建设项目雨水集蓄能力316.31万立方米,减少人为水土流失54.53万吨,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三)面临的形势与问题1 .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房山区位于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人类活动对地表进行大范围的开挖、扰动,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耕作层有机质流失严重,细颗粒流失、大粒径砂砾比重增加,使耕作层变薄,甚至形成土壤沙化。由于地表径流的冲刷,土壤中大量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生产能力降低。项目建设过程中弃土弃渣随降雨流入河道,造成河道淤积,毁
12、坏水利设施,影响正常行洪和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甚至引发洪涝或者地质灾害。施工扰动破坏了原有地质结构,在诱发营力的作用下,极易造成突发性水土流失危害,如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开发建设力度逐步加强,加剧了人类活动对地表原地貌和植被的破坏。生产建设项目采用大型机械作业和重型车辆运输,对各类作业场地和道路频繁、强烈扰动,造成多种侵蚀方式交替出现,水土流失强度急剧增强。由于地表形态的变化,渗透性减小,导致地表径流增大。2 .水资源保护任务艰巨房山区大部分河流水量持续减少,部分河流的水质不满足其相应水功能区划的水质目标。房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多年依靠地下水,自上世纪末以来,海河流域持
13、续干旱、上游来水骤减,全区地下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资源亟需涵养。房山区西部地下水质量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东部平原区地下水质量相对较差,局部地区污染组分有超标现象。房山区现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水资源紧缺是房山区的基本区情和水情,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综上,房山区水资源保护任务艰巨。3 .水土保持监测体系需完善房山区在蒲洼小流域内建成了1处坡地径流场、14个坡地径流小区、3个沟道控制站,该水土流失监测系统仅能反映与代表蒲洼小流域内水土流失、径流、泥沙、水质及水量等指标,监测系统尺度较小,无法推广至区域尺度
14、,全区尚未形成大尺度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难以具体实施和开展对水土流失现状和动态监测、变化规律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缺乏系统、全面、科学的监测网络体系,无法指导流域治理措施的合理配置和效益分析,导致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的局限性、零散性。4 .水土保持综合监管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水土保持综合监管工作要求逐渐向常态化、规范化、信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据此需加强对水土保持设施的事中事后监管,以保障水土保持设施发挥蓄集雨水的功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同时需加强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后期管护的监管能力,以保障已实施的水土保持工程能够发挥保护水源、控制水土流失、维护河流和水库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三、目标与任
15、务(一)规划目标总体目标。到2030年,通过地表水源涵养区、地下水源保护区的流域建设,消除人为影响水源的安全因素。全区132条小流域力争全部达到生态清洁小流域标准,通过流域治理,基本消除山区生态安全隐患,水土流失灾害强度及破坏程度得以有效控制,植被覆盖度明显提升,滨水生态体系得以修复与合理利用。平原区小流域达到海绵城市径流控制要求;区域生态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空间布局更加优化,首都西南生态屏障作用进一步增强。建成全区监测网络系统;健全水土保持投入和设施运行维护机制;公众水土保持意识显著提高。近期目标。十三五期间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14条,治理面积127平方公里,到2020
16、年累计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50条,农业生态小流域治理面积10万亩,有效保障房山区水源安全和供水安全。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基本消除污水直排入河现象,城乡结合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村庄、民俗旅游村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土壤侵蚀模数得到分区控制,地表水源涵养区、地下水源保护区土壤侵蚀模数小于200tkm2a,其它山区土壤侵蚀模数小于500tkm2a;初步建立水土保持设施运行维护机制;提升公众水土保持意识,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制。(二)主要任务1 .针对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峻实施的任务(1)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1
17、4条,治理面积127平方公里,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配置,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地表径流量,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流域环境。通过完善生态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林、水土保持林,实现经济作物增产增收,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对房山区近年来已治理的生态清洁小流域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主要包括小流域的现状、已实施的工程及其效果、目前存在的问题、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为后期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实施提供重要依据。(2)大力开展生态修复。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安全生态格局,拓展城市生态空间。至J2O2O年,力争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60.5%,森林覆盖率
18、达到32.41%,公园绿地面积增加到1628.21公顷。加快大安山乡、大石窝镇等乡镇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计划修复矿山面积141万亩,并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矿山公园;建设绿色通道体系,到十三五末完成绿道建设100公里左右。(3)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以11座水库周边和59条河流为重点,着力保护和修复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的自然生态系统,巩固绿色生态屏障,涵养水源,保持水土。(4)加快推进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全区新建十渡镇、青龙湖镇、长阳镇(第二)、窦店镇等4座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升级改造良乡一期、城关一期、城关二期、琉璃河镇、韩村河镇等5座污水处理厂;结合棚户区、老旧小区及城乡结合
19、部污水收集等工程,新建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线约66公里,新建再生水管线69公里;以“城带村、镇带村、联村、单村”等方式,加快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及修复、改造工程,重点解决27个村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实现城乡结合部、重要水源地和民俗旅游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制定黑臭水体治理方案,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等措施,治理9个河段黑臭水体共57.63公里。(5)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方案,严格实施节水灌溉农业结构,重点县项目计划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3万亩。划定“两田一园”农业生产空间,19.3万亩作物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减少渠灌带来的水土流失。鼓励发展体现首都功能定位
20、的节水农业、籽种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转型调整优化,减少低端农业产生的水土流失量。2 .针对水资源任务艰巨实施的任务(1)有效改善水生态水环境。开展截污控源和河道治理工程,推进永定河、拒马河、大石河等主要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在河道两侧建设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降低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大水库周边生态修复力度,实施水库周边库滨带绿化建设。重点实施琉璃河湿地工程,加强河湖水生态环境修复,提升新城以及大石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2)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消除城市内涝隐患。建设区结合城市开发、旧城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雨洪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启动开发区、社区、公园等“海绵城
21、市”示范区建设。非建设区利用平原河道、沟渠、坑塘、湿地等有蓄水条件的地方,最大限度的拦蓄雨洪水。规划建设雨洪利用工程28处,新增蓄水能力20万立方米。结合城市道路及产业园区、功能区建设,随道路建设、项目开发等,新建雨水管线,消除城市道路积滞水。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对老旧小区原有水泥路面铺装改造为透水路面,并将部分雨水进行收集利用。(3)加快建成村级节水管理系统和用水计量管理系统。村级节水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基础信息录入、水权分配管理、用户IC卡管理、抄表管理及数据上传等功能。用水计量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智能控制器、超声波无线水表、用户卡及GPRS无线模块组成。3 .针对水土保持监测体系需完善实施的
22、任务完善山区蒲洼和云居寺2处坡地径流场,更新改造西泥洼、东港沟和下道峪3处沟道控制站,新建陈家坟小流域、秋林铺小流域、西苑小流域、英水沟小流域等5处沟道控制站,健全全区水土流失观测网络;开展典型小流域野外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同时结合水文数据建立水土保持评价指标体系。4 .针对水土保持综合监管能力有待提高实施的任务全面提升综合监管能力。健全完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加强对水土保持设施的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后期管护、科普宣传等方面的监管能力和业务水平。5 .十四五期间水土保持的主要任务(1)加强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通过实施绿化造林工程、京津风沙源工程、污水治理
23、工程、水生态水环境工程、优化农业结构等各种措施,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提高林草覆盖率,提高拦蓄泥沙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减小土壤侵蚀模数,提高生态效益。建设生态宜居小流域,提升小流域建设标准。(2)增强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根据不同流域、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生态方面提出可量化、可操作的指标和清单,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规范和制度体系,运用现代化监管手段,通过强有力的监管发现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早制止。(3)提升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升级现有水土保持监测设施设备,完善小流域信息管理系统和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系统,提升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与国土资源数据的标准统一和数据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房山区 水土保持 规划 信息化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