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docx
《昌平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昌平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docx(2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昌平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2018年12月一、规戈IJ背景1(一)“十二五”期间昌平区中医药发展取得显著成就1(二)昌平区中医药未来发展面临巨大挑战2(三)昌平区中医药未来发展面临有利条件3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4(一)指导思想4(二)基本原则4(三)发展定位5(四)发展目标7三、主要任务8(一)加快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8(二)切实实现区域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均衡发展13(三)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15(四)大力提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17(五)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旅游产业示范区建设20(六)拓展中医药服务新业态22(七)积极推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25四、保障措施26(一)
2、加强领导,促进中医药工作加快发展26(二)深化改革,加大中医药政策扶持力度27(三)加大投入,完善中医药投入保障机制27(四)加强监管,推进中医药工作健康发展27图表专栏1:专栏2:专栏3:专栏4:医疗服务体系提升与建设改造工程10区域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均衡发展工程14中医约传承创新工程16中医药文化影响力提升工程19专栏5: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建设工程21专栏6:中医药服务新业态建设工程23专栏7: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工程26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战略部署,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助力北京提升“四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昌平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更好地建设“健康昌平
3、”,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6)15号)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17)9号)精神,结合昌平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十二五”期间昌平区中医药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二五”期间是昌平区中医药发展进程中极具历史意义的五年,中医药服务体系、服务能力和文化氛围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作用更加突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升,“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昌平区努力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局面,先后出台了昌平区“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昌平区
4、”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北京市昌平区“十二五”时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到2017年底全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到1238人,中药师(士)达到283人,2017年中医诊疗服务占全区诊疗服务总量平均为27.83%。中医药医疗资源快速增长,全区共有中医医疗机构82家,其中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7家、一级医院15家。全区有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单独设置中医科,提供针刺、艾灸、推拿等7类中医适宜技术及中药饮片服务,并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诊区,96家卫生服务站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5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中药
5、饮片服务,5家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设立“治未病”科。(二)昌平区中医药未来发展面临巨大挑战1.中医药事业尚未实现均衡发展。全区中医药事业优势资源过于集中,部分地区中医药服务能力亟待提高,特别是山区、半山区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存在差距,中医药技术种类乏陈、硬件条件有限,全区中医药健康服务尚未实现品牌效应,中医特色专科核心竞争力不强。2 .中医药服务人才相对匮乏。全区中医药人才队伍相对不足,尤其是基层中医药人才梯队亟待完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发展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中医药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和支持力度不够,缺乏中医药高层次优秀人才。专业技术水平低、人员流失严重等是制约中医
6、药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3 .中医药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目前,昌平区中医药服务模式创新不足,中医药文化特征还未充分凸显,硬件建设和传承机制还没有到位,专业科普宣传队伍缺少,社区与乡镇居民对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和独特优势知之甚少,尚未形成有效的中医药健康文化影响力。4 .中医药信息化服务能力较弱。全区中医药信息化统筹推进、建设和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区各个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信息共享、协同、互通以及整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中医药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中医药网络和信息安全亟待加强。(三)昌平区中医药未来发展面临有利条件1.国家政策将中医药发展放在了更加
7、重要的位置。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和支持中医药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北京市印发了关于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意见,将中医药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为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指明方向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医药发展迎来难得的机遇。2,供给侧改革将全面优化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以推进中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调整转变中医药发展方式为引领,突出抓好中医药文化自信、学术生态、产业动能三个建设重点,完善中医药服务新定位、新任务、新格局。一是推动中医执业资格和聘用管理改革,增加中医执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二是充分释放“大健康的需
8、求,挖掘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无限生机;三是优化中医药服务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中医理论和辨证施治水平;四是充分吸收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从而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五是积极开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健康旅游等新的健康业态。3,昌平区已将中医药发展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积极推动基层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中医健康乡村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治未病和社区名中医等工作的深化。以拓展中医药服务功能,丰富中医药服务内涵,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和夯实中医基层服务能力为抓手,实现昌平区中医药事业综合发展。二、指导思想、基
9、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精神,深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坚持预防为主,控制重大疾病,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以推进中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调整转变中医药发展方式为引领,完善中医药服务网格化布局、积极发挥中医药在促进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中的独特作用,为建设“健康昌平”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二)基本原则坚持依法治业,优化环境生态。加强行业党风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之中医药健康行业建设进程,规范行业执法监督与管理,鼓励多元共治,建立行业风险评估机制、重大事件预警机制、退出机制等措施,优化中医药健康事业生态环境。-坚持继
10、承创新,促进持续发展。把继承创新贯穿于中医药发展工作中,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在继承中医药科学内涵、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基础上,创新发展,推进中医药持续发展。坚持突出重点,实现特色发展。统筹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将中西医协同发展作为昌平区中医药事业振兴的核心。更新发展理念,特色服务,重点扶持,全面开展中西医结合建设,鼓励中医药适宜技术传承与创新,建立各医疗机构的品牌优势,提升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不断深化中医药供给侧改革,补短板,挖潜能,完善政策和机制,强化政府在提供基本中医医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经费投入,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市
11、场在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共享发展。坚持以人的生命全周期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调配基本中医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中医药成果惠及人民,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三)发展定位中西医结合全面发展示范区。振兴中医药事业,推进“健康昌平”建设,不断健全中西医结合服务体系,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西医协作科研水平,推动中西医结合产业与养生养老、健康管理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和技术创新,建立区域优势病症会诊中心。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大力传承、弘扬和复兴中医药传统文化,倡导“医养结合,养护合一”的健康
12、文化理念。积极培育昌平中医药“明”文化品牌,推进十三陵自然森林生态圈中医药科普文化基地建设,鼓励中医药文化产业化发展。积极运用新媒体手段传播推广中医药文化,打造“互联网+传统中医药文化”平台,通过举办中医药文化论坛、中医药旅游产品博览会、中医药嘉年华、中医药文化展览科普等多种方式开展中医文化传播活动。中医药继承创新示范区。积极探索新时期中医药事业的新机制、新途径、新措施,积极推进名中医传承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3+3”薪火传承名家室站工程,持续开展区域中医药名老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
13、的科技创新体系、临床应用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研究完善中药质量标准和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中医健康乡村(镇)示范区。积极开展北京中医健康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以市三甲中医医院领军人才队伍为龙头,以区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的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将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至全区基层乡村。积极实施中医治未病、乡村中医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组建培训中医基层人才队伍和培养乡村中医家庭保健员五项工作,打造一批中医健康乡村(镇)示范单位。中医医养结合试验区。积极实施中医健康养老示范工程,调动区内养老优势服务资源,组建中医药健康养老联合体和中医健康养老技术骨干与中医医疗辅助护理员队伍,创新
14、中西医结合与养老相融合服务模式,逐步健全中医药健康养老的工作机制,满足老年人中医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需求。(四)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体系迈上新台阶,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大提升,中医药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中医药继承创新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为建设“健康昌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以南部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部区中医医院,西北部南口医院为龙头,以二、三级综合医院中医科和民营中医医院为依托,以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中医服务综合诊区(中医馆)为架构的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
15、打造中医医联体和中医基层社区(乡镇)示范试点。中医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建成市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1个,市级中医医学中心1个。市、区两级中医药重点专科10个,区域中医医学会诊中心5个。三级甲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达到3家,市级示范单位达到4家。打造特色名医工作室,构建区域人才梯队。中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中医药相关支撑产业等产业结构融合,区域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医药文化影响面不断扩大。打造中医药科普人才队伍,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平台,深入社区普及中医药文化,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推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建设,展现中医药传统文化。以媒体为助力,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形成北京中
16、医药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三、主要任务(一)加快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1.强化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的主导作用。实施区域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尖峰计划”,重点推动中医专科建设,配套出台实施细则。积极推广应用中医药理论、技术和方法,加强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加强医院基础设施改造力度,提升医疗卫生业务服务水平和群众就诊环境。充分发挥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对全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引领和主导作用,积极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探索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投入补偿机制。积极支持妇幼保健服务机构设置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调动临床科室和中医临床人员使用中医诊疗方法和技术的积极性,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突出精神卫生
17、领域的中医药特色,使人民群众享受到质高、价优、方便、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服务。2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办医,支持并优先选择社会信誉好、具有较强管理服务能力的社会资本,通过多种形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扶植信誉好、技术强的民营中医医院做强做大,积极引导非公立医院有序发展,加强行业自律与品牌经营,开放教学与科研资源,加强行业管理,推动医护人才培养和专科建设。完善中医医师多地点执业的管理,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充分挖掘民间中医药服务技能型人才,为昌平区中医药发展提供人才支撑。3 .构建基层中医药资源服务网络。积极鼓励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基层社区,充分发
18、挥中医药服务在农村、社区居民生命全周期健康维护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农村与社区中医药工作机制,积极吸引全市中医领军人才团队技术骨干和名老中医到全区各个乡村、社区对居民开展中医药服务,指导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实施中医药慢病管理和中医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北京中医健康乡村“固化建设工作,完成“中医体验馆“乡村网格化布局建设,探索基层“防、治、保、康、健”中医药健康管理和服务模式,组建并培训中医基层养生功法队伍,培养家庭中医保健员,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基层居民健康水平。4 .构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作用,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推动中医治未病技术体系
19、与产业体系建设,将中医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逐步构建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和模式,推广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实施中医慢病管理和中医健康教育。大力推进首都中医馆、中医体验馆、国医堂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建设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专业技术支持。5积极支持各类中医医疗联合体建设。积极推动适合昌平区的中医医疗联合体建设,实现大手拉小手、南北互补、东西帮扶的战略部署。由区卫生计生委牵头加强与市和各区卫生行政单位的合作,依托区中医医院、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口医院,在自愿的前提下加强与全市三甲医院、其他区优势医院的医
20、疗资源整合。建立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之间统筹协调和分工合作机制,全面开展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方便群众就医,通过医联体的纵、横向协作,整体推进,使其成为昌平区中医药体系建设的桥梁和纽带,使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在学术传承、院际会诊、技术培训、科研教学、文化建设、对外宣传等方面互为补充,相互提高,不断增强全区中医医疗服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专栏1:医疗服务体系提升与建设改造工程I .1区域中医医疗机构“尖峰计划”实施“2018-2025”区域中医医疗机构“尖峰计划”。计划目标为“建立品牌医院、打造重点专科、培养学术带头人”三部分内容组成;推动区域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建设,并
21、为建立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打好基础。1.LI昌平区中医医院东迁工程推动区中医医院东迁工作,完善新院设计,构建可扩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全面服务功能。建设【京北国医馆】,大力吸引国家级、市级名老专家坐诊,打造北京北部中医药服务品牌;建立中医药技术实训基地,承担全区社区中医的系统化培训和实习任务,按照各自的功能定位,打造出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人文内涵丰富的中医药实训基地。II .2昌平中西医结合医院国际化提升工程在昌平中西医结合医院探索建立国际医疗部,大力引进尖端中、西医、中西医结合人才,积极与国际医疗保险集团合作,打造北京北部中西医结合涉外服务品牌窗口;重点建设中西医结合医疗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承
22、担全区中西医结合全面发展示范区政策调研、中西交流、学术研究、专科引领、技术指导、人才培养、产业转化等核心工作。建设昌平中西医结合医院国际医疗服务专区。III .3南口医院提升工程修订南口医院中长期发展纲略,出台分步实施意见。建立医、养、康三位一体技术指导中心,大力引进国内中西医先进技术,积极拓展智慧服务应用,打造北京北部医养结合、康复保障的龙头地位;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技术指导中心,建立中西医结合专科康复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医养结合服务产业孵化基地。1.L4建设“3+N”三级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以区中医医院、昌平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口医院等中医医疗机构为核心,在区医院、区精神卫生保健院、区妇幼保健院、
23、沙河医院建立中医示范专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特色中医技术服务区,以中医诊所和中医馆为补充,建立覆盖全区的三级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力支持与对口专业的重点专科合作,积极探索自身特色发展,打造区域中医特色品牌科室。1.L5中医诊疗五大会诊中心建设工程充分结合各医疗机构优势,建立区域中医诊疗五大会诊中心。在区中医医院建立心血管会诊中心和糖尿病会诊中心,在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中西医治疗疑难杂症会诊中心和精神病会诊中心,在南口医院建立老年病会诊中心。以会诊中心联动其他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区域专科体系建设。IV .6中医重点专科品牌建设工程充分结合本区中医医疗服务
24、优势,开展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加强资源投入、人才和技术引进,建成中医药重点专科10个,推动重点专科品牌效应,带动区域中医药学术体系发展。V .2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工程以区中医医院为龙头建立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在区妇幼保健院设立妇儿专科治未病中心,在南口医院设立老年病治未病中心,在区精神卫生保健院建立情志关怀治未病中心,在各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治未病示范站,全区建立分级分类分人群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开展中医健康状态评估和健康管理,提供“治未病”干预方法、技术和产品等,优化治未病服务标准及规范并实施、推广、指导、示范,促进全区医疗机构用病艮务规楚化、标准化。(二)切实实现区域基层中医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昌平区 中医药 事业 发展规划 2018 2025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1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