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年).docx
《昌平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昌平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年).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北京市昌平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年)二O一九年十二月前言森林城市建设,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增进居民生态福利的实践创新。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搞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搞好城市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搞好城市群绿化,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昌平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自然禀赋优良,生态环境优越,气候条件宜人。早在六千年前,昌平已有人类聚居,历史悠久,文化多元,人文荟萃。当前,昌平区在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的新形势下,为了贯彻
2、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的决策部署,践行新版北京城市总规对昌平建设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城乡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昌平区委区政府适时做出了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为了科学有序地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昌平区政府委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编制昌平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本规划以昌平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为目标,借鉴国内外城市森林建设的典型经验,分析昌平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背景,作出总体安排。规划以2018年为基准年,2019-202
3、1年为建设期,2022-2025年为提升期,2026-2035年为巩固期,明确提出昌平森林城市的建设目标、总体布局、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在规划编制资料收集与规划意见征集过程中,由昌平区园林绿化局牵头,得到了昌平区各有关单位、部门及各镇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规划顺利完成,因此,该规划成果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晶。2019年10月第一章森林城市建设背景与意义3一、建设背景3二、上位规划解读6三、昌平区森林城市建设的意义9第二章森林城市达标情况分析14一、分项达标分析14二、整体达标情况28第三章森林城市发展思路与规划布局32一、指导思想32二、规划依据32三、规划期限与范围36四、建设原则36五、森林
4、城市发展愿景39六、建设目标40七、总体布局41八、建设思路44第四章森林城市建设工程46一、城区功能组团绿化质量提升工程46二、村镇森林景观建设工程54三、山地森林屏障提质工程58四、平原森林质量提升工程63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工程67六、山水休闲绿道网络建设工程69七、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建设工程71八、生态科普教育建设工程80九、生态文化活动建设工程87十、特色林产基地建设工程91第五章森林支撑能力建设96一、森林灾害防控能力建设96二、森林资源保护能力建设100三、科技支撑与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设103第六章工程效益分析105第七章工程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110一、工程实施策略110二、保障
5、措施113附录-工程树种推荐117第一章森林城市建设背景与意义一、建设背景(一)我国森林城市建设森林城市建设,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增进居民生态福利的实践创新。2004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原国家林业局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截止2018年底,全国有400多个城市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其中166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有11个省份开展了森林城市群建设。森林城市建设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新需求,契合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落实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新部署,深入实践了“两山”理论,有利于统筹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
6、重视。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发表了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讲话,提出加强森林生态安全建设“四个着力”的明确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L为我国全面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吹响了冲锋号角。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提出在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018年7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全国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82()25),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力争建成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200个国家森林城市、1000个示范森林
7、村镇。这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森林城市建设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森林城市建设正为人民群众营造宜居乐居的城乡森林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迈出坚实的一步。(一)北京森林城市建设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的中心,生态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绿化建设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森林资源恢复阶段、大跃进之后的调整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生态资源破坏阶段到绿化资源迅速增长阶段,目前,正处于大规模的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修复下的森林城市建设阶段。2014年2月和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突出强调“要多搞林业、要加大京津保中心区过渡带的生态建设,成片建设森林、恢复湿地;疏解
8、腾退出来的空间,要适当留白增绿、见缝插绿”,为新时期首都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建设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和森林城市、海绵城市北京市委市政府也明确提出北京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2017年以来蔡奇书记先后16次对森林城市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或批示。2018年北京市编制北京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35年),规划目标中指出:2018年-2020年:有序推动各区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同步推进首都森林城镇和首都绿色村庄创建活动;2021年-2025年:全面加快推进创森工作,在2023年前确保除东城、西城外的14个区全部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202
9、6年2035年:提质增绿巩固创森成果。不断推进森林城市创建体系向基层延伸,形成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牵引,首都森林城镇为主体,首都绿色村庄和花园式单位为基础的首都森林城市建设体系,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三)昌平区森林城市建设昌平区属燕山山地与华北平原交界地,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重要,是首都西北部的生态屏障、重要的生态涵养发展区。近年来,昌平区在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的新形势下,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的决策部署,践行新版北京城市总规对昌平建设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国
10、际一流的科教新区、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城乡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昌平区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化建设,全面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品质,系统实施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工程,深入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围绕建设“美丽昌平”的战略目标,积极开展“平原造林”、土地拆迁腾退、“留白增绿”等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区域绿色空间获得了大幅拓展,景观环境持续优化,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昌平区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首都绿化美化先进单位”“北京市平原造林地区造林工程建设优秀信息工作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绿化隔离地区先进区”等荣誉称号。目前,全区林木覆盖率达
11、66.99%,其中,山区林木绿化率高达93.59%,平原区的林木绿化率达到33.34%;人均公园绿地达26.79平方米,主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1%,为建设昌平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坚实生态基础。二、上位规划解读(一)对接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昌平区在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功能定位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强化多点支撑,提升新城综合承接能力顺义、大兴、亦庄、昌垩、房山的新城及地区,是首都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门户,也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坚持集约高效发展,控制建设规模,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高新技术和战略
12、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城乡综合治理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区。昌平区功能定位: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城乡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昌平区发展目标:建设科教引领、文旅融合、宜业宜居的生态城市保障首都生态安全,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科教引领、产学研一体化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传承历史文化,发挥美丽山水资源优势,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城乡协同、服务均好、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对接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格局与绿色空间结构(1)支撑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
13、35年)确定的城市发展空间:在北京市域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发展格局,而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未来科学城、回龙观、天通苑等地区既是昌平区未来规划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昌平区与北京中心城区的衔接区域,北京市域绿色空间一道、二道绿隔重点建设区域,所以昌平区在北京新总规中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和生态建设意义。图1-1-昌平区空间结构示意图(2)保障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确定的市域绿色空间。围绕北京市域“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绿色空间结构,昌平处于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首先昌平是首都西北部重要生态屏障,充分发挥山区整体生态屏障作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
14、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其次,地处昌平的北运河水系是首都市域绿色空间结构中重点打造绿色生态走廊之一,在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起到重要作用;第三,昌平区大型楔形生态廊道是连接西北部山区和中心城区的重要生态空间,构建首都生态廊道和城镇建设相互交融的空间格局。图12昌平区生态格局示意图(二)对接北京森林城市发展规划北京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阶段目标2021年2025年目标:全面加快推进创森工作。门头沟区、房山区、石景山区、昌平区4个区在2021年完成创森目标;朝阳区、大兴区在2022年完成创森;海淀区、顺义区在2023年前完成创森,确保除东城、西城外的14个区全部达到
15、国家森林城市标准,确保超额完成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给北京市下达的创森任务指标,引领建设京津冀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实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确定的北京建设森林城市目标。(三)对接昌平区分区规划昌平区分区规划(2072035年)中提出:把握城乡协同、服务均好、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构建“一轴一带一廊、两城一区多点”的空间结构。强化生态意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两线三区,实现全域空间管控。统筹安排建设空间与“山水林田湖草,非建设空间,全面落实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围绕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
16、作区的战略定位,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以及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山地、森林、农田、河流、湖泊等生态用地和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法定保护空间划入生态控制线,全区生态控制区面积占全区面积67.2%o三、昌平区森林城市建设的意义(一)森林城市建设是对接国家战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美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标志着我国已步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新征程。而森林城市建设,则是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杠杆。森林城市建设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居民生态福利,增强城市可持
17、续发展能力,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得到大力支持和推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多次批示强调森林城市建设,提出最终目标就是要把北京建成森林城市。昌平区作为首都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门户,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通过大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蓝图变为现实,不断提升昌平城市环境质量和新型竞争力,助推经济绿色转型发展,让居民看得见青山绿水、充分享受生态产品,森林城市成为昌平区建设首都功能重要承载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的重要手段。(二)森林城市建设是落实北京新总规,构建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的生态基础森林城市建设
18、能够充分落实北京新总规对于昌平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的功能定位以及空间、社会发展方面的要求,有效对接京津冀协同生态建设,对昌平全域空间范围内森林、绿地、湿地资源的规模面积与分布格局进行合理配置与优化,保证昌平生态资源与生态空间存量,奠定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生态涵养区的生态格局基础。城市森林不仅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滞尘降噪等生态功能,还具有消除疲劳、美化生活、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提高劳动效率、延长人们寿命的特殊价值,能提供娱乐、休闲、旅游、保健等多种服务功能。昌平区开展森林城市建设,一方面通过构建覆盖全区域范围的城市森林网络体系,将进一步增加城区绿量,从而提高城乡
19、人居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生态修复,开展西北山区的生态修复,加大荒山、矿山废弃地绿化治理,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与恢复乡土植被群落,提升森林质量,形成首都西北绿色生态屏障,树立首都生态保育区及生态治理协作区的典范,成为落实新总规昌平生态定位重要基础。()森林城市建设是绿地扩容增量,完善昌平生态格局的有利抓手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环境体系的绿色基础设施,是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完善生态格局重要手段。昌平区通过腾退还绿、疏解建绿、“留白增绿”等途径,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的建设为公众日常休闲活动提供了直接的空间,绿道的建设为公众提供了贯通性的区域生态资源共享通道,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的建设为公众
20、进行自然山水户外游憩提供了直接途径。同时,森林城市建设从数量、格局、质量三个层面科学合理地对各类生态服务资源进行调控:在数量层面,设立各类公园的数量建设目标及绿道的长度建设目标,保证范围内生态服务资源总量,使居民身边增绿、出门见绿,提供了更多的生态福利空间;在格局层面,以城区公园绿地500米、郊区生态休闲场所20公里服务半径的覆盖为参考,对各类生态服务资源的分布格局进行优化,保证生态服务资源公众使用的便捷性与可达性;在质量层面,充分立足公众需求,对公园绿地、绿道等生态服务空间的建设形式与内容进行设置,从最基础的绿色环境营造与植物配置方面入手,对原有公园绿地进行改造提升,强化保健树种的应用、提升
21、植物景观效果、营造以高大乔木为主的林荫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四)森林城市建设是发展生态休闲产业,打造高品质绿色幸福生活的有效手段森林城市建设能够通过科学的规划与实施,从生态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三个层面助推与实践绿色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生态旅游方面,森林城市建设通过挖掘、利用昌平特有的森林、湿地等优势资源,在资源开发的形式和功能上打破传统单一的生态观光旅游模式,形成具有现代时尚感的生态旅游新项目,成为绿色休闲产业的主体构成元素;康体养生方面,森林环境是最天然、最有效的健康养生场所,而森林城市建设能够从场所规划与保健树种选择角度,打造符合人们康养需求的森林氧吧,成为绿色休闲产业的核心构成元
22、素;乡村旅游层面,森林城市建设通过乡村人居林建设,实现了乡村整体风貌的恢复与提升,为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绿色休闲产业的重要构成元素。昌平区自然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是集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古老民风为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区。森林城市建设能够统筹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实现农民涉林就业增收,为振兴乡村、建设富裕新农村奠定经济基础。(五)森林城市建设是宣传生态文化,推进昌平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行动创建森林城市是构筑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昌平区通过创建森林城市,开展实施一系列的生态体系工程、生态产业体系工程、生态文化体系工程、森林支撑体系工程建设,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传承提供了动力。一方面
23、,通过生态体系与产业体系工程强化了区域的生态建设,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文化体系建设,构建了参与性强、体验性强的生态文化载体、环境教育基地,并围绕不同的生态文化主题,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文化活动、自然教育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和提升了公众的生态认知观与环境行动观,保证了地区生态文化的传承,也提供了进一步强化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动力。昌平区开展森林城市建设,让人们于青山绿水间切实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福祉,潜移默化中受到环境教育熏陶,全民生态意识得到增强。此外,每年开展义务植树、生态科普宣传、特色节庆活动等,使创建森林城市成为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建设成果的绿色事业,为建设生态强市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昌平区 国家 森林 城市建设 总体规划 2019 2035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1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