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实践路径、发展脉络及未来图景.docx
《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实践路径、发展脉络及未来图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实践路径、发展脉络及未来图景.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实践路径、发展脉络及未来图景文/顾小清,杜华,彭红超,祝智庭摘要: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教育也面临着反思和重建的重大机遇。智慧教育是教育从传统时代走向数字时代乃至未来指数时代的必然选择。借助“走向智慧教育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创新暨祝智庭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契机,本文对祝智庭教授及其团队的智慧教育理论框架、实践路径及未来图景进行了梳理与解读,同时也归纳了智慧教育的发展脉络,以期对智慧教育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关键词:智慧教育;智慧环境;智能教育;指数思维作者简介顾小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主任,教授、
2、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目录概览一、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二、智慧教育实践路径:智能教育三、智慧教育发展脉络四、未来图景:指数思维赋能的智慧教育五、结语教育在促进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寻找与调整自身的功能与定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要。这是时代赋予人类与教育的现实命题,必须予以正视(杨琴,蒋志辉,何向阳,2019)O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写道,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一个彻底的、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意义的话,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出于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赵祥麟,王承绪,1981)。当下,互联网+
3、、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也牵引着人类教育向智慧教育阶段转型和演进。智慧教育是教育从传统时代走向数字时代乃至未来指数时代的必然选择(顾小清,杜华,2019)o然而,何为智慧教育?智慧教育究竟是什么样态?内涵是什么?面临哪些挑战?路向何从?这些问题都是当下亟待正视和思考的问题。唯有将这一系列问题弄清楚,才能使智慧教育成为点燃心智、启迪聪慧的期待形态,成为突破现有教育瓶颈的一剂良方。我们团队近年来开展了诸多创造性工作,从智慧教育的内涵、机制、标准与评价等方面架构了一个智慧教育研究体系,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钟志贤,易凯谕,王宏胜等
4、,2019)。2019年8月2830日,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智慧教育专委会主办的“走向智慧教育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创新暨祝智庭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参会者围绕“智慧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创新”“祝智庭教授的智慧教育学术思想”等主题进行了广泛的、热烈的、富有深度的研讨和交流。值此契机,本文以此次研讨会主题及内容为依据,对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及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勾勒智慧教育的未来图景。一、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智慧教育不是简单的“+信息化”的概念,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教育系统和结构发生了改变,教育系统要素的角色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得以重新建构,教育环境、教育策略以及教育手段等都在被重新定义。
5、所以,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对智慧教育的探源和解读,这也是构建智慧教育理论框架的起点和依据。我们团队从IBM“智慧地球”所蕴含的人们对于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星球的美好愿景中,找到了智慧之花开遍各行各业包括教育领域的依据;从钱学森先生的“大成智慧”(WisdominCyberspace)所蕴含的“网络信息空间中的智慧”中,找到了智慧与教育信息化之间的联系(祝智庭,贺斌,2012)o在对“智慧”词义溯源、对“教育”充分解读的基础上,智慧教育的祝氏定义就水到渠成了。该定义于2012年提出,之后在2017、2018年分别进行了两次优化,其文字表述是: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
6、通过培植人机协同的数据智慧、教学智慧与文化智慧,本着“精准、个性、优化、协同、思维、创造”的原则,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成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人格品性、较强行动能力、较好思维品质、较深创造潜能的人才。简言之,智慧教育的根本要义是,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优化教学过程与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未来教育范式(祝智庭,魏非,2017;祝智庭,2018)0该定义的内涵极为丰富。首先,表达了智慧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代表了人们对未来教育的美好追求。倡导与主张以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与创新品质为追求,帮助学生成为善于学习、善
7、于协作、善于沟通、善于研判、善于创造、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学习者,体现了一种新的人才观。其次,智慧教育体现为一种教育方法,通过智慧教学法的催化促导,实际上是教育智慧的体现,更加强调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变革,建构文化共享(伦理、责任、价值认同、利益观)的学习共同体,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和实践机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再者,智慧教育倡导采用新的评估模式,在评估方面体现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与发展性,不仅能使评估过程更为快速、直观,还能诊断与检测隐性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使评估不再停留于浅层的识记、理解维度,更能发现隐藏的问题,为促进学习者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此外,智慧教育呼吁全新
8、的教育环境,该环境要具有智能、灵巧的特征,能够识别学习者特性和学习情境,灵活生成最佳适配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并帮助学习者进行正确决策。据此,智慧教育研究框架涵括基于技术创新应用的智慧环境、基于方法创新的智慧教学法、基于人才观变革的智慧评估三大要素,如图1所示。这个框架明晰了智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需要综合性的、全局性的变革思考:既需要智慧环境(或由智慧终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实验室、创客空间、智慧教育云等构成)的支撑,也需要智慧教学法(如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群智学习、入境学习、泛在学习等)的保障,还有待智慧评估(采用基于数据的全程化、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个性化、可视化的以
9、评促学、以评促发展的评估方式等)的实践,方能培养出善于学习、善于协作、善于沟通、善于研判、善于创造、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型人才。(一)智慧环境现代学习环境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开始,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增强学习(technology-enhancedlearning)逐步进入课堂,并经历了四次变革:数字化学习(eTearning)、移动学习(m-learning)泛在学习(u-learning)和智慧学习(STearning)。在此背景下,技术增强的学习环境也由数字化学习环境发展为智慧学习环境(SmartLearningEnvironment,SLE),它是数字化学习的高端形态(黄荣怀,
10、杨俊锋,胡永斌,2012)。在巧便设备技术(如智能穿戴设备)与智能技术的赋能下,智慧学习环境具有连通、感知、交互、适配、记录、整合六大功能特征(Zhu,2016)O这些功能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有效性、适应性、参与性,更具动机和反馈性(SPeCtor,2014)0我们团队给出了智慧环境的定义,智慧环境是技术融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含有教育云、“教法一技术一文化”系统两部分环境形态,后者对应祝氏定义中的教学智慧、数据智慧与文化智慧,它们由后向前依次定教育导向、定决策支持、定行动优化。智慧学习环境具有六点基本特征。其一,全面感知:具有感知学习情境、学习者所处方位及其社会关系的性
11、能。其二,无缝连接:基于移动、物联、泛在、无缝接入等技术,提供随时、随地、按需获取学习的机会。其三,个性化服务:基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如能力、风格、偏好、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诊断、学习建议和学习服务。其四,智能分析:记录学习过程,便于数据挖掘和深入分析,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五,提供丰富资源与工具:提供丰富的、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供学习者选择;提供支持协作会话、远程会议、知识建构等多种学习工具,促进学习的社会协作、深度参与和知识建构。其六,自然交互:提供自然简单的交互界面、接口,减轻认知负荷。期望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设计多种智慧型学习活动,能够有效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载,
12、提高知识生成、智力发展与智慧应用的含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度和协作学习水平,促进学习者个性发展和集体智慧发展;拓展学习者的体验深度和广度,提供最合适的学习支持,提升学习者的成功期望。图1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二)智慧教学法智慧教学法应该至少体现“精准、个性、优化、协同、思维、创造”中的一个特征,分为两方面:智慧教法生态和智慧学法生态。智慧教法生态如图2所示,连续统的两端分别为教师为中心的授导型教学和学生为中心的研创型学习。翻转课堂只是在知识授导型教学方面找了个切入点。通过模拟学习、问究学习、辩论学习、协作学习、案例学习的有机组合,外加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增强与赋能,智慧教法会向研创型学习倾斜。图2
13、智慧教法生态从组织结构看,可有四个层面的智慧学法(如图3所示):面向班级的差异化教学、面向小组的合作研创型学习、面向个人的自主适性学习、面向群体的互动生成性学习(彭红超,祝智庭,2016)O班级差异化教学主要让学习者掌握基础知识与核心技能;小组合作研创型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个人自主适性学习中,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偏好与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群体互动生成性学习指在网络上通过互动、广泛联通生成学习,实现知识在网络个体与连接网络间的循环发展(集体智慧)。这四层智慧学法,需要技术赋能的学习服务,分别是精准教学、精熟学习、创客教育、思维教学、个性服务、多元评价,它们作为智慧学
14、法的温床,使得智慧学法成为可能。图3智慧学法生态当下,智慧教育领域萌生出深度学习、个性化适性学习两种教学模式。不过,它们和精准教学一样,兴起的原因更多是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早期的精准教学带有浓厚的行为主义色彩,这导致其一直不招”体制内教育”待见,特别是在国内,直到我们团队将其放到智慧教育中进行系列变革式探究。作为智慧教育的“压舱石“,它依然保有原有的特色:面向基本知能的高效减负,让课堂有更多的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比如深度学习。在智慧教育中,深度学习的定位是核心支柱,这是由于深度学习能力框架与智慧教育能力框架高度吻合,并且关注培育这些能力的方法策略,这为突破课堂教学的“认知天
15、花板”提供可能。无论是精准教学还是深度学习,均需要人机协同决策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在智慧教育中,它关注三个方面的个性需求一一个体特征、个性表现、个人发展,并为“机器的数据驱动与人类的数据启发”的系统优化提供服务。(三)智慧评估我们团队曾在多种场合强调智慧教育要诀一一评价即学习(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之意),可见智慧评估在智慧教育中的地位。智慧评估应体现基于数据证据的六个特征: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式多样化、形式个性化、监测全程化、结果可视化。评价主体不仅有教师,学生自己、同伴、智能机器也应参与评估;评价内容不仅关注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真实情境中的迁移应用也同样重要;评价方式不仅包括点评,也应包
16、括自评、互评、展评;评价形式不局限于试卷笔试,也重视体现个性特征的数字档案袋、绩效评估。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学习的全部过程可以被隐式地监控、测量,这些教育大数据经过教育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得以突显出学生的学习模式,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如即席报表、数据仪表盘)将结果实时呈现给师生。智慧评估的关键是对学生学习模式(即学习画像)的挖掘,这种模式包括过程模式与能力结构。其中,过程模式包括学习投入、学习偏好、行为印记、情绪波动、认知顺序等;能力结构包括学习能力、3R基本能力和7C高阶能力,后二者即是21世纪学习能力框架。在智慧教育中,学生的能力不仅指智能,还包括学生的品性(即智慧=智能+品性)。智慧评估的结
17、果也不仅指一个分数,而是一个结构化的报单或报表。智慧教育轮廓清晰可辨,其目的、方向、组成和重点已经明确:智慧教育是一种新范式,新的境界;强调智慧环境,追求的是培养“智慧人”,落实于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在技术上,智慧教育的设计与实现,有赖于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的诸多技术,包括统计分析、人工智能、分布式计算等。实现智慧教育的途径、策略与方法等还需要不断探寻。(四)智慧人才基于“培养具有良好价值取向、较强行动能力、较好思维品质、较深创造潜能的人才”的智慧教育理念,智慧型人才在良好的价值观下,应该具有行动、思维、创造三方面的品质。其中,“行为”含有InteIIigenCe中“事办好”的理念,即要有基本能力
18、保证把事情和任务顺利完成,这是智慧型人才的先决条件;“思维”除了批判思维、创造思维和综合思维外,也含有WiSdom中“办好事”的理念,即做事要遵从社会伦理与主流价值观,学会平衡社会、他人和自己的利益,做有益于共同体的事,即斯腾伯格所说的“共益”(CommonGood);“创造”含有Smart中“好办事”的理念,即能够针对不同情境下的不同任务,灵活组合各种有利条件、选择最恰当的策略方法,把事情和任务完成,形成相应的成果。也就是说,智慧教育中的智慧人才观是指培养具有人格美好、心灵手巧、务实创造品质的人才.综观起来,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更多涉及的是教师、学生,而非囿于智能技术环境,更多关注的是教育主体
19、一一“人”的发展,审察社会对新型人才的急切需求,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着力于教育改革的实践性价值,这些研究价值取向反映了我们团队的中正教育之道和深厚家国情怀。二、智慧教育实践路径:智能教育智慧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应用也极为重要。我们团队将智能教育作为智慧教育的实践路径。从本质上讲,智能教育是技术使能的教育:智能技术不但让学习环境更丰富、灵巧,也让机器在某些方面具有类人甚至超人的智能。有了智能技术的帮助,教师可以专注于其擅长的情感类、创造类工作,这种人机协同的教学策略使得教师与机器各自的优势得以放大。借助于这两方面的优势,智慧教育将成为可能。智慧教育本质上是由智慧教育理念引领的:
20、先进的智慧教育理念决定了智慧教学法的模态,不同的模态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技能,这些技能需要智能环境的支持才能实施。可以看出,智慧教育自顶而下贯通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道一法一术一器”四个层级(“道”主要为教育理念,“法”为教学方法,“术”为应用技能,“器”为技术条件),而智能教育自底而上走向“道”的境界,如图4所示。作为智慧教育的实践路径,智能教育在“器”层级可为智能环境的搭建提供智能技术的支撑;在“术”层级可为智慧教学技能的施展提供智能机器助手;在“法”层级可使深度学习方法成为新型智慧教学法,助力于智慧人才的培育(祝智庭,2018)o图4智能教育是智慧教育的实践路径智能教育作为智慧教育的实践路
21、径,不会自然而然地达到智慧教育的境界。首先,要确立人机协同的底线思维,还要累积生态化的智慧学习资源作为支持,以达到“教法一技术一文化”平衡的智慧学习生态。同时,智慧教师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要培养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师。此外,要树立大教育观或社会生态观,将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教育融合起来,所以要建立智慧城市教育领域的评价指标。(一)确立人机协同的底线思维美国纽约客杂志2017年10月的封面(人类乞丐向路过的机器人乞讨)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的担忧:担心自己的工作被取代,沦为乞丐,甚至更糟。教育行业前景较为乐观。英国BBC广播公司2015年发布的牛津大学关于“365种职业未来被淘汰的概率”的研究报告显示,教师
22、属于最不容易被机器人替代的行业,概率只有0.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底发布的重磅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指出,“学校教育不会消失”,“无论教育怎么发展,教师职业也不会消失”。既然学校、教师都不会被取代,那么智能技术以何种方式融合教育?将是人机协同的方式。机器主要负责重复性、单调性、 适合机器(智能技术) 等)做的事让人来做, 慧,韩中美等,2019)例规性工作;教师负责创造性、情感性、启发性工作,做的事让机器去做,适合人(师生、管理者、服务者适合于人机合作的事让人与机器一起做(祝智庭,愈建具体来讲,人机协同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其一,教学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工作,涉及创造
23、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行为。从重复性工作到创造性工作的转变主要依赖于志趣智能,因此只能由教师完成。而在学习过程中,机器可以作为智能导师,提供个性化的精准导学服务。其二,学习难免会遇到挫折和挑战,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如焦虑),继而导致学生怕学、厌学。维持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战胜挑战的勇气属于情感智能,也须由教师完成。问题是,学生的消极情绪不易识别。在这方面,机器的表现更出色,通过对面部表情与学习行为的综合分析,机器可以精准地识别学生的学业情绪。其三,学习所需智慧资源(含智能学具)的研发以及测量工具的设计和教学设计一样,均属于创造性工作,由教师负责更为明智,而对资源的适性推荐以及依据测量规则自动组
24、题、批阅等,可交付机器负责。其四,作为学习的结果,除了培养思维能力外,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其五,情感品性也是“AI+”时代重要的核心素养,只有教师能胜任,因为这需要情感交流、人文关怀。其六,身心健康对教学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机器虽然不能完成医疗师的医治任务,但可以实时监测并反馈每位学生的身心状况(彭红超,祝智庭,2018)。(二)累积生态化的智慧学习资源智慧教育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理念。因此,学习者是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学习者的角度看,智慧课堂己将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升级为“学材”+“习材”,而智慧学习空间还需加入另一重要学习资源一一“创材”。“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慧 教育 理论 框架 实践 路径 发展 脉络 未来 图景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1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