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陈三两爬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读《陈三两爬堂》.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重读陈三两爬堂重读陈三两爬堂1陈三两爬堂是中华名剧,各种剧种都有演绎。演唱者也名角辈出。我自幼多听多看的是曲剧,张新芳演唱,张已号称大师,戏还不断演进。康复期间有空闲,多次听陈主演的陈三两爬堂,间或也查看他人他剧种的演唱。从读书人角度思考,从戏剧内容与文本思考,所以命题为重读。陈剧富有戏剧性,但给人的艺术感觉,就冲突而言,却难以概括。从传统中国人的层次与基本人性的理解出发,可以概括为在中国,情大于天。而艺术是苦闷的象征,唱戏就是发泄。陈三两的唱词是下层人对上级的呼吁,也是对天的呼吁。所以天天新写疼痛,把吁天的内容,与陈三两的唱词相结合,并非比拟不当,而是伤心人别有怀抱,知者当会意。圣经有约伯记
2、,也像戏。美国有黑奴吁天录,中国人百年前早排成话剧,轰动一时。如卷席筒,说是“苍娃吁天录”,如陈三两爬堂,可以说是陈氏吁天录,中国戏剧富于乐感文化,秦腔里的“吼几声”,土话就是“快活起来”。根子离不开黄土高原上苍凉悲壮的底色,越是积贫积弱、积苦积难,越是要顶天立地、痛快淋漓。陈三两爬堂也有喜剧特色,主要是丑角店主小人对州官李凤鸣的敲边鼓式的调唆。而卷席筒用喜剧的形式演绎悲剧的情节,更是把中国传统喜剧艺术推向高峰。中国戏曲,就是这样证明了艺术的宣泄功能。没有戏剧,就没有中国民间艺术。重读陈三两爬堂2好苦呵陈三两没有上场,第一句台词就是“好苦呵陈三两一句“好苦呵”,首先是不愿不敢上公堂。其次是自认
3、为自己是个苦人,又遇上苦事儿,苦上加苦,故说好苦。那么,陈三两所受之苦,来自何方?首先是父亲遭冤案,家破人亡,沉冤莫雪。这一层是苦的基础。应该采自明代,明代皇帝厌政,奸臣弄权,无数冤案,是政治性的好官难做。等待有朝一日父亲平反,这是心底铭刻难忘的感情基础。其次,是被我卖入烟花巷。这一条还可分为两层。一是卖身助弟弟,在那个社会,女人成为商品。她的本意,帮助弟弟读书上进,平反冤案,重振家声。这是传统社会的以人为物罪恶。二是卖身与人之后,自己以被卖入妓院。在自己为被骗,在社会为商人唯利是图的罪恶,加上娼妓制度的罪恶。烟花巷是苦海,其中受到的毒打、欺负无穷无尽。重要的是把人变成工具,这与现代社会康德“
4、人是目的”的提法相违背。第三,即使卖与珠宝商,因为年过七十,一个正值壮年,“年的老来少的少,老夫少妻彼婚配?”这个基于人性的需求,可以算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基于历史,这些都属于情,中国文化中的天人感应理论,在陈三两爬堂中通过中医的问答可以显示。天人文化理论建立在中庸思想之上。中庸则不偏不倚,而世间事因为总是有偏有倚、非过则不及。中庸没有上限于下限的理论,却守着核心、中心,把中心先定住,世间污垢,往往随风处于社会边缘。青楼薄命女,就是社会边缘人。社会边缘,往往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民不告官不究的“被遗忘的角落”。这与社会主义、现代意识当然也格格不入,与传统的儒家理想相去万里。即使今天,我
5、们重读“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或者唱“百合花也有春天”,都是对边缘人的怜悯为感情基础。第四,陈三两的苦的形象,在他人的目光中多次印证。李凤鸣“我可怜的姐姐呀,我不心疼谁心疼?”即将相认,又转念。“三思而后行”,孔子是反对的,再思可及因果,三思则必及于自私。他的自私出于本心,他的自私在许多地方可以看出,同时也有小店主在旁的诱导,因为整个社会,对“烟花女流”充满鄙视与漠然。公堂之上,正气不足,邪气漫延,一个受苦受难的下层妓女,痛快淋漓的唱词表达,更能引起所有观众的共鸣。这种共鸣,就是社会苦情的适当宣泄。所谓适当,戏者戏也,反抗社会又不失温柔敦厚之旨。所以剧本生于旧时代,新时代多有修改而宗旨未变
6、,是鞭挞社会有所不足,引发共鸣则有余。当然,历史看问题。那个时代的悲剧,连同那个时代的人民的悲剧,是艺术共鸣的基础。这种基础,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完全消失。在陈三两看来,“她把我卖与别人我不恨”,恰恰说明生活在那个时代,她也承认那个时代的规则,他的要求就是“大老爷为何不容情”?传统的官的标准含有容情的因素,与现代法治社会的标准不同。下篇谈法与情。重读陈三两爬堂3香港有个电视剧,题目叫法不容情,这实际与中国传统观念不同。中国人既然讲究“法不容情”,又讲究合情合理。合情合理,情在理上,依法治国,引发争议,后来加上以德治国,才算勉强完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把人的感情打散重整。不懂人
7、情世故固然无法执政,法不外人情,中国的法治社会绝对不可能没有人情味的法治社会,这也使中国人发展较慢,但社会更稳定。李凤鸣说:“他们一个愿买,一个愿卖,这也算不上贪赃枉法”。没有卖法,因为买卖似乎合法,至少在那个时代算是合理,问题在于合理不太合情。不卖法也会矫情,灵魂扭曲。因为贪图银子,自己的感情受到影响,从修炼者角度说,就是自己没有定力,随时会失去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人由此而感叹说“清官不易,贪官也难做,确实有道理。贪官之贪,往往始于不卖法,而终于移情变性,成为金钱的代理人,然后再成为金钱的奴隶。在整个官僚系统中,官员也是机器式的工具,并非全面的人。而这个政治的工具,再沦为“金钱的奴隶”,
8、其实也是很可悲的,所以每当反贪风暴来临,总有人感叹“官不聊生”,也是这个道理。特别是现代社会,资本的力量无处不在,宦海沉浮,个人的定力决非易事,决不可缺少。陈三两爬堂,可以看作是反贪剧本。中国人根子里是不反贪的,他们恨的是贪官因贪而无法主持公正。所有有“衙门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俗语。而充满金钱交易的社会,官员也知道,收了人家的钱,就要为人家办事儿。收钱而事办不成,成为官员最为困扰的。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最后八府巡按上场,陈魁要斩李凤鸣,然后变成革职,好像抓住了贪官,皆大欢喜。最多说明古代的巡视制度有一定效果,而且陈魁本人知恩图报,与李凤鸣的忘恩负义相对比而出反差,收到的艺术效果,想一
9、想,中国就是这么个人情社会,结局怎样,关法律屁事?第一要百姓喜欢,而百姓就喜欢这样的结局。现代致敬陈三两爬堂的电影电视,我以为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莲可有一比。如果仅仅从法律层面欣赏此剧,说什么“中国农村人的法制观念提升了“,等于基本上没有读懂。重读陈三两爬堂4重读陈三两爬堂,突发奇想,如果你是李凤鸣,你会怎么办?陈三两问题不是简单问题,而是复杂问题。历史问题不能用简单的现代思维去解决。我们思绪回到古代,替李凤鸣想想办法。李凤鸣是个新官。新官上任,对自己有期待,理政无经验。如果换作一个久经官场的“官痞子”,我想会有这个办法。她要自杀,自杀也不犯律条。你们个人家庭的问题,你们自己处理。珠宝商既然有
10、钱,再雇佣几个奴婢,把“烟花女流”送回家就是了。(这里会发现一个问题,也许商人重利轻别离,他可能在沧州做生意,买个妓女作外室。)这个办法是把案件推回去。难点交给当事人。你既要本官帮忙,就要花费大价钱。我可以差人将陈三两送出沧州地面。(差役出差要花费,要公文,要花销,二百两银子不够。按古代制度,其实都是州官个人的花销。)这个办法是将问题送走,守土有责,离开即可,先把自己的责任洗清。认陈三两为冤屈,可以押回武定州处置。认陈三两无理取闹,可以送出沧州了事。既知陈魁与陈三两有关,不管陈魁态度如何,自己帮助陈三两都会为自己带来好处。把陈三两再变成一种官场的工具,至少可以保全自己。讨好陈魁或者要挟陈魁,关
11、系的祛码是自己手中。处理案件,要发挥主体性,就不能距离案件本身太近。身边没有得力的助手,反而有诱导的小人,当然为了戏剧性效果。这官也当的太窝囊些!至于既知亲姐姐而谋救之,也有许多办法。至少顾及个人面子的办法也不是没有。不过戏台上事情,要的就是奇中奇。非奇不传,不传不奇,亲弟弟不如门徒弟弟,点的就是这个线索,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而招来问题的办法是最差的办法。三观不正莫作官,思维不强莫做官,没有担当也做不好官。做官有风险,做官也最能规避风险。好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差官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解决问题为主线,个人形象随之。无能无德,自然是风险巨大,“官不聊生”也宜矣!重读陈三两爬堂5把陈
12、三两爬堂当作真实的故事。,则李凤鸣面对的问题,相当于维稳、亲民、综合治理的问题。就维稳而言,中国人追求稳定与确定性。陈三两宁愿守在妓院,宁可自杀,不想离开武定州。武定州与沧州相邻,李凤鸣是沧州知州,让女子在自己州内自杀,面子上过不去,就是押送出境最恰当。毕竟守土有责,而离境则无。孔子好诛心,还说过“越境乃免”呢?退一万步说,她从武定州来,非沧州人氏,可既然自称陈三两,“武定州多少才子把我访一一”,她是武定才子的偶像与老师,至少算是邻家的网红,如何能以妓女而轻之?就亲民而言,古代官员的亲民,嘴上说爱民如子,其实所亲集中于店主、珠宝商人。如包拯之故意反世俗,六亲不认,结果误恻包勉,噬脐何及?而不管
13、送礼与否,对所谓的店王、珠宝商人之流,也不会糊弄。珠宝商从头到尾未曾出面,是戏剧人物限制的原因,仔细说,也有商人自恃钱多,而以店主为工具(20两“好险哪”),并以官府为工具(200两也纠结过),这才是真正的无视“本州”!官不与民争利,民莫敢与官争权。财大气粗,不可一世,轻蔑官府,视官僚系统为个人工具,资本调动并玩弄整个社会团团转,在中国属“是可忍,孰不可忍!”。做官而强势,抑富贵而扬民气,尚有可原,欺负一个哀哀动人、可怜可悯的青楼女子,又何官威之有?传统的人情社会与现代的法治社会,其实最终的理想,应该是崇正自驱邪,所以强调性情之正,强调和为贵。法治岂可不讲人情?维稳、亲民,都是为了和谐。中国有
14、讲究和谐的传统,如何让他们三面言对,各讲各理而从中斡旋,这样的官府者官府的架子,才有官府的威信。威信既立,求何可不得?而斤斤计较于二百两银子呢?重读陈三两爬堂6从官的角度说李凤鸣。再从人的角度说李凤鸣的情感误区。一个从小失去父母关爱,情感不完整的人,任何时候都是因为孤独则突出的。发愤努力,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后来得到一官半职,确属不易。姐姐卖身为了弟弟,他可能还有记忆。但姐姐被骗卖入青楼,却是他没有想到、不愿想到的。在个人感情上也难以接受的。千辛万苦得到的官职,最怕轻易失去,这是个人经历的原因。从忘恩负义的忘字说,应该铭记的确实忘记了是一层,实际记得而不愿意承认又是一层。根源在自私,因为自私也
15、有自我保护层面,所以说一半可原谅,一半不可原谅。因为问案的过度贴近,步步推进,最后实际上真切地唤起记忆,明确知道陈三两就是自己的姐姐。他的心底也有良知启动:“姐姐她受尽人间的苦,我不心疼谁心疼?”在相认与不相认的边缘,纠结,然后最终没有相认。这是自私占了上风,尽管他也会内心痛苦,但更多考虑到自己的形象与前途,宁愿牺牲自己的姐姐。殊不知,这相认与不相认的边缘,就是人与兽的区别所在。“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从孟子到王阳明,重点都放在人兽之辨上立意。李凤鸣心中尚有良知,但个人利益与个人身份的障碍,遮蔽并淹没了他的良知。部分恼羞成怒的成分,激发出心中的邪恶与残暴的元素,枉法的根源在卖法受贿使自己成
16、为金钱的奴隶;敌情的根源在于自己的执著于良知之外的个人身份、官威形象、政治前途,最终导致良知泯灭。从心理学上讲,这完全属于所谓可以理解,但不可原谅。从人际关系角度说理解与原谅,理解就是关系的代价,不原谅就是关系的绝望。陈三两为弟弟而卖身,是心甘情愿,因为关系决定。李凤鸣因为姐姐的烟花身份而怕连累自己,等于借外力否认并断绝了这种关系。官与民的矛盾不可调和,而姐弟的血缘亲情又难以割舍,李凤鸣的官不做了,姐姐弟弟又有恢复纯粹亲情的可能,所以陈三两最后的原谅很具中国特色:陈魁深知其中奥秘。政治主题、情法主题、血缘主题,最终都归于道德主题。道德主题,笼罩中国几千艺术,这是精华之处,也是糟粕所在。中华文明
17、复兴在即,而关于传统之精华、糟粕二分法,却不可轻易视之。重读陈三两爬堂7她把我卖于别人我不恨,她不该把我卖于珠宝商。戏曲中这句话,只可作情感理解,不可硬套逻辑。陈三两恨把他卖与一个年龄不匹配的老年,是人对青春的基本理解,是人对感情的最低要求。自古强调法不外人情,陈三两对官府的要求也只是“可怜可怜我这苦命的人哪。”她没有意识到是买卖妇女的万恶的制度,使自己即使满腹经纶也无处施展,陷入社会底层,连最基本的人权也难以保障。既是商品,商人求利也无可厚非。她只是埋怨妓院老板无情无义,她为单位挣下偌大家业,也没有换来对方的丝毫同情。这种思维的深度,让人联想到秋菊打官司的台词:“你打他,踢他胸口,倒罢了。你
18、还踢他下身,这是要人命,不该有个说法?(陈源斌原著小说万家诉讼)。换作唱词形式就是一一你打踢他我不恨,你不该踢他命根根!中国人传统,法律不外人情,而儒家基本的人道主义,不过是最底层人的基本生存权利。而陈三两所及,也是最基本的人情常识。所谓可怜可怜的求情,也是希望官府能法外开恩。前边已经说过法与情的关系,此处单说底层人最低的感情需求,突显中国人的隐忍。几千年没有站起来,也就在多灾多难之后,面临生死之际,才能矫枉过正。最低的要求无法满足,最大有隐忍并不平安,最后就是豁出命去,把长期积累压抑的正常感情宣泄出来。陈三两自杀未遂,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最终是痛痛快快骂了一场。“陈三两今日不要命”中国的农民
19、起义为什么那么多,那么残酷,就是以残忍对残忍,以残酷对残酷,李魁抡起斧子来,纯粹是发泄。一群不要命的家伙,可以摧毁世间所有的文明。没有谈判,没有对话,因为对话不平等;最简单的思维,要么我受压迫,要么我压迫他人邛可Q当家,天下不是更太平,而是更不太平!兔子不急不咬人。不要把老实人逼急喽!逼急喽老实人也不老实!重读陈三两爬堂8骂得好很想找一本骂得好的书。没有找到。只是读过石成金笑得好,笑与骂有时也是一墙之隔,不过是在文字上淹没了骂的风头。泼妇骂街常见,可中文自带高雅,骂得越粗俗越刺激的文字,越难进入艺术殿堂。中国历史上有“灌夫骂坐”“次公酒狂”“渔阳三挝”,都是典雅的骂。好骂人的名家只记得有刘邦。
20、刘邦“慢而侮人”,正是看透了人性。自虐与被虐,有时就是一种身份的认同。鲁迅好骂人,能被骂也是一种“千古”。毕竟他永远不骂平民百姓无名小卒。蒋介石好骂人,据说被骂者内心欢喜,因为先骂而后重用,不能忍咆哮如雷与受骂者除外。郑逸梅艺林散叶载:姚鹦雏谓:“叶小凤不善骂人而善骂我,闻野鹤最爱骂人而尤爱骂我。羁栖白下,冷落朋樽,风雨鸡鸣,每兴骂我者谁之叹。”骂人讲究不带脏字,旁敲侧击的艺术,没有戏曲之骂痛快淋漓。就今日能看到的剧本而言,骂杨广演绎隋炀帝事;骂王郎演绎诸葛亮事,骂毛延寿演绎苏武事,击鼓骂曹演绎祢衡事,徐母骂曹演绎徐庶事,徐德麟骂殿樊金定骂城,骂得不一而足,而出于戏曲,比历史书更自由自在。徐渭
21、四声猿,我读过无数遍,才子别有怀抱,两岸猿声啼不住,啼也是骂也!司马迁写屈原贾生列传,暗融自己的感情在其中,而到了郭沫若的话剧屈原里又变成自己的感情,天问九歌无非是骂天骂神。苏武骂毛延寿唱词(京剧):苏武:(白)毛延寿啊!我把你这卖国的奸臣!苏武【流水】未开言不由我这牙根咬恨,骂一声毛延寿你卖国的奸臣!你祖先食君禄应把忠尽,为什么投番邦你丧尽了良心?今日里在北番我纵然丧命,为国家得一死方显我是忠臣。死是汉家的鬼,活是汉家的臣,落一个青史名标,万古美名存!想这等害天理岂无有报应?常言道:暗昧亏心、神目如电、那时节、你千刀万别就一旦就化灰尘!骂奸贼骂得我这牙根咬恨,【摇板】今日里纵一死万古留名!莲花落演变的小调王婆骂鸡,实际骂的是偷鸡贼,粗俗而痛快,关键在于从不同角度把几乎所有人都骂了一遍,都诅咒了一番。狠毒仍有分寸。小孩子学话,长大学外语,从骂人骂物开始,才能真正练就好口才,达到“能说会道”。而从骂开始,或许不至于走向“巧言令色”。鲁迅何以名高天下,善骂不能不说是一个因素。真文学,岂无真骂续集?愿有一书汇编,我起个名,就叫骂得好。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