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与茶道审美(下).docx
《陆羽与茶道审美(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羽与茶道审美(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陆羽与茶!审美(下)我要特别讲讲茶饮与审美统一性的问题,因为这涉及了陆羽审美思维的全面观照,还考虑到了感官认识的心理活动,如何与自然协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陆羽茶经最明显的例子,是讲茶汤跟茶碗的关系,讲的是味觉、嗅觉、视觉的审美统一性,也就是饮食审美所说的三大要素:色、香、味。唐朝饮茶所用的茶碗瓷器,最著名的是南方的越窑青瓷与北方的邢窑白瓷。越窑青瓷出产在今天浙东的慈溪、上虞这一带,最重要的是上林湖区,这个湖旁边都是瓷窑,现在己经变成国家重点文物遗址围起来,除了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一般人进不去。我曾去上林湖区做过调查,发现那个地方遍布了从东汉到北宋的瓷窑,湖边散布着瓷片,有一些烧坏的瓷器、匣
2、钵、垫饼,有些瓷片闪烁着耀眼的青釉,色泽与后来的龙泉窑相类似。在北方,邢窑烧的是白瓷,晶莹雪亮,直接影响了定窑的工艺,是非常好看的雪白色瓷器。唐代还有很多窑烧造茶具瓷器,如浙江金华一带的婺州窑、安徽淮南一带的寿州窑、江西丰城一带的洪州窑,以及湖南湘阴一带的岳州窑。但是这些瓷窑的产品,质地比起越窑与邢窑就差,不是一个等级的,入不了品茶行家的青眼。特别有意思的是,陆羽把南方的越窑跟北方的邢窑作比较,他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他把当时最好的瓷器作了比较,给了三条理由,从瓷器本身来看,这是很奇怪的,
3、但是从当时饮茶的具体情况来看,他强调“青则益茶”,认为青瓷才能配合饮茶的审美感受,却有其道理。南朝时期的越窑青瓷,青中发黄,还有点褐色,还达不到唐代之后的青绿色,过去大家推想这就是文献中提到的“秘色瓷”,但是没有实际的证据。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僖宗供佛的茶具,以及随带的账册,明确记载是“秘色瓷”茶具,才让我们确定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慈溪、上虞这一带,在上林湖区考古发掘的越窑青瓷,有完整器,更有大量碎瓷片,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完全相同,可以证实唐代皇室所用茶具就是越窑青瓷。在浙江博物馆以及新建成的慈溪博物馆,就能看到一大批越窑的青瓷,的确是釉色精美。然而,邢窑白瓷的制造工艺十分高超,瓷色雪白,
4、造型也精美,为什么陆羽强调,邢窑不如越窑呢?陆羽说,邢瓷非常漂亮,像银器一样,白色的,可是不如越瓷,因为越瓷像玉一样,银不如玉。这么一比,就不得了了。越窑的瓷器上了釉,釉比较厚润,跟玉比较接近。中国人从古以来对玉都有特殊的爱好和尊敬,如果把玉和金银相比,从来都是觉得金银属于次等。玉为美石,是君子佩戴的,所以自古以来就把美石比作君子,而金银是比较次的东西。这一直到汉朝都是非常清楚,玉是属于王侯贵族的饰物,老百姓不准佩玉的。现在的考古发掘,在很多汉墓里面发现金缕玉衣、银缕玉衣,有许多墓都被盗过,金缕银缕都没有了,玉片却都还在,因为老百姓拿着玉也不敢用,偷了没用,可是黄金可以融化,查不出是赃物。玉是
5、给王侯贵族的,属于君主统治阶级的,老百姓哪儿可以用玉啊!大家从小也听过和氏璧的故事,卞和弄了一块原石,说是美玉,君王都不相信,把他的腿都砍掉To华夏民族这一点很有趣,贵重无过于玉,以美玉比拟君子。到了今天二十一世纪好像还是这样,大家还是把玉看得比金银高太多了,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是在潜意识里面对珍宝的态度。陆羽说,邢瓷类银,再漂亮也比不上类玉的越瓷,只从瓷器工艺而言,似乎不成理由,但是放在文化意识脉络里,邢瓷再美,也输越瓷一筹,因为越瓷让人联想到君子如玉。第二,他说,邢瓷类雪,越瓷类冰。越窑上了釉之后,釉色厚润晶莹,就像结了冰一样,发亮的,是水的结晶体。要说冰比雪高一个级别,虽然是一个很奇怪的
6、理由,但也是一个理由,是一个审美的选择。第三个理由,才是真正有客观理由的,“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唐朝人做的茶,先做成茶饼、茶团,再弥封起来,喝的时候刮掉外层,因为怕它湿干不匀,要用火烤,烤透了才能碾末使用,茶到了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是暗红色的。倒进锅里烹煮之后,再盛到茶碗里面,如果使用白色的茶碗,茶色呈暗红色,发乌,不太赏心悦目。如果倒进青瓷碗里面,茶色是绿的,就像大自然的千峰翠色。陆龟蒙写过一首诗,讲秘色越器,写的是越窑的瓷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工这就是越窑青瓷,说茶碗里面蕴含了千峰翠色,这当然是诗的想象,但是很重要,非常形象地说出了越瓷在饮茶过程中提供的视觉美感,是
7、唐朝家喻户晓的道理。近三十年考古发现,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皇帝喝茶的茶具,就是越窑青瓷,符合陆羽的标准。很多年以前,我们开过一次学术研讨会,一位国家一级品茶师和我讨论。我讲陆羽喝茶强调越窑青瓷胜过邢窑白瓷的道理,他就不高兴,跟我争辩。他说,我们现在品茶,用的都是白瓷碗,才可以看到茶汤真正的颜色。若用青瓷,茶色都掩盖掉了。我说,我讲的不是二十一世纪,我讲的是八世纪,是陆羽的时代,那时候制茶的工艺与现代不同,没有达到现在的水平,茶色是比较昏暗发红的,不像现在有各种未发酵与各色等级的发酵茶,茶色从嫩绿、鹅黄,到淡红、红褐,可以用纯白的茶碗辨明茶汤。时代不同,是有一个历史的进程。他坚持,茶就是茶,古代的
8、茶与今天的茶都一样,好茶的汤色就是好,劣质茶汤色就不好,要看就看茶汤,看茶汤就只能用白瓷碗,青瓷绝对不行的。陆羽的说法全无道理,陆羽不懂茶!我这才知道,原来有人只懂自己的专业,完全不懂历史文化,不懂任何专业知识都有一个历史的进程。品茶师讲的道理,是二十一世纪的道理,完全不顾历史发展的进程,厚诬古人。陆羽当然不是二十一世纪的人,不知道今天的科技发展,现在做茶花样繁多,茶具五花八门,品评汤色的标准也大有发展。可是别忘了,陆羽的时代是陆羽的时代,距今一千多年,品茶的客观条件与今天不同,何况他是茶具与茶仪的创始人呢。在陆羽心目中,通过“夺得千峰翠色来”的青瓷茶具,饮茶可以带入一种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9、。他在茶经中指出,岳州瓷、越瓷都是青的,“青则益茶”,这是他的基本判断标准。前几年在湖南湘阴岳州窑考古,发现了一只青瓷褐彩茶碗,这个茶碗很有意思,上面有两个字,写的是“荼碗”。荼碗就牵涉到了“茶”字出现的问题,茶字我们现在常用,但是“茶”这个字,唐朝之前是没有的,说文解字里面就没有茶字,但是有荼字,表示什么呢?在古代,茶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类别,它跟荼(苦菜)是同一个字,也就是属于苦菜的一种。到唐朝的时候茶就独立出来,跟荼分开了,出现了“茶”这个字。有人说陆羽发明了“茶”字,其实不是的。我们有资料证明,开元文字音义明确标出“茶”字,可知在陆羽之前就有茶这个字。顾炎武在日知录里也说,茶这个字
10、在唐初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到了唐朝的时候,茶饮越来越普遍,成了日常生活的要素,普遍到必须要有一个单独的字来示意,不能再含糊笼统地称之为“荼”了。除了对茶碗的规制提出审美标准,陆羽对饮茶所涉及的器具,在创制上也有诸多要求。他在茶经中详列了这些茶具的制作方式,并且连带赋予文化意义,以符合茶饮的仪式性规矩。陆羽创制的茶具,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唐代后期饮茶的必备器具。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出土文物中,我们看到了一大批唐僖宗供佛的茶具,基本都符合陆羽茶经所列的规制,可见晚唐皇室饮茶已经采用了陆羽创制的器具,饮茶的程序也就按规按矩,会遵循一定的仪式。伴随地宫文物一起出土的,还有一本账册,记载了每一件文物的
11、名称,所以我们可以作为依据,与陆羽茶经一一对照。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件鎏金的银风炉,上面有八卦图形。陆羽茶经“四之器”对风炉制作,从外形到铭刻文字与纹饰,有极为详尽的描述:风炉,灰承。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与馒。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工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飙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置端娱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
12、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样抬之。陆羽讲的风炉,是以铜铁制成,而唐代皇室所用风炉,则是鎏金银胎的器具,其间的差异,显示了皇室用具的豪奢与尊贵,但是器形却基本仿照陆羽的规制,没有什么不同。茶经对风炉的制作规定得很清楚,要把风炉的功能设计,显示出五行八卦,符合天地自然运行的象征要素。风炉造型模仿古鼎,鼎有三足,于是风炉也有三脚,每只脚上刻有七个字,共二十一个字。其一云“坎上巽下离于中”,刻的是八卦,符合天地自然现象;其二云“体均五行去百疾”,表
13、示五行相生相克,可以通过茶饮而祛除百病;其三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则是标明风炉这种茶具的创制年代,明确显示陆羽要昭示自己的发明版权,相当于现代人强调要尊重“智慧产权”一样。他还说了这个风炉要有三扇隔窗,每一扇有两个古文字,一共六个字,就是“伊公羹,陆氏茶”。这个设计也可以看出陆羽对自己的期许,从中显示自己创制茶具的历史地位,希望能够媲美伊尹。陆羽拿自己跟伊尹对比,似乎有点自抬身价的意思,但也明确表示,自己创制茶具、提倡茶道,意义并不止于如何喝茶,而是希望饮茶有道,能够对社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伊尹是厨师出身,靠烹饪起家,受到重视,而能辅佐商汤,安邦定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陆羽以之作为榜样,当然
14、是见贤思齐,反映了自己创制茶器的骄傲,有着很高的心气。法门寺地宫还发现了一个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是把茶饼碾碎的器具。唐朝人饮茶的习惯,是先把茶饼掰碎,再放入碾中磨成粉末,然后才烹制茶汤。饮茶的程序,像我们现在喝普洱茶,拿到一块茶饼要先掰开弄碎,才好泡制茶汤,只是唐代还要碾成茶末,像日本人喝的抹茶。因此,茶碾是必要的茶具。按照陆羽茶经,茶碾的制作也是有规范的: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陆羽说的茶碾是木头做的,质地虽然有讲究,
15、但简朴适用,不求华丽,而法门寺出土的是“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精美异常,极其贵重,符合皇家身份,但其基本形制与构造,和陆羽所说的是雷同的。陆羽茶经还讲到“罗合”,是碾茶之后所需的茶具。茶饼碾完以后,茶末并不均匀,要放在茶罗里面筛,筛出来的茶末就很均匀,可以盛在盒子里,以备烹煮。在法门寺地宫里面发现了“鎏金飞天仙鹤纹壶门座银茶罗子”,是鎏金银胎的贵重茶器,背后还有很清楚的镂刻铭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罗子一副,全共重卅七两。匠臣邵元,审作官臣李师存,判官高品臣吴弘春,使臣能顺。”茶经讲罗与盒的制作:“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
16、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罗是用巨竹剖开制作,上面覆以纱绢,过滤极细的茶末。盒是用竹节或杉木制成,用来盛取筛过的茶末。陆羽制定的罗合,是用巨竹或杉木制作,取材容易,人人可以效法。到了皇室用具,就大为讲究,弃竹木而用金银,变简朴为奢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罗子,是贵重的鎏金银器,并饰以“飞天仙鹤纹”,不是一般人使用的,但其规制依旧沿用陆羽的设计。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基本上就是唐代皇室供奉佛骨的精品。当时供奉在地宫里,每过五六十年都要请出佛骨,也把皇室供奉的宝贝拿出来,在长安城满街游行。当此游行盛典,信徒们蜂拥而来,真是一境若狂。唐僖宗奉请佛骨之后,把供品封入地宫。再后来唐
17、朝就亡了,所有的皇室珍品,包括唐僖宗供佛的茶具,就永远埋在地宫里面了。所以,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显示晚唐皇室所用茶具沿用了陆羽创造的规制,显然也沿用了茶经所列出的茶仪。除了茶具以外,陆羽对水也很有讲究,他是最早讲茶饮必须要用好水的人,可能还著有水品一书,可惜散佚掉了(见湖州府志)。茶经说饮茶要懂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个标准非常清楚,就是山泉水最好,其次是流动的江水,最差的是静止不动的井水。他还作了详细的说明: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降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
18、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也就是,饮茶最好用山泉水,或潺潺流动的山涧或澄澈的活水。瀑布与湍急的水不可用,喝多了会生病,因为水源有问题,虽然是流动的,但是挟泥沙以俱下,很不可靠。还有一些山中的积水,是聚集不散的,在夏季可能有毒蛇蛟龙散放毒素,最好也不用。真要使用,必须决其堰塞,让污浊的毒素排出,使水泉涓涓,才可取水。实在没办法,得不到山泉水的时候,只好去取远离人迹的江水,因为没有污染。井水则用经常有人汲取的,关键是不要死水,要活水。有关陆羽评水的资料,晚唐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有所记录,但是否真是陆羽的品评,还是张又新假托陆羽编造的故事,历代都有质疑。不过,煎茶水记的记载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茶道 审美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5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