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5.古代书院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现代启示毕业论文.doc
《1265.古代书院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现代启示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65.古代书院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现代启示毕业论文.doc(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毕 业 论 文题 目:古代书院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现代启示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 指导单位: 社会科学系 日期:摘 要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正是从书院教育的宗旨、内容、方法、管理方式入手,归纳总结出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盛行讲会制度、提倡教学相长、注重人格教育。书院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一、自由讲学,注重交流是学校保持竞争力、提高学术水平的必须;二、教授治校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原则;三、教学和研究相统一是现代高
2、等学校的基本要求;四、自学与讲学并重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五、加强传统美德的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保证;六、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的成绩,健全学生的人格重要途径。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书院的教学特色,对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批判地吸收书院教学方面的经验,古为今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关键词:古代书院;人才培养; 现代启示ABSTRACTCollege is an important organization form of education in the feudal society of china. It has showed exubera
3、nt vitality and unique charm since it is born. During thousands of years of running a school, college gradually forms a characteristic pattern of schooling which makes the traditional old-style private school more regulation and systematic and it also make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pread and dev
4、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college cultivates the talent are: teaching weighs the same as academic research, arranging regular lecture, unifying teaching with learning, concentrating on personality.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purpose, content, method, management pattern
5、and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 education, then summarizes the enlighten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from the cultivating pattern of college.Key Words: ancient college;talent cultivating;modern enlightenment目 录 第一章 引言11.1问题的提出11.2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11.3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4概念的界定2第二章 源远流长的古代书院4 2.1书院简史及特点42.2书院的功能6第三章 古代书院
6、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8 3.1书院的办学宗旨8 3.2书院的教学内容8 3.3书院的教学方法9 3.4书院的管理模式113.5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11第四章 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当代的启示134.1自由讲学,注重交流是保持竞争力、提高学术水平的必须134.2教授治校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原则134.3教学和研究相统一是现代高等学校的基本要求144.4自学与讲学并重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144.5加强道德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保证154.6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水平、健全学人格重要途径15结束语17致谢18参考文献19第一章 引言1.1问题的提出书院是中国独特的教育遗产,它历时千余载,制度
7、完备,成就辉煌,影响深远。由于历史原因,1901 年“新政”之后,书院或改制成学堂,或被废止。这个曾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辉煌与骄傲的名字就这样逐渐淹没于历史的滚滚尘烟之中,但是,书院历经千年而蕴积的教育、思想精华并没有随之终结而影响至今。那么,书院的教育模式和特点究竟是什么呢?这其中又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呢?1.2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当代对书院教育的研究成果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书院教育的特点及现实意义,如黎磊、赵观石的以生为本的书院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理论纵横 中国成人教育 2007年1月);李金莲的试析书院教育对我国当今高校管理的启示(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
8、学院350007)等;(二)书院的历史,如李广生、刘建岱的明清书院兴与衰(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 年03 月26 日)和宋元书院之盛衰(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 年 03 月19 日);胡适的书院制史略等;(三)大师的教育思想研究,如秦红梅,万民的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教育思想研究(南昌高专学报2006 年第1 期);毛小庶的论南宋书院大师的学术精神(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30022)等。以黎磊、赵观石的以生为本的书院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为例,该文从书院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归纳出书院教育的四个特点,(1)“传道而济斯民”的办学目的;(2)机会均等的教育理想;(3)“完人”的人才培养;(
9、4)通识课程的设置,并从这些特点出发,总结出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1)推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2)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3)改革高校管理模式,实行人性化管理。而彭拥军、唐慧君的中国书院与高等教育改革一文,归纳了书院的教学特点:(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2)盛行“会讲 ”和“讲会”制度 ,提倡百家争鸣;(3)在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4)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5)师生关系融洽,并由此提出了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迪。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研究书院历史、书院藏书、大师思想的论文、书籍,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1.3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 也是当代思想文化工作的
10、宝库。教育是立国、强国之本,21 世纪,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迈向了一个新台阶,合理引进和吸取西方的教育经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浪潮,但同时,积极批判的继承我国传统教育的优秀经验亦是我国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一面。西方教育经验本土化与民族传统教育精华结合,将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走向。书院教育作为我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充分挖掘其宝贵经验,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循历史的脉络,书院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力量,与当代大学教育有许多共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时至今日,研究书院对我们当今的教育革仍然有着非常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书院教育
11、德培养目标,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以及与之相关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总结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对当代教育的合理的启示。1.4概念的界定1.4.1书院书院是指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大体分两类:(1)中央官府设立,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2)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2、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 日渐增多。南宋时随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明代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办书院。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最著名的有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明朝统制阶级曾先后4次毁禁书院,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东林书院的对联写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代书院达2000余所,但官学化也达到
13、了极点,大部分书院与官学无异。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书院,而非官办书院。1.4.2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就构成要素上来说,包括人才培养者、人才培养措施和人才培养对象三个。就教育角度来讲,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者采取某种人才培养措施以使人才培养对象(学生)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的活动。也就是说,人才培养者在培养活动开始之前就预先设立了一个目标,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作用于培养对象,以使培养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如果培养对象达到了培养者预先设立的目
14、标,那么,一个培养过程就算完成了。由此可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是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模式”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由此,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人才培养标准样式。现代汉语词典对“标准”有两种解释:(1)衡量事物的准则;(2)本身合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标准”取第二层意思为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人才培养模式做一个概括: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样式),它合乎一定的准则,使人可以照着做。具体来说,“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
15、,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包括两层涵义:(1)培养目标;(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从书院的角度来说,即是书院书院的办学宗旨,以及为实现这一宗旨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第二章 源远流长的古代书院2.1书院简史及特征书院萌芽于唐代时期,无论是书院的名称还是作为教育组织的书院都起源于唐代。唐开元六年置丽正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书院。在书院产生之初,仅仅是校书、藏书之所。南宋学者王应麟在其所著的玉海中曾这样解释: “院者,取名于周垣也”。即院是有围墙的房屋的通称,与宫、殿、馆等含义差不
16、多,因此唐代皇室所建的书院相当于宫廷图书馆。此时的书院只是“书院”的名称之始,而不是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之始。自唐代皇室创设书院以后,民间的一些读书人便借用此名称自办书院。但这些书院大多数都不是聚徒授学的教育机构,而是一些退避、隐居的儒家士大夫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有些书院虽由个人读书治学之所发展成讲学之地,但规模小、收徒少,仍然以读书为主,讲学为辅,严格说来,还不能算作教育机构,而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一直到五代末期才基本形成。北宋时期,书院制度业已确立,并逐渐趋于完善。由于唐末五代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十分萧条,官学荒废, 处于瘫痪状态。宋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政府尚无暇顾及教育,由私
17、人创办的书院就满足了士子们读书的需求,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资助,书院更是有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起来。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全国建有书院 37所,并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长沙的岳麓书院,号称“天下四大书院”。但是,北宋的书院在教学模式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还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与官学并行发展, 或是相抗衡。南宋书院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就是书院与理学的结合。南宋理学家十分重视交流切磋和注意广泛传播学术思想,并采纳了书院这种教育形式。因此,大批理学家纷纷自创书院讲学,使得理学和书院同时勃兴,不但促进了理学的繁荣,也加
18、强了书院自身的完善,奠定了书院作为一种独特教育机构的基础。南宋是书院发展的极盛时期,几乎取代了官学而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元代是书院建设的繁荣时期,由于政府对书院采取奖励和支持的政策,书院在数量上猛增。但是元代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利用和改造,使得书院被官学化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书院“自由讲学”的性质和特色,学术氛围淡薄,教学内容僵化,所以元代书院虽然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实际上在质量上却远不及南宋。明代书院历经由衰至兴的过程。明初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但并不喜欢标榜自由讲学的书院,而是注重发展各级官学,在明初的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直至弘治年(14881505)以后,书院才开始复兴。
19、王守仁、湛若水对明代书院的兴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不但提出了心学的思想,形成了影响巨大的学术思潮,还广建书院作为其交流思想和讲学的基地,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及其弟子的努力下, 书院恢复了自由讲学的精神。自此自由讲学之风盛行不衰, 但却引起了明朝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并在后来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四次禁毁书院的事件。清代书院经历了普及和嬗变。清初的统治者对书院采取很严厉的抑制政策,使得大多数书院处于沉寂、废弃的状态。但由于书院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因此在沉寂不久后又复兴起来。清代统治者也由原来的消极防范逐渐变为积极支持,并逐渐在经费、掌教、学生等方面牢牢控制了书院,使书院的官学化日益严重。虽然
20、书院建设的规模发展到历史上的高峰,书院教育得到了全面普及,但是清代书院已经完全流于科举的附庸,书院精神也已消失殆尽了,再也不是自由讲学的书院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诏令各省城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制度退出了历史的舞台。1书院作为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和体现出的精神值得我们关注:(一)代表时代的精神:“宋朝书院,多崇拜张载、周濂溪、邵康节、程颐、程颢诸人,至南宋时就崇拜朱子,明时学者又改崇阳明,清时偏重汉学。”2由此可见,一时代的精神从书院的崇拜对象就可大致了解。(二)议政:书院除讲学之外,有时亦可成为议政的机关。“汉
21、朝的太学生;宋朝的朱子学派的学者,其干涉国家政治之气焰,盛极一时;以致在宋朝时候,政府立党籍碑,禁朱子一派者应试。”3到了明朝,亦有著名的东林书院制造舆论,干涉朝政。(三)山长管理模式:书院的最高领导称为山长或洞主(也称院长、山主等)。山长大多由一些著名的学者出任。他们既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传播工作,并把学术研究作为教学的重点,组织学生参加研讨和著书等。从而构成了以山长为中心教学管理体系。除了山长之外,其下还设有讲书, 副讲、说书、助教等,负责教课讲习业务;有的还设有斋长、典谒、管干等,大抵由学生充任,协助书院的管理、生活、接待等事务,或负督察之责,或任辅导之务,或
22、者承担勉励学友,互相切磋的使命。(四)学术自由: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作为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一直重视天下一家的道德情怀及和而不同的学术精神,这种观点最能在书院而非官学中体现出来,因为政府为了统治上的方便,往往将思想规范化、单一化,以便于操控每每令到学术自由受损。相反,由于书院是民间发起的能够体现学术的自由精神。因此,在历代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学术界往往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以南宋来说岳麓书院本为湖湘学派张南轩的讲学基地,但他却广邀不同学派的学者到书院讲学,闽学派的朱子及永嘉学派的陈止斋等,都曾到书院讲学,并受到学生的欢迎。另外,朱子主持白鹿洞书院,甚至邀请论敌陆象山前往讲学,双方都显示出兼
23、容并包的学术胸襟。还有,历代的书院常常举办讲会或会讲,召集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一齐讨论重要的学术问题,俾使大家能互相了解和会通,这与现代教育中的学术研讨会的理性交流精神大抵可以相提并论。2.2书院的功能书院对当时社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功能上:(一)知识传播功能 书院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上层显贵垄断教育的特权,为下层百姓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首先,书院教育培养了众多的优质师资。“士之仕也,犹农之耕也。”7孟子的这句话说明,在古代中国,读书做官是天经地义之事。而书院教育却反其道而行,提出士与利禄相分离的主张,认为士人的重要使命是学习、研究及传播学术文化知识。在这种思想的教育下,从宋代起,书院产生了一批以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265. 古代 书院 人才培养 模式 及其 现代 启示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6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