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ppt
《构建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ppt(6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构建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什么是中医“治未病”?,治未病思想发端于我国的黄帝内经,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思想的伟大意义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强调:未病先防 对于健康无病之人,重在养生调摄,预防疾病的发生。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贼邪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已病防变 依据“阴阳互根和互相生克制化”的哲理,有目的地去扶持和调动尚未患病但与已病的脏器或组织有关联的脏器或组织,也就是让自身健康的脏器或组织去对抗和平衡已病的脏器或组织。这也就是中医所谓的“上工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瘥后防复伤寒论
2、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还有清代名医叶天士所强调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等。,中医“治未病”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及“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这种中医“治未病”思想正是上述医学目的,而且中医“治未病”已有近两千年了,在理论与实践上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导人们“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强调“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证治心传证治总纲 曰:“欲求最上之道
3、,莫妙于治其未病”,申言养生防病是医学的主要目的与功能,这种医学观贯穿于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之中。,世界卫生组织(WHO)1996年在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了21世纪的医学将有重大转变.,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强调“治未病”是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一个较长时期以来,治未病的医学思想逐渐被淡化,甚至被“治已病”所取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治疗已病是消极被动的,是对医学主体功能的削弱与颠倒。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实践意义,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意义,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生保健体系,一、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源远流长,“养生”最早见于
4、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黄帝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养生文化,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有养性、退居等专卷,涉及:,等七个方面,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小炷留灯”。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
5、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中医养生文化,另外老老恒言、千金方、养性延命录等古代文献中的养生内容也十分充实。,二、构建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意义重大,目前医学科学在世界水平上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的建立不仅具有丰厚的理论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和科学内涵;不仅能促进人类健康,提高人民生存质量,而且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我们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体现民族特色发挥领先优势。更有利于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普及宣传科学养生健身理念、祛除邪教、崇尚科学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净化社会环境、改善生存质量,使中华民族以优秀的品质、健康的体魄、高尚
6、的心灵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在全面继承古代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理论精华的基础上,系统总结现代中医养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充分利用中医药的资源、文化和科技优势,创建具有突出的中国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的、集药物保健、饮食保健、心理保健、运动保健、住宅保健为一体的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三、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的内涵,(一)心理保健,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气交变大论云:“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
7、“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清静则内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都是说要人思想恬静,既可防止内在致病的七情刺激,也可使肌腠肤表有抗御外邪的能力。,心理保健已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心理健康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而愉快、意志健全、适应多种人际关系、行为统一协调。,而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物欲化倾向 冷漠化倾向 粗俗化倾向 躁动化倾向,在高科技、信息化、竞争激烈的21世纪心理养生对促进人类健康将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互为因果,心理健康可促进身体健康,身体健康者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彼此形成良性循环;,反之,一些负性心理因素会引起躯体疾病,称
8、为心身疾病,病后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中医治未病心理保健工作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潜力,(1)精神乐观:精神乐观之所以增进健康,大体上讲,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二:其一,乐而忘忧,经常保持心情舒畅,可摒除异常情志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其二,精神畅达,则气血和畅,生机旺盛,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具体做法如下:1)善于解脱:遇不欢之事要善于自我解脱,勿常记于心。2)陶冶性情:如工作之余,常常吟诗作赋、养鱼种花、郊游览胜、打太极拳或垂钓等等,均有助于陶冶性情,培养乐观性格。3)笑口常开:即待人和颜悦色,笑口常开,自然可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人际关系融洽,即有益于乐观。同
9、时凡发自内心的笑,本身即可减少烦恼,于是乐观精神由之而生。,(2)意识纯正:中医学认为意识纯正有利于健康。保命歌括云:“心纯性正,以养此身”即是阐述两者之间关系的。思想意识纯正,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培养:1)与人为善:害人之心不可有。生活中,人有升有降、有进有退、有悲有乐,若见他人晋升、事业成功等,切不可产生妒忌之心及想方设法诋毁他人;即便素有成见,亦不可如此;更不可无事生非,损害他人。2)真诚待人:古人有每日三省之训,其中之一便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者,诚也”。无论是同事同学,还是上级下级、老师学生以及左邻右舍,均应一视同仁,真心相待;若非原则问题,均应礼让三先;凡他人遇到困难之处,应鼎力相
10、助,至诚关心。3)少思寡欲:不可贪求女色、金钱、地位;不可为了名利而损害他人。,(3)思维适度:思维是心神的功能反应。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人们掌握渊博知识、高深学问的基本方法,同时亦有利于身心健康。养生四要所谓“精勤思学,延年益寿”,指出了勤奋地、合理地思考问题与健康长寿的关系。但学习方法不当,如长期夜以断日地看书学习与思考问题,则有害于身体。前人所谓“不思则罔”、“过思则害”,即是辨证地阐明了学习思考时的“劳逸结合”关系。,(4)心境平和:指心理上应始终保持纯朴而无杂念、清静而不焦躁的良好状态,方有益于健康。具体做法如下:1)首先要排除私心杂念。减少了私心,降低了嗜欲,则减轻
11、了思想上不必要的负担,有利于心理上的清静平和。2)要利用适当的时间开展气功、保健按摩等活动,使心境逐步宁静下来,并进入“意守丹田”、“意念专注”、“虚无静泰”的安静状态。3)要有清静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尽量避免嘈杂喧闹以及不健康的音乐刺激。4)要有专一的工作、学习、生活志向,不能朝三暮四。有了专一的志向并潜心去追求,心境就能相对地纯静下来。,(5)性格开朗:气量豁达,性格开朗,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计较个人得失,便不易产生“优虑”、“喜怒无常”现象,自是有益于身心健康。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于人与人之间的非原则问题,应该有这种胸怀。临床所见,性格不开朗的人最易忧虑郁闷。“忧”为七情中对人
12、体健康有害的又一种情志。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可见,忧郁性格不仅易伤神,且易致使气滞血瘀而变生诸病。(6)意志坚强:意志包括信心、自控力、毅力和抗御外界打击能力。坚强的意志可以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保持气血流畅,增强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意志虚弱者则神怯气虚,气血不畅,抗病力弱而易遭受病邪侵袭。,(二)饮食保健,中医治未病的关键是合理的膳食结构。我国人民在三千多年的医疗史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养生的思想。,周礼天官篇记载,宫廷设“食医”营养医生,反映了中医饮食养生学说的悠久历史与重要性。,素问脏器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的观点。
13、,“世界上最早论述合理营养与平衡饮食”的理论,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奶制品,豆类和干果,1饮食有节,五味调和中医学对控制及调和饮食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认为日常饮食要注意“节”与“和”。所谓“节”即节制、控制,不肆食恣饮之意,或谓适度、法度。所谓“和”即调和。节,不仅是量的控制,也是味的控制。饮食无过无不及,以适应身体需要为度。这就要求人们勿逞口腹之欲,勿极五味之美,而要根据人体气血阴阳状况和食物的性能进行调和,适度进食,方能达到健康长寿、减少疾病发生的养生目的。,要做到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日常饮食宜有节奏,定时定量,味宜清淡。古
14、人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饭莫教足”。“食渴不大喝,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喝,大饥不大食”;“纵然适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口味上宜“去肥浓,节酸咸”,即日常饮食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酸咸过重的菜肴。据现代医学研究,每天吃10g食盐的人群中,其高血压发病率为10%;而每天吃食盐多2倍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也增加2倍。可见,古人饮食强调清淡与现代医学控制食盐摄入量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2饮食有常,物我相适“常”,即指常规、法度,一定的规律性、规范性而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即体现了适合中华民族生存特
15、点的以素食为主,果蔬肉食为辅,通过调和,兼收并蓄的饮食规律。这一饮食规律沿袭至今,五谷仍为我国人民主食,而五菜(指蔬菜)则是主要的副食,五果、五畜则作为副食中的营养补充品。违反这一规律,则会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祖国医学“饮食有常”的“常”,还体现在饮食的规范性上,包括饮食按时、食欲细缓、适温而食及食不暴饮等。,“饮食有常”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物我相适”,即食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以人体需要来决定食用何种适当的食物。饮食上主张按“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进食。如寒性体质的人宜食温性或热性食物;热性体质的应食寒凉平性食物,忌食温燥伤阴食物。又如气
16、血虚的人,冬春季宜进食温补生血的当归羊肉汤和桂圆肉、大枣等滋补食品。,我国古代医家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极为重视饮食与时令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养生的四季五补法。即随季节的变化,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调整饮食,以补阴阳气血不足;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天“平补”,冬天“滋补”,四季“通补”。中医在养生中主张顺应四时养生。内经中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这一思想被后世养生家奉为圭旨,在饮食方面讲究在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适应环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四时变化。,3饮食以时,四季五补,饮膳正要阐述了四季适宜食物:“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
17、热,宜食菽以凉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燥;冬气寒,宜食枣以热治其寒”。养老春亲书对老人四季饮食养生作了详细叙述,指出:春季饮食“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酒不可多饮,水粽粘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夏季饮食“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饮食温软,不令太饱,生冷肥腻尤宜减之”;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动人宿疾”;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若食炙燥热,多有壅噎痰嗽眼目之疾”。后世清明“寒食”,端午饮“雄黄酒”,夏季喜食冬瓜、薏米汤等饮食风俗习惯,都可见这种“饮食适时”思想的影响。,4饮食洁净 进食宜忌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卫生也是祖国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主张食物宜新鲜洁净,富有
18、活力;必要时尚要辨别有无毒性,慎从口入。如饮膳正要主张:“猪、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浆老而饭馊不可食”。食疗本草谓:“鳖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随息居饮食谱载:“河豚鱼其肝、子与血尤毒”;还记载有饮用水消毒法:“井泉水入整块雄黄、整块明矾各斤许,以辟蛇虫、阴湿之毒”。“水不甚清者,稍以矾清之,并解水毒”。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诫;病体有别,有宜食宜忌之谓。本草纲目中就列举出63种饮食禁忌。又如食疗本草载:大麦“熟即益人,带生即冷,损人”。“甜瓜动宿冷病,患征瘕人不可食瓜”。随息居饮食谱载:糯米“性太粘滞,难化也。小儿、病人尤当忌之”。兔肉“多食损元阳,孕妇及
19、阳虚者尤忌”。带鱼“动风,病人忌食”。诸如此类,记载颇丰,形成了祖国医学饮食养生学说中又一特色。,养生食谱歌,1水果类苹果甘平解热营养高,香蕉辛寒润肠便秘疗。桔子甘温除浊化痰腻,生梨甘酸化痰润肺好。柚子酸凉润肠通大便,橙子甘酸顺气开肺窍。李子辛酸生津解口渴,栗子咸温补肾壮膝腰。鲜桃辛平清凉解肺热,樱桃微酸添津消内耗。西红柿甘酸能和营卫,猕猴桃甘酸抑癌细胞。,养生食谱歌,枇杷甘平利胃清肺热,菠萝甘温消湿通利尿。橄榄甘涩润喉解酒毒,白果甘苦利尿定痰哮。核桃甘平乌发益肾气,白莲甘凉养心解烦恼。山梅甘酸养血补虚弱,乌梅酸凉安神解烦躁。葡萄甘酸润肤美容颜,大枣甘温煮粥缓衰老。荔枝甘涩性热补虚寒,龙眼甘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构建 医治 养生 保健 体系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7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