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ppt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ppt(6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复习题:1、TIA定义是什么?2、如何理解 TIA与脑梗死的关系 3、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哪些?4、TIA发病机制有哪些?5、TIA危险分层ABCD2分为哪3层?6、TIA病人抗血小板治疗原则?7、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机理是什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正常临床无症状年龄增加,脂肪条纹-,纤维斑块稳定心绞痛、,粥样硬化斑块间歇性跛行,斑块破裂、裂隙血栓形成,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脑卒中TIA,急性外周 动脉闭塞坏死,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上发生血栓,定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定义为 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典型
2、临床症状持续不超过1h,且在影像学上无急性脑梗死的证据,定义,传统“基于时间”的TIA概念起源于上世纪50-60年代,1958年Fisher认为TIA可以持续几h,一般为5-10min;1964年,Acheson和Hutchinso支持使用1h的时间界限;1964年,Marshell建议使用24h概念;1965年,美国第四届普林斯顿会议将TIA定义为“突然出现的局灶性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不超过24h,且排除非血管源性原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脑血管病分类于1975年采用了此定义,并一直沿用至今。,定义,然而,随着现代影像学的进展,基于“时间和临床”的传统定义受到了诸多质疑。研
3、究表明,大部分TIA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1h,超过1h的患者在24h内可以恢复的几率很小。而且部分临床症状完全恢复的患者影像学已提示存在梗死。鉴于此,TIA工作组在2002年提出了新的TIA概念:“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典型临床症状持续不超过1h,且在影像学上无急性脑梗死的证据”。TIA新概念把TIA的时间界限缩短为1 h,这意味着如果症状持续1h以上,应按照急性卒中流程进行处理;同时新概念也将TIA与卒中的界定由传统的“时间和临床症状”标准改进为“组织学损害”标准(表1)。但这一概念至今尚未被各国的疾病分类所采纳。,定义(新旧概念区别),旧概念定义 突然出现
4、的局灶性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不超过24h,且排除非血管源性原因新概念定义(中国TIA专家组推荐2007)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典型临床症状持续不超过1h,且在影像学上无急性脑梗死的证据,三、新旧概念区别,四、TIA与脑梗死的关系,TIA和脑梗死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区别,二者应被视为一个缺血性脑损伤动态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尽可能采用新概念即“组织学损害”的标准界定二者,对症状持续1h以上者,应按照急性卒中流程紧急救治。,TIA与脑梗死的关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综合症 A:StrokeB:TIA,TIA与脑梗死、冠心病的关系,心脏 脑心绞痛-T
5、IA心肌梗塞 脑梗塞急性冠脉综合症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综合症,如何掌握TIA的定义,1、突然起病,与其他类型的卒中一样,是卒中样发病。2、脑或视网膜的局灶性缺血 性症状,不能只理解为脑缺血,视网膜缺血也属于TIA的范畴。3、持续时间短暂,颈动脉系统发作平均时间14分钟,椎基底动脉系统发作平均时间8分钟,大多在1小时内缓解。4、恢复完全,不遗留任何后遗症,发作缓解后无任何症状和体征。,如何掌握TIA的定义,5、反复发作,并非一个绝对诊断依据,但是其主要特点之一。6、DWI(MRI弥散成像)作为超早期脑梗塞的有效诊断技术,应尽可能作为TIA诊断的主要依据,(DWI阳性脑梗塞、DWI阴性TIA),脑
6、血液供应,影响脑血流的主要因素,1、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血压波动不影响脑血流,这是由于脑血管有良好的自动调节功能,也称Bayliss效应,当平均动脉压波动在70-180mmhg之间时脑血流相对恒定,2、静脉压:通常情况下,静脉压对脑血流影响很小,脑部血液供应受到引力作用,3、颅内压:与脑血流量成反比,4、脑血管阻力:与脑血流量成反比。血管阻力越大,血流越小。管径与阻力直接相关,流量与流经管长度成反比,与流经管半径成正比。脑血管狭窄早期可无任何脑缺血症状,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时或闭塞是,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或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影响脑血流的主要因素,5、二氧化碳和氧气:脑动脉和毛细血管血
7、液二氧化碳分压(paCO2)改变非常敏感,正常时paCO2约为40mmHg,波动范围2.6-6.0mmHg,paCO2每变动1.0 mmHg可引起12ml脑血流改变。过度通气使paCO2降至15-20mmHg时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约降75%。肺疾病时由于CO2储留,paCO2增高可引起血管强烈扩张,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氧气对脑血流作用相反,正常动脉血O2分压(PaO2)约为100.0mmHg,与年龄有关,当PaO2降至80mmHg一下时,脑血流开始增加,降至35mmHg时脑血流增加至最大,是人类耐缺氧的最低值,若paO2进一步降低会出现意识障碍和死亡。6、血液流变学:血液的流动性、凝集性、
8、血细胞的变形性、聚集性等也影响脑血流。,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1、血管壁病变:动脉硬化、动脉炎、先天性发育异常、血管损伤、来自心脏或大血管的栓子。2、心脏病和血液血流动力学改变,3、血液成分及血液流变学改变4、其他因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不可干预因素1、年龄和性别2、遗传:3、种族:,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可干预因素1、高血压2、心脏疾病3、糖尿病4、TIA及脑卒中史5、高血脂6、吸烟7、肥胖与生活方式8、口服避孕药易发生缺血性卒中。9、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与缺血性卒中正相关,与血液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呈负相关,补充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能减少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九、TIA发病机制
9、:,一般认为,TIA主要病因与发病机制常分为血流动力学型和微栓塞型。1、血流动力学型 2、微栓塞型 3、动脉受压学说:4、盗血综合症:5、血管痉挛学说:,十、TIA临床表现,一)一般临床特点:中老年多见,男性多,随年龄增长发病增多,常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冠心病史。发病突然,迅速出现局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及视力障碍,历时短暂,颈内动脉系统TIA多在14分钟内,椎基底动脉系统多在8分钟内,常为数日一次或每日多达数次,局灶症状符合某个血管分布区,表现为雷同的刻板症状,症状可完全恢复,发作间期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十、TIA临床表现,1、颈内动脉系统TIA表现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表现,十、临
10、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TIA,二)颈内动脉系统TIA;表现 为颈内动脉系统、眼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受累,表现大脑中动脉症状、大脑中动脉与前动脉分水岭区、或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分水岭区症状、眼部症状。,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 对侧单肢无力或轻瘫,可伴对侧面瘫,系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或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皮质支分水岭缺血表现。特殊症状:眼部症状;1、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一过性黑蒙,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患者描述“仿佛一个黑影迅速均匀地覆盖了整个视野,直到一侧眼完全黑暗”,复明过程也是逐渐均匀;2、Horner症交叉瘫;病变侧Horner征和对侧交叉瘫。,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TIA,特殊症
11、状:主侧半球受累出现失语征,1、外侧裂周围失语综合症;包括Broca失语、wernicke失语和传导性失语,是大脑中动脉皮质支缺血累及大脑外侧裂周围区所致。2、分水岭区失语综合症:表现经皮质运动性、感觉性或混合型失语。是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分水岭区,或大脑中与大脑后动脉皮质支分水岭区缺血表现。,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TIA,可能出现的症状:1、对侧单肢或半身感觉异常,如偏身麻木或感觉减退,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或大脑中动脉与后动脉皮质支分水岭区缺血表现。2、对侧同向性偏盲,较少见。为大脑中动脉与后动脉皮质支,或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皮质支分水岭区缺血,导致顶、枕、颞交界区受累所致。,十
12、、临床表现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三)、椎基底动脉系统TIA表现 常见症状:眩晕、平衡失调、大多数不伴有耳鸣,为脑干前庭系统缺血表现,少数可伴有耳鸣,是内耳听动脉缺血累及内耳。,十、临床表现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特殊症状:1、跌倒发作;患者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张力跌倒,无意识丧失,可很快自行站起,是椎动脉受压导致低位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所致。,十、临床表现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特殊症状:2、短暂性全面遗忘症:发作时出现短时间记忆丧失,病人对此有自知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发作时不能记忆新鲜事物,对时间、地点定向障碍,但谈话、书写及计算能力保持,紧张体力活动可诱发,是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短暂 缺血 发作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