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护理.ppt
《第九节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护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节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护理.ppt(3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九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护理,概念,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有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性细胞。辨膜为最常受累的部位,一、心内膜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为主;急性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亚急性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发病机制1、亚急性:多见(血流动力学因素;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病变;短暂性菌血症;细菌感染无菌性赘生物)2、急性 发病机制不很清楚,亚急性心内膜炎概述,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血管内科)常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病的基础上,原无心脏病者也可发生。病原体主要为细菌,
2、其次为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及病毒。青壮年患者较多。草绿色链球菌是该病的最主要致病菌,但近年来已明显减少,各种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及革蓝氏阴性菌已成为主要致病菌。,发病机理,口腔局部手术、流产、分娩或泌尿道手术,心脏手术或呼吸道感染,细菌均可进入血流,由于机体防御机制,多不产生危害。但当细菌附着在已有病损的心瓣膜或心内膜时,则局部有血小板,纤维蛋白的沉积,包绕细菌,形成赘生物,吞噬细胞对细菌难以发挥吞噬作用,当赘生物破裂、脱落、细菌多次释放入血流,形成反复慢性菌血症过程。感染性心内膜炎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多发生于血流冲击或局部产生涡流的部位,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心房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
3、心室面,室间隔缺损的右心室面动脉导管未闭的肺动脉内膜面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系慢性病程,赘生物上的细菌难以消灭,能长期生存,由于细菌毒力低,较少发生迁移性感染。,亚急性心内膜炎,病理1、心内膜感染和局部扩散2、赘生物碎片脱落致栓塞3、血源性播散4、免疫系统激活,临床表现,1、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亚急性者起病隐匿,可出现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下降等中毒症状;急性者:出现突发高热、寒颤,突发心力衰竭。6、并发症:心力衰竭、细菌性动脉瘤、迁移性脓肿,2、心脏表现 固有的心脏病的体征,由于赘生物的增长或脱落,瓣膜、腱索的破坏,杂音多变,或出现新的杂音。若无杂音时也不能除外心内膜炎存在,
4、晚期可发生心力衰竭。当感染波及房室束或室间隔,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少见,可有早搏或心房纤颤。,3、栓塞现象及血管病损4、皮肤及粘膜病损 由感染毒素作用于毛细血管使其脆性增加而破裂出血,或微栓塞所引起。可在四肢以皮肤及眼硷结合膜、口腔粘膜成批出现瘀点,在手指、足趾末节掌面可出现稍高于表面的紫或红色的奥氏(Osler)结节,无压痛。,5、并发症:心力衰竭、细菌性动脉瘤、迁移性脓肿,辅助检查,一、血培养 阳性可确定诊断,并为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为了提供培养的阳性率,需注意以下几点:抗生素应用前,连续培养4-6次。每次抽血量10ml,同时作需氧及厌氧培养。培养时间要长,不少于三周
5、。培养结果阳性,应作药敏试验。二、血象 有进行性贫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增高。三、血沉增快四、尿常规 有蛋白尿及血尿,约1/3晚期病人有肾功能不全。五、超声心动图 心瓣膜或心内膜壁有赘生物,及固有心脏病的异常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早期诊断主要靠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凡有器质性心脏病病人有不明原因发热持续一周以上,需考虑本病的可能。并应立即连续送血培养及药敏试验。血培养阳性可确诊本病及其病原。若多次血培养阴性,需注意风湿热复发或左心房粘液瘤,非细菌性心内膜炎进行鉴别。,治疗要点,抗生素治疗:为主要的措施1、用药的原则:早期应用;充分用药、大剂量、长疗程;静脉用药为主;病原微生物不明时,急性者先用针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九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护理 感染性 心内膜炎 病人 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7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