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的排泄功能ppt.ppt
《肾的排泄功能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肾的排泄功能ppt.ppt(5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八章 肾的排泄功能(二),2,水的重吸收:,99%重吸收,1%排出体外 水的重吸收:在近端小管重吸收,伴溶质而重吸收,与体内是否缺少无关 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吸收,吸收量受调节,体内缺少水时重吸收多,体内不缺水时重吸收少。,3,近球小管6570%水在各段小管 髓袢 10%重吸收比例 远曲小管 10%集合管 1020%近端小管管壁对水通透性高,高远曲小管34倍是一种等渗重吸收。髓袢、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机制,见尿液浓缩与稀释。,近端小管 80-85%HCO3的重吸收与Na+-H+交换有关 机制:被动过程 特点:不是以HCO3-的形式而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回到血中的HCO3-是由细胞产
2、生,并非小管液中 的HCO3-;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因为CO2能 迅速透过管腔膜;HCO3-的重吸收与Na+-H+逆向交换呈正相关(H+分泌重吸收HCO3-),4,HCO3-的重吸收,5,小管,6,K+的重吸收:,主细胞重吸收Na+和水,分泌K+。闰细胞则主要分泌H+。滤过液35克/日,终尿24克/日,重吸收90%特点:滤过液中的K+绝大部分被重吸收(在近端小管),终尿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K+重吸收是逆浓度梯度主动重吸收。,7,葡萄糖的重吸收 1.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尤其前半段)。2.重吸收机制:继发主动,与Na+同向转运密切相关,葡萄糖,小管上皮
3、细胞内,Na+,管腔膜:葡萄糖与Na+依赖载体的同向偶联转运入细胞内。,管周膜:葡萄糖顺浓度差经载体易化扩散进入细胞间隙(单一转运)。,Na+被管周膜Na+泵泵出Na+i为管腔膜葡萄糖协同转运提供动力。,管周膜泵,载体,因此,将管周膜Na+泵的活动称原发主动转运;将葡萄糖在管腔膜的协同转运称继发主动转运。,8,肾糖阈:当血浆中葡萄糖浓度180mg/100ml时,超过部分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出现尿糖,此时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葡萄糖吸收极限量:当血糖浓度增高到令全部肾小管对糖重吸收的能力到达极限时,此时葡萄糖的滤过量叫葡萄糖吸收极限量。(男375mg/min,女300mg/min)如近
4、端小管对Na+重吸收,葡萄糖吸收极限量也。,9,其它物质重吸收:,氨基酸同葡萄糖 HPO4 2-、SO4 2-与Na+同向转运。,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含两类细胞:主细胞:重吸收钠和水,分泌K+闰细胞:分泌氢 H+:主动分泌,与HCO3-的重吸收和酸碱平衡有关 1.近端小管:Na+-H+交换 2.远曲小管、集合管:闰细胞泌H+,有H+泵,是一个逆电化学梯度的主动转运过程。NH3:NH3的分泌与H+分泌有关 自由扩散,促进了酸的排出 K+:被动转运:主细胞 顺着Na+吸收形成的电梯度进入小管液;K+自身的浓度梯 度;K+Na+交换,10,11,1.H+的分泌,H+的产生:
5、CO2+H2O H2CO3 HCO3-+H+H+-Na+交换,方向相反 叫逆向交换 H+分泌到小管液中,主要在近球小管发生。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闰细胞主动分泌H+,12,NH3的分泌与H+的分泌密切相关;H+分泌增加促使NH3分泌及 NaHCO3的重吸收,实现排酸保碱的作用 机制:单纯扩散,小管上皮细胞内谷氨酰氨,脱氨,NH3(氨),脂溶性,肾小管腔:NH3H+,NH4+Cl-NH4Cl,单纯扩散,脱氢酶,NH3分泌特点:泌NH3与泌H+呈正相关:即泌NH3促进H+-Na+交换,促进排酸保碱,调节机体酸碱平衡。NH3扩散的量决定于管腔液与管周液的pH值:管腔液pH值较低时,NH3较易扩散。正常时
6、NH3只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酸中毒时,近曲小管也分泌。,2.NH3的分泌,13,K+管内K+主细胞内 基侧膜Na+-K+泵 Na+的主动重吸收管外为正 管内为负(-10-40mV)的电位差 K+顺电-化学梯度分泌(易化扩散)入小管液(3)K+分泌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当大量使用利尿药时,应注意适当补钾,以防止低血 钾症的发生,(1)K+分泌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的主细胞(2)K+分泌机制:Na+-K+交换,3K+的分泌,14,概 述尿渗压血渗压高渗尿尿浓缩 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缺水尿渗压血渗压低渗尿尿稀释 如:大量输液、饮水多水尿渗压血渗压等渗尿肾功 如:肾衰正常尿液
7、的渗透压:501200mOsm/L,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液的稀释 小管液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造成尿液的浓缩 水被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造成逆流:指两个并列的管道,其中液体流动的方向相反。逆流系统:两管下端是连通的,而且两管间的隔膜容许液体中的溶质或热能在两管间交换。逆流倍增:由于管壁通透性和管道周围环境的作用,形成浓度梯度,这就是逆流倍增现象。髓袢、集合管的结构与逆流倍增的模型很相似,15,16,尿浓缩和稀释的机制逆流学说(一)逆流倍增与逆流交换髓袢、集合管结构排列相似于逆流倍增的模型直小血管的结构排列近似于逆流系统。,尿液浓缩、稀释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尿液的浓缩和稀
8、释决定于:髓袢、集合管U形结构的逆流系统(结构基础);髓袢愈长浓缩能力愈强髓质的渗透梯度的建立(冰点降低法)(先决条件);血液ADH的浓度(对水重吸收的调节作用),18,(用冰点降低法测定肾分层切片的渗透压,发现:皮质部组织液体与血浆是等渗的,髓质部随髓质外层向乳头部深入而逐渐升高,即渗透压由外向内逐步升高,有明确梯度。,19,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20,21,22,23,(4)远曲小管和皮质和外髓集合管:对NaCl主动转运对尿素不通透对水不通透(有ADH时通透)NaCl向管外扩散管内浓度倍减(管内为低渗液)(管内尿素浓度增加),2
9、4,(5)髓质集合管对NaCl主动转运对尿素易通透(尿素浓度高)对水不易通透(有ADH时通透)NaCl向管外扩散尿素向管外扩散形成肾内尿素循环(管内外为高渗梯度),尿素循环进一步增强肾内髓高渗梯度。,25,26,小结 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物质:外髓质:主要是NaCl。内髓质:主要是NaCl+尿素动力:髓袢升支粗段对Na+和CI-的主动重吸收。主要溶质:尿素和NaCI皮质部渗透浓度低;内髓部渗透浓度高 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决定因素:逆流系统+各段对物质的选择性通透逆流倍增现象。,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维持,27,28,尿液在逆流系统内流动,髓质高渗梯度,ADH,ADH,集合管对水通透性,集合管对水重吸
10、收,低渗尿(尿稀释),集合管对水通透性,集合管对水重吸收,高渗尿(尿浓缩),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尿液渗透压的变化为:髓袢降支细段由等渗递增式高渗;髓袢升支细段为递减式高渗;髓袢升支粗段为递减式低渗;远曲小管为低渗;皮质部集合管由低渗高渗;髓质部集合管为递增式高渗。,29,30,31,一、肾内自身调节(一)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 当溶质渗透压肾小管(尤其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小管液中Na+(因被稀释)Na+重吸收(扰乱球-管平衡)尿量,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晶体性利尿)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而导致的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如:糖尿病的多尿 渗透性利尿剂
11、-甘露醇、山梨醇(可被滤过而不被重吸收),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32,机制:除与近曲小管对Na+、H2O重吸收的泵-漏现象有关外,主要与管周毛细血管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有关。,(二)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和减小,近端小管是定比吸收的,既近端小管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33,在肾血流量不变的前提下:,当GFR时,管周毛细血管压,小管旁组织间液的静水压Na+、H2O回漏,Na+、H2O重吸收,重吸收率/滤过率6570(球-管平衡),胶体渗透压,小管旁组织间液入毛细血管量,34,意义: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会因GFR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但球-管平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排泄 功能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8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