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囊虫病.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囊虫病.ppt.ppt(3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脑囊虫病,病理,脑囊虫病又称囊尾蚴病,脑猪囊虫病。是猪绦虫幼虫寄生脑部所致。发病率约占囊虫病的80%。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和华东北部各地区。囊尾蚴进入脑内形成囊泡,囊泡内含有液体和白色头节。虫体死亡,则由炎性细胞包裹,外层是富于血管的胶原纤维形成的肉芽肿。后期可由胶原纤维结缔组织修复变成瘢痕,死亡虫体发生钙化.,人误食猪绦虫虫卵或猪绦虫病人呕吐时虫卵逆流入胃,绦虫卵经消化液消化后,孵出六钩蚴,在十二指肠处六钩蚴脱出钻入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与淋巴循环,经体循环循环行至全身和脉络膜而进入脑实质、蛛网膜下腔和脑室系统,引起各种损害。猪肉绦虫演变为囊尾蚴。囊尾蚴寄生人体的部位依
2、次顺序为皮下组织、肌肉、脑、眼、心、肝、肺及腹膜等。,感染途径,绦虫病人的手部沾染虫卵,喝被污染的水。病人自身并无绦虫寄生,因摄入附有虫卵的生蔬菜或瓜果后而感染。吃未煮熟的肉制品。吃野生动物。,人群易感性,任何性别、年龄都可患本病。男女之比约 为2:1。青壮年多见,农民居多,这与环 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有意识障碍及精神障碍,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及发作后的一过性肢体瘫痪,锥体素征及锥外症状、小脑症状和颅神经障碍、高颅压、脑积水及强迫体位。查体可见皮下结节,多位于头部和躯干部。,脑囊虫病多见于青壮年。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四型:,一、癫痫型:最多见。发作类型常见的有全身性强直阵
3、挛发作(大发作)及其连续状态,部分性运动发作和复合性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等。发作多于皮现皮下囊虫结节半年之后,亦可于多年后始有发作。二、颅内压增高型:主要表现有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可伴有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如出现偏瘫、偏盲、失语等局限性神经体征可称为类脑瘤型。少数患者在当头位改变时突然出现剧烈眩晕、呕吐、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和意识障碍,称Brun综合征,系囊虫寄生于脑室内的征象,是为脑室型。三、脑膜脑炎型:系囊虫刺激脑膜和脑弥散性水肿所致。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发热,还常同时有精神障碍、瘫痪、失语、癫痫发作、共济失调和颅神经麻痹。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增加,且
4、嗜酸性粒细胞占优势。四、单纯型:无神经系统症状,且无明显的皮肌囊虫结节,由于诊断方法的进步,(如CT等)而被发现。如患者不能提供明确的绦虫病史,较易误诊。此外,还可表现为智力减退、失语、偏瘫、锥体外系症状等不同部位受损的表现。当囊尾蚴的幼虫同时大量进入血流时可出现发热、荨麻疹及全身不适。,实验室检查,脑脊液: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率显著增高,最高时可达8090%。其它还可见压力增高,蛋白及其它白细胞增加等。2.免疫学检查:脑脊液的囊虫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囊虫抗体的ELISA等检测较有意义。,临床诊断,(1)有便绦虫史和食米猪肉史。(2)具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3)活检
5、及病理证实为囊性结节。(4)囊虫免疫学检查阳性。(5)脑脊液压力增高,嗜酸性白细胞数增多。(6)头颅CT及MRI扫描符合囊虫改变。(7)脑电图有异常。,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可分为,脑内囊虫病 囊泡多位于皮层和基底核,可以从数个到数百个,甚至更多,表浅者凸起于脑表面,大小5-10mm,有时可形成单个大囊。脑组织水肿、肿胀、脑室小,脑回窄。脑室内囊虫病 囊泡游离或附在室管膜上,直径10-20mm,囊壁薄,可形成阻塞性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内囊虫 囊泡多位于蛛网膜下腔,尤其是脑底,有时相连如葡萄状,可形成脑膜粘连或阻碍脑脊液循环通路。,一般不做X线检查,X线表现,平片可见颅内压增高表现。少数可见颅内钙斑,
6、钙斑呈圆形,直径3-5mm。常多发,也可单发。囊虫死后皱缩,则钙斑可不规则。有时软组织内也见囊虫钙化,多呈长梭形。颅内压增高:颅缝增宽、指状压迹增多、鞍背骨质疏松、蝶鞍扩大、蛛网膜颗粒加深。,CT检查,分型,(一)脑实质型,1、急性脑炎型:幕上半球广泛低密度,多位于白质,亦可散在位于皮层。全脑肿胀,脑沟窄,脑室小。增强扫描无强化。2、多发小囊型:平扫在半球区有我发散在小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直径5-10mm。其内可见小结节状致密影,为囊虫头节。病灶可分布于幕上半球,但以灰白质交界处为多见。增强扫描一般无强化,周围有轻度水肿。3、单发大囊型:系单一巨大囊尾蚴或多个囊尾蚴融合生长。CT示为脑内圆形
7、、椭圆或分叶状的低密度,其内为脑脊液密度,边界清楚,无实性结节。大囊本身无强化,周边可因纤维组织增生而呈轻度环状强化。4、多发结节或环状强化型:平扫表现为散在多发不规则低密度。增强扫描,低密度影出现结节或环状强化,直径3-5mm,也可两者均有。5、多发钙化型:脑实质内多发行钙化,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5mm,有时仅见一片状钙化。钙化周围无水肿。增强扫描无强化。,(二)脑室型,以第四脑室多见,其次为第三脑室,侧脑室很少见到。由于囊虫的囊泡密度与脑脊液相似,囊壁又薄故CT扫描难也直接显示囊泡,仅表现为间接征象,脑室形态异常或者脑室局限性不对称扩大,脉络丛移位,阻塞性脑积水。有时囊泡内密度可高于脑脊
8、液,囊壁见环形增强或钙化。,(三)脑膜型,平扫可见下列征象:1、外侧裂、鞍上池囊性扩大,有轻度占位征象。2、蛛网膜下腔扩大、变形。3、脑室对称性扩大。增强扫描有时可见囊壁强化或结节状强化,脑膜强化也可见到。,混合型,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表现同时存在,正常头颅CT平扫,这是脑囊虫患者的申请单头昏头痛4年,【,MRI检查,MRI表现,脑实质型脑囊虫病MRI表现有定特征,多呈圆形,大小为2-8mm在囊性病变,其内有偏心的小点状影附在囊壁上,代表囊虫头节.脑囊虫存活期水肿轻,Gd-DTPA增强囊壁可增强,亦可不增强.囊虫死亡时,头节显示不清,周围水肿加剧,占位明显,增强环厚度增加.此时可出现“白靶征
9、”即在T1WI中囊肿内囊液及周围水肿呈高信号,而囊壁与囊内模糊不清的头节呈低信号,低信号为囊虫逐渐纤维化,机化和钙化.“黑靶征”是指在T2WI中囊肿内除有一点状高信号之外,均呈低信号。脑室、脑池和脑沟的囊虫,大小为2-8mm小圆形,长T1和长T2信号,常见不到头节。对邻近脑实质有光滑压迹。有的呈大囊病变,分叶状,有间隙,偶见头节位于边缘。脑膜型脑囊虫,很多是脑沟内囊虫与脑膜粘连形成。,正常头颅MRI,脑囊虫病病人(同一病人)T1WI,脑囊虫病病人(同一病人)T2WI,水抑制像,鉴别诊断,1、脑炎型需和下列病变鉴别:多发性硬化、多发性脑梗死、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2、单发大囊型需和下列病变相鉴别:
10、皮囊中、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脑穿通畸形。3、多发小囊型需和下列病变鉴别:脑转移瘤、脑脓肿。,诊断价值比较,MRI显示脑囊虫病的优势在可评估囊虫存活。此外,对CT不易显示的部位,如脑底、眼眶等MRI检出率高,预防,俗话说病从口入,所以治疗绦虫病及脑囊虫病,以预防为主,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饮食卫生宣传工作,不吃未煮熟的蔬菜和猪肉,生吃的蔬菜特别注意清洗消毒,加强人畜粪便管理和屠宰检疫工作。患有绦虫病,应及早治疗。如果有不洁饮食史,粪便有绦虫节史或查有虫卵者,皮下有结节,且有颅内压增高症状、神经损害及精神症状等,应找专科医师就诊。,治疗,一,囊虫病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1.吡喹酮:系一种广谱的
11、抗蠕虫药物,对囊虫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常用的剂量为120mg/kg,分6天(每天三次)口服.服药物囊虫可出现肿胀,变性及坏死,导致囊虫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及过敏反应,有的患者还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脑水肿,脑脊液压力与细胞数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2.丙硫咪唑,亦系广谱抗蠕虫药物.常用剂量为每日15-20mg/kg,连服10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头昏,发热,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3.甲苯咪唑:常用的剂量为100mg,3次/d,连续三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腹痛,腹泻,皮肤瘙痒和头痛等.为了减免抗囊虫治疗过程中在体内大量死亡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如吡喹酮先从100mg,3次/d起用,如无不良反应,每次递增100mg,直至达到治疗剂量时再持续用6天后停用.在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后应及时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治疗,还应酌情并用类固醇激素等.如发生严重颅内增高,除及时停用抗囊虫药物及脱水,抗过敏处理外,还可应用颞肌下减压术,以防止颅内压增高危象.二,手术治疗:确诊为脑室型者应手术治疗.其次,对颅内压持续增高,神经体征及CT证实病灶甚局限的患者亦可考虑手术治疗.三,驱绦虫治疗:对肠道仍有绦虫寄生者,为防止自身再次感染,应行驱绦虫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灭绦灵(氯硝柳胺),2克,嚼碎后一次吞服,服药后3-4小时应予泻药一次以排出节片及虫卵.,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8622.html